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 -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n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 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n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0-16 Na-23 P-31 Cu-64 Au-19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6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
2、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细胞中有许多相似的膜结构。下列关于膜结构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蓝藻细胞的光合片层膜上含有色素和光合酶 B.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膜上含有全部的呼吸酶 C. 神经肌肉接点处肌细胞膜折叠,其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D. 细胞内单位膜折叠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内质网,其膜上有合成磷脂的酶 【答案】B 【解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具膜细胞器,蓝藻细胞具有光合片层膜,其膜上含有色 素和光合酶,从而能进行光合作用, A 正确;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其膜上含有有氧呼 吸第三阶段的酶,B 错误;神经肌肉接头相当于突触,乙酰胆碱由突触前膜释放,经扩散至折 叠的肌细胞膜(相当于
3、突触后膜),与其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C 正确;内质网是由细胞 内单位膜折叠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的,其功能多种多样,磷脂是在内质网上合成的,因此其 膜上有合成磷脂的酶, D 正确。 2 . DNA 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有关 DNA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摩尔根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沃森和克里克构建了 DNA 的双螺旋结构,提出了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C.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后 S 型菌失去毒性的原因是 DNA 失活变性 D. 细菌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DN2 RNAO 蛋白质 【答案】B 【解析】孟德尔通过
4、豌豆杂交实验提出遗传因子一词,并没有发现基因, A 错误;沃森和 克里克构建了 DNA 双螺旋结构,同时提出 DNA 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 B 正确;肺炎双球菌转 化实验中,加热后 S 型菌失去毒性的原因是蛋白质变性失活,而其中的 DNA 在温度降低后可 以恢复活性,C 错误;细菌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除有 DNAo RNAO 蛋白质,还有 DN2 DNA D 错误。 3 .下表表示科学家在研究植物的顶端优势时发现的不同植物激素对侧芽生长的影响。下 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组别 甲 乙 丙 丁 处理方式 不做处理 用细胞分裂素 处理侧芽 用赤霉素 处理顶芽 切去顶芽,赤 霉素处理切 口 - 2
5、- 侧芽生长情 况 生长受抑制 抑制作用解 除, 侧芽生长 抑制作用加强 快速生长 A. 由顶端优势可知,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越高,生长越快 B. 比较甲、乙组可知,细胞分裂素可加速顶芽中生长素的分解 C. 比较甲、丙组可知,用赤霉素处理顶芽可能使顶芽快速生长 D. 比较丙、丁可推测,赤霉素对侧芽生长无任何影响,主要与顶芽有关 【答案】C 【解析】 顶端优势是由于顶芽生长素浓度低而促进其生长, 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其 生长的现象,A 错误;比较甲、乙组只能说明细胞分裂素可以解除顶端优势现象,但不能说明 细胞分裂素加速顶芽中生长素的分解, B 错误;据表格信息可知,赤霉素使侧芽的抑制作用加 强,
