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_第1页
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_第2页
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_第3页
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_第4页
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群体服务偏向的隐藏结果:归因与群体决策质量jack a. goncalo, michelle m. duguid(cor nell un iversity, school of in 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 ns)摘耍:对于归因理论的长期研究显示出群体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群体 内部因素。然而现有的研究却未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理论差异的群体内 部归因进行区分:两种归因的差异在于将贡献归因于群体的每个成员或是 归因于整体。这种二分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依据社会影响理论,本文 研究者预测不同类型的归因对于群体决策质量将产生不同的结果。在实验 1屮,对过去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

2、导致群体在做出共同的决策前考虑更多 的发散性选择方案。在实验2中,对过去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促进了独有 信息的分享并且提高了决策的准确度。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为了内化成功的 群体服务倾向对于群体表现具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最新的研究中却 未给予考虑。关键词:群体服务偏向,归因,发散性思维,决策,知识交换1、前言自我服务偏向(self-serving bias)是归因理论中最强有力的发现之一: 即人们因为成功而获得声誉却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gioia & sims, 1985; kingdon,1967; zuckerman, 1979)。虽然对于这一偏向的简单描述便会 引起许多人

3、的认同,安然公司的11闻却提供了戏剧性的说明。当安然公司 绝对成功的时候,首席执行官kenneth lay热切的分享了这一荣誉,“我总 是站在最前沿努力确保我们的员工在事实上能够践行、尊重这些价值观念尊敬、诚实、卓越” (gruley & smith,2002)o当他出现在国会听 证会时,他的说辞却改变了。按照lay的说法,他被身边最亲近的人欺骗 了,并且对于即将到来的丑闻一无所知。像个体一样,越来越多的证据 表明群体(forsyth & schlenker,197刀甚至组织机构(salancik & meindl,1984; staw,mcke

4、chnie,& puffer,1983)也表现出相似的倾向,即 通过成功而获得声誉却将失败归因于外部环境(see also johns, 1999)o这种 倾向被称为群体服务偏向(groupserving bias) (forsyth & schlenker, 1977)o例如运动队成员经常将失败归因于一些外部情况,比如糟糕的运气 却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团体凝聚力(zaccaro,peterson,& walker, 1987) o尽管最新的研究并未确定群体服务偏向在归因中的普遍性,但却应当 在组织设置中对这一偏向进行重新研究,因为这里要求

5、人们花费更多的时 间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工作(llgen, 1999; naquin & tynan,2003)。事实上团 队出现在所冇形式的组织中,以至很难冇人不基于团队來描述自己(locke, tirnauer,roberson,goldman,& weldon,2001)o基于对团队协作的普遍强 调,归因将更多地经常地从个体水平变为群体水平。换句话说,人们不仅 要解释他们自己为什么成功或失败,还要对他们所属的群体的成功或失败 进行归因。尽管可以直接地在群体水平上方便的概括研究主体的自我服务偏向, 但可能的内部归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跨水平的比较存在潜在的误导

6、性。自我服务偏向和群体服务偏向表面上看来是相同的,因为失败都被归 因于类似的外部因素。然而,与个体的内部因素不同,群体的内部因素由 多个人分享(newman,1981),由社会交互作用产生(sherif,1935),所以不能 复归到个体水平(mcgrath,1964)o换句话说,成功经验激发的群体内部归 因与在个体水平对于成功的解释在概念上是存在差异的。本文中,研究者提出了一种理论框架将群体内部因素分为两种不同的 归因类型:将贡献归因于群体的每个成员或是归因于幣体。这一理论框架 具有潜在的重要性,因为不同类型的内部归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在借 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归因同群体辐合思维联

7、系起来 (goncalo,2004),研究者假设不同类型的归因对于群体决策的质量会产生不 同的结果。通过两个实验研究者提出对于成功的基于个体的归因能够鼓励 群体在做出共同决策前,在更广的范围内考虑选择方案,促进群体成员对 独有信息的交流,并且在重要信息未能分享的情况下提高决策的准确性。 通过在更广的意义上讨论归因和群体随后的表现之间的可能联系,研究者 做出结论。1.1整体或部分?两种类型的群体内部归因同个体一样,群体通过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获得声誉(forsyth & schlenker,1977)o这种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的倾向允许全体成员分 享和体验与成功带来的积极情绪(

8、cialdini et al., 1976),因此增加了群体的凝聚力和友情(taylor & tyler,1986)o相反,通过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使得群体在面对困能时 能够保持积极的认同(cialdini & richardson,1980)0通过指向群体(比 如我们不能在一起工作)或群体中特定的成员(john错过了最后的期限) 来解释失败的人,更容易遭到排斥,即使他们的批评是正确(taylor &tyler, 1986)o为了避免不自在的非难,无论在个体水平还是群体水平,都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并且同时是不可控的因素,如时间压力、运气、

