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1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2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3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1 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 势,把握学前儿童心理进程的基本特点;2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 探讨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客观 因素。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和年龄特征 教学难点: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教学准备:1. 学生的准备:观察身边的幼儿;收集幼 儿心理特点的有关资料;去幼儿园观察小、 中、大班幼儿的心理表现2. 教师的准备:学前心理学的案例;幼儿活 动录像片段;心理研究资料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 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资料 收集法;知识拓展法;实验室观察法 教

2、学课时:8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总趋势(一)学前儿童心理变化的进步性方向【案例分析】以下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1、一岁以前的孩子基本上不会说话,只会发音和听懂别人的语言,一岁后,由说单个的词到说不完 整的句子,三岁后句子逐渐完整和连贯,并且复合句在不断增多。2、有的孩子在学会用小勺吃饭后,突然不好好吃了,把饭撒在桌子上;有的孩子刚满周岁时会喊“妈 妈”,会说出几个单词,过一个月,却不开口了。 观点总结:1. 学前儿童心理的特点总是在不断变化,变 化的特点是它的进步性。2.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偶尔也出现暂时的 停顿,或类似倒退的现象。(二)

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案例分析】以下几个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 1 出生头几天的孩子,不能集中注意力;头几个月的孩子虽然能看能听,但不会认人,6个月左右才开始认生; *岁半以前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上人类特有的思维; 2岁左右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 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2 最初孩子的情绪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别,后来,逐渐岀现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 畏惧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3 小班孩子常常在活动室东游西荡,无所事事,活动没有目的性,而大班的孩子则在活动之前 就想清楚了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1 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 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

4、种发展趋势又表现 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 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 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 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 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 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 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 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 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

5、的这种 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 新生 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 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 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 有明确目的的 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 还 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 而且知道 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 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 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 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 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

6、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 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 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 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4. 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 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 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 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 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 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基本特点(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 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

7、会逆向发展,按由 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 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和大小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同时,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种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岀基因型在 环境的影响下不断把遗传程序编制显现岀来的过程。(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

8、有着内在的必然联 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 而后天的发 展是先天发展的基础;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 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 水平所整合和包容。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 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即是 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 程度发生质变。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 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 立的,而是辨证统一的。如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 主要特征是具体形象性,但幼儿初期仍保留直观 行动思维

9、的特征,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 芽。(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儿童心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在:1 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 速度。2. 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3. 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这里涉及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等。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案例分析】在长沙生活的孩子,有的在 5岁时既可以说长沙话,也可以学父母说其它的方言,还可 以在幼儿园说普通话,而许多大学毕业后从外地分配的成年人在长沙工作和生活了几十年却说不好长沙 话。这是为什么?(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 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

10、童提供适当的 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 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这个冋题最初是从动物心理实验研究提出来的。据认为,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 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中最 易于获得,最易于形成,如果错过这个时期或阶 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 键的“时机”,也就是所谓的“关键期”,或“关 键年龄”。以后,人们又把这种动物实验研究的结果应 用到早期儿童发展的研究上,于是就提出了儿童 心理发展上的关键年龄问题。例如,有人认为 0 2岁是亲子依恋关键期;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 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1 3岁是口语学习关键期;3

11、岁是计算能力发展 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0 4岁是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 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 键期;3-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10岁以前 是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错过这个时 期,效果就会差些,等等。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 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 的行为。【案例分析】儿童满周岁时,虽然走路还很不稳,摇摇晃晃的,但却坚持要自己到处走,到处钻,不再像以前那样顺从成人的指挥。 3岁儿童常常表现岀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有位爸爸描述他儿子3岁 时发生的一件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这位爸爸工作很忙,他特地在

12、下班后去给孩子买了一件玩具,叫他自己玩。爸爸忙完家务,给孩子准备了洗澡水,喊他洗澡。可是连喊三遍,孩子说:“爸爸,我不洗澡! ”爸爸给他讲道理,他竟说:“我没空!”积习专心摆弄玩具,对爸爸的耐心结实不予理睬。爸爸生气了,一 把抢过玩具,强行把孩子抱过来,按入浴池。可是,趁爸爸去那浴皂当儿,孩子跑掉了。爸爸气不过,一 时按捺不住自己,抓住孩子狠揍了两下屁股,接着强行给他洗澡。孩子大哭大闹,爸爸心里也很不愉快。一般来说,3岁儿童对成人的任何指令都说“不”、“偏不”,以示反对。有个孩子听到妈妈说: “你是好孩 子。”他说:“不,我不是好孩子。” 7岁左右儿童也常常岀现心理平衡失调现象,情绪不稳定。