6、说明赤霉素可能与生长素有类似作用,可使顶芽快速生长, C 正确;比较丙、丁可推测, 赤霉素可从顶芽运输到侧芽,促进或抑制侧芽的生长, D 错误。 4 .已知某种老鼠的体色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A、A和 a 决定,A (纯合胚胎致死)决定 黄色,A 决定灰色,a 决定黑色,且 人对 A 是显性,A 对 a 是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中最多有 6 种基因型 B. A A和 a 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一只黄色雌鼠和一只黑色雄鼠杂交,后代可能出现 3 种表现型 D. 基因型均为 A+a 的一对老鼠交配产下的 3 只小鼠可能全表现为黄色 【答案】D 【解析】由于 A+基因纯
7、合胚胎致死,因此黄色的基因型为 AA Aa,灰色的基因型为 AA Aa,黑色的基因型为 aa,因此该种老鼠的成年个体最多有 5 种基因型,A 错误;根据题意分 析, A A 和 a 是一组等位基因,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B 错误;一只黄色雌鼠(AA 或 A+a)和一只黑色雄鼠(aa)杂交,后代的表现型为黄色、灰色或黄色、黑色, C 错误;基 因型均为 A+a 的一对老鼠交配, 后代基因型为及其比例为 A+a : aa=2 : 1,因此它们产下的 3 只 小鼠可能都是黄色,也可能都是黑色,或黄色和黑色都有, D 正确。 5 .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
8、数量变化的趋 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 B. 狼的K值接近 B 点对应的数值 C. 兔子的K值接近 C 点和 D 点对应的数值 - 3 - D. 第 3 年狼的数量会因食物缺乏而下降 【答案】B 【解析】 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先达到最大值,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 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即兔子的数量变化,乙为捕食者即狼的数量变化, A 正确;K值是 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 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值附近上下波动,B 错误;种群数量会在 K值附近上下波动,从题图分
9、析,兔子的 K值应该接近 C 点和 D 点对应的数值,C 正确;据图 分析可知,第 3 年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食物缺乏而下降, D 正确。 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有差异 C. 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是由基因调控的 D. 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 DNA 分子中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答案】 D 【解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 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可见,在细胞衰老和细胞
10、凋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基因 的选择性表达,A 正确;在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中,不同时期的细胞中发生的化学变化不完全 相同,因此表达的基因有差异, B 正确;成熟生物体中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 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 C 正确;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而 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见, 细胞癌变的过程中,不会发生 DNA 分子中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D 错误。 7.五金铁中记载:“若造熟铁,则生铁流出时,相连数尺内,低下数对,筑一方塘, 短墙抵之,其铁流入塘内,数人执柳木排立墙上众人柳棍疾搅,即时炒成熟铁
11、。” 以下 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 B 熟铁比生铁质地更硬,延展性稍差 C.炒铁是为了降低铁水中的碳含量 D 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曲同工 【答案】 B 【解析】A.金属冶炼方法由金属活动性决定,特别活泼的金属通常用电解法冶炼,较活 泼的金属用热还原法,较不活泼的金属用热分解法, A 正确;B.熟铁比生铁的硬度小,延展 性较好,B 不正确;C.炒铁是为了把生铁中的碳氧化成碳的氧化物,从而降低铁水中的含碳 量,C 正确;D.往生铁水中吹空气可以降低碳的含量, 故该法与近代往生铁水吹空气炼钢异 曲同工, D 正确。 本题选 B。 8用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