9、任务难度(johns, 1999; weiner, 1985)。然而,尽管在外部归因上个体和群体 是一致的(johns999),关于哪些群体内部因素会成为群体归因的目标的问 题仍未被回答(zaccaro et al.,1987)o在这一问题的中心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即群体是什么以及人们如何向 其他人描述他们的群体。几乎从心理学对于群体的研究开端起,理论家们 对于群体是什么就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群体是全部成员的总和 (allport,1924),述有人认为群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这些属性可以通过 将群体看做一个具有凝聚性的整体进行观察来理解(lebon,1895)o lebon (1895)很好

10、的将这些共同的属性概括为“群体心理”,但后来却被其他 人嘲笑为犯了拟人化谬误(allport,1924)0按照allport (1924)的说法,群 体的概念只不过是为了描述这些起源于个体的属性的方便但不精确的捷 径。后来的理论家$0 sheriff 1936)> asch(1952)> lewin (1952)也注意到了 allport对于“群体心理”的批判,但仍然认为群体具有独特的性质,这些 性质是在个体间相互作用时呈现出来j(brown?1988)0例如,lewin的场论 通过注意到这样一种现实性,即除去个体之间通过共同的命运和相互依赖 的任务而构成的现实性之外的现实性,为之

11、后的群体动力学研究铺平了道 路。这些相互矛盾的看法最终综合形成关于群体的描述,每种看法只说明 了群体的某一方面。例如,mcgrath(1964)将个体和群体的经典差异纳入他 具有影响的“输入 加工 输出”群体行为模型(input - process - output model of group behavior)。mcgrath(1964)认为有三类因素会对群体 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影响。他将输出因素分为个体水平因素、群体水平因素 和环境水平因素。按照mcgrath的说法个体水平因素是对群体中每个成员 的描述,相比之下,群体水平因素则被定义为是共享的,因此不能降低到 个体水平。群体输出受到群体水

12、平和个体水平输入的驱使这一观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观点提供了关于人们如何对群体表现进行归因的线索。借用 mcgrath的理论框架,成功体验可能激发群体内部归因(zaccaro et al.,1987), 但这种归因可能只描述了个体水平或是群体水平的因素。尽管在群体归因 的研究屮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这种差异的存在,但是却有有力的证据表明 这种差异存在于亲密关系的归因研究中(例如已婚夫妇间)(newman,1981)o 像夫妇一样生活超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关系本身就会发展出独特的性 质,不同于其他任何伙伴间存在的性质(bradbury & finchamj990)。因 此,在一种

13、关系中,通过涉及关系这一整体或合作关系中的每个成员,因 果性可以被归因于关系本身(fletcher & fincham,1991; newman,1981)o亲密关系的归因研究与群体研究的历史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为基于个体或整体意义上的群体的归因的关键性差异。换句话说,从个体水平向 群体水平转换,过去的成功触发的归因指向群体内部,这些归因可以将贡 献描述为群体屮每个个体做出的或是描述为作为整体的群体做出的。1.2不同类型的归因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吗?在当前的研究中,归因一般被假定为较早表现的结果而出现;群体首 先经历成功或失败然后力图理解其中的原因(forsyth &amp

14、; schlenker,1977; staw,1975; zaccaro et al.,1987)o本文中,研究者通过讨论对过去表现的归 因作为群体之后表现的独立原因,对于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 究。更加具体的说,成功所触发不同类型的内部归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己有的研究显示对于过去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的一个重耍结果,可能 是一种在之后的问题解决中产牛发散性答案的能力(goncalo,2004)o所谓发 散性思维是指从问题本身出发向许多可能的方向进行思考(mayec1992)o goncalo (2004)发现,与将成功归因为作为整体的群体所共有的性质的群 体相比,将成功归因为群体成员所

15、作出的特殊贡献的群体之后会产生更多、 更具发散性的想法。如果对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激发了发散性思维,那么对于群体在不同 领域的表现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与发散性思维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群 体决策加工的质量。当人们在对某个特定的方案达成一致前,在广泛的范 围内彻底地探讨可能的选择吋,群体能够制定质量更高的决策(nemeth & rogersz1996);同时,避免彻底探讨可能选择的倾向可以作为群体意 志的指示器(janis?1971)o由于决策加工方面功能失调不能考虑可能的选择 或是通过搜集信息只考虑相似主题的选择方案的群体,将会证实他们的观 点(jonas, schulz-hard

16、t, frey, & thelen,2001)。通过鼓励群体在决策时进 行发散性思维,基于个体的归因可能通过促进群体在达成一致前探讨选择 方案,而使群体获益。然而,以前的研究中,基于个人或基于群体的归因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更可能伴随成功而非伴随失败出现。无论群体还是个人都倾向于将 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并口这些外部因素的表现内容也基本相同(zaccaro et al.,1987)o这是因为无论个人还是群体都能够将失败归因为相同外部因 素,比如时间压力、坏运气或任务难度,那么认为失败是由于外因引起的 这一结果在两个水平上也是相同的(johnsz1999)o此外,群体和个人都倾向