13、|问题讨论:学前儿童的危机期主要岀现在哪些年龄阶段?( 1岁、3岁和7岁)有什么样的表现?(行 为、情绪和言语的否定和抗拒)为什么会岀现这种现象?(由于儿童心理发展迅速、而导致心理发展上的 不适应)怎么办?(正确引导,化解危机或消除危机)(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虽然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无论在身体还是 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 于每一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 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可能是不同的。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 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 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儿童发育早,心理成熟 早,有的就晚;在个性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在

14、 兴趣、性格及能力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 以也称作“年龄阶段”。需要说明的是:年龄只 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不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不同的心理学派,采用不同的标准和依据,将儿 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我国心理学工作 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心理学研究资料, 将儿童心 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各阶段。1、婴儿期(或称乳儿期)01岁其中可分为: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2

15、、 先学前期(或称幼儿早期)13岁3、 学前期(或称幼儿期)36岁其中有可分为: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4、 学龄期6、7岁18岁其中又可分为:学龄初期 6、711、12岁学龄中期 11、1214、15岁学龄晚期或青年期 14、1517、18岁二、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什么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 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其含义:1 .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个别儿童或 少数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是从许多儿童 的发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2. 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儿童所有的 心理特征,而是

16、与其他年龄阶段所不同的具有代 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3. 年龄特征不只是指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表 面的外部的心理特征的概括,更包括其内的规律 性的特征。(二)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问题讨论】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2、现在的孩子是否比以前聪明?3、为什么农村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心理发展不一样?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 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可变性的一面。1 稳定性一般来说,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稳定 的。这种稳定性表现在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和每一阶段变化的进程和速度上。每一阶段儿童表现 出来的典型特征是共同的、普遍的。同时,稳定 性还表现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的心理发展 同样具

17、有诸多的共同性。例如:幼儿思维的进程、 幼儿喜欢游戏等儿童心理稳定性的原因分析:(1)儿童的脑的发育是有一个稳定的顺序和 阶段的。在头脑中建立神经连是有一定次序的。(2)人类掌握知识经验是有一定顺序性的, 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着一顺序。(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 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 的过程。2 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既然是在一定的 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 件会使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有所变化,这就构成 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变性。3. 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辨证统一(一)人生第一年【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许多i岁以前的孩子,

18、也学习过学前卫生学,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也有人称 之为乳儿期。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 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 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由于其变化发展 迅速,这一年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以下3个小阶段。1、初生到满月(O1月)【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岀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岀现的?(1) 心理发生的基础一惊人的本能天生的本能表现为无条件反射,它们是不学 而能的。如吸吮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抓 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击剑反射、 游泳反射、巴布金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儿童的 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

19、刺激的条件 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2) 心理的发生一一条件反射的出现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 但是, 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因 为,第一,无条件反射的种类或数量毕竟很有限; 第二,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固定的刺激作出固定的 反应,不足以应付外界变化多端的刺激。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 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 动,又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 心理发生的标志。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孩 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 是条件反射活动。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 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

20、,被抱起来喂 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 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 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正因为这 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最初对世界的 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 集中。(4)人际交往的开端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 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新生儿 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你认为新生儿的心理表现岀什么特点?有一位母亲,在孩子岀生后 8天时,患了感冒,于是她戴上了口罩。当她

21、同往常一样地抱孩子,要给 他喂奶的时候,孩子频繁地看她的脸。妈妈发现,孩子吃奶少了,变得入睡困难,睡觉也不那么安稳,睡 眠时间也短了。看来,新生儿发现了母亲的异样,因而心神不定,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由此可见,新生儿是天生有情的。新生儿找不 到母亲,会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我们应从小就 要重视孩子和成人交往的需要。2、满月到半岁(16月)-从满月到半岁,称为婴儿早期。儿童心理发 展依然非常迅速。如果说新生儿的发展是一天一 个样,那么,从满月到半岁,可以说是一月一变 样。半岁前儿童心理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视觉和听觉 的发展上。(1) 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例如: 他的视线可以

22、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 视听的目标;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 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23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 积极了。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 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 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2) 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 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 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的发 生,对于儿童心理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它是婴 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 萌芽,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 端。(3)主动招人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 往。这时

23、出现了最初的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可以 满足婴儿的社会性交往需要。婴儿即使是饿了、 困了,亲子游戏也能够使他在短暂时间内停止哭 闹,亲子游戏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开发孩子的智 力。(4)开始认生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 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 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3、半岁到周岁(612月)【实验室观察】安排几对母子在观察室的亲子活动,观察幼儿动作的发展和亲自交往的情况后分析该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I(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 较长的过程。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 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这时期为 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