12、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 - 6 - A. 常温常压下,2.24LCO 和CO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O.INA B. ImolNa 被完全氧化生成 NaQ,失去 NA个电子 C. 标准状况下,11.2LC6f 中含有的分子数目为 0.5NA D. 0.1mol/LK 2S 溶液中含有的 K+数为0.2NA 【答案】B 【解析】 标准状况下,2.24LCO 和 CO 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 O.INA,故 A 错误; Na 被完全氧化生成 NaCb,钠元素化合价由 0 变为+1, ImolNa 被完全氧化生成 NQQ,失去 NA 个电子,故B 正确;标准状况下 是液体,故 C
13、 错误;没有溶液体积,不能计算 0.1mol/L K2S 溶液中的数,故 D 错误。 乱 )、c( HO) 9 .关于有机物 的说法正 确的是 A. a、b 互为同系物 B. c 中所有碳原子可能处于同一平面 C. b 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羧基的结构还有 7 种(不含立体异构) D. a、b、c 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答案】C 【解析】A、a 是酯类,b 是羧酸类,结构不相似,不互为同系物,故 A 错误;B、c 是在 环己烷上连了两个羟基,环己烷的碳原子不都在同一平面上,故 B 错误;C、b 是 1-戊酸,含 有羧基的结构的同分异构体,在正戊烷的碳链上还有两种,在异戊烷的碳链上还有 4
14、种,新 戊烷的碳链上有 1 种,共 7 种,故 C 正确;D、只有 c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 D 错误; 故选 Co 10.下表中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 X 有白烟产生 X 一定是浓盐酸 B KIO3溶液中加入 HI溶液, 并 加入淀粉 溶液变蓝色 KIQ 的氧化性比丨2的强 - 7 - C 强酸性溶液 Y 中加入 Ba(NQ)2溶液,静置后再加入 KSCN 溶 液 先有白色沉淀,后溶 液又变红 Y 中一定含有 SO2和 Fe3+ D C2H5O H 与浓硫酸混合后加热 到 170 C 制得的气体使酸性 K
15、MnO 溶液褪色 一定是制得的乙烯使酸性 KMnO 溶液褪色 【答案】B 【解析】A.生成白烟可知 X 为挥发性酸,则 X 为浓盐酸或浓硝酸,A 错误;B.淀粉变蓝, 可知生成碘,则 KIQ 溶液加入 HI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 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 KIO3氧化性比 I 2强,B 正确;C.酸性溶液中硝酸根离子具有强氧化性, 可氧化亚硫酸根离子、 亚铁离子,则 Y 中不一定有 SQ2、铁离子,可能含有 SO2、亚铁离子, C 错误;D.乙醇易挥发,且乙醇能被高锰酸钾氧化,则应排除乙醇的干扰,再检验消去反应 的产物乙烯,D 错误;答案选 B。 11. 科学家研发出
16、了一种新材料,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在外接电源作用下,材料内部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光的透过率进行可逆性调节。已知 WQ 和 Li 4Fe4Fe(CN63均为无色透明,LiWQ 和 Fe4【Fe(CN6】3均有颜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 M 外接电源正极时,该材料颜色变深使光的透过率降低 B. 该材料在使用较长时间后,离子导电层中 Li+的量变小 C. 当 M 外接电源负极时,离子导电层中的 Li+向变色导电层定向迁移 D. 当 N 外接电源正极时,离子储存层的电极反应式为: Fe4Fe(CN63+4Li+4e 一 = Li 4Fe4Fe(CN6 3 【答案】C 【解析
17、】A.当 M 外接电源正极时,M 为阳极,LiWO3失电子产生 WO 该材料颜色变浅使 光的透过率增强,选项 A 错误;B.电极总反应式为 4WQ+Li4Fe4Fe(CN63=4LiWQ+Fe4Fe(CN63, 该材料 逍明导电层 变邑导电屋 寓子傭存层 透明导电昱 - 8 - 在使用较长时间后,离子导电层中 Li+的量不变,选项 B 错误;C.当 M 外接电源负极 时作为阴极,离子导电层中的阳离子 Li +向阴极变色导电层定向迁移,选项 C 正确;D.当 N 外接电源正极作为阳极时,离子储存层的电极反应式为 Li 4Fe4Fe(CN6 3-4e 一 = Fe4Fe(CN6 3+4Li +,选
18、项 D 错误。答案选 G- 9 - 12. W X、Y、Z 是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原于序数依次增大, 的电子数之比为 3 : 4,且 Y 的原子半径大于 X 的原子半径,X、Y、Z 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6, W 的简单离子 W 能与水反应生成单质 W。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ZX B . W 与 X 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极性键 C.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 YZ D 阴离子的还原性: WX 【答案】D 【解析】W X、Y、Z 是四种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X、Y 原子核外 L 电 子层的电子数之比为 3 : 4,则 L 层电子数分别为 3、4 或 6、
