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和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1页
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和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2页
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和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3页
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和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4页
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和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构建新升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和控制专业(模具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摘要】应用型本科模具专业学生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以就业为向导,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宗旨,面向各类企业 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爱岗敬业,实践能力 强的专业人才。基于这一宗旨构建了 “3+1”模具应用型人 才培养模式。实现“3+1”培养模式,主要经过理论课程体 系的改革;合理配置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资源,使之效率最 大化;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关键词】模具应用型培养模式理论课程实践环节 【课题项目】2010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 探索”基金号:

2、10304o【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089 (2013) 08-0019-02一、引言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就模具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模具工业发展 “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高 等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基于目前我国材料成型与控制专业(模具方向)人才需求状 况,研究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一)宏观定位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坚持以就业为向导, 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宗旨,兼顾人才自身发展为目的2。掌 握系统的模具基础知

3、识和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熟练的掌握 cad、pro/e. ug等模具设计软件,具有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 创造能力,能在模具生产第一线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开发的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的“零距离”的应用型人才。(二)微观定位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微观定位主要取决于模具行业 人才需求、服务面向和岗位群的定位。以下四类模具的需求 量在我国每年呈大副度的递增趋势,市场对高档模具需求量 很大,主要有:第一,是汽车覆盖件、汽车曲轴、连杆等模 具;第二,是大型注模具,洗衣机的缸桶和面板、空调、冰 箱、冰柜的外壳、汽车的保险杠、仪表盘等;第三,是中 小型家用电器外壳及大中型汽车内外饰件塑料模具也是需 求的重点;

4、第四,发展科技含量高通讯设备模具等,如手机 外壳及关键骨架模具等2。三、模具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构建培养模具应用型人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首先 转变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的陈旧的教育观念。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 合的原则,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地尊 重学生的爱好、兴趣、能力、特长等方面表现出个性差异, 因材施教。目前,模具应用型人才培养学制为四年,一般将理论教 学与实验排在前7个学期,第八学期用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 习,即传统的“3. 5+0. 5”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强烈的应试 特色,忽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针对这

5、种模具人才陪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构建 “3+1”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学校接受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的学习,第四年在学校或相关企业进行毕业设计4。毕业 设计的题目最好与企业的生产相结合,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 位的零对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其次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另外,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一)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模具本 科应用型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从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知识应 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强化工程制图与识图能力、 机构分析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特

6、种加工和数控机床的操 作能力。遵循理论教学体制下的五个模块:思想与文化素养 模块、专业基础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模具设计模块、模 具制造模块。在确定了课程体系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采 取以下措施:力争在六个学期完成理论课程教学,把实践性教学安排 在最后一年,一方面缓解了考研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矛 盾,另一方面缓解了就业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矛盾。为了确保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应用能力课程的课 时和质量,删除过时课程,增设新技术课程。例如把现在应 用较少的锻造工艺与模具设计变为选修课。通过与企业 有关员座谈,为了加强专业基础,把金属工艺学由原来 34学时增设到56学时。由于学生学完机械制图后,

7、读不懂 模具图,将机械制图改为模具机械制图。把传统的 机械设计基础与模具结合,在讲机械原理时,结合冲压 生产用的送料机构;在讲授齿轮传动时,结合注射模具使用 的齿轮齿条脱螺纹机构和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在讲授机 械制造基础时,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不同,应以冲压 模具和塑料模具为载体,针对模具常规机械加工、特种加工、 模具的装配与调试5。加大现代教学课程力度,如cad/cam. pro/eug、mastercam. moldfiow等软件的训练,增加模具 制造中特种加工课时以及增设数控技术、测量与检验课程, 以适应现代模具设计制造能力。(二)以毕业生与企业零对接为宗旨,构建实践教学体模具设计与制

8、造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 业,需要把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进行四次循环。理论教学一 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与金工实习;理论教学一认识实习与模具 拆装实习;理论教学一先进制造技术生产实习;理论教学一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为了提高实训质量,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的安排实训课时。实行“3+1”教学模式将毕业 设计与毕业实习延长到一年有利于学生工程时间意识的培 养。2建立综合实践教学基地。一方面打造校内产、学、研 结合实验实训基地,但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另一方面建立 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最好学生在最后一年, 在企业做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毕业后留在企业,实现毕业 生与企业零对接。3借鉴德国经

9、验,把机原、机零的模型在教室走廊的橱窗展示,从学生入学开始,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验室、实训基地对学生全面开放, 学生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发技能训练、竟赛等活动,以巩固实 践知识与技能。(三)教师队伍建设针对3+x教学模式,教师不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 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实践经验以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 应用能力5。1.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 过一些省、市、学院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增加教师的科研 能力、积累经验,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提高理论教学质量。2通过到基层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利用教师空 余时间,安排教师带着问题、难题到生产一线锻炼1-2年的 时间,

10、全面了解模具行业实践环节,提高自身的知识体系和 能力结构。再通过向学生授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 业设计等环节,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 理论”,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技术。3加强实践指导教师评聘机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在 配备专职教师时,留出名额,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校外经验 丰富的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指导教师,保证教学工作与社会经 济发展紧密结合。4从学历角度,优化教师队伍。近年来教师队伍主要以 硕士化、双师化、职业化为目标,我们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占 教师的70%以上,采用青年教师导师制。四、结束语发达国家应用型课程模式的经验借鉴课程体系改革,是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和突破口。根据应用型人才 “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 质高”的要求,作为构建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宗 旨。但是目前国内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分为四 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 这一体系设置脱离了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 面本科模具专业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岗位;另一方 面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出现了 “高薪难聘既能设计模具,又 能通过ug、pro/e等手段进行数控编程加工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模具本科应用型人才,对模具专业的培养模式 改革迫在眉睫。参考文献:1 李学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的典 型案例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042 张丽.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 育,2011, 013 许徐九学期制“3+x”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 104 李震等.“3+1”教学模式与学生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