24、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发 展有重要的作用。(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 展。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其中最 重要的是,五指分工动作发展起来了。所谓五指 分工,是指大拇指和其他四指的动作逐渐分开, 而且活动时采取对立的方向,而不是五指一把 抓,五指分工动作和眼手协调动作是同时发展 的,这是人类拿东西的典型动作。(3)言语开始萌芽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 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他可以发出 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 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 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婴儿

25、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 的意思。(4)依恋关系发展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 相当明显。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 情绪不安,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二) 13岁【问题讨论】1、i岁孩子最重要的动作发展是什么?(学会直立行走)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2、1 3岁幼儿出现了哪些新的心理现象?1 学会直立行走12岁时独立行走还不自如,是有其生理 原因的。(1) 头重脚轻(2) 骨骼肌肉比较嫩弱(3) 脊柱的弯曲没有完全形成(4) 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2.使用工具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备种东西。1

26、岁半左右的孩子,已不是拿着任何东西都只会 敲敲打打,单纯摆弄。他已经会根据物体的特性 来使用,这就是把物体当作工具来使用的开端。2岁半以后,孩子能够自己用小毛巾洗脸,拿起 笔来画画。23岁儿童能够学会备种动作,不 仅能使双手协调,而且能使全身和四肢的动作协 调起来。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 具的能力。在培养孩子爱做事的同时,对这个年 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 2岁左 右开始真正形成的。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 备阶段。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1岁半 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 一下 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2岁

27、左右的孩子,虽然 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 欢模仿大人说话。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在这 个时期出现的。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 理。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 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 姐”。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始发生。2岁左右,孩 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 的萌芽。比如:拿着一块长形的小积木,他会放 在头上擦,想象着用梳子梳头。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 1岁前那么顺 从了。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 往往“不听话"了。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 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

28、处钻,见到东西就 扯,见到小洞就抠。2岁左有,外出走到街上, 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 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 树枝当“枪”使。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三)36岁【分组讨论】I根据在不同的年龄班观察幼儿,将学生分为 3大组,即小班观察组、中班观察组和大班观察组,讨论 分析各年龄班幼儿的心理特点后集体交流。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 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 为幼儿期。1、34岁(1) 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 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

29、特点, 但年龄越小越突出。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 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 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 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2)爱模仿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 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 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 但 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 树立模仿的样板。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 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

30、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 特点。小班幼儿仍然保留着这个特点。 让他们说 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他们就用手一块一块地数 才能弄清,他们不会像大些的孩子那样在心里默 数。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 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 做边想。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 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 现:“面条!”2. 45岁(1) 爱玩、会玩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 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 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 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 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 会自 己安排

31、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 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 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2) 思维具体形象中班幼儿的思维可以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 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思维过程还必须 依靠实物的形象作支柱。譬如,他知道了 3个苹 果加2个苹果是5个苹果,也能算出6粒糖给了 弟弟3粒还剩3粒,但还不理解“3加2等于几? 6减3还剩多少? ”的抽象含义。3. 56岁(1)好学、好问好奇是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大班儿童的好奇与 小、中班有所不同。小、中班儿童的好奇心较多 表现在对事物表面的兴趣上。他们经常向成人提 问题,但问题多半停留在“这是什么”、“那是什 么”上。大班

32、儿童不同,他们不光问“是什么”, 还要问“为什么"。I【思考与讨论】教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待孩子的好问?好学、好问是求知欲的表现。甚至一些淘气 行为也反映儿童的求知欲。家长、教师都应该保 护幼儿的求知欲。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 子的提问。对类似破坏玩具的行为也不要简单地 训斥了事,而应该加以正面引导,一面耐心讲道 理,一面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满足 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儿童的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 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例如,他们已开始掌握一 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如左、右概念),能对熟悉 的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白菜、西红柿、茄子都 是蔬菜,苹果

33、、梨、葡萄都是水果);也能初步 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针是铁做的,所以沉到水 底下了;火柴棒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上来)。(3)个性初具雏形大班儿童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做事也不再“随波逐 流”,显得比较有“主见”。对人、对己、对事开 始有了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的热情大 方,有的胆小害羞,有的活泼,有的文静,有的 自尊心很强,有的有强烈的责任感,有的爱好唱 歌跳舞,有的显示出绘画才能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成人应当给予充分 的注意。幼儿园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进行教育的 同时,还应该因材施教,针对各人的特点,长善 救失,使儿童全面地健康地发展。第三节影响儿童心理

34、发展的因素【自我分析】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概括起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复杂多 样。一般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儿童心理发展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而这些客观条件是人脑和周围现实。我们可归结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两大类。(一)生物因素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 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 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如机体的构 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其中对心 理发展具有最重要意义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 机能的特征。这些遗传的生物特征也叫遗传素 质。遗传素质是儿童心