17、于避免、忽视、曲解、忘记消极的反馈,从而消除这些反馈对z后的行为 所造成的后果(audia & brion , 2007; johns,1999,p.16; taylor & brown,1988)o换句话说,个人和群体外化失败的归因倾向,会削弱归因对 于随后的行为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做出一下假设:1.2.1彳段设1在做出共同决策前考虑的选择方案的数冃和种类上,归因(个体或整 体)和过去表现(成功或失败)存在交互作用。当群体取得成功,将表现 归因为特定成员而非整体时,群体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考虑选择方案。已有的研究显示对成功进行基于个体的归因,会鼓励群体产生发散性

18、的问题解决方案(goncalo,2004),然而导致这种效应的心理机制却未被检验。 在这里,研究者以这个研究为基础,探索两种对于成功的归因方式对考虑 可能选择的意愿的影响。其中一种可能是将成功归因为整体可能传递了一 种微妙但却重要的信息:每个人的贡献与其他成员的贡献很难进行辨别和 区分。社会惰化作用(social loafing)的研究表明当人们不能感觉到自己为 群体做岀的贡献是可辨别的时候,为团队做出努力的意愿比较低 (williams,harkins, & latane, 1981)。对于借助别人的努力搭便车的诱惑 的解释也与一些研究发现相一致,即与单独工作相比面对面的群体

19、产牛.更 少的创意(diehl & stroebe,1987)o为了在更广的范围内探讨可能的选择,群体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范围更广的信息上(kasof,1997),最 后搜寻新的解决方案打破已有的思路(mednick,1962)o缺少创新动机的群体, 很难产生发散性的解决方案(amabile?1983)o相比之下,对成功基于个体的归因会提高群休成员的 集体责任感,集体责任感是指“个体隐含或明确的义不容辞的向他人证明 自身信念、情感和行动的期望”(lerner &tetlock,1999,p255)。当人们 预期他们将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时,会做出更多的认知努力,从

20、多个角 度来看待问题(lerner & tetlockj999)。所以,研究者假设:1.2.2 假设 2a与将成功归因于整体的群体相比,将成功归因于特定个体的群体在共 同任务中会做出更多的努力。1.2.3 假设 2b任务努力是归因类型和对选择考虑中介。早期研究中(goncalo,2004)提出的第二种可能机制,即基于群体的归因 方式可能通过强调成功是集体努力的结果(每个人的贡献与其他成员的贡 献很难进行辨别)而增加了一致性压力。当人们面对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 情况时,他们常常会忽视自己判断的依据,而接受人多数人的安排,即使 他们犯了显而易见的错误(asch?1956)o从众的压力

21、源于被他人喜欢的渴望 (deutsch & gerard,1955)以及组织对于不适合者的拒斥的倾向 (schachter,1951)o对于社会影响的长期研究显示一种最强有力的创造从众 压力的方式,就是让人们注意到在给定的情境中大多数人正在做什么 (asch,1956; cialdintrenoamp; kallgren/1990)o 近期更多的连续研究显示 可以通过简单的向人们强调群体规范的方式,从本质上增强人们对于群休 规范的从众(cialdini et al.,1990),这也证明了上述原则。对于上述研究结果 的归因,cialdini等(1990)认为基于整体的解释使得大

22、多数人的做法在成 功的结果之前就被突出了,这样就在随后的情境中创造了从众的压力。与 此相反,将群体成功同个人成就联系起来进行归因则允许人们做出特殊贡 献来突出自己(beersma & de dreu, 2005; goncalo & staw,2006), 从而降低从众压力。有时特定水平的从众压力对于群体实现其b标来说是必须的(o' reilly & chatman, 1996),它造成群体在任务中表现很差,需要群体产生新 的、不同的想法(peterson & nemeth, 1996)从众压力通过压制不同意 见阻止人们反

23、映或重新考虑他们的观*(nemetm986)o对于协议的过度的 压力能够阻止人们偏离共同的思路从多种不同的视角来考虑问题(de dreu & devries,1996; nemeth & rogers1996)。因此,群体倾向于从一 个狭窄的视角來看问题,最后提出发散性较低的问题解决方案 (schulz-hardt, frey,luthgens, & moscovici,2000)o 因此,研究者假设:1.2.4 假设 3a与将成功归因于整体的群体相比,把成功归因于特定个体的群体将经 历更少的从众压力。1.2.5 假设 3b从中压力是归因类型和选

24、择考虑的屮介。2、实验1 2.1方法2.1.1被试和设计168名选修了组织行为学初级课程的大型公立大学的本科生参加了这 项研究,并获得了该门课程的学分。男生占54%,女生占46%;全部被试 中,53%为亚洲人,17%为欧洲裔美国人,9%为东印第安人,3%为西班牙 人,2%为非裔美国人。剩下的被试没有明确的种族划分。几乎90%的被试 在参加本研究前选修过一门商业课程,并但平均每人完成了三门商业课程 的学习。本研究是一个2 (归因方式:基于个体或基于整体)x2 (反馈: 积极或消极)的实验设计。实验中由3人组成的小组被随即分配到4种条件下,每种条件下14 个小组,共计56个小组。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25、进行。在第一阶段中,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道评 价题(alpert & raiffa, 1969),这一问题提供了关于他们表现的虚假反馈 偏向。在第二阶段中,给予每组被试关于他们表现的虚假反馈,并要求每 组被试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基于个人或基于整体的归因。最后,在第三阶段 中,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个决策任务,这一决策任务是用来评估每组被试 在达成共识前,在多大程度上广泛的探索选择方案。2.1.2决策案例研究中使用的决策任务是建立在2002年惠普和康柏公司合并案的基 础上,这一价值250亿美元的合并案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双 方都搜集了大量的证据。其屮一方是坚决支持合并的惠普新ce

