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和气候系统大气圈和气候系统 地球大气的起源:大气演化地球大气的起源:大气演化第一代大气第一代大气(约约46-36亿年前亿年前) 46亿年前,地球原始大气由氢、氦(宇宙中发现)和氢的化合物如甲烷和氨组成。初期地球炽热的地表,使这些气体获得较高能量,他们大多从地球逃逸第二代大气第二代大气(约约36亿年亿年-数亿年前数亿年前) 最初地球和小行星的剧烈碰撞产生高温,使地球内部的水汽、氧和二氧化碳等释放出来。由于地球引力够大,这些气体被吸引住。第二代大气组成约:80%的水汽、10%的二氧化碳、以及氮气等 第三代大气:现代大气第三代大气:现代大气(数亿年前至今数亿年前至今) 组成: (
2、1) 混合气体干空气(dry air),主要组成为氮气、氧气、氩和二氧化碳 (2) 水之三相(水汽、水粒、冰粒)云雾(cloud/fog) (3) 固态或液态之其他小颗粒子气溶胶(aerosol)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 大气主要成分:约78%的氮气、21%的氧气,这个比例在080公里的大气层几乎不变氮气和氧气氮气和氧气氮气: 土壤细菌靠生物过程耗费氮气, 但是动植物腐烂放出氮气回到大气。氧气: 与其他物质生成氧化物或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都使氧气耗减, 但太阳光使二氧化碳和水经过光合作用使氧气增加。水汽水汽空气中不可见, 变化大。成云可见。唯
3、一三态存在的东西。水汽重要性在于:可成云致雨;释放潜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生成:主要是植物腐烂、火山喷发、动物一生的呼气,燃料燃烧(如石油、天然气等)、毁林(燃烧、遗弃腐烂)等。清除:光合作用,CO2储存到植物体内,海洋是个大储库,浮游植物吸收CO2进入组织器官,溶入海表水,在混合到深水层。海洋CO2的储量是大气总量的50多倍。 Hawaii观测站(Mauna Loa Observatory)图中显示二氧化碳季节变化是由于北半球大陆上的植被冬枯夏荣的结果。二氧化碳也是温室气体。其它还有:CH4、N2O、氟里昂等 甲烷甲烷有机废物被填埋后,在高温和细菌的作用下向外界释放大量甲烷;天然气管
4、道;采煤中煤层深处的甲烷被释放;牲畜粪便发酵; 反刍动物的肠气。增长量在过去一个世纪每年约0.5%。 一氧化二氮(一氧化二氮(N2O)又称笑气,因为吸入一定浓度的这种气体后会引起面部肌肉痉挛,看上去像在发笑一样,主要是使用化肥和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体所产生的。每年浓度以0.25%的速率增加。太阳紫外线可以使它分解。 氟里昂氟里昂应用广泛的化工原料,如冰箱、空调制冷剂,杀虫剂的分散剂,橡胶、塑料制品的添加剂等。氟里昂美国杜邦公司最得意的产品之一。不易燃烧,不具腐蚀性,无毒,性能稳定,价格便宜。1个氟立昂分子大约会破坏个氟立昂分子大约会破坏1万个臭氧分子。万个臭氧分子。 “已经可以肯定地说,是人类的
5、工业活动破坏了臭氧层。像人造海绵、一次性饭盒、泡沫塑料、摩丝等发泡的产品中都含有类似氟里昂的氯氟烃。”臭氧臭氧臭氧在离地面10-55千米的范围内形成臭氧层。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保护伞”。如果它被破坏,紫外线便会长驱直入。如果它减少1%,损害人体的紫外线就会增加2.3%,皮肤癌的发病率就会增加5.5%。 气溶胶:气溶胶:悬浮固态和液态微粒悬浮固态和液态微粒 自然、人为排放,如:风从地表卷起尘沙和土粒飞到空中;海洋中波浪飞溅的盐水滴浮在空中;森林火灾的烟雾经常被带到离地面的高空;1. 火山爆发喷发数以吨计的火山灰和气体进入大气 。污染物:对自然和生物有危害污染物:对自然和生物有危害汽车尾气排放大
6、量的NO2,CO和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下,NO2与碳氢化合物和其他气体反应生成臭氧。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释放无色气体SO2进入大气。包含硫酸滴的雨可腐蚀金属和表面;高浓度的SO2使人产生严重的呼吸困难。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大气的厚度:天有多高?99%质量集中在30公里以下 航天飞机看到的日落的情景,大气的“厚度” 明确地可以分辨出来。大气垂直结构大气压强气压气压: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简称气压大气垂直分层根据温度随高度的分布。对流层对流层0-11公里,温度随高度减小,减温率平均为6.5/1000米。
7、 原因:阳光加热地面,而地面又加热它上面的空气。包含了地球上我们熟悉的所有天气。 平流层平流层11-50公里,气温随高度不变(逆温)。原因:臭氧吸收紫外太阳能加热了平流层。大部分太阳能在平流层上层就被吸收。另外,由于低密度,能量从平流层上层到下层的速度非常慢。 中间层中间层50-85公里,气温随高度下降,因为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辐射。因此,分子,尤其是中层顶附近,失去比得到能量多,结果能量损失冷却。因此,我们发现中层温度随高度一直到85km,变得越来越冷。在85km处,大气达到它的最低平均温度-90。 暖层暖层85-500公里,气温随高度增加,氧吸收太阳射线,加热了大气。因为相对较少的原子和分
8、子在热层,吸收少的太阳能,可以导致温度的巨大增加。大约500公里,原子、分子可逃到外太空的区域,有时叫外逸层外逸层,可以代表我们大气的上界。 散逸层散逸层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三、大气的热能三、大气的热能几个概念能量:是物体做功能力的量度,有动能和势能。能量有多种形式,可以一种转化为另一种,但不能产生和消失。这是能量守恒定律温度:表征物体的冷热程度。实际上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反映。获得能量,分子速度增大,平均动能增大,于是温度上升。热量:就是由于温度差异,能量从一个物体到另一物体。传完后,储存为内能。能量传输是由于传导、对流和辐射辐射辐射任何物体,温度不为绝对零度时
