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必备夯实文言知识基础_第1页
名校必备夯实文言知识基础_第2页
名校必备夯实文言知识基础_第3页
名校必备夯实文言知识基础_第4页
名校必备夯实文言知识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名校必备夯实文言知识基础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肓为衔恩其。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 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夯实文言知识基础,强化推断能力训练由08年高考看文言翻译题的复习对策作者:李淮生从2002年起,高考用文言文翻译题來考查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从此“把文屮 価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成为高考的必考题。(北京市04-08年改用断句考查文 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该题的赋分,也曲最初的5分(02年全国卷)逐渐增加,到2008 年,增至10分的已有9家,足见命题考对此题的重视程度。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走 到今天,一以贯之的是什么,又有哪些发展变化,高三师牛只有了然丁-心,复习才

2、有针対 性、实效性。本文剖析08高考文言翻译题的命制特点,解说典型题例,提出有效的备考 策略,希望对考生提高翻译水平有切实的帮助。全而审视2008年全国高考17道文言翻译题,我们认为貝有以下两人特点。一、仍然 重视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我们先看这道题的考点分布。2008年高考文言翻译题考查的文言知识点判断句状语后賈被动句省 略 句作 状名作动使动意动古今异义if全 国 卷1v全 国 卷11v宁夏訓南j、江 苏jjjj、广 东vj、湖 北j上 海、江 西jj天 津vv、四川vv辽 宁j安 徽vv重 庆j浙 江v祸 建湖 南*j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文言句式的考查仍受命题者青睐。1.况,吴人判断句(浙

3、江卷)解说:无 语言标志的判断句。2.故罪人斯戮宾语前置句(全国卷ii)解说: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菲人”。3.及得召见,遂见 亲信省略句(江苏卷)解说:该句的主语是传主吴汉,召见他的应是帝王,可见原文“召见”前省去了'巾 o4罪细且不容被动句(安徽卷)解说:无语言标志的被动句,“不容”即“不被宽容”。(二)词类活用考查的力度明显减弱,古今异义词考查的频率较高。5. 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古今异义,实词(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江苏卷)解说: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信而信任的 人”。6.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z,且犹不可古今异义,虚

4、词(山东卷).解说: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 z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三)复合虚词、固左格式的考查力度明显增强。7. 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复合虚词(宁夏海南卷)解说:“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可译为“用来,的方式”。8. 比敕公t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复合虚词(江苏卷)解说:“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 译为“为什么” o9. 比期年,朝有熬黑之色。是具故何也?复合虚词(天津卷)解说:“是其”由两个代词构成,用作主语通常偏指“是”,“是其”应译为“这”。10. 非若吏人、百姓然固定格式(

5、上海卷)解说:“若,然”,由动词“若”和助词“然”组成,表示比拟,可译为“像,,”似 的”。1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固定格式(安徽卷).解说:“岂,,哉”,由副词“岂”和语气词“哉”组成,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 呢”。12. 与通都人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固定格式(湖北卷).解说:“虽,亦”,由连词“虽”和副词“亦”组成,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即使, 也” o备考策略:翻译文言文的难点在于古今语言的差异性,而上面考查的知识点正是古今语 言差异明显的地方,只有突破这些语言障碍,才有可能读懂文章,译对文句。明乎此,08 年高考文言翻译题仍然重视文言基础

6、知识的考查也就不难理解了。既然文言知识的枳累是 翻译文言文的基础,既然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文言基础知识是常态,那么在备考阶段, 无论是复习iii课,还是模拟训练,我们都要对其中的文言知识作认真的梳理和归纳,对常 见的文言句式类型、词类活用现彖和古今升义词等要熟练学握,努力使自己翻译文言文的 知识“地基”厚实些。针対今年高考出现的新情况,还应加强対常见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 的掌握。复合虚词和固定格式是文言文中结构和用法比较固定的一种的语言形式,其意义 通常并不等于所组合的儿个虚词意义的简单相加,而常常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增添-种 新的意义,有时甚至产生一种全新的懣义;其用法又随语法位置的不同而多样

7、。如我们熟 悉的“所以”,除例7的用法外,述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对译为“用來,的工 具”)、方法(可译为“用来,的方法”),而最常见的用法则是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 因(可译为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一个一个地掌握和积累。二、特別注重借助语境推断词句含义能力的考查我们対17道翻译题考查的句子(以逗号断开为依据)作了统计,结果为122句。其中 含上述文言知识点的有41句,这些句了大都有语言标志,考生可由形式为突破口,结合 语境理解;其余81句无任何语言标志,各是什么意思考生全得依据语境,借助相关信息 作合理推断才能理解。13. (力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th “尉小官,犯非人恶。今朝

8、廷有大奸, 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恩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 许,休固争:) “罪细j1不容,巨猾乃路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加扌!5号的内容为要翻译句子的上下文,下同)(安 徽卷)解说:句中的“出”是翻译难点。即使记得“出”有“发出”“交出” “放逐”“遗弃”等常用义,恐也还不能确定。这就要借助上文去推断。例文主要内容是韩休对皇帝说的一段话。背景是“力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朝臣有罪,“帝将放”,这个 “放”应是“放逐,流放”意。韩休的话屮乂有“臣请先伯献,后美玉”,根据文意, “先”应是“先放逐”之意,"后”是“后放