26、o carleton fiorina,他将这次合并看做是利用惠普和康柏潜在协同效应的机会。通过与康柏合并,新公司将拥有20亿美元的第一个整年运作而立即成为排名 第一的企业存储产业。另一方则是惠普公司创始人的后代bill hewlett, 一 个公司长期核心利益的有力捍卫者。在hewlett看来,合并更大程度暴露 惠普在pc产业方面的衰落,削弱在打印机方團的传统,并耗费数十亿美 元与康柏结合。然而,尽管有这么多的疑虑,合并案还是被股东们批准通 过了。每个实验组都要考虑这一合并案,针对是否应当合并进行团体决策, 通过测量群体做出最终决策前的选择方案的数目和种类,来考察群体的发 散性思维。2.1.3

27、过程阶段4提供绩效反馈的偏向。实验正式开始前,被试坐下并保持安 静。桌子面前有三个座位,被标记为a、b或c。一旦被试到齐后,要求他 们阅读并签订知情协议,所有被试被告知木次研究中实验者感兴趣的是群 体是怎样相互作用来解决困难问题的。他们的第一项任务将是一个问题, 要求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去估计是个未知的数字(alpert & raiffa,1969)o 例如,估计加利福尼亚州公立学校教师的平均收入,然后讨论并估计出上 限和下限,如此以至他们能够有98%的把握肯定实际数目包含在这一范围 内。如果正确值不在设定的范围内,每组被试将被告知他们的答案是错误 的。被试也会被告知与之前研究中进

28、行同样任务的其他组相比,他们回答 的是怎样出色。最后,每组被试有10分钟的时间阅读指导语然后作为整 体来解决问题。然后,主试将询问每组屮的某一个人他(她)是否愿意写 下他们组的解决方案。为了排除座位安排的影响,主试通常将工作表递给 坐在标有字母的座位上的人。阶段2:绩效反馈和归因处理。经过 20分钟之后,主试回到房间内并收回答题卡。告知所有小组的被试主试将 会返回,但在实验继续进行z前主试耍检查他们的答案。主试回到房间z 前,积极反馈组的被试被告知他们的成绩在平均水平之上,与之前研究中 的绝大多数小组相比,他们正确估计了更多的数值。消极反馈组的被试则 被告知他们的成绩在平均水平z下,与z前研究

29、屮的绝大多数小组相比, 他们正确估计了更少的数值。接受表现反馈之后,所有小组被告知为了让主试更好的了解他们,他 们需要作为整体来回答以下的问题:“什么样(群体或群体的个体)的素 质导致你的小组(低于或高于)先前任务的平均水平这个问题直接表明了群体是基于整体还是基于个体进行归因。所有小 组有5分钟时间讨论他们的答案,坐在座位上的人记录下每个小组 的答案,每个小组都会收到一张卡片来记录他们的归因。基于个体归因的 小组收到的卡片被分为与每组三个人(a、b或c)相对应的三个部分,用 以保证关于个体成员的归因。基于整体归因的小组的卡片则不按照个体进 行划分。阶段3:产生选择方案。接下来,所有小组将参加一

30、个关于群体决策 的研究。决策的情节按照如下内容进行介绍:“这是2002隹2月,通用打印机公司ceo david turner召开了一次由几名关键人员参加的回忆,来讨论与pc公司合并的可行性。你是高层成员z-,将决定公司未来的出路。你的小组将撰写一份建议提交给公司ceo和董事会。会议结束后,连同你将交给主试的支持论点,撰写一份建议。这一潜在的 合并已经公开,并且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支持和反对双方都收集了大量的 证据。作为一个整体,你的小组有20分钟在讨论并达成一致前,阅读、 考虑这些信息。”交给坐在座位a上的人一个小袋,小袋里装有指导语、一张用来记录 小组提交的选择方案以的横格纸,横格纸上面还留有

31、位置供被试说明他们 是赞成还是反对提交的合并案的最终决策。交给小组的每个成员一个装有 支持或反对合并案证据的小袋,分别有10项证据支持每种决定(支持或 反对),并且最终字数统计是相同的。例如,一条支持合并案的证据是这 样的,“与pc公司合并的花费可以为每支通用打印机的股票带來5-9美 元的现值净额。” 一条反对合并案的证据是这样的,“分析家表示如果拒绝 合并案,那么通用打印机的股票价格将上涨14-17美元。”所有证据都是 从2002年关于惠普、康柏合并案的媒体报道中挑选出来的。上述提供的 所有研究材料都是有效的。每个小组接受指示进行最初的讨论,并记录下所冇针对合并案的潜在 选择方案。例如,他们