9、,都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同时也接收着周围射来的电磁波,万物都在进行着辐射能量的交换。太阳、大气和地球就是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 短波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度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为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直接辐射:从太阳直接发射到地面的部分 散射辐射:经大气散射后到达地面的部分 二者之和就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称为总辐射辐射平衡: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又依据本身的温度向外发射长波辐射,形成地气系统与宇宙空间的能量交换。在地气系统内部,地面与大气也不断以辐射和热量输送形式交换能量。在某一
10、时段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异。 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4m的辐射就是太阳辐射,也称短波辐射,而4m的辐射为地球辐射,也称为长波辐射或热红外辐射。 T=6000K最大辐射的波长max 0.483m(蓝光),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0.174m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获得热量的结构1. 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2. 对地面辐射的吸收3. 潜热输送4. 感热输送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太阳辐射及地球吸收太阳能的情况太阳辐射及地球吸收太阳能的情况左:地球辐射平衡右:大气温室效应 当太阳辐射在空间传播时,未与任何东西作用,直到遇到大气。在日地平均距离时,大气层顶处垂直太阳光线的表面接收的
11、能量基本不变,即1367W/m2。这个值叫太阳常数太阳常数。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空气分子对短波(蓝)比长波(红)散射强。散射产生蓝天散射产生的壮丽的日落太阳辐射贡献太阳辐射及地球吸收太阳能的情况太阳辐射及地球吸收太阳能的情况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温度日变化第一节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的组成和热能 四、气温最高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低温度年照射变化局地区域季节变化影响温度变化的因子l 纬度l 海陆分布l 洋流l 海拔高度世界七月平均气温世界七月平均气温世界一月平均气温世界一月平均气温气温资料及温度测量温度日较差日平均温度月平均温度温度年较差年平均温度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水分和降水
12、 主要内容1. 大气湿度2. 蒸发和凝结3. 水汽的凝结现象4. 大气降水主要概念1 湿度2 蒸发量主要过程1 蒸发和凝结2 降水的形成水的相变绝对湿度即单位体积空气所含有的水汽质量,或水汽密度,如1千克/立方米比湿、混合比好处:即同一空气块,如果没有水汽加入或移出,空气块的比湿或混合比是保守的。比湿随纬度的变化相对湿度 这是最常用的方式,80%的相对湿度,表示离饱和还有20%的程度。 有两种改变相对湿度的方法:增加或减少水汽含量,也可降低或升高温度。 相对湿度的变化露点 在一定的水汽含量下,能够饱和的温度。如:在摄氏10度空气饱和,现在升高到20度,因为气温越高能够容纳的水汽越多,这时空气不
13、饱和了。 现在反过来说,如果现在30度,而空气水汽含量和刚刚10度时相同,那么,当气温降到10度时空气就饱和了。所以10度是目前大气的露点温度。 对冰面,称霜点温度。气温30度露点10度实际水汽压12mb饱和水汽压42mb则相对湿度为12/42=29%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露点差极地:气温-2度,露点-2度,RH=100%沙漠:气温35度露点5度RH=16%露空气中水汽以液滴形式液化在地面覆盖物体上的液化现象。 霜霜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 雾雾l RH75%,凝结过程已开始,继续上升,能见度降低。远处景物灰的面罩。RH接近100%,霾粒变大,在
14、不活跃的核上也开始凝结。再变大,人眼可看见,但更降低能见度,小于1km,空气中有数以百万计的悬浮水滴,霾变成接地的云层,称雾。l 雾形成原因是:一是冷却,温度降到露点以下;二是蒸发或混合。蒸发使水汽增多,湿空气和干空气混合可使水汽饱和。云的作用云的作用短波反射:阳伞效应长波吸收:温室效应1802年,法博物学者拉马克提出了第一个区分云的系统。1803年,英国博物学者L. Howard,发展的云分类系统得到 了公众的接受。依据地面观测,引入拉丁字来描述。薄层状的,Stratus,(层状, layer),层云膨胀的泡沫状的,Cumulus,(团团的, heap),积云丝缕状的,Cirrus,(卷卷头
15、发的, Curl of hair),卷云下雨的云,Nimbus,(强烈降水的,Violent rain),雨云云的分类云的分类 1887年,瑞典Abercromby和Hildebrandsson评述了上述系统并发表了云图(国际云图),一直用到现在(除了少数特殊的云),分4族10属。 每族以云底高度来区分:高、中、低云、和垂直比水平发展强的云族(简称直展云)(中国为3族10属,即直展云也并入低云)。云的名称云的名称根据云低高度和垂直发展基本云型小结毛卷云密卷云伪卷云钩卷云高云系列高云系列卷积云高云系列高云系列薄幕卷层云薄幕卷层云毛卷层云毛卷层云高云系列高云系列透光高积云 蔽光高积云蔽光高积云 荚
16、状高积云荚状高积云 高云系列高云系列积云性高积云 絮状高积云 堡状高积云 中云系列中云系列透光高层云 蔽光高层云 中云系列中云系列雨层云 碎雨云 低云系列低云系列透光层积云 蔽光层积云 低云系列低云系列积云性层积云 堡状层积云 荚状层积云 低云系列低云系列层云 碎层云 低云系列低云系列卫星观测云静止气象卫星极轨气象卫星可见红外卫星云图可见红外卫星云图增强红外云图增强红外云图水汽云图水汽云图第二节第二节 大气水分和降水大气水分和降水 降水的类型 对对流流雨雨地地形形雨雨锋锋面面雨雨台台风风雨雨降雨的地理分布100810101006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Hpa)等压线高压高压低压低压第三节
