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首诗浅谈古诗教学_第1页
从两首诗浅谈古诗教学_第2页
从两首诗浅谈古诗教学_第3页
从两首诗浅谈古诗教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从两首诗浅谈古诗教学    杨晓凤【摘要】古诗教学要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注重字词的理解,强调诗歌的整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感知形象,感悟意境,并把这种诗意的熏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深深地体验到诗歌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关键词】诗歌;字词处理;形象;意境;体验;气氛g623 a学习诗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能背誦几首唐诗,说出几个名句,把唐诗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而应该轻轻松松去感觉、欣赏诗歌所创造的或优美或壮丽的意境美,并把这种诗意的熏陶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深深地体验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学会与天地自然和谐共存,让我们在与自然的交往中学到宽容

2、、理解和慈悲。一、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带入学习情境一堂课只要能迅速地使学生沉浸于文章中,形成一种恰当的氛围,导语就是优秀的。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过渡到夜雨寄北时,我这样给学生讲:“去年我曾经到过四川,当船过三峡,天下起了毛毛细雨,大家都有些扫兴,导游小姐说,大家应该觉得十分幸运,因为这个季节巴山夜雨是很少见,船到宜昌后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和几个同事共忆川中景色,窗外传来雨打芭蕉的声音,确实是感觉很好。”听课之后老师们评价说:“你太啰嗦了吧?讲自己的经历和诗歌欣赏有什么关系?”这样说我是不同意的,老师应当担负起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应当把生活中人们的经验,包括自己的体验传达给学生,这也是让语文走进生活,

3、走进现在的一种方式。现在一谈效率、创新就有人认为字词处理完全不必要,让学生在预习中或者上课时间自学完成,教师完全不管或只是进行预习检查。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对的,字词的字面意思都不了解,套用心理上的一个名词,感知还没有呢,谈什么理解?我认为,应当拿出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学习,注重这个学习过程,一定要扎扎实实地明白理解才行。字词的理解掌握牵扯到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比如“宦游”这个词包含着古时候交通不便,在外做官多年不能回乡,一旦分开,可能就是生死离别,更多几分惆怅和凄凉。学生就会理解“同是宦游人”的同病相怜。当然字词处理采用的形式可多样,可以小黑板,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或者读读写写、画画记记,不管怎么样,学

4、生要真正掌握。二、给学生创设形象又充满意境的语文课堂语文本身就是一种形象的东西,诗歌更是以形象取胜,东坡居士才有“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之感叹。这或宏大、壮丽、高远或精微、优雅、静谧等形象才可以构成诗歌之美。教学中形象的展示感知就成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形象可以物化为照片、绘画甚至卡通、小工艺制作,形式不一而足。“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勾勒出一幅催人泪下的形象“白发苍苍,年迈无力,蹒跚而行的老人和淳朴又淘气的孩子”。这一幅画面画得太正式就没意思啦,设若用朱德庸式的漫画来表现,那简洁的线条、夸张的形象一定会使人感触良多的。课堂上使

5、用的形象等可由学生来制作完成,毕竟互联网时代,出门旅行的人也多了,资讯是丰富的,学生的各种美术技巧也是可以信赖的。在学生准备过程中,也就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一个学生到过四川,带回了都江堰、岷江的多幅摄影作品,照片一展示,那苍苍茫茫的水域、蓊蓊郁郁的森林、升腾的雾霭立刻把学生带入“风烟望五津”的画面中。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用一幅剪纸“朦胧的烛光透过木格的窗子,两个人在交谈”,其中意境就一切尽在不言中了。教师在准备资料时不要排除“另类”的东西,也许正是孩子们喜欢的呢?夜雨寄北中有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我就找一幅“无边的芦苇荡,枫叶荻花秋瑟瑟,红日西下,彩云满天,一只孤独的鸭子

6、翘首企盼,似乎在等待谁的归来”这种拟人化的图片,比“一个人窗前沉思,高楼独依”更有寓意一些吧。再扯远一点,这种图画选择也能使人联想到自然的和谐、美丽、宁静、淡雅吧。形象,这里不应该仅仅包括实物性的东西,还可以由语言来组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很多孩子都看过,那高空落下,珠玉飞溅,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更有现场感和真实感。我这样说是想告诉老师们,不要把“形象的资料准备庸俗化”完全抹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把不能用实物展示的东西也用实物,那样就形式化了。声音语言、肢体语言的描述力也是很大的,不要以偏概全。诗歌欣赏教学的精华所在就是对意境的领悟了,意境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教学中不要把诗歌逐个字词、逐

7、个句子进行分析、讲解,甚至翻译,把好好的一首诗弄得支离破碎,尤其是不要分析什么“名句”。很多人把分析“名句”当作一堂课的“题眼”“重点”。须知道,一两句是建立在其他句子的基础上的,和全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拎出了一句,就损坏了全体,会一叶障目、不见全森。要避免一首诗学完了,学生只记住了一两句所谓的“名句”,那就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总之,诗歌教学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学习、欣赏环境可以由师生共同创造,老师不是在教,而是沉浸于美的感觉中,学生也不是在学,而是在欣赏、参与,从中分享自己的快乐和愉悦。这里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原来人们常讲的“平等、民主”,而应向更高一层迈进,那应是生命的交响乐,是一个生命和众多生命的和谐相处,是共沐在诗歌艺术的阳光中,共同吮吸着诗歌艺术的芬芳。课堂上千万不要哗众取宠,追求什么活泼、生动、热闹,看起来锣鼓喧天,其实所获了了。真实地生活,平实地讲话,与自然、与其他生命敞开地交流。就比如诗歌的朗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