32、可以建议ceo与竞争企业发展合资企业来代替合并, 或者与不同的公司合并,或者在公司内部研发新技术。任务的这一部分采 用开放式的方式,选择方案的数目范围为112 (m=5.36, sd=1.97)o然 后,每个小组针对合并或不合并的优缺点,对每种选择方案进行讨论,最 后做出一致的决策。每个小组有20分钟的时间完成全部决策制定练习, 然后决定分配给每一部分(产生选择方案、讨论方案、达成一致)多少时 间。在这次研究中,所有小组的被试使用20分钟的时间去完成练习。2.1.4因变量考虑方案的发散性。研究者使用两个测量发散性思维的典型指标一一 流畅性(fluency)和灵活性(flexibility)(c

33、hoi & thompson, 2005; guilford, 1956; paulus & yang, 2000),来测量在做出共同决策前广泛地考虑不 同方案的程度。首先,研究者计算每组被试在做出共同决策前产生的选择 方案的绝对值(流畅性);其次,测量每组被试完成决策前所考虑的选择 方案的发散性(灵活性)。为了评定灵活性,两个不知道实验条件和研究假设的编码者被安排到 研究中,独立处理所有小组产生的选择方案,将想法相似的方案归入相同 的类别(larey & paulus?1999; nijstad, stroebe, & lode

34、wijkx,2002)o 例如,所有建议通用打印机与一个不同的公司合并的方案,被分入同一类 别。其次,毎个编码者计算由每组被试想出的类别的数目。由于两位评定 者对于类别的数目达成一致(r=.80,p<01),他们的评定等级可以进行平均 数运m(m=3.93,sd=1.35; m=4.30, sd=1.58)o发散性思维的小组产生的选 择方案与其他组表现出较低的相似性,方案类别的数目更大。群体加工的测量。一种方法即不同类型的归因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 是通过群体决策加工或群体正在做以及如何做什么来实现的(weingart,1997)o正如weingart (1997)所指出的那样,大

35、多数群体表现 模型(eg, hackman,1987)都将群体加工看做一种连接群体输入(比如资源) 与群体输出(比如产生的想法的数量和质量)的方法纳入模型。weingart(1997)建议应当采用编码群体相互作用的方法来测量群体加工。因此, 与之前研究的建议保持一致,研究者通过编码每组被试讨论过程录像带数 据的方式,探讨归因与辐合思维联结下的潜在机制。对录像带数据的编码 明确聚焦于小组成员20分钟的相互作用,即讨论是否应该与虚构的pc公 司合并的过程。由于录像设备故障,一个小组被从分析屮除去。在所有情况下,编码者对于研究假设和实验条件都一无所知。每个变 量由不同的两个编码者进行编码,每对编码者

36、的评定工作独立进行。编码 者对每个小组的讨论进行分析,从而测量联结对过去表现的归因(用随后 的意愿)和想出的选择方案的两个群体加工变量:任务努力(task effort)和从众压力(conformity pressure)o任务努力。由对研究假设以及研究条件不知情的两名编码者计算与决 策任务(决定是否与pc公司合并)无关的陈述的数目。例如,如果被试 的陈述涉及他们的周末或是即将到来的期屮考试,那么他们的陈述就被计 算为与任务无关的陈述。两个编码者的等级评定必须完全一致,因此才能 对他们的分数进行平均数运算。任务努力作为一种附加的量数,由额外的两名编码者对每名被试在20 分钟决策制定讨论期间的精

37、确贡献数量进行统计。贡献被定义为本质上与 完成任务相关的任何评论。将总的贡献数量除以3以获得小组成员的平均 贡献值,更高的平均贡献值显示出小组在任务中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两个 编码者的等级评定必须完全一致,因此才能对他们的分数进行平均数运算。 从众压力。从团体意志的研究(janisz1982)来看,群体中的从众压力可以通 过评定群体就某个特定方案过早达成一致或是否停顿考虑争论的程度的 方式,由两名额外的评定者来完成测量。从众压力高的群体倾向于过早的 达成一致,而不充分考虑观点间的冲突(nemeth & staw, 1989)。从众 压力被编码为15的5个等级,5表示群体急于达成一

38、致,1则表示群体 因为争议而放慢了达成一致的速度。评定者内部相关系数较高(r=.80,p<.01),因此他们的分数可以进行平均数运w(m=3.11/sd=1.22; m=3.38,sd=1.23)o一种更客观的测量从众压力的方法,是统计群体成员对其他成员关于 合并的观点表示怀疑的次数。当人们感受到群体的从众压力时,他们质疑 其他成员的观点时会感到不舒服(nemeth & staw,1989)o大约四分之一 的录像带(14/55)被编码两次,用来测量评定者内部信度。两名编码者对 于讨论的评价具有较高的评定者内部信度(r二.85,p<01)(m二1.5&

