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知识转移障碍及应对策略摘要:在对知识转移一般模式论述的基础上,对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 做出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促进知识转移的策略。关键词:知识;知识管理;知识转移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knowledge transfer's mode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obstacle factors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and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accelerating the knowledge tra
2、nsfer.key word: knowledge; knowledge management; knowledge transfer 正文: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知识 组织与非知识组织之间的知识差距越来越大,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等途 径缩小并最终消除这种差距,从而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成为人们关 注的问题。具体到一个组织内部,也同样存在着知识的不平衡发展, 如何通过知识转移缩小组织成员或组织部门之间的知识差距,促进人 类个体或组织之间共同发展,已成为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什么叫知识转移呢? 一般认为知识转移是知识从某个人的 头脑中转移到另一个人头脑中、或从某个组
3、织转移应用到另一个组织 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吸收两个阶段。知识的转 移首先是进行知识共享,知识的共享可以通过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来 进行,也可以通过电了邮件、文件文档、查看知识库、调阅科技文献 等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表现为将別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 是将别的组织的知识成功应用到自己的组织中。而美国沃顿商学院教 授szulanski等人认为:知识转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从知识的源 单元到接受单元的信息传播过程。第一阶段是开始阶段,主要是识别 可以满足对方要求的嵌入在情境之中的知识;第二阶段是实施阶段, 双方建立起适合知识转移情境的渠道,并且源单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 调整,以适应
4、接受单元的需要;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主要是接受单 元对转移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情境;第四阶段是整合阶段, 接受单元通过制度化,使转移知识成为自身知识的一部分。下面我们来讨论知识转移的一般模式,知识转移类似于信息发 送,一般包括知识的发送和知识的接受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由 不同的主体一一发送者和接受者分别完成,并通过中介媒体连接起来 (见图1)。参与者共同的知识、经验等将影响知识转移的效率和效 果。发送者:接受者图1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当知识的发送者和接受者就某项知识转移达成一致后,发送者从 自己的知识库屮选择和整理知识形成“发送知识”,它不可避免地和 环境中的各种噪声混合,并发送至中介
5、媒体。接受者通过中介媒体进 一步吸收环境中的噪声,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进行解释和理解,形成“接受知识”进入接受者的知识库。发送者和 接受者之间可能存在互动和信息反馈过程。通过以r分析,我们能知道知识转移的主要障碍包括主观障碍和 客观障碍。我们首先来分析下主观障碍,主观障碍包括三个方面。 1知识转移主体认知结构的差弄认知理论认为,主休在接受信息及知识过程中,知识转移两方面 主体之间认知结构吻合度越高,两者之间越容易沟通,转移客体越容 易被主体选择接受。因此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供体与受体在认知 结构上越相似,知识转移效率越高。2知识转移主体的能力知识的转移要经过显性化、隐性化
6、、群化及融合的过程,在这个 过程中,知识主体在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存储和运用方面的能力将 导致即使知识传递过程不失真,也会存在受体知识与供体知识实际差 异,而影响知识转移速度和程度。3知识转移主体间的凝聚度这种凝聚度是指组织内成员间或组织之间进行联系、交流、合作 的程度。组织内或组织间的凝聚度低,会导致沟通不畅,加剧误解和 错误的产生。从而影响转移的效率,甚至会误导转移的方向。客观障碍也包括三个方面1知识本身的性质野中郁次郎以知识是否具有可编码性为标准将知识区分为隐性 知识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言喻、难以表达及难以传递的特 性,而显性知识是可编码的。在实践中,隐性知识的天然属性形成知 识
7、转移的障碍,而显性知识则要求编码准确,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有 效转移。因此,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在转移过程中都有其 口身障碍。2知识转移方知识转移方是知识转移和传播的源头。知识拥有者转移知识的主 观意愿、对知识保护意识和对知识受体的信任程度、提供知识资源与 时问以支持知识的转移的交易费用的博奕结果以及知识源的知识的 可靠性没有确证等是知识转移的重要制约障碍。3知识接受方知识接受方是转移知识的接受主体,其吸收意识、激励程度、对 新知识的前瞻性和知识产品的市场潜力等预见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 力和知识保持能力等主体意识和能力是与知识转移的程度成正比 的。知识受体的解码能力、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和
8、领悟能力以及交往 能力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智商,即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知识转 移的程度;因此,知识转移率与知识接受方的自身知识存量和综合素 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增函数。根据以上对知识转移障碍的分析,我们叮以采取以下三种策略来 促进知识的转移,以使知识能够更加合理地转移。1加强知识转化双方之间的联系知识转化的必由之路是知识转移的通道。建立通道的前提是转化 双方原来要有联系。联系的作用机制是在双方之间架构了可以交流的 相互关系和路径,至于交流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通过直接的 个人接触和互动或者是以媒介化方式实现。但是如没有联系,双方将 缺乏必耍的知识交流所需的信任感,无法建立进一步的沟通渠道。
9、 2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知识转移的发生与实现是建立在知识供求双方彼此相互信任的 基础之上的。社会科学家科尔曼认为:“许多社会交换不是在相互竞 争的市场结构中进行的,而是在各种信任结构和权威结构中进行的”。 当知识的拥有者确信对方会向自己提供有价值的知识作为回报,他会 向对方提供口己拥有的知识。这里的知识交换有两个条件,一是交换 双方认为对方会在自己需要时提供知识;二是双方所提供的知识具有 大体相等的价值。如果某一员工认为同事转移给自己的知识价值不及 自己转移给对方的高。那么,知识转移就难以发生,即使发生,也多 以中途夭折而告终。在互惠意愿下,双方的知识交换很多情况下是跨 时间的。不是一次性完成的
10、。需多次交换。知识交换得以进行的基础 是对对方的信任。信任构成了知识交易不断支付的基本机制。隐性知 识作为一种与个人的经历和背景密切相关的知识,尚未从意识中抽 象出来并编码化,因此无法加以判别,其客观性也就难以得到保证。 而信任机制则能克服隐性知识形式的不严格和内容的不确定,从而使 得它能为受众接受。3引入激励机制贡献知识的主体除获得相应的精神回报外,作为生活在竞争环境 中的理性人,更需要经济上的满足;因此,个人和组织都要能够获得 自己期望的收益,否则就没有动力从事这种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活动。知识的形成是个人的经验、对事物的感悟和深层次的理解等方面的长 期积累和创造,是需耍耗费口额成本的。知识垄
11、断下的利润是回收成 本的保证。员工在将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问题上,会对垄断利益与补 偿利益进行比较,选择其中的高额者。为了保障知识拥有者的利益, 企业就应制定相应的补偿制度,并且使补偿额高于垄断利益,用利益 驱动知识的共享。这方面较为成功的激励机制包括:其一,将员工的知识成果与苴收益相结合,增发薪水或授予股权;其二,以员工的名字命名其知识成果;其三,给予职位、级别上的提升;其u!将员工知识贡献作为绩效考核指标的一部分;其五,组织内宣传、表扬、激 发其荣誉感与自豪感等。参考文献1汪克强,古继宝.企业知识管理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2 知识管理推动企业成长的加油站j商务印书馆2005.3 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 萨尔坦科马里有效的知识管理m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4.5 林榕航知识管理原理m 厦门大学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