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轭点_第1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轭点_第2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轭点_第3页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轭点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的共轭点    胡晓【摘要】教学是双方的,课堂效率的高低,归根结底是要看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是怎样获得的,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语文教学的“物点”还有很多以及与之对应的“像点”,只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充分发挥这些“物点”的作用,语文教学一定会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境地,迎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明天。【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共轭点g632 a理想光学系统中像和物是对称的,物点和像点之间互为依存,并且性质上能互换。比如在从物发出的光线会经过像,反过来

2、从像发出的光线也会经过物,这就共轭了。只要实际中某个光学系统能近似为理想光学系统,那就是共轭成像了。笔者将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策略及文本解读方法,类比为“物点”;将这些策略或方法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类比为“像点”。衡量这些方法、策略(“物点”)的实效性,首先它们必须是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像点”),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达成,从而形成理想的阅读教学的“共轭成像”。一、物点“题眼”与像点“兴奋点”比如七年级下册有篇课文叫三颗枸杞豆,文章用回忆的笔法,写了三叔一生留给“我”的教训三颗枸杞豆以及这三颗枸杞豆对“我”的启示、教育。从中“我”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生哲理:把握时间,把握生命,付出艰辛努力,

3、就能取得成功。这个题目直指文章的中心。上课时,笔者就以题目三颗枸杞豆作物点,引导学生提问:这三颗枸杞豆,三叔是在什么情况下给的?给的仅仅是三颗枸杞豆吗?它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学生一听,一下子就来了兴趣,陷入了沉思,迫切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筆者顺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探究。在学习中,不仅让学生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触摸作者的心灵,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做作者成长的知音。二、物点“问题”与像点“切入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问题(物点),就能找准文本解读的切入点(像点)。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很多老师,在备课时将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依照自己的理解和教学的自我需要,将它分解成一个个问题。课堂

4、教学就是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抄答案的过程。问题的琐碎性、随意性,使课堂枯燥、低效。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挑战性,要能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用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将全文撬起,去统领我们课堂教学,使整个课堂围绕这个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例如在讲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时,笔者并没有给学生讲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等知识,而是在赏析到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提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是什么触动了他心底的那根弦,使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在学生猜测讨论之后,笔者才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知识:作为盛唐的大诗人,没有谁一生像他那么半官半隐的

5、,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想轰轰烈烈,为国为民出力,建功立业,这一点从使至塞上一诗可见端倪,所以在盛唐时期的开元、天宝年间,战争的胜利和国力的强盛使许多诗人希望立功边塞,为国出力,也为人民做一些好事,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受朝廷排挤,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征蓬”两相对比,令人伤感,也就不免有“归雁入胡天”之感了。这样的作者简介不但不显得生硬,反而使文本解读更加深入,课堂效率更高。三、物点“留白”与像点“着力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填补文本的留白(物点),寻找言语与思维训练的着力点(像点)。“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发展、

6、情感陶冶的好材料。语文课的“根”就在抓“语”学“文”上。要让学生通过语文的学习,使言语能力得到提高,真正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文章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在写文章时难免留下许多“空白”地方、模糊之处。把这些地方作为教学的“物点”,加以填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言语的表达能力(像点)。例如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中,故事在韩麦尔先生宣布下课时戛然而止,耐人寻味。人物的表现有许多不确定性,这个“空白点”正好是我们读写训练的结合点和着力点。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联系具体的教学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此时的韩麦尔先生和学生的神情会是怎样?有哪些超乎寻常的举动?学生思维的火花在语言的“填补”中绽放出流光溢彩。

7、四、物点“细节”与像点“支撑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的细节(物点),善于捕捉情节发展的支撑点(像点)。文章的细节,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对文章中心的生发和揭示具有重要意义。有时以文章的细节作为教学的“物点”,可以很深入地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要旨(像点)。例如“孔乙己”这个大家都熟悉的悲惨人物,如果教师只是空洞地说教孔乙己是怎样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显然是苍白的、空洞的。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毕竟作品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生活的今天比较久远。教学时,笔者就抓住文中多次写到了人们的笑,有孩子们的“笑”,有短衣帮的“笑”如果教学从“笑”入手,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这些笑事,然后对学生进行层层点拨,走进小说情节的体验中,从这些冷漠的嘲笑声中深深地领悟到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可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使学生明确了人物形象,就会引发了对人生、社会深深地思考。巧抓“笑”的细节,就能撬动文章的中心,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一扇窗。总之,教学是双方的,课堂效率的高低,归根结底是要看学生到底获得了多少,是怎样获得的,花了多少时间。我们老师要做的是花尽可能少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语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