39、amp;sd二.79; m=1.50,sd=.90)o随着评定者内部信度的确立,所有分析都建立在单一编 码者对于55份录像带分析的基础上。操作检验。为了检验归因操作的有效性,两名对研究假设不知情的评 定者针对每组被试对于他们绩效反馈的归因进行独立评定,采用5等分方 法,“1”代表基于整体的归因,“5”代表基于个体的归因。基于整体的归 因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能成功是因为我们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基于个 体的归因的例子则是“我们能成功是因为john有非常好的记忆力”。两名 编码者间的评定者内部相关系数较m(r=.92,p<.01),所以他们的分数可以 进行平均数运算(m二2.9&

40、;sd=1.73; m=3.13,sd=1.63)o为了检验绩效反馈操作的有效性,研究者在实验结束后进行问卷调查, 询问每名被试主试是否说明如下情况:(1)在预测问题方面,与其他大多 数小组相比,他们小组表现的更好;(2)在预测问题方面,与其他人多数小组相比,他们小组表现的更 差;或者(3)在预测问题方面,对于他们的表现主试没有给予任何反馈。 通过检验研究者去证实每名被试的反应是否与他们所在的实验条件相匹 配。此外,研究者还使用一种较低强迫性的方法來检验反馈操作的功效。 过去的研究清楚的表明,当群体将失败归因于群体外部因素时,就会将成 功归因于群体内部因素(zaccaro etal.,198刀

41、。所以,如果在实验中接受反馈 的小组也遵循一般的群体服务模式,那么就有证据表明反馈操作有效。两名对研究假设不知情的单独的编码者独立对每组的归因情况进行5 等分的评定,“1”表示归因于外部因素,“5”表示归因于内部因素。两名 编码者间的评定者内部相关系数较高(=70,p<01),因此他们的分数可以 进行平均数运算(m=4.45,sd=.78; m= 4.20,sd=1.00)o课程控制变量(session control variable)。数据是在两个独立的时期收集到的,第一个时期为春季 学期,第二个时期为夏季学期。由于暑期课程是向所有学生开放的,而在 正规学期中则需要通过严格的

42、考核,所以暑期课程的学生整体质量不是很 高。通过在所有报告的分析中设置课程控制变量来控制这些以及其它潜在 的差异。2.2结果2.2.1操作检验通过确认归因操作,发现被要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基于个休的归因的 群体(m=4.50,sd=88),与被要求对他们的表现进行基于整体的归因的群体(m=1.61,sd=.63)ffi比,更多的关注群体中的个体成员,f(l,51)=207.53,p<.01o给予的反馈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l,51)=2.56o归因与反馈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l,51)=1.49o通过确认反馈操作,发现所有被试都能正确的表现岀主试给予的反馈(积极或消极)。此外

43、,用于解释群体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归因类型的分析, 也支持反馈操作有效。运用过去的研究(salancik & meindl,1984; staw etal.,1983; zaccaro et al.)987)作为预测,给予积极反馈的小组 (m=4.75,sd=40)与给予消极反馈的小组(m=3.89?sd=.92)ffl比,更倾向于将 成功归因为群体内部因素,f(l,51)=20.03/p<.01o归因类型(整体或个人) 的主效应不显苦,f(l,51)=30,归因与反馈条件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f(l,51)=.89o2.2.2归因与考虑方案的发散性在假设1中,研究者预

44、测当群体成功而非失败的时候,与基于整体归 因的群体相比,基于个体归因的群体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考虑选择方案。 为了检验群体在达成致前考虑选择方案的程度,研究者首先对产生的方 案的数目进行检验。2x2的方差分析显示归因条件的主效应显著,基于个 体归因的群体(m=5.86; sd=1.88)比基于整体归因的群体(m=4.86; sd=21.96)考虑更多的方案,f(l,51)=468,p<05, n=.08o反馈的主效应 不显著,f(l,51)=.13,22 n =.00o然而,反馈类型同归因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l,51)=5.35, p⁢.o5, n=.i0o (

45、见图 i)作为对假设1的支持,研究者发现对成功基于个体归因的群体(m=6.5,sd=2.0)比基于整2体归因的群体(m=4.43; sd=2.28)考虑更多的选择方案,f(l,25)=7.76,p<.o5, n 二.24。在所有接受消极反馈的小组中,将失败归因于个体特性(m=5.29,sd=1.54) 或是整体特性(m二25.21,sd=1.42)间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1,25)=.o2, n =.00o除了在决策前考虑的方案的绝对数目外,研究者还考查了选择方案的 发散性程度或者说是方案间的差异(灵活性)。2x2的方差分析显示归因 类型的边缘主效应显著,f51)二2.89,2p

