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新教案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仞、岳”等 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 “仞、岳”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 .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 .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学会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 .借助
2、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 .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戍边将 士豪迈之情,热爱古诗,感受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5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 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激发学生积累更多古诗,养成课外主动积累 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解题入境。1. 教师朗诵: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 学生朗读欣赏古诗3. 了解乐府诗:汉
3、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 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4. 导入课题:这节课,你们将一起学习一首乐府诗从军行 。 (板书课题:从军行,学生齐读课题。 )5. 了解题目: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6. 什么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
4、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 初读古诗,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学生把这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声音洪亮,读得有板有眼。( 3)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古诗。2.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思。( 1)理解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轻声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看到的画面。互相交流,从老师的朗读声中你仿佛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铺天盖地的很长很长的云、茫茫的雪山、孤零零的一座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
5、问题交流:a. 谁知道作者看到的是哪座雪山? (祁连山脉位于中国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由多条西北- 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因位于河西走廊南侧,又名南山。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 400 公里,海拔4000 6000 米,共有冰川 3306条,面积约 2062平方公里。 )b. 课件出示雪山图,学生观赏图片,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看到的。c. 作者王昌龄诗句中描写的雪山和同学们看到的一样吗? (不一样)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青海长云暗雪山)d. 水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眼中的雪山?(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
6、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e. 谁能带着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来读这两句诗?(指名朗读。 )这样美妙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变“暗” 了?a.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 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 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b.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c.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孤城”是哪座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你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接触过和玉门关有关的诗句吗? (羌笛何须怨杨柳 , 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
7、关无故人。<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元和郡县志 云, 因在玉门之南, 故称阳关。 > )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说能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引导理解: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理解时调整诗句“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 烽烟滚滚, 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通过感情朗读感受到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
8、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谈话过渡: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戍边将士们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2)课件出示古战场图片,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学生齐读诗句,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谁来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 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疆战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引导交流: “穿金甲”是“穿上金甲”吗?(不是, “穿”是磨破的意思。 “穿金甲”意思是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让人感受到征战时间之久,战争的激烈频繁。 )指导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战争的惨烈;读出
9、戍边将士的豪壮语言,表达出戍边将士不把敌人消灭誓不回家的决心,表达出戍边将士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诗,感情升华。1. 同学们, 古代战争的惨烈绝非我们能想象得到的, 在中华诗词这一历史长河中诸如 “一将功成万骨枯” “白骨掩蓬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由来征战地,能得几人还”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战争也牵动着无数个家庭,无数个家庭的亲人无不牵挂着戍边的亲人。2. 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 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请你们大声地告诉边关将士们的亲人,告诉他们将士们
10、为什么终不还”?不破楼兰终不还!3.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戍边的凄苦孤独与悲凉, 更感受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4. 熟读成诵,试着默写。四、了解作者,积累古诗。1. 简介作者。王昌龄: ( 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 734 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 737 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 74
11、8 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有王昌龄集 。2. 拓展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六首大家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并深入感悟。从军行七首【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
12、,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其六】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其七】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3. 希望同学回家之后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请教别人、上网浏览等方法收集其他诗人的更多的边塞诗读一读,思一思,议一议,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五、总结学法,学以致用。(一)总结学习方法,导入新诗的学习。( 1)小组交流总结从军行的学习方法。( 2) 小组代表发言, 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初读古诗, 借助注释理解词句;再
13、读古诗,借助画面了解大意;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感情。 )( 3)请同学们借助从军行这首诗的学习方法,默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二)导入1 .( 出示音乐 渲染气氛 ) 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 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 ?(生答 )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 )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 出示杜甫简介)2.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 。它就是(出示课题)(三)初读诗。1. 齐读课题
14、、解题。 (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 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 是的 ) 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 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 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点名读听录音朗读( 出示录音朗读)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四)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 、过渡 : 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
15、( 出示这几句话 )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过渡 : 作者的这份 “喜” 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 出示背景 ) 师随着画面讲解。师在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中悲情朗诵春望听着杜甫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生答),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过渡 : “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 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怎样?会想