17、第三节 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大气运动和天气系统 一、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质量高空的气压高低与地面相反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气压差异地面冷热不均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注意:注意: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但不同高度上的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但不同高度上的高压数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高压数
18、值不一定比低压数值大HL地面A AB BC C受热受热冷却冷却冷却冷却LLL低低H高高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1 1)气压梯度)气压梯度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单位距离内的气压差,又叫水平气压梯度又叫水平气压梯度(2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3 3)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大小方向方向与气压梯度成正比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二、二、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10101008100610041002(百帕)水平气压梯度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 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 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特点特点:等压线越密集
19、,水平 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2、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风向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风向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N:向右向右S:向左向左方向:垂直于风向方向:垂直于风向大小:赤道为大小:赤道为0,纬度越高,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地转偏向力越大特点:只改变方向,不改变特点:只改变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速度大小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风向风向10101008100610041002(百帕)(高)(高)(低)(低)气气压压梯梯度度力力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背风而立,低压在左, 高压在右高压在右风
20、向与气压分布的关系风向与气压分布的关系风压定律风压定律风向:平行于等压线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高空风)高空风)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力作用二力作用3、摩、摩擦力对近地面风的影响擦力对近地面风的影响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高)(高)(低)(低)(北半球)(北半球)风向风向摩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1)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 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风向平行于等压线(3)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摩擦力 风向斜穿等压线风向斜穿等压
21、线小结小结风压定律: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风压定律: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风向:斜穿等压线风向:斜穿等压线 (低空风)(低空风) 大气运动原因太阳辐射能量源泉大气运动各纬度加热不均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根本 原因 引 起 空气垂直运动产生水平气压差异直接原因空气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市区市区郊区郊区郊区郊区由郊区流向市区由郊区流向市区由郊区流向市区由郊区流向市区1 1、大气环流的概念、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 2、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的形成AB BC CD形成季风形成季风气压带、风带
22、南北移动气压带、风带南北移动单圈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二、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0 30 N60 N90 N高低纬间热量差异高低纬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单圈环流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东北信风带东北信风带24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极地东风带761358910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三圈环流The prevailing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赤赤 道道 低低 压压 带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热带高压
