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华商报》之特色和优势_第1页
浅议《华商报》之特色和优势_第2页
浅议《华商报》之特色和优势_第3页
浅议《华商报》之特色和优势_第4页
浅议《华商报》之特色和优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华商报之特色和优势华商报是华商传媒集团所属的一份综合类城 市生活报,是陕西省发行量、广告收入和影响力最大的平面 媒体,位于古城西安。华商报创刊于1995年1月,1997 年曾改版。运用新的办报思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报 纸的发行量由改版前的不足2万份迅速增加至现在的60万 份。华商报的评论版名为华商评论,自2005年创办以 来,经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各个栏目不断发展完善,虽有所 增减,但其始终坚持“为民者言”,始终秉承新锐、善意、 理性、宽容、犀利的理念,做好都市报评论。华商评论的成 功发展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一.华商报评论版的特色1. 评论的选题新闻评论的选题如同新闻报道的选题一样,对

2、于报纸来 说都是十分重要的。选择怎样的题目来进行评论针对哪些问 题和受众是决定新闻评论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华商 报评论版在进行选题选择时主要针对受众生活的社会环境 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困惑和问题,就他们应知、欲知, 而未知的问题进行评论。如此,华商报评论版选题具有 以下特点:(1) 选题的广泛性华商报评论版每日发表评论五篇左右,选题涉及广 泛谈东道西,可谓包罗万象。其中涉及时事、经济、科技、 法律、文化、人文、社会现象等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题材, 普通市民关注的市井小事都包括在内,特别是面对众所关注 的焦点、热点问题,其评论版块都进行了激浊扬清、解疑释 惑的积极引导与阐释。华商报从11月

3、25日至11月30 日所刊登的28篇评论文章(漫画时评除外)中,包括司法、 经济、制度政策的实行、社会现象等方面,其中司法类评论 5篇,经济类评论5篇,关于制度政策实施情况的评论6篇, 社会现象类评论12篇。单从这一周的评论中,我们就可以 窥探到其评论版评论选题内容涉及的广泛性。无论是国家政 策实行中的问题,时事热点事件,还是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 的小事,均可成为评论的选题。(2) 选题的贴近性新闻报道要求具有贴近性,以取得受众的心理认同,新 闻评论也要具有贴近性,才能更大程度的赢得受众。赵振宇 教授在现代新闻评论一书中指出:评论的选题要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群众脉搏,说群众想说

4、而 不敢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而又喜欢听的话”。华商评论 在贴近性方面十分注重。一周28篇评论,有12篇评论的是 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小事,事情虽小,在评论中却折射出大道 理,通过对群众生活实际中的事件进行评论,更接近受众心 理,更有利于传播效果的实现。在11月28日刊登的耳光 对怒骂的道德偏差这篇评论,就是关于公交车上因女童不 让座而引发女乘客不满,遭到打耳光的事件而进行的深层论 述。在评论版''街头巷议”这一栏目中,所评论的内容均是 我们在大街小巷中所听闻,所谈论的事。即使是关于司法、 经济、政策类的评论也是均以平民视角出发,从大众生活的 实际出发来进行论述。2. 评论的主体报道

5、的力量在于摆事实,而评论的力量在于摆观点、讲 道理,新闻评论的广度和深度源于新闻评论主体思想的广度 和深度。华商报评论版的评论主体突破原来只是报社编 辑、专职评论员的禁锢,将评论主体的范围扩展到更广阔的 群体中。除去记者、编辑等专职评论员外社会各界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等都可以是评论版的评论主体,更有广大社 会普通民众这些非专业、非定向的人员也加入了评论的行 列。华商报评论版设立"专栏”这一栏目,正是为各界 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的平台。知名网 评人令狐补充,时事评论员顾则徐、韩福东,资深媒体人曾 颖等等都是华商评论专栏的常客。凤凰卫视知名记者闾丘露 薇,知名媒体人

6、宋志标,学者羽戈、吴钩等在每周末的评论 周刊上设有专栏。税收伦理学者姚轩鸽在关注和反思纳税 人的权利问题一文中,用专业的眼光扣问纳税人权利的真 正内涵,呼吁不断完善有关纳稅人权利的相关规定,以专业 视角来反思我国有关制度的缺失。这些体现出报纸评论员队 伍的精英化趋势。3. 评论的风格华商报评论版的评论风格由于其都市报的市场定位 必然显现出其评论通俗化的风格特点。这里的通俗并非庸 俗、低俗、媚俗,其通俗化的特点是由其受众定位于市民阶 层所决定的。所谓新闻评论的“通俗化”,即是指“新闻评 论在新闻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市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同市 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加以评论;在论述方 式

7、和语言表达上,能采取一种市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 在市民的立场'代民者言'”。有权报考也有权弃考 (2012年10月16 0a11版),别让“阴题”阴了孩子m2012 年11月25日a4版),耳光对怒骂的道德偏差(2012年 11月28日a6版),这些评论文章所评述的都是我们普通市 民身边的小事,与我们的利益息息相关。在评论的语言运用 上,也体现出明显的通俗化文风,或风趣幽默,清新明快, 或朴实平易、娓娓动人;或尖锐泼辣、文采斐然。专注民生, 评身边小事,契合受众心理。二.华商报评论版的特色1. 平民化视角华商评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解读新闻事件,使新闻评 论逐渐走下话语&qu

8、ot;神坛”,回归大众。华商评论扌宾弃原先报 纸评论文章“长"、"空”、“呆"的八股式写作,代之以 精悍、朴实、轻灵的新闻写作风格。将原先乏味冗长的官方 声音,先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转换成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 内容和形式,并以平民的立场对此进行解读和评说,使平民 百姓读得懂,愿意读。关注和反思纳稅人的权利问题针 对2009年11月30日发布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 中缺乏对纳税人权利真正内涵的解读而发问,深入浅出,指 出完善纳税人权利解读与保障的重要性。站在普通民众的立 场上来分析论述,关乎平民利益,使普通百姓看得懂,愿意 看。平民化视角的确立源于其评论员队伍平民化

9、、评论题材 贴近性、评论形式通俗多样化的影响。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这 个平台来发表自己对于社会现象、新闻热点的见解和主张, 只要言之在理,你就是评论员;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只 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值得深思,均可作为评论的主 题。以平民化的视角观察社会,以平民化的笔法评析世事。 我们身边的人,我们身边的事,使评论接近受众阅读心理, 也就赢得了更多的读者。2. 具有人文情怀,人性色彩“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 的需要,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华商评论基于这样的理 论指导,在评论版写稿,选稿时,注重文本中人文情怀和人 性化色彩的体现。评论也要以人为本,具有人文关怀。具体 体现在评论的选题、立论上注重从人性、人文的角度关注热 点人物、评说热点话题,聚焦于普通百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 生存状态、内心感受和人性挣扎,以情动人,来引起受众情 感与心灵上的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