19、8,且 X、Y、Z 的最外层电子数 之和为 16,若 X、Y 的 L 层电子数分别为 3、4,则 3+4+9=16, Z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9,不符合; 删去;则 X 的 L 层电子数为 6, X 为 0,且 Y 的原子半径大于 X 的原子半径,则 Y、Z 为第三周 期元素,Y、Z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 10, Y 为 Si, Z 为 S; W 的简单离子 W 能与水反应生成单质 W, W 的原子序数小于 0 的原子序数,则 W 为 H。A. Z 为 S, X 为 0,水分子间能够形成氢键, 沸点高于硫化氢,故 A 错误;B. W 与 X 形成的化合物若为过氧化氢,含 O-O 非极性键,故 B 错
20、误;C. Y、Z 为第三周期元素,Y 的原子序数小于 Z,非金属性 Z Y,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水化物的酸性:Z Y,故 C 错误;D.非金属性 O H,则阴离子的还原性: W X,故 D 正确; 故选 Do 13. 常温下,向浓度均为 0.1mol L -1、体积均为 100mL 的两种一元酸 HX HY 溶液中,分 别加入NaOH 的稀溶液,lg 随加入 NaOH 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 点溶液的 pH=2 B. 水的电离程度:abc(Na +)c(HY)c(H +)c(OH ) 【答案】D + 11 + 1 1 【解析】A. a 点溶液 lg=12,结合 c
21、(H ) x c(OH)=10,可知 c(H )=10- mol L , pH=1,- 11 - 选项 A 错误;B. O.lmol L -1的一元酸 HY 溶液 lg=9 , c(H+)=10-2.5 mol ?-1,为弱酸,加入氢氧 化钠至 lg=0 时碱的量不足,故 c 到 b 酸抑制水电离的程度减小,水的电离程度: acC(Na +)c(HY)c(H +)c(OH -),选项 D 正确。答案选 Db 二、选择题:本题共 8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第 14 18 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第 1921 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 6 分
22、,选对但 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4. a、b 两离子从平行板电容器两板间 P 处垂直电场入射,运动轨迹如图。若 a、b 的偏 转时间相同,贝 U a、b 一定相同的物理量是 _ I I I I A. 荷质比 B.入射速度 P C.入射动能 D.入射动量 -1 b a 【答案】 A 15如图,轻绳的一端系在固定光滑斜面上的 O点,另一端系一小球。给小球一个初速 度使它在斜面上做完整的圆周运动, a、b 分别为最低点和最高点,则小球 A. 重力的瞬时功率始终为零 B. 所受的向心力大小不变 C. 在 b 点的速度不可能为零 D. 在 a 点所受轻绳拉力一定大于小球重力 【答案】
23、C 16. 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以速度 V。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开始小球受到水平恒力 F的 作用,速度先减小后增大,最小速度 v的大小为 0.5 V。,则小球 A. 可能做圆周运动 B 速度变化越来越快 C.初速度vo与F的夹角为 60 D .速度最小时, v与F垂直 【答案】D 17. 如图, 同一平面内有两根互相平行的长直导线 M和 N,通有等大反向的电流, 该平面 内的 a、b 两点关于导线 N 对称,且 a 点与两导线的距离相等。若 a 点的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则下列关于 b 点磁- 12 - 感应强度Bb的判断正确的是 A. Bb 2B,方向垂直该平面向里1 -13 - 1 B.
24、 -B,方向垂直该平面向外 2 1 一 C. 丄B :-Bb :- B,方向垂直该平面向里 2 D. B:Bb:2B,方向垂直该平面向外 【答案】B 18. 氢原子第n能级的能量为 En= (n=1, 2, 3,),其中E是基态能量。若氢原子从 n 第k能级跃迁到第p能级,辐射的能量为- 5 E,,第p能级比基态能量高-3E1,则 36 4 A. k =3, p=2 B. k =4, p=3 C. k =5, p=3 D. k =6, p=2 【答案】A 19. 如图 a,用力传感器研究橡皮绳中拉力随时间的变化。向下拉小球然后释放,小球沿 竖直方向运动,某段时间内采集到的信息如图 b 所示,则
25、 A. t2t 3时间内小球向下运动,处于超重状态 B. t3t 4时间内小球向上运动,处于失重状态 C. t4t5时间内小球向下运动,处于失重状态 D. t5t6时间内小球向上运动,处于超重状态 【答案】BC 20. 如图 a,点电荷固定在绝缘水平面上 x轴的原点O轴上各点电势 0与x的关系如 图 b。可视为质点的滑块质量为 0.05kg、电荷量为+8.0 X 10 -9C,从x=0.2m处由静止释放,到 达x=0.4m 处时速度达到最大。已知滑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冋.01 , g=10m/s2。设最大 A. 所受电场力大小为 5.0 X 10-3N B. 所在位置的电势为 4.0 X
