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世界三级跳远运动发展特点和其趋势中图分类号:g82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 (2013) 10-000-02摘 要世界三级跳远运动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至今 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运动形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其技 术、训练方法及场地规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运动成绩也 逐步提高,从13. 71米提高到18. 29米,以每25年提高1. 00 米左右的速度飞速向前发展,并接近人类体能的极限。关键词三级跳远运动技术特点趋势一、三级跳远的起源公元前古希腊奥运会就设有类似三级跳远的比赛,最早 的三级跳远动作是希腊人创造的三个跳远动作的衔接,然后 爱尔兰和美国人在19世纪创造了 “单
2、足跳一单足跳一跳 跃”的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到19世纪后形成了现在的“单 足跳一跨步跳一跳跃”技术动作。1896年在希腊举行的第一 届奥运会上,三级跳远被列为比赛项目。最早的三级跳远运 动是在草地上进行的不带助跑的三级跳远,并且没有沙坑。 后来发现带助跑的成绩比不带助跑的成绩好得多,就增加了 助跑。为了防止运动员受伤,又增设了沙坑,经过长期的逐 渐改进,才形成了现代的三级跳远技术。二、三级跳远技术的演变 从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至今,男子三级跳远运动一直是奥运会及各种大规模田径比赛的正式比赛项目,也是田赛 项目中技术最为复杂的项目之一。而女子三级跳远直到1991 年才得到国际田联承认,但是,女
3、子三级跳远还是在世界各 国有规律地举行。在1993年被列为国际正式比赛项目,1996 年列入奥运会正式项目。在这一百多年里,在三级跳远运动 的技术演变和成绩的变迁过程中,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变化。(一)第一时期(1896年一1930年)这个时期是自然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三级跳远技术动 作由“单足跳一单足跳一跳跃"技术向"单足跳一跨步跳 跳跃”的现代技术动作过渡。人们对三级跳远的技术动作 特征认识不清,没有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概念。三跳比例差, 单足跳腾空轨迹过高,直脚着地,第二跳的距离过短,像走 一大步一样,仅把跨步跳当一个过渡步。代表人物是美国运 动员阿哈恩,他在1911年跳出
4、15.52米是国际田联第一个 公布的世界记录。其三跳比例只有39. 3%22. 6%3& 1%(6. 10米一3. 50米一5. 92米),第二跳比例很小。由此可见, 在当时成绩的提高主要依靠运动员的天生、自然的运动能 力。可称为“跳远型”技术阶段。(二)第二时期(1931年一1970年)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体育运动,运动 训练逐步科学化、系统化。人们对三级跳远技术的各主要环 节和内在联系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对 三级跳远技术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实践创新,形成 了不同风格的技术类型的跳法。在短短四十年里就出现了 “日本技术”、“前苏联技术”和&quo
5、t;波兰技术”这三种不同 类型的跳法。1."日本技术”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日本运动员开始统治着三级跳 坛,连续三届获得奥运会冠军(1928年,织田干雄,15.12 米;1932年,南部忠平,15. 72米;1936年,天岛直人,16. 00 米)。从他们的技术特点和三跳比例来看,注意了助跑和三 跳远度的关系,提高了着地动作与起跳动作的协调性,腾空 阶段采用了屈腿和抬膝动作,同时强调了第一跳的远度。这 种技术后来被称为'髙跳式”跳法的原型。2“前苏联技术”进入五十年代后,前苏联涌现了一批优秀三级跳远运动 员。1953年,谢尔巴科夫(16. 22米)、1958年,里霍亚夫 斯基
6、(16. 59米)、1959年,克列耶尔(16. 70米)。他们的 技术特点是能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 高抬腿,第一步换腿较晚,抛物线较高,落地积极有力,双 臂摆动,以增加蹬地的效果,逐步形成独特的技术。这种技 术红极一时,被称“打击式”跳法。与此同时,巴西运动员 达西尔瓦以缓冲式技术动作刷新几次世界记录。其技术特点 是采用单臂摆动,自然抬高大腿,着地时动作比较柔和;前 两跳低而平,重视第三跳,相对'打击式”而言被称为'缓 冲式”跳法。3. “波兰技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体育科研的发展,训练方 法不断改进,人们对三级跳远的训练规律及技术特点的认识 逐步
7、深入,开始认识到速度在三级跳远运动中的重要性。此 时波兰教练员斯塔尔琴斯基提出了新的技术和训练观点,缩 短第一跳的比例,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使水平速度能较多 保持到第三跳,加大第三跳的远度。1960年,波兰运动员施 密特采用这种新技术以17. 03米首次突破17米大关。三跳 比例为 35. 1%29. 48%35. 35% (5.99 米一5. 02 米6. 02 米)。从其技术动作来看,他重视助跑速度和保持速度的能 力,速度损失较少,三跳动作稳定、连贯,充分发挥了速度、 力量、弹跳的综合利用。(三)第三时期(1971年一1980年)这一时期,世界三级跳远的整体水平提高较快,每年突 破17米的