46、<.10, h=.o5,归因于个体特性的群体(m=4.41,sd=1.39)比归因于 整体特性的群体(m2=3.82,sd=1.36)考虑的方案更具发散性。反馈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f(l,51)=.00, n=.00o尽管预测的归因类型与绩效反馈类型的交互作用仅是边缘的,研究者 还是建立对比计划更直接的验证研究假设。对比计划显示将成功归因于特 定个体的群体(m=4.71,sd=1.49),比将成功归因于整体的群体 (m=354,sd"55)产生的选择方案更具开放性,f(l,25)=493,p<05, 2n =.17o在所有接受消极反馈的小组中,将失败归因于

47、个体(m=4.11,sd=1.27) 或是整体(m二24.11,sd=1.13)的影响差异不显著,f(l,25)=.00, h = 00o (见图 2)2.2.3归因和任务努力在假设2a中,研究者预测将成功归因于特定个体的群体比归因于整体的群体在共同任务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测量任务努力的第一个指标,是 每个小组与决策任务相关的陈述的数量。22x2的方差分析显示归因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l,50)=3.01,几二.06。 反馈类型的主效2应也不显著,f(l,50)=1.66, n=.03o同样,归因方式同反馈类型的 交互作用不显著,f(l,50)2=1.84, n = 03o与假设2a相反,将成

48、功归因于整体的小组 (m=2.07,sd=367)与将成功归因于个体的小组(m=1.36,sd=2.82)ffi比,在讨 论无关事情方血并没有显著性差异,f24)2 二.46, n =.02o测量任务努力的第二个指标,是群体屮每个成员在讨论中做出的平均 贡献次数。2x22的方差分析显示归因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l,50)=01, h=.00o反 馈类型的主效应不显2著,f(l,50)=.25, h =.01o归因方式与反馈类型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l,50)=1.42,2h = 03o又一次与假设2a相反,将成功归因为整体的小组(m=11.17,sd=4.67)将成功归因为个体的小组(17

49、1=12.52, sd=5.58)相比,在 平均贡献次数方血并没有显著性差异,f24)2=77, h = 03o在假设2b中,研究者预测任务努力将调节对于成功 进行基于个体的归因与探索选择方案z间的关系。因为归因的效应在测量 任务努力的两个指标上都不显著,所有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假设2b 没有被证实。2.2.3归因和从众压力在假设3a中,研究者预测将成功归因于特定个体的群体,比将成功 归因于整体的群体相比,将经历更少的从众压力。测量从众压力的第一个 指标,是群体急于达成一致而不考虑不同意见的程度(5等分编码,“5” 表示群体急于达成一致,“ 1”表示群体因考虑不同意见而2放慢速度)。2x2

50、的方差分析显示归因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lz50)=52, n=.01o 反馈2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l/50)=11.75/p<.01, n=.19,与接受积极绩 效反馈的小组(m二2.77,sd=1.18)相比,接受消极绩效反馈的小组(m二3.71,sd二.94)更急于达成 一致。归因方式同反2馈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l,50)=6.44,p<05, n=.03o将成功归因 于整体的小组(m=3.21zsd=1.12),比将成功归因为个体的小组(m二2.32,sd二1.10)更容易急于达 成一致,f(l,24)=24.21,p<.o5, n =

51、 11,这也支持了假设3a;但进行失败归因时,基 于整体归因的小组(m=3.46,sd=1.01)与基于个体归因的小组(m二3.96sd二.82)之间在急于达成一致的程度上2 无显著性差异,f(l,24)二2.08, n=.08o测量从众压力的第二个指标,是群体成员表达对其他成员关于合并案的意见的疑虑的次2数。2x2的方差分析显示归因方式的主效应不显著,f(l,50)二1.78, n=.03o反馈类型的2主效应不显著,f(l,50)二.99, n=.02o然而,归因方式同反馈类型的 交互作用显著,f(l,50)2=4.00,p<.o5, n=.07o 与将成功归因于整体的小组(m

52、=1.08,sd=.49) 相比,将成功归因于2特定个体的小组(m =1.79,sd=.89)更可能表达疑虑,f(l,24)=6.59p<.05, h =.22,这又一次证实了假设3a;但在进行失败归因时,基于整体归因的小组(m=1.29,sd=.99)与基于个体2归因的小组(m二1.14,sd=.66)z间在表达疑虑方面并无显著差异,f(l,24)=.19, n=.01o在假设3b中,研究者预测从众压力将会调节对成功的个体归因与考 虑发散性方案的倾向。研究者遵从baron和kenny(1986)建议的程序,正式 对调节假设进行检验。为了确定调节效应存在,需要揭示:(d归因会影

53、响选择方案的考虑;(2)归因会对从众压力产生影响;(3)当从众压力的作用被控制时,归因对选择方案的考虑的影响不 显著。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基于整体的归因相比,对成功基于个体的 归因导致群体考虑更多、更具发散性的方案,这也提供了证实调节效应的 初步证据。进一步证实调节效应的证据也是通过方差分析得出,方差分析 的结果显示基于个体的归因降低了从众压力,体现在群体急于达成一致的 程度(调节变量)和讨论期间表达不同意见的次数(调节变量)两方面。 然而,群体急于达成一致的程度与群体达成一致前考虑的选择方案的数目 (r= -.16,ns)以及方案的发散tt(r= -.05,ns)间的相关不显著。类似的是,