35、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 前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共有的遗传因素是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儿童有可 能达到一定社会所要求的那种心理水平的最初 的、最基本的条件。(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 础。一些同卵双生子的研究说明,同卵双生子有 近乎相同的智力。同卵双生子是有一个受精卵分 裂为两个发育而成的,具有相同的遗传素质。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 ) 的研究材料表明: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系的儿童之间的智 力相关依家族谱系的亲近程度而逐渐增高,同卵 双生子

36、的智商有很高的相关。不同血缘关系的儿童的智商 相关表遗传变量同卵双生子异 卵 双 生 子非孪 生兄 弟姐 妹无血缘关 系儿童环境变量起 长大分开长大起长大智商相关0. 8707505304902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詹森(Jenson,1968)对8个国家100多种有关不同亲属关系者的智商相关的研究材料作了总结,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儿 童与亲生父母的智商相关高于与养父母的;异卵 双生子与一般兄妹间的智商相关相似;同卵双生 子的智商相关最高。遗传关系越近,智力发展越 相似。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 点。2.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 称生理发展。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明

37、显的表现在发展 的方向顺序和发展速度上。其方向顺序是按所谓 的首尾方向(从头到脚)和近远方向(从中轴到 边缘)。如:儿童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 在世上肢,然后是下肢。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 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 次之,最后是生殖系统。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 提。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 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 从48周起每天作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周。到第52周,他能熟练地爬上 5级楼梯。在此期间, 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

38、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子不用旁人帮助, 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这个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分析要点:若在某种生理结构和机能达到一 定成熟时,适时地给予适当的刺激,就会使相应 的心理活动有效的出现或发展。如果机体尚未成熟,那么即使给予某种刺激,也难以取得预期的。【观点辨析】你认为以下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1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说明遗传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都上中班了,老师应该教他多识字,多做数学题。”(二)社会因素【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并谈谈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 受哪些社会因素影响?是怎样影响的?1.一对双生子

39、由于家庭的变故,其中一人被一对很有教养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夫妻收养,并耐心教育,而另一人则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将来他们的个性会相同吗?为什么?2印度狼孩的例子。3 城市的孩子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的了解少于农村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对电脑的认识不如城市的孩 子。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环境分 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提供儿童生存 所需的物质条件,如阳光、空气、水和养料等。 对儿童心理影响大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指儿 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状况、 周围的社会气氛等。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 境。社会环境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社

40、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第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 熟的进程。第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 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客观因素。(三)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环境 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 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历史上的争论由来已久。(一)遗传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 遗传所决定的。遗传决定论的论点是强调遗传在 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 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 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 发的作用。代表人物: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F G

41、alton ),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得出了 一条“遗传定律”,认为人的遗传性1/2来自 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Hall )有一句名言:“一 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英国遗传学家高 尔顿(F.Galton )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 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儿童的 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 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 环境和 教育只起引发作用。(二) 环境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 机械作用的结果。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 生(J B - Watson)在他的著作行为主义 中有一

42、段著名的论点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 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 或者 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豪商,或者使 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脾 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族。”(三) 二因素论:即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 决定论折衷。理论观点:儿童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 因素共同决定的。代表人物: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 S- Woodworth)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等于 遗传和环境的乘积。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施太伦(W- Stern )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内部性 质和外界环境二者的“复合” 或“会合”。二因素论合理地对遗传和环境各自所起 的作用给予应有的地位,但把二者看作两

43、种相互 孤立存在的因素,没有揭示出它们之间的更为复 杂的关系,因而只能是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 这两种观点的简单而机械的拼凑。(四)相互作用论这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理论观点: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 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 传限度的制约。这种理论通常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遗传决定心理发展的限度,环境在限度内起决 定作用”。问题在于现代科学尚不能解决所谓遗 传限度(上下限)的测量问题(病态的除外), 因而这种提法只能作为一种假设,作为科学命题 还缺乏证据,而且容易导致对遗传作用的神秘化 理解。(五)科学的观点我们认为遗传、成熟、环境和教育都是儿 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的客观条件,他们之间的关系 是复杂的,相互影响的。1. 环境影响遗传物质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 熟在种系发展中,遗传的东西并不是一成不变 的。2. 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 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环境可以对遗传因素起一定 的影响作用,但是环境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遗传因 素及儿童的生理成熟进程。反过来,遗传的特征 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制约作用。3. 对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应做具 体的和综合的分析所谓具体分析,是指在儿童心 理发展的不同方面,遗传和环境起作用的情况有 所不同。总之,脱离了社会环境因素,遗传的生物因 素就不起作用,脱离了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