26、 105V 3 C. 电势能为 2.0 X 10 J D.速度大小为 0.2m/s 【答案】ACD 21.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某人从车窗相对于车静止释放一个小球,用固定在路边的 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则在 x=0.4m 处滑块 - 14 - 照相机进行闪光照相两次,得到如下信息: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为 小球刚释放,第二次闪光时,小球刚落地;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汽车前进了0.5s ;第一次闪光时, 5m 小球 - 15 - 的位移为 5m。重力加速度取 10m/s1 2,空气阻力不计,根据以上信息能确定的是 A.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小球释放点离地的高度 C. 第二次闪光时汽车的速度
27、 D. 两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汽车的平均速度 【答案】BD 第n卷 三、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须作答。第 3338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 129 分) 22. (5 分)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滑块在气垫导轨上运动时阻力不计,其上方挡 光条到达光电门 D (或 E),计时器开始计时;挡光条到达光电门 C (或 F),计时器停止计时。 实验主要步骤如下: a 用天平分别测出滑块 A、B 的质量m、m; b 给气垫导轨通气并调整使其水平; c调节光电门,使其位置合适,测出光电门 C D 间的水平距离L; d . A B 之间紧压一轻弹簧(与
28、 A、B 不粘连),并用细线拴住,如图静置于气垫导轨上; e 烧断细线,A B 各自运动,弹簧恢复原长前 A B 均未到达光电门,从计时器上分别 读取 A、B 在两光电门之间运动的时间 tA、t Bo 1 实验中还应测量的物理量 x是 _ (用文字表达) 2 利用上述测量的数据,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是: _ (用题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3)利用上述数据还能测出烧断细线前弹簧的弹性势能_ 巳= (用题 中所给的字母表示) 2232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 - 16 - 【答案】 (1)光电门 E、F 间的水平距离 L x门 (2) mA mB 0 tA tB 1 . L 2 1 /
29、X、2 (3) mA(_) _mB 2 tA 2 tB 【评分说明:(1) 1 分,(2) 2 分,(3) 2 分。 L x (1) 中填“光电门 E、F 间的距离”也可;(2)中填“ mA ”也可。 tA tB (2) ( 3)中x写成学生在(1)中命名的正确符号也可, L写成I整体扣 1 分。 23. (10 分) “测定铜导线的电阻率”实验中可供使用的器材有: A. 横截面积为 1.0 mm2、长度为 100 m 的一捆铜导线(电阻 R 约 2Q ); B. 电流表(G:内阻 100 Q ,满偏电流Ig= 3 mA; C. 电流表冷:量程 0.6 A,内阻约 1 Q ; D. 滑动变阻器
30、 R最大阻值 5 Q ; E. 定值电阻:F0= 3 Q , R= 900 Q , 1000 Q ; F. 电源:电动势 6 V,内阻不计; G 开关、导线若干。 请完成下列实验内容: (1 )把电流表 与定值电阻串联改装成量程为 3V 的电压表,则定值电阻应选 _ 填 “ R” 或“ R)。 (2)为了尽可能获取多组数据,实验电路图应选下列四幅中的 (R)的- 17 - (3)根据正确的电路图,完成实物图的连接(已正确连接了部分导线)。- 18 - (4) 某次测量中,电流表(G 的读数为 2.40mA 时,电流 表的读数为 0.50 A,由此求得铜导线的电阻率为 _ Q m (保留 2 位
31、有效数字)。 【答案】 (1) R (2)甲,“增大电流表(g的读数以减小误差” (3) 连线如答图所示 -8 (4) 1.8 X 10 【评分说明:(1) 2 分;(2)每空 2 分;(3) 2 分;(4) 2 分。 (2) 中或填写“为了尽可能获取多组数据”、“增大滑动变阻器 R 的调节范围”、“为 使电流表OG 示数达到 1/3 量程以上”、“为了便于调节电路”、“为了便于测量并联电路电 压”、 “扩大gG 表的测量范围”但填“保护铜导线不被烧坏”不得分。】 24. (12 分) 吊锤打桩机如图 a,其工作过程可以简化为图 b:质量m=2.0 X 103kg 的吊锤在绳子的恒定 拉力F作
32、用下从与钉子接触处由静止开始运动, 上升一段高度后撤去 F,到最高点后自由落下, 撞击钉子将钉子打入一定深度。吊锤上升过程中,机械能 2 摩擦及空气阻力,g=10m/s。求: (1 )吊锤上升h1=1.6m 时的速度大小; (2) 吊锤上升h1=1.6m 后,再经过多长时间撞击钉子; E与上- 19 - (3)吊锤上升h2=0.4m 时,拉力F的瞬时功率。 -I20 - 【解析】 (1)设吊锤上升到 hi=1.6m 处的速度为vi,对应的机械能为 日,结合图 c 知 4 i 2 Ei =3.6 i0 J,由能量守恒知: mgg -mv2 二 Ei, 2 代入数据,解得:w =2m/s (2)依
