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研究_第1页
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研究_第2页
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研究_第3页
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研究_第4页
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武汉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综合研究摘要应用2011年6月13日15日常规天气图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 对武汉市6月13日至14日发生的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 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各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 果表明:影响此次暴雨的主要系统是西南低涡、高空槽线、 切变线及低空急流;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产生强烈上 升运动,引起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成为此次暴雨过程发生 的动力因子。低空急流使西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输送暴雨 所需的水汽。暴雨落区与物理量场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关键词暴雨副高槽线切变线低涡物理量场中图分类号p44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

2、13) -7-289-20引言 2011年6月13日至14日(以下简称“06. 14”),受中低层切变线和副热带高压的共同影响,武汉市出现了一次大 范围的降雨过程,全市普降暴雨,南部部分地区大暴雨。此 次降水从13日白天开始,下午雨量逐渐加大,降水强度较大的时段集中在14日02时到14日18时之间,1小时最大 雨量为新洲14日05-06时,为15. 9mm。全市自动雨量站100mm 以上站点12个,50-100mm以上站点71个,25-50mm以上站点6个。自动站最大雨量出现在江夏,为199. 3mmo如按平 均雨量82.6毫米、武汉市国土面积8494平方公里计算,不 到一天就降下7亿立方米雨

3、水,相当于下了 5. 85个东湖(东 湖最大水容量1. 2亿立方米)。为了揭示此次暴雨过程发生的天气学原因,利用2011年6月13日15日常规天气图资料、气象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fnl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背景、影响系统、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及动力条件等方面进 行了综合分析。1环流背景分析 1. 1500hpa环流背景分析13 0 20时500hpa高空图(图1),欧亚大陆整体呈两槽一脊形势。西西伯利亚至巴尔克什湖、朝鲜半岛南部 地区为低槽控制,贝加尔湖附近的广大地区为高脊控制。同 时,在30° n附近,环流较平直,多波动。中支槽线位于河 套南部至川北一带;副热带高

4、压脊线位于22° n;副高西侧 南支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湖北地区处于中支槽前西南气流 中,风速较大,武汉以西的宜昌站风速达到20m/so同时南 支槽前气流将暖湿空气输送至武汉地区。14日08时,中支槽线缓慢东移,584线随之南退。强降水区发生在低槽和584线之间。副高主体较稳定,588线 略有东收北抬。高压西侧南支槽位置无变化,槽前辐合上升 有利于西南暖湿气流持续不断地向武汉地区输送。14 h 20时,中支槽线东移至湖北中部地区,且转为东 西向,武汉市为平直略偏南气流。南支槽线移至湖南中部。 低槽和副高外围的辐合区明显东移,不利于强降水的维持, 降雨过程逐渐结束。1. 2中低层影响系

5、统分析表明中低层西南低涡、切变、急流配置为这次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动力条件。而有关研究也认 为:低空急流是为中纬度暴雨提供水汽最重要的机制1-2 o13日20时700hpa和850hpa为明显的“东高西低”位势场。700hpa西南低涡东移至川东到鄂西一带,切变线位置 在我省西偏北,切变线上辐合较强,西南暖湿气流发展,我 省处于700hpa西南暖湿气流输送带左前方,有利于辐合上 升运动发展。850hpa西南低涡位置偏南,对应切变和西南暖 湿输送带也偏南。14日08时700hpa西南低涡分裂东移,形成两个低压中 心,切变线维持在我省中部地区,位置稳定少动,不稳定能 量沿切变东传,西南暖湿

6、输送带增强,西南急流明显,最大 风速达20m/so偏南气流与切变线北侧偏东气流之间风速存 在较大差异。这种风向和风速切变有利于辐合加强。同时 850hpa切变线及西南暖湿输送带也东移至武汉南部地区,导 致武汉市南部江夏区的降水强度比其他地区大,同时持续时 间也明显偏长一些。14日20时中低层低涡东移出武汉市,切变和西南急流 也随之东移,武汉市强降水结束。2卫星云图在13日白天fy-2e红外云图上云系分布较为零散,云 顶高度不高。之后随着西南气流的增强,逐渐发展旺盛,至 晚上20时云顶高度不断增高,武汉开始出现零星降水。随 着切变线东移,水汽通道的打开,以及辐合进一步增强,14 日04时切变云系

7、发展成一条东西走向的云带,其在我省境 内色调最深的区域在武汉附近,而全省自动监测上看04时 的降水最大值也集中在武汉周边。14日08时和11时降水云 系在我市上空维持,强降水持续;14日17时降水云系明显 东移,仅我市南部江夏区上空有降水云系存在,对应此时我 市江夏降水强度仍较强,17时我市江夏区1小时降水强度 13.1毫米,而此时武汉市其它各测站降水强度均明显减弱, 1小时雨量仅1-3毫米。可见此次武汉市暴雨过程发生中,红外云图降水云带和 中低层低涡、切变线的位置比较一致,和强降水发生的时段、 强度和落区对应比较好。3雷达回波雷达回波产品显示,6月13日夜间有东北-西南向强降 水回波带自西向