8、运动员大量涌现。在三级跳远项目中占主导地位 的技术是“高跳型”与“平跳型”两种跳法,这两种不同比 例的三级跳远运动员创造了当时最好的成绩。70年代初前苏 联运动员萨涅耶夫多次创造世界记录,1972年跳出17.44米 的记录。三跳比例为37. 27%28. 27%34. 46% (6. 50米 4. 93米一6. 01米)ol975年,巴西运动员奥利维拉以17. 89 米刷新世界记录,他采用的是典型“波兰式”跳法(后来又 称为“跑步式”技术),其三跳比例为 34. 10%30. 18%36. 72% (6. 10 米一5. 40 米_6. 39 米),第 一跳的轨迹较低,动作连贯,落地动作速度快
9、,第三跳比例 大。这种跳法对现代三级跳远运动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四)第四时期(1981年至今)进入八十年代后,世界三级跳远的成绩提高变慢。各国 运动员普遍采用这两种跳法,而且都取得优异的成绩。1992 年美国运动员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18. 17米(超风速)的 成绩获得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突破18米大关的运动员。 1995年,英国运动员爱德华兹创造了 18.29米的世界记录。 其三跳的比例为34%30%36% (5. 48米一6. 22米一6. 59 米)。这与有专家认为最理想三跳比例34%30%36%基本一 致。其技术特点是助跑速度快,在20米助跑距离内的最快 速度达11. 9米/秒,
10、比刘易斯1991年在东京创9秒86的百 米世界记录时,最快速度11. 8米/秒还要快。三跳节奏合理, 动作幅度大,水平速度损失少,双臂摆动,向前性非常好。三、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特点三级跳远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迈入了二十一世纪,二十 一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体育方面的高科技 也不例外,现代化的训练设备及先进的训练理论都投入到对 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分析研究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技术细 节,为每一位运动员量身定制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不 断改进运动技术动作,使其更加合理,更符合运动员的个人 情况,发挥最大的效益。纵观三级跳远运动的发展史,可以 看得出三级跳远技术不断革新和演变的是围绕速度,
11、三跳的 比例和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进行的。经历了 '打击式”、 “缓冲式”、“扒地式”、“跑步式”等技术发展阶段,每 次变革都是以提高成绩的需要,都使三级跳远的技术更合 理、更科学、更能发挥人体的潜能。四、三级跳远的发展前景(一)远度永无止境从第一个三级跳远世界记录的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三 级跳远技术经历了 '打击式”、'缓冲式”、'扒地式”、"跑步式"等四次变革。以每25年提高1米左右的成绩进 展,从这一进程中可以看到,技术革新是三级跳远运动发展 的动力,而远度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的
12、结构、机能认 识越来越深刻,三级跳远运动的训练观念、训练结构、训练 负荷、训练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对三级跳远运动训练 本质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二)技术将不断完善三级跳远技术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其技术主要围绕速 度、三跳的比例和减小水平速度的损失而进行的。1995年, 英国的运动员爱德华兹,采用的以助跑速度为核心,以减小 水平速度损失为前提,以提高第三跳远度为突破口的新型技 术(被称为“跳跃型”),创造了 18.29米的世界记录。但 这种技术也有一定的缺点,由于助跑速度快,脚落地点近, 容易造成身体前旋,不利于正确的落地动作。目前这种技术 尚处于稳定发展时期,相信这种技术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里,三级跳远成绩的提高仍然将围绕这一因素挖掘运动员的 潜力。参考文献:1 李修平.试论世界男子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训管理课程设计与效果评估工具
- 营销活动效果分析标准化报告模板
- 2025合同不签字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 化工厂大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国际船舶租赁合同的定义
- 2025不动产赠与合同(不予转送)
- 2025买卖合同纠纷民事上诉状范文
- 2025物流运输合同阅读范本
- 大连应急安全培训课件
- 语文大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 幼儿文学课件完整版
- DB6101T3128-2022养老服务规范 助餐服务
- 实验室常规玻璃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课件
- 临时用地复垦与方案
- 语言学纲要课件
- 地下室开槽引流方案
- 电子课件-《市场营销》-A45-2298完整版教学课件全书电子讲义(最新)
- 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1年新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 美的观念(玛丽艳)
- 农药学原理课件--作用机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