33、题意,吊锤上升到 hi=1.6m 处后做初速度为 设经时间t落到钉子上,有:gt2, 2 代入数据,解得:t =0.8s (3)对F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过程,由功能关系有 FAh二.:E 由图象 c 可知,吊锤上升hi=1.6m 的过程中所受拉力为: 4 AE 3.6104 4 F N =2.25 i04N h 1.6 设吊锤上升到h2=0.4m 处的速度为V2,对应的机械能为 E。由能量守恒得: mgh2 +!mv2 = E2 F的瞬时功率: P = Fv2 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 P = 2.25 1CfW 【评分说明:(I) 3 分,2 分I分;(2) 3 分,2 分I分;(3) 6 分,各
34、I 分。 (1) 也可由图 c 得出吊锤到hi=i.6m 后继续上升.汕=0.2m,求得vi = 2gU:h = 2m/s ; 2 (2) 分段求 t 也行,如 ti =也=0.2s,丄 gt;=出 + hi = t2 = 0.6s,则 t = ti +12 = 0.8s ; g 2 2g (3)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 V2也行,a= =i.25m/s2, v2 =*2ah2 =im/s ;求 m 2 解F时也可以由图 c 得出吊锤到hi=i.6m 过程加速度a = = i .25m /s2,进而应用牛顿第二 2hi 定律 F -mg = ma求得 F =225 IN。 注意(3)中求解a或F公
35、式可能出现在(i)中,评卷时要给相应分数,如下面另解。】 另解:%二Ei E2 依题意,有: hi - 21 - (1) 吊锤上升过程中,由功能关系知 结合图 c,计算得F二二E =2.25 104N h 设吊锤上升到hi=1.6m 处的速度为vi,由动能定理知 Fm _ mghi =1 mv; 0 联立解得v=2m/s (2) 依题意,吊锤上升到 hi=1.6m 处后做初速度为v1 = 2m/s的竖直上抛运动,设经时 间t落到钉子上,有: h- =v1t gt2 代入数据,解得:t = 0.8s (3)设吊锤上升到 h2=0.4m 处的速度为 V2,由动能定理得: 1 2 Fh2 -mgh2
36、 mv2 -0 2 解得 v2 二 1m/s F的瞬时功率:P二Fv2 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 P = 2.25 1CfW 25. ( 20 分) 如图,x为纸面内的一条直线, P、N 是x上的两个点,匀强磁场垂直纸面。两个带电粒 子 a、b 分别从 P、N 同时开始在纸面内运动。 a 的初速度垂直x向上,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 示,O 为圆心,PC 是直径,A 是圆周上的点;b 的初速度方向是纸面内所有可能的方向。 已知:AO 连线垂直x,PO=OC=CNa 的初速度为v; a、b 带等量异 可得:T ;由此求得:Ta:Tb=2:1 a、 种电荷,a 的质量为 b 的两倍, a、 b 间的相互作
37、用力及所受重力不计。 小。 (1) (2) (3) 求 a、b 的周期之比; 若 a、bb 的速度小于某个临界值 b 的速度大小; V。时,a、b 不可能相遇,求V。的大 电量为q,则 b 质量为 2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由: qBvn, r 【解析】(1 )令 a 质量为m 0.5 m电量为 -q,设磁感强度为B, P O C - 22 - qB (2)设 a、b 分别由 P、N 到 A 的时间分别为ta、tb,由- 23 - tb 二ta =(n 4)Ta =(2n ;)Tb 1 1周时,b 粒子逆时针转了半周,也即 4 (3) 假设 b 粒子的速度v vo时,两粒子能在圆周上的
38、Q 点相遇, 对应的圆心角为二, a 粒子由 P 运动到 Q 点的时间为:tpQ =(n 工)Ta 2- 2“ b 粒子由 N 运动到 Q 点的时间为:tNQ二tPQ =(n,兀=(2n )Tb(D 2兀 2 由此可知,b 运动到 Q 的过程中,粒子 b 转过弧长所对应的圆心角为 2二,则 NQ =2rbsin)密 在NQO中,由正弦定理得:_NQ = _回 sin。 sin P 得: 2rb sin : 即 2 0.5mv mv qB qBsin : 得: r V = 一v卡 sin 又: sin -O 呈红色,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反应 CU2O+ 2H+= Cu+ Cu2+ H2Q 请你设计实
39、 验证明猜想 1 成立。 实验操作:_ 实验现象:_ 【定量实验】(2)乙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方案定量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 D E F G H 已知:醋酸亚铬Cr(CH 3COO)溶液可以吸收少量的 O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填标号) _ a 装置 D 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b .装置 F 中盛装醋酸亚铬溶液 c .向装置 D 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可加快反应 d .实验中观察到装置 G 中有明显现象 猜想 2 : 厂稀硫酸活塞K | 20龜红色務末 - 25 - 装置 G 中红色粉末完全反应后, 称得固体粉末质量为 19.2 g ;装置 H 净增质量为 2.0 g。请选择合理数据计