8、东开始影响武汉市。14日凌晨降水回波位于武汉市,面积扩大,回波增强,中心最大强度达到45-50dbzo 随着中低空切变线的缓慢东移,大面积降水回波向东扩展, 同时西南地区不断有云系生成和补充,导致武汉市持续性降 水。14日傍晚,降水回波主体移至武汉市东南部地区,回波 逐渐消散。至14 h 19时,降水回波移出武汉市,强降水结 束。4物理量诊断分析4. 1水汽条件4. 1. 1比湿分析“06.14”暴雨过程不同时刻比湿场变化可知(图略),6月13 h 20时中低层湖北地区水汽充足,水汽通道经西南地区进入湖北南部。随着西南低涡的移出,湿区中心向 湖北省南部移动。6月14 h 08时,850hpa湖

9、北省南部比湿达到 15-16k/kgo 6 月 15 0 08 时,700hpa、850hpa 比湿仍超过9k/kgo因此暴雨过程发生前强降水区上空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多,而且低层水汽含量多于高层;强降水发生后,降水区上空仍维持较高的水汽含量。说明暴雨期间湿度较大,水汽充沛,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发展。4. 1.2 水汽通量散度水汽通量散度场显示(图2),13日20时武汉地区400hpa 以上为正值,其下为负值,特别是500hpa、700hpa高度上, 在105° e120。e、25° n31。n范围有一较强水汽辐合带。14日08时,低层水汽辐合持续加强,高度层降低,表 现为70

10、0hpa. 850hpa的负值中心加强,中心逐渐向东南方 向移动。到了 15 0 08时,辐合中心减弱消散。分析水汽通量散度场可知,暴雨期间,低层西南暖湿气1si 流持续大量的水汽输送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 件。而低层西南急流是导致水汽通道建立和维持的直接原 因,为暴雨的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4.2热力条件k指数:从k指数分布和演变情况来看(图3), 13日08时-14日08时,武汉处在k32°c区域,14日20时到15日08时,k32°c区域略有南压。这表明暴雨发生前强降水区上空处于大气层结不稳定状态,有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可为暴雨发生提供足够的不稳定能量

11、。而随着k指数大值区的南压,我 省大气层结逐渐趋于稳定,不稳定能量减弱,不利于降水的 持续。4. 3动力条件 4. 3. 1散度场分析"06. 14”暴雨过程的散度场:6月13 0 20时,武汉上空300hpa以上为辐散区,最强辐散层位于200hpa;300hpa以下为辐合区,最强辐合在500hpa层。6月14日08时,高层辐散进一步加强,而低层的辐合区逐渐向湖北地区东南方向移动,850hpa为最强辐合层。这种高层气流辐散,中低层气流辐合的大气环流配置,为此次大到暴雨过程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 3.2涡度场有关研究结果表明3-4,暴雨发生时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正涡度增长

12、,这预示着气旋性环流的发生和发展有利于 强雨团活动。从13-14日的涡度分布来看,随着暴雨的发生, 武汉市中低空正涡度加强,这与强降水落区十分吻合。在大到暴雨发生前12小时(6月13日08时),武汉地区上空500hpa以上至200hpa为负涡度区,500hpa以下为正 涡度区(图略)。这种高层负涡度、低层正涡度的结构满足 暴雨天气产生所需的动力条件,即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涡 度场垂直分布。这种分布有利于低层暖湿空气的抬升作用, 对低层辐合和气旋式曲率加强极为有利。当大到暴雨天气出现时(6月14日08时),500hpa可以看到从湖北地区西南部有一个正涡度中心向东移动,同时 低层700hpa及85

13、0hpa的正涡度强度突然增大。正涡度中心 的移动显示随着副热带高压北界的移动,高压西侧的槽线也 发展东移,在武汉地区形成了明显的气旋性辐合,而中低空 的正涡度增大也表明气旋性环流得到进一步加强。5结论(1)此次降水主要由高空槽、西南低涡及切变线的东移造成。由于副髙位置稳定,主体偏东,因此副髙外围的西 南气流总体偏弱,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主要是由于西南低涡东 移,中低层切变稳定维持,带动不稳定能量发展东移,从而 使强降水得以发生。(2) 强降水落区与中低层切变线的配置和低空急流的 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特别是低层850hpa低涡、切变、 西南气流位置偏南,导致强降水中心位于武汉南部地区。(3) 卫星云图、雷达回波等资料能准确地预示强降水集中时段和落区。(4)较好的水汽条件是"06. 14”雨能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此次过程水汽输送主要发生在中低层,表明 中低层切变线及低空急流的维持使充足的水汽得以源源不 断的向暴雨区输送。(5)在暖湿气流中,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相配合产生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