54、讨论 期间表达不同意见的次数致前考虑的选择方案的数目(=05,ns)以及方案 的发散tt(r= -.05,ns)间的相关不显著。因为从众压力(调节变量)并未对选 择方案的考虑产生影响,调节作用未被证实,因此不能支持假设3b。2.3讨论研究者预测与将成功归因于整体的群体相比,将成功归因于特定个体 的群体将探索更多发散性的选择方案。研究结果也符合研究者做岀的假设。 鉴于方案的考虑是高质量决策加工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这些发现是具有 重要意义的。除了提供联结归因和方案考虑的证据外,实验1还对已有研究做出了 其他两项重要贡献。第一,研究者论证了不同归因方式(整体或个体)的 影响更可能在成功而非失败之后出

55、现,这是因为失败被归因于外部因素, 这些外部因素不仅在两个水平上(整体水平或个体水平)都是相同的 (johns,1999),而且都更容易被最小化或被曲解(taylor & brown,1988)o 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下面的假设。当群体接受消极反馈时,对于考虑方案的 倾向以及群体决策质量而言,不同类型的归因导致的结果是相同的。只有 当群体接受积极反馈的时候,基于个体的归因会促进选择方案的考虑、降 低从众压力。这些结果导致研究者在实验2中聚焦于积极反馈的归因。第二,研究者检验了可能解释归因与考虑方案的联结的潜在群体加工 机制:从众压力和任务努力。没有证据表明可以用归因于群体特性之后的

56、 任务努力的降低,来解释上述研究结果。虽然人们可以预测把成功归因于 个体可能使得群体认为他们的努力是可识别的,进而导致任务努力的增加, 但对录像带的分析中却不支持这种预测。然而,这种预测缺乏支持,也可 能由于研究者没有直接测量责任感所导致的;在实验2中研究者将讨论这 个局限。对录像带的分析,提供了关于从众压力所扮演的角色的一些支持。将 成功归因于群体特性,会导致对特定方案急于达成一致;此外,这样的群 体还很少对其他人的观点表示怀疑。换句话说,并不是将成功归因于个体增加了任务努力和讨论的绝对数 量,而是个人贡献的识别改变了讨论的本质,使人们自由的质疑每个人的 观点。研究者没有发现调节效应的证据,

57、但这可能由于考虑不同观点的意 愿以及对冲突观点的处理与讨论方案的绝对数目无关;实际上,对于冲突 的规范可能成为头脑风暴任务中的障碍,因为头脑风暴任务相对独立、简 单地需要人们与群体成员分享想法、观念。然而,像我们在实验2中考虑 的一样,通过基于个体归因导致的从众压力降低,可能与会聚任务有关, 会聚任务要求群体分享重要信息并赞成正确的解决方案。尽管有这么多的贡献,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研究者不能 测量客观的决策正确性。然而,像惠普冋康柏合并的事例一样,在现实世 界中往往没有客观的正确或错误的答案,甚至一个“好”的决策可能导致 坏的结果,反过來也一样(ratner & he

58、rbst,2005)。在这种情况下唯一 的依赖就是尽可能多的提高决策质量,从而使最后接近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最大化(kray & galinsky,2003)o本研究表明基于个体的归因通过刺激多 种方案的考虑,可能成为努力达到这一目标的另外的工具。3、实验2在实验1屮,研究者发现与对成功进行基于幣体的归因相比,对成功 进行基于个体的归因能够鼓励群体在达成一致前广泛的分享选择方案。尽 管对选择方案的探索是高质量决策制定的重要组成部分(janis?1982),研究 者决定在实验2屮拓展分析的范围,不仅考查不同类型的对于成功的归因 是如何影响决策制定过程,而且考查其对最终决策精确性的影

59、响。像研究 者在之前的部分指出的一样,实验1的结果导致研究者聚焦于对成功的归 因。决策制定的群体通常是成型的,因为每个成员都持有独有的信息,这 些信息可以组合在一起获得更加精确的决策(stasser & titus,1985)然 而,长期的研究显示群体不能交流独有知识而关注共有知识的分享 (wittenbaum & stasser,1996)0当存在一种隐藏的轮廓时,即共有信息 指向的结果不如人们分享独有信息而达到的结果时这种倾向的问题尤为 严重(stasser & titus,1985)o对于共同知识作用的一种简单的解释,就是在统计上被多于一人掌握 的信息在群体讨论中更可能被提起(stewart & stasserj995)。然而,群 体中的从众压力可能加重这一倾向。群体中趋向于一致的压力可能导致人 们保留他们的独有信息,这是因为分享独有信息可能导致冲突(janis,1982), 特别是群体成员已经倾向于一个特定观点的时候(stasser & stewart, 1992; van swol, savadori, & sniezek,2003)o 当共有信息在讨论中被分 享时,便增强并合法化了群体中其他成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