40、算,确定红色粉末的成分及物质的量: _ 。 【答案】CH3CHQ- CuO CHCOOI+ Cu (1 直形冷凝管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乙醛被氧气氧化 取 B 中固体少许于 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振荡 溶液变成蓝色,有红色固体残余(见溶液变蓝色即可) (2 ac 0.1 mol Cu 2O, 0.1 mol Cu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氧化铜探究乙醛的还原性,根据猜想 1: CHCHOF 2CuO CHCOO-CuaO ;乙醛将氧化铜还原为氧化亚铜,故可以猜想,乙醛将氧化铜还原为 铜。观察装置,A 中产生乙醛蒸汽,进入 B 发生反应,在 M 处收集乙酸,故 C 装置的作用是冷 凝。猜想
41、二:若乙醛将氧化铜还原为铜的话,方程式应为: CHCHOF CuO CHCOO-Cu ; C 装置要起到冷凝效果,应选用直形冷凝管;因为乙醛容易被氧化,所以实验中先通入乙 醛蒸汽,后点燃装置 B 处酒精灯,这样操作的目的是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乙醛被氧气氧 化;要证明猜想 1 成立,即证明产物是 CibO,根据反应 CibO+ 2H+= Cu- Cu2+ HO,故取 B 中固体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硫酸振荡,溶液变成蓝色,且有红色固体残余,即证明产 物是 CuQ (2) 要定量探究红色固体的成分,观察装置,此实验的原理即是用氢气还原红色固体, 通过测量粉末质量的变化,测定红色固体中氧的含量。
42、 a 启普发生器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 与停止,故 a 正确;b.装置 F 中应盛放的是浓硫酸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不需要吸收氧气, 开始前就应该将装置内空气全部排出,故 b 错误;c 向装置 D 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可形 成铜锌原电池可加快反应,故 c 正确;d 装置 G 中,氢气还原氧化亚铜得到铜依然是红色 的,故没有明显现象,故 d 错误,故选 ac;H 中的增重还包括空气中的水分等,故 2.0g 不 能用,完全反应后,称得固体粉末质量为 19.2 g,反应前后粉末减少 1.6g,即粉末中 m(O)=1.6g , n(O)=0.1mol , m(Cu)=19.2g , n(Cu)=0.3mol
43、 ,故该粉末不全是 CuO,还应该有 Cu, n(Cu2O)=0.1mol , n(Cu)=0.1mol。 27. ( 15 分)C、N、S 的氧化物常会造成一些环境问题,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用各种化 学方法来消除这些物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 已知:2CO(g)+O2(g)=2CO2(g) H=-566kJ/mol S(l)+O 2(g)=SO2(g) H=-296kJ/mol- 26 - 定条件下,可以通过 CO 与 SO 反应生成 S(1)和一种无毒的气体,实现燃煤烟气中硫的 回收,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 。 (2) 一定温度下,向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2molCO 和 I
44、molSQ,发生上述(1)中回收 硫的反应。若反应进行到 20min时达平衡,测得 CO 的体积分数为 0.5,则前 20min的反应速 率v (CO)= _ ,该温度下反应化学平衡常数 K= _ (L mol-1 )。 (3)在不同条件下,向 2L 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 2molCO 和 ImolSQ,反应体系总压强随 时间的变化如图(I)所示: 图(I)中三组实验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 v(CO)最大的为 _ (填序号); 与实验 a 相比,c 组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 _ (4)“亚硫酸盐法”吸收烟气中的 SQ。室温条件下,将烟气通入(NH)2SO 溶液中,测得 溶液 pH 与含硫组分物质
45、的量分数的变化关系如图(H)所示, b 点时溶液 pH=7,则 n(NH4+): n(HSO-) = _ . (5)间接电化学法可除 NQ 其原理如图(川)所示,写出电解池阴极的电极反应式 极室溶液呈酸性) _ 。 田(【) 答组分詢騷的饶分丹 - 27 - 【答案】 (1) 2CO(g)+SQ(g)=S(l)+2CO 2(g) H=-270kJ/mol图(in) - 28 - -1 -1 (2) 0.03mol L min 11.25 (3 b 升高温度 (4) 3 : 1 2HSO3-+2e-+12H+=S2Q2-+6HO 【解析】 (1)已知:2CO(g)+O2(g)=2CO2(g) H
