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读者接受史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读者接受史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读者接受史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读者接受史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古代文学读者接受史研究    荣利民摘要:接受理论打开了文学史研究一向被忽视的崭新空间:读者接受史研究的广阔领域。以往的文学史研究多集中在作家与作品,而接受理论让我们发现了读者。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读者;接受史;研究古代文学的接受史研究可以加深古代文学研究,把古代文学研究由共时的、静态的研究转入历时的、动态的研究,为站在前人理解的制高点上,运用当代意识,吸纳前人高见,对古代文学做出突破性或新变性的阐释提供坚实基础。一、加深古代文学研究“接受美学意欲造成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从而将所有的事实联系在一起,为理解过去的发生的一切提供了一个选择模式。

2、”古代文学意义的各个侧面是在不同时代读者的阅读中逐步展开的,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具体疑难问题也是在接受中被提出的。只有全面占有接受史料,在系统整理旧说,排除误解的基础之上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创见。比如对陶诗是否源出应璩,历代有不同意见。袁行霈先生钟嵘评陶"源于应璩"说辨析一文,在比勘历代意见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了陶诗的渊源。在陶渊明研究中,如果无视前人的接受成果,执一己之见,那就不可能对陶渊明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有进一步的解决,甚至不可能走出前人虽片面却深刻的观点,盲目地进行重复性论证。其他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也是如此。二、深刻理解文學批评理论通过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可以察知时

3、代的文艺风气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轨迹,进而深刻地理解与古代文学的接受相联系的文学批评理论,特别是其中一些难以界定和把握的批评术语,总结某些诗学规律,为建立有个性的中国诗学理论、接受理论系统作切实的铺路工作。接受研究是走向理论揭示的坚实的桥梁。单纯的理论分析与演绎往往因缺少对读者接受事实的关注而显得空泛、不着边际。在接受研究基础上,梳理对被接受对象的认识历程,加深对被接受对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获得理论上的启示,这是接受史研究应循序渐进的道路。应当首先关注这样在读者阅读的历史长河中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作家。比如,对陶渊明的接受,往往与一些传统的诗学理论、术语,甚至艺术精神紧密联系。从读者对他的接受情况不

4、但可以窥知读者及其所在时代的审美趣味,也可以窥知不同时代读者的共同审美趣味、艺术精神。传统诗论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较为固定的术语的内涵,往往在对陶渊明的评价、阐释中显示出来,也在对陶渊明诗作的创造接受中显示出来。它们是传统诗学理论的重要基石。三、实现审美经验与读者审美视野的融通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一般读者来说,接受史研究的成果可以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对作者来说,可以提高他们借鉴他人作品的有效方法;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古代文学作品审美经验与当代读者、作者审美视野的融通。比如,拟(和)陶(渊明)之作历代不绝,有优有劣。如果把一首诗同其和作、仿作放在一起比较阅读,便可以品味出孰优孰劣;再进一步思考优在何处,何以优

5、,劣在何处,何以劣。读者的鉴赏力自然可以提高,作者也会悟到借鉴前人的有效途径。这种提高阅读鉴赏力的方法,古人早有所悟,宋代蔡正孙编写的诗林广记即是一例。如该书在陶饮酒二十首之五后附有东坡和陶饮酒诗、王安石效陶诗,桃花源诗后附有王安石的桃源行等等。蔡正孙自序中言,此书本为“以课儿侄”而作。可见古人已经在教学中运用原作与受影响之作对比的方法来提高鉴赏力。今天我们如果在接受史研究中,通过古代文学作品原作与受影响之作的比较分析,找出各自特点,总结影响规律、创作规律,不论是对提高读者的阅读鉴赏能力,还是对作家借鉴前人成功的“模仿”经验,都具有十分切实的意义。四、开阔了搜集、利用文献资料的视野接受理论极大

6、地开阔了扩大搜集、利用文献资料的视野。以往的资料搜集、利用往往注重接受中的分析、阐释、评价言论,而忽视了受原作影响的作品、忽视了历代选本的情况,很少做关于作家作品影响下的书法、绘両、戏剧、园林、建筑、旅游等领域的考察。例如,20世纪60年代后中华书局开始出版发行的一系列二十余位重要作家(如“三曹”、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的研究资料汇编,所汇集的资料主要侧重于后世的阐释评价资料,而有关创作影响的资料多付阙如。笔者在从事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时,明确感受到以往资料的缺陷,便从第一手资料做起,对一些重要读者的接受资料在仔细、反复地阅读、品味基础上尽量较为全面地占有,至今共集得陶渊明接受史资料一百余万言,这个尚未搜集完全的数量已经远远多于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当前学风难免浮躁的一面,如果有人愿意坐下来,充分借助电子检索手段提供的线索,从接受史的角度汇集古代文学重要作家作品和重要文学现象的解释研究资料,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将有一个雄厚的资料基础。结语中国古代文学接受史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某些精义,读者也在接受中形成积淀性的共性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