16、到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谈想到什么 ?(出示七句话KJ 随机点击使字体变色) ,学生感情诵读这几句话。想到这些,能不涕泪吗?读想到这些,能不“喜欲狂”吗?读想到这些,能不纵酒高歌吗?读想到这些,能不归心似箭吗?读在老师的引读下,深情朗读“喜欲狂”的这几句话。(五)渲染主题1、诗人“喜欲狂”的背后是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2、让学生感情朗读全诗( 回到录音朗读)(六)课外拓展过渡 : 自古以来, 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 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 出示课件,古诗欣赏 )让学生读古诗欣赏。(七)总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7、)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自主学习字词,读准字音,准确书写会写字“仞、岳”等6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2. 抓住关键字词、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3. 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体会作者那份忧国忧民的情怀。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
18、 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从军行 ,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2. 指名多个学生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愿举手发言,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首边塞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板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学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1. 简介作者。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 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 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
19、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剑南诗稿 渭南文集 南唐书 老学庵笔记 放翁 词 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2. 了解背景。( 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
20、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2)教师范读两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宋代:陆游其一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背景资料: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 年)的秋天,当时陆游已经六十八岁,罢归山阴(今浙江绍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
21、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 指名学生大声读诗题注释 将晓 指快要天亮,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指导学生读好题目:秋夜将晓/ 出篱门 / 迎凉有感。2. 理解诗题。( 1)小组交流,说说从题目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 (“秋” )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 (“秋夜将晓” )从题目中你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 (
22、“出篱门” )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 “有感” )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 ( “迎凉” ) 。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 使他不能安睡。 将晓之际, 他步出篱门, 以舒烦热, 心头怅触, 写下这两首诗。 )
23、谁能根据以上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秋天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人不能安睡,夜晚天刚刚亮的时候走出篱笆门外,以解除烦热和心头怅触,写下自己当时的感受。 )( 3)谈话过渡: “感”字的意思有感想、感触、感受、感动等,这首诗写的就是作者出门乘凉时的感想、感触、感受。题目中的“凉”的意思是清凉、凄凉、悲凉等。到底是什么让作者感到悲凉又凄凉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阅读和理解诗句。四、学习古诗的前两句诗(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1 .指名学生读注释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1)指名学生说说对黄河的了解。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 5464 公里,流域面积约 752
24、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 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 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 )( 2) 拓展交流:我国有哪些大河? (最出名的还是这十条河流分别是长江、 珠江、 黄河、黑龙江、松花江、辽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汉江。 )2. 指名学生读注释 五千仞岳 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1) 交流对华山的了解。 (华山古称 “西岳” , 雅称 “太华山
25、” , 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中华”和“华夏”之“华” ,就源于华山,由此,华山有了“华夏之根”之称 。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 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华山是神州九大观日处之一,观日处位于华山东峰亦称朝阳峰,朝阳台为最佳地点。 “中国黄河50 景”之一。 )( 2)知识拓展:我国有哪些“岳”?(东岳泰山,海拔1545 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 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 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 北岳恒山, 海拔 2016.1 米, 位于山西省大同
26、市浑源县; 中岳嵩山,海拔 1491.71 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 )3. 理解 : “三万里”和“五千仞” 。( 1)通过看注释我们了解到“三万里”和“五千仞”分别指什么?“三万里”形容黄河很长。“五千仞”形容华山很高。“仞”是古代的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一仞大约是2.3 米-2.7 米之间。( 2)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写法吗?“危楼高百尺”形容楼很高。“飞流直下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长。“白发三千丈”形容头发很长。( 3)古诗中的夸张。夸张能够创造新异的意象美夸张能创造意象美,这种意象具有超常变异性。它以变形的手法,改变事物原有的人们熟悉的面貌, 创造出一种陌生的全新
27、意象, 这一意是读者未经历和感受过的 , 因而能够给人种愉悦的新奇感受 , 从而产生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我们读了李白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注伦送我情”这类诗句后 , 对庐山瀑布的壮观、对朋友的情谊都会产生从未有过的新奇独特的感受 , 从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我们读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两句一横一纵, 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象, 鲜明突兀、 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 )夸张能产生浓郁的情感美。夸张是诗歌创作主要修辞手法之,因为夸张能够
28、充分表现情感美。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 朝如青丝喜成雪” 。 那种人生苦短的悲哀, 那种狂放深沉的愁绪 , 如排山倒海而来, 让人震惊 , 让人叹服 , 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夸张能够表现崇高美。夸张的手法是产生壮美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为把描写的对象放大, 把情感表现得更热烈 ,从而创造出比外部世界更加博大的天地, 更加强劲的气势, 从而把人带进崇高的境界。 “四边伐鼓雪海涌 , 三军大呼阴山动” , 把西北边塞的苍茫、粗犷、奇特;成守将士们的英勇、慷慨和悲壮的献身精神宣泄得热烈而又充分,让读者在新奇的感受中受到强烈
29、的震撼,从而产生种崇高的美感。4. 理解“摩” 。指名学生读注释 摩天 碰到天。( 1)说说自己的感受。 (极言华山之高。 )( 2)组词语加深对“摩”的理解。 (摩天大厦、摩天轮)5. 全班交流,说说对整句诗的理解。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6. 教师小结:一河一山代表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充分表现了陆游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黄河在悲泣,华山在哭诉。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作者此时的心情吗?(悲愤、气愤、痛心)7.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8. 谈话过渡:宋朝的壮美河山被金人占领了,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百姓们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遗民泪
30、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学习古诗的后两句诗(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 指名学生读注释 遗民 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1) 从“遗民” 一词, 你感受到宋朝是怎样对待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的? (这些百姓是宋朝遗留在金人统治区的,他们已经被遗弃了,被遗忘了。)( 2)从“遗民”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痛苦;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2. 指名学生读注释 胡尘 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1)课件出示有关影视的片段,学生通过感官感受“胡尘” 。( 2)从“胡尘”一词,你感受到什么?(感觉到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悲惨生活;也感受到作者对沦陷在金人占领地区的宋朝百姓生活的担忧。 )3. 指名学生读注释 王师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理解“泪尽” 。( 1) “泪尽”的意思是什么?(泪尽指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 2) 结合全诗和自己阅读的有关资料, 说说对 “泪尽” 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吗? (“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 )( 3) 从“泪尽” 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作者和沦陷在金人占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街舞室内活动方案
- 认购促销活动方案
- 造型公司年会活动方案
- 训练感知觉活动方案
- 衣服手绘活动方案
- 虎年酒吧营销活动方案
- 进口冰激凌活动方案
- 2025年企业培训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设计与实施》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转型财务bp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渠道销售职业资格考试《销售技巧培训》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注册安全工程师(延续注册)履职情况说明
- 小学数学专题讲座(课堂PPT)
- 严重精神障碍知识培训
- 聘请常年法律顾问项目投标书
- 生物制药行业的新革命:小分子合成技术
- GA 1804-2022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反恐怖防范要求
- 小学课外阅读书籍《王子与贫儿》PPT
-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说课教案-第一单元第1课《学习伴我成长》第二课时
- 公路勘测地形测绘内容与取舍要点有哪些
- GB/T 16930.2-2021盲杖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 GB/T 14336-1993合成短纤维长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