46、i=-566kJ/mol ; S(l)+O 2(g)=SO2(g) H=-296kJ/mol ;根据盖斯定律:第一个反应减去第二个反应得: 2CO(g)+SQ(g)=S(l)+2CO 2(g) H=-270kJ/mol ;正确答案:2CO(g)+SC2(g)=S(l)+2CO 2(g) H=-270kJ/mol。 (2)设参加反应的 SO 的物质的量为曲 I,则有 2C0(g) + 2CO3(g) + S(l) 反应的 -1 -1 /(2 X 20)=0.03mol L min ; c(CO)=(2-1.2)/2=0.4mol/L c(CQ)=1.2/2=0.6 mol/L , 该温度下反应化
47、学平衡常数 K=C?(CQ)/C 2(CO)X C(SO2)= 2 2 1 11 0.6 /0.4 X 0.2=11.25 (L mol -);正确答案:0.03mol L - min- ; 11.25。 (3 )根据图示,达到平衡时间的快慢为: b C a,因此达到平衡时的反应速率 v(CO) 大小为 b c a,因此 v(CO)最大的为 b;正确答案:b。与实验 a 相比,c 组反应前和反应 后的压强均变大,且达到平衡时间减少,因此改变的实验条件可能是升高温度;正确答案: 升高温度。 (4) A 点时,n(HSQ-) : n(H2SO)=1 : 1, b 点时溶液的 pH=7,根据电荷守恒
48、: n(NH4+)=n(HSO3J+2n(SO3-),又根据图可知:n(HSQ-)=n(SO3-) , n(NHf) : n(HSQ-)= (1+2) : 1=3 : 1。 (5) 根据图示可知,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HSO 变为S2Q2-,电极反应式为 2HSO +2e +12H=S2O2- +6HO;正确答案:2HSO +2e +12H+=S2C42-+6H2OO初始状态 2 tnol L UUL 2/ iuol I mol 2/ mol 平衡状态 孚沁辰边 锐-磁;的 1 lunl x mol 即: ,; -:-: v (CO)= (0.6 X2) ,C(SO2)=(1-0.6)/2=0.
49、2 mol/L , - 29 - 28. (14 分)磷尾矿主要含 Ca5(PQ)3F 和 CaCO MgCO某研究小组提出了磷尾矿综合利 用的研究方案,制备具有重要工业用途的 CaCO Mg(OH)2、P4和 H2,其简化流程如下: 已知:Cat(PO4)3F 在 950 C时不分解 4Ca5(PO4)3F+18SiO2+30C= 2CaF2 +30CO + 18CaSiO 3 + 3P 4 部分物质的相关性质如下: 物质 熔点/ C 沸点/ C 备注 P4 44 280.5 PH -133.8 -87.8 难溶于水,具有还原性 SiF4 -90 -86 易水解 回答下列问题: (1) NHNO 溶液能从磷矿I中浸取出 Csi+的原因是 _ (2 )在浸取液H中通入 NH,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安全学习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业行业数字农业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人卫儿科护理题库及答案解析
- 食品安全管理严格管控承诺书(5篇)
- 驾驶科目三笔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农业种植行业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报告
- 2025年物联网行业安全隐患与数据隐私保护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区块链行业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与数字资产交易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行业沟通与会议组织管理模板
- 2025年航空航天行业智能航空器设计与空中交通管理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化肥销售区域代理协议
- 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一物理教科版期中必刷常考题之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的速度
- 通河县2025年黑龙江通河县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
- 协同理论视角下 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
- 2025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考试真题及答案
- 校园歌曲欣赏课件
-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25中国软件行业基准数据报告 SSM-BK-202509
- 冬季安全驾驶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尾矿库溢流竖井施工方案
-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物理》考试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故障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