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日两国谚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孟令尧 陆舒沁 陆莹莹 马艳红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谚语作为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言简意赅的语言形式,被认为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的对比研究,可以剖析中日两国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异同之处,从而更好地进行两国间交流。关键词:中日;谚语;文化差异一、 引言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中创造的文明结晶,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能够充分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等特点。其中,谚语通常是从古代流传至今,表达的虽是日常琐事或生活现象,但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价值取向,凝结着
2、丰富的经验教训和寓意哲理,文字精炼、耐人寻味,堪称语言的精华。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文化上一衣带水,民族间相似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意识,使得一些谚语表现出共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在地理位置、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文化上也有极大的不同,各自拥有独特的谚语和其反映出的价值观。本文将通过中日谚语的比较,分析其文化差異。二、 地理位置由于地理位置差异,中日谚语中意象的使用产生了极大的不同,正体现出日本海洋文化与中国大陆文化的区别。“腐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鯛尾鰯頭”/“宁做鸡头,不当凤尾”以上述谚语为例,在表达类似含义的谚语中,日本因其海洋文化,多用与水产或海洋有关的意象;中国则由于其大陆文化,多
3、用与陆地相关的意象。日本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古代日本人以渔猎为生,靠海吃海,在漫长的语言演变中,海洋观念深入骨髓,因此日谚中出自海洋和水产的说法很多。中国地处亚洲大陆,幅员辽阔,先天地理环境的优越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耕文明,因此在谚语中多使用家禽与各种动植物的意象。三、 宗教信仰“牛引善光寺参”/“无心插柳柳成荫”同样是形容不经意地被诱导,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中国谚语中“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说用了栽树的比喻;日语却用了一个佛教典故,说一个老太婆晒的布挂在了一头不知从哪儿来的牛的牛角上,为了拿回布,老太婆紧追牛不舍,最后被牛引进了善光寺,从此入佛门成了佛教信徒。日本最主要的宗教是本
4、土传统的神道,公元六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了日本,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古代的日本人性格上的影响和对生命的态度的导向。比如:“縁衆生度難”(神佛难度无缘众),“朝顔花一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相比之下,佛教、道教较为盛行,从以下谚语表达就能大致了解:“不看僧面看佛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由此可以看出,佛教从印度通过中国、朝鲜传到日本后,对日本人的宗教信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四、 价值观念(一) “和谐观”上的求同存异与抹杀个性“長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条谚语反映了日本人普遍遵循的一条行为准则,
5、也是日本人“和为贵”思想的精神源泉。日本官方在1937年出版的宣传教育读本国体的本义中“和”的解释:我国之和,并非从理性出发,彼此独立平等的个人机械性的协调,而是以和求存于全体之中,通过与此相应的行动,妥善地保持一体之大和高贵者、下贱人、富翁、穷人、朝野、公私以及其他农工商等,彼此之间都不应该各持己见,产生对立,而应以和为本。日本由于其作为岛国的封闭性以及固有的农耕文化,其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和谐”作为一种处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中。但是,这种“和谐”是建立在泯灭个性、对集体服从的基础上的,强调的是个性对集体无条件性的服从。而中国的一句古话中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可以与他
6、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可见中国包容在和谐中存在着的不同的声音。(二) 主张自我与顺从权者“亭主好赤烏帽子”(红色的黑漆帽很异类,但如果一家之主喜欢的话,家人们也只能顺从。比喻无法反抗权利大的人。)据日本学者研究,日本人有顺从权威和循规蹈矩的习惯和特点。在日本等级制度非常分明,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企业、学校,上层领导的权威会受到敬畏,命令会得以无条件地贯彻执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国在封建时期也存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但随着国力强盛,文明也日渐开化。因此,在一味主张顺从的
7、教育下,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鼓励不畏强权、坚持自我主张的文化出现并广泛流传,激励着一代代文臣志士。(三) 竞争意识与中流思想出杭打/“枪打出头鸟”鳴撃/“不叫的鸟不会被击中”这句话也是日本人信奉的处世哲学,是日本人集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有研究表明,日本人集体意识强烈。日本人在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表现出力求与对方、周围保持一致,不愿使自我较为突出。这也体现了日本人的中流意识,即没有争取最好、优于他人的野心,而甘居中流甚至平庸,负嫌这个词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点。“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而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很多励志性谚语,鼓励人们拥有
8、远大志向,不断进取、超越他人,追求更加卓越的自己。这一思想也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地理因素,而使人们普遍拥有的强烈竞争意识有关。(四) 语言艺术上的坦率与暧昧言花/“不说为妙,说出来反倒不美”不善于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是日本人的一个特点。日本人尽量会迁就周围人的意见,很少直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经常使用很多的暧昧的表达方式。只有确定了其他人的想法之后,他们才会谨慎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之较为不同,中国人则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虽然中国人也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对巧言令色之辈持批判态度。但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改朝换代使得人口迁徙、民族融合,交流不仅不可
9、避免,而且成为相互沟通与搭建友谊的桥梁。因此通过语言的情感交流与分享信息成为一种必要。(五) 表达习惯上的崇“大”与尚“小”月/“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千差万别”以上谚语是两国表达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可以说这反映出中国人推崇“大气”的表达习惯,及日本人注重“细腻”的审美情结。这与中日两国地理因素较为相关:中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造就了中国人善于吟咏自然万物的习惯,表达事物多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擅长运用抽象、概括的方式表达哲理。而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由于生存空间小,日本人更擅长观察和挖掘事物的细节,从微观、局部的角度描绘事物。因而在语言表达中也倾向用具体直观的意象来表达,比如动植物形象。五、
10、结语通过以上对中日两国谚语不同方面的对比分析,可见中日文化存在相同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差异,且差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谚语与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在学习中日谚语时,应把握其特点差异,才能更好地运用谚语,理解其文化内涵,提高我们对两国文明的理解。作为日语学习者的我们,不能仅将学习重心放在语言本身,而应以其为媒介,更好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本文仅从中日两国谚语的某些角度做了一个简单的比对和分析,使大家能够对两国谚语文化有些许认识。今后还要不懈学习,继续研究日本的谚语文化。其中某些观点可能略显偏颇,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指导老师/通讯作者:姜芳)参考文献:1郭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B卷附答案
- 2025新入职员工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轻巧夺冠】
- 2024-2025生产经营负责人安全培训考试试题(能力提升)
- 水利水电工程行业前景展望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解热止痛药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混合集成电路板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报考条件详解中级经济师试题及答案
- 风险管理框架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考试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 科学备考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四川爱众集团第一批次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地图与地球知识综合训练试题卷及答案
- 2025年湖北荆州市监利市畅惠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酒店入股合同协议书
- 银行sql考试题及答案
- 隔离技术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三方贸易协议合同范本 贸易合同范本
- 2025-2030中国聚苯醚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山东省临沂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历史及答案(临沂二模)
- 2025-2030中国无烟原煤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房屋征收与补偿政策解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