9、逐”之意。据此可推断,“出”与上文的 “放”构成同义关系,应译为“放逐”。14.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广东卷).解说:“相与”是表示两个主体彼此对待,互为施受,译为“”“互相”,还是表示 某种动作行为由一方发岀而及于另一方,译为“与他”,两解代入句屮似乎都通,但考察 语境,发现该句上句的主语是“访”,下句的主语也应是“访”,可知该句的主语应同上 下文一致文意才顺畅,“相与结友”应译为“与他结为好友”。15. (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 侯。)(江苏卷)解说:这丙句的翻译要准确,先要根据“召见”和下文屮的“封”,明白这儿句是叙说

10、 传主吴汉同皇帝之间的事。再从语法方面分析,发现它们的主语应是吴汉,而“召 见” “亲信”乂不可能是吴汉的行为,由此推知,这两个动作的发出者应是皇帝,后一个 “见”用在“亲信”前,应表被动,。综合以上分析,这两句的意思就逐渐清晰起來,应 译为“(吴汉)到获得皇帝接见,就受到皇帝亲近信任”。备考策略:以上对典型题例正确翻译过程的的分析,我们发现,08高考文言翻译题特别 注重考查借助语境介理推断词义、句意的能力,以此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思想在迄今为止的 文言文翻译题的命制中尤为突出。虽然过去也一直讲以能力立意,但从多年命题的实际 看,无论是命题时译句的选择,还是阅卷时给分点的确定,该题都偏重于知识的考

11、查。所 以,我们认为,今年文言翻译题所释放的信号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翻译文言文需要知 识,没有文言知识的支撑,翻译无法进彳亍;但翻译更需要能力,尤其是借助语境把握人 意,进而推断词句含义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推断能力才是文言文翻译题秋得高分的关键。那么,备考训练中如何培养这一能力呢?我们向人家介绍四种可操作的、行z有效的方 法,并结合实例加以解说,力求使翻译训练有方法,实践有路子。(一)语境推断法从文言文屮单单拿出一个词或考一个句子,很难看岀它是什么意思,只有把它放进特定 的上下文中去分析,才能确定其意义。因为文章中语句是上下连贯,相承相连的,语句的 意思也必然上下连贯,和承或和反。所以说,分析

12、语境,随文释义是推断词句含义的基本 方法。如例15,再如16. (国不可一h无兵,兵不可一h无食。今诸将之兵备江、淮,不知几万,初无储 蓄,)口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闲,欲救此患莫若屯出。(全国卷i).解说:“饷”是此句翻译的难点,但上文“兵不可一日无食”中的“食”指粮食,“初 无储幫”屮“储莆”指军队储存的粮食,下文的“屯iii”说的也是军队开荒种地生产粮 食,根据上下文中的这些信息可以推断,“饷”应译为“军粮”。17. (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z人 耶? ”)(上海卷)解说:这是兵

13、临城下时,县令的妻了扬氏动员吏人、百姓同县令一起守城说的一段话。“岁满则罢去”的意思只有联系上下文推断才能确解。“非若吏人、百姓然”,是说县令 的情况同当地的官吏、百姓不一样,“坟墓存焉”,是说当地人因祖坟在而不应弃城逃 跑,其屮“存”与“去”的意思正相对。由此可以推断,扬氏是说,作为政府委派到该县 任职的县令的情形与地方官吏、百姓相反,“岁满则罢去”应译为“任职期满就可以离开 了” o(二)语法推断法翻译时,我们常常会遇到知道要翻译的词的儿个意思。但乂不能确定的情况。而句子的 语法结构是解释词语的重要语境,町以制约并确定了词语的意义。高考翻译题又会以“词 类活用”为考查对象,同样一个词,活用

14、与否,意义冇别。如果从语法入手,就能由结构 分析发现活用的词,进而推断其意义。因此翻译常常需要对该词所在的句子作语法分析。 如例14,再如18. 兄为君则君z,己为君则兄z可也。(全国卷i )解说:加点的“君” “兄”如果用名词义去解,根本讲不通。由句了的结构分析口j知, 它们都同“之”构成了动宾关系,已活用为动词了,“君之”应译为“用国君之礼待 他”,“兄z”应译为“用兄长z礼待他”。19. 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全国卷i ).解说:“日”,本为时间名词,意为“白天”,现处于主语后,谓语前,已活用为时间 状语,表示动作的频数,应译为“每天”。(三)同义推断法同样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

15、不同的语句來表达,这“不同的语句” z间就 构成了 “同义互解”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译句中一些疑难词句的意思就能顺利推断出 来。如例13,再如20. (公坚不回,鞫愈急,二了服。)然吏民犹疑其不胜而自诬(湖南卷)解说:此句翻译的难点是对“诬”的理解。与上文比读,发现“诬”同“服”构成同义 互解关系,而在审讯时犯人的“服”,应是“认罪”,因此可推断“诬”也应译为“认 罪”。21.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z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朝有熬黑z色。是其故何也?君说z,故臣能z也。(天津卷).解说:“君说z”与上文的“楚灵王好士细腰”正好构成同义互解关系,“说”就是

16、“好”,二考都是“喜欢,喜好”的意思,“君说之”应译为“君王喜欢这样”。(四)对文推断法对文指文言文中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语句,由于对文处在相同的句法结构中,它们的词性 相同,词义通常也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据此我们就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22. (夫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害人者,人亦从而害z) o (天津卷)解说:要翻译的句子同上下文都构成刈戈关系,上文中“爱人、爱之”,下文中“恶 人、恶z” “害人、害z”都是动宾结构,可以推知“利人、利z”也应是动宾结构,名 词“利”已活用为动词,整个句子应译为“做对别人有利z事的人,别人也跟着做对他有 利的事”。23. (傲细民之忧,)而崇左右z笑,(则国亦无望已)(重庆卷).解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