23、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东东北北信信风风中中纬纬西西风风极地东北极地东北东东南南信信风风中中纬纬西西风风极极 地地 东东 风风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Satellite view of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t the South Pole Daytime development of sea breeze Nighttime development of land breeze Winter and summer monsoon wind patterns for south
24、east Asia Daytime development of valley breeze Nightime development of mountain breeze (一)锋面系统(一)锋面系统锋面锋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1、锋面及锋面附近天气锋线锋线2、锋面类型及特点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冷锋冷锋暖锋暖锋气团运动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天 气 变 化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气温高、气压低、晴朗阴雨、大风、降温气温降低、气压升高、晴朗气温低、气压高、晴朗阴雨天气气温升高、气压降低、晴朗(一)锋
25、面系统(一)锋面系统冷锋冷锋暖锋暖锋Map on the left:Cyclone is in the open stage Two conflicting air masses, cP and mT, are centers of high pressure; in between there is a low pressure center Cross section along the line A - A reveals typical profiles of a cold and a warm fronts Precipitation behaves as expected alon
26、g the fronts: broad band of precipitation ahead of the warm front, narrow band behind the cold front Map on the right (24 hours later):Cyclone moved 1000 mi NE (a speed of about 65 km/h) Cyclone is now in the occluded front stage Cross section B - B reveals typical situation for an occluded front: w
27、arm air completely off the ground, precipitation occurs over broad area, with particular intensity along the front line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低低1005.01002.510001、低压与气旋(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1005.01002.51000高高2、高压与反气旋(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3、比较气旋与反气旋的特点低气
28、压高气压四周向中心中心向四周上升下沉阴雨晴朗气压中心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天气状况气旋类型(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4、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高高低低高压脊低压槽低低冷锋高压脊线上气流以辐散为主,不易形成锋面。低压槽线上气流以辐合为主,易形成锋面。暖锋Circulation patterns of high and low pressure system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Hemisphere 第四节第四节 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 一、气候和气候系统 气候气候的定义: 是指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
29、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情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气候:长时间尺度的大气过程天气: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arths climate 气候系统气候系统气候的形成气候的形成形成因子形成因子: A、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 B、地面状况地面状况大气直接热源和水源。 C、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双重性质影响气候。 D、人类活动人类活动释放能量改变地表特性。 北半球北半球大陆性大陆性气候与气候与海洋性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气候的比较1 1、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 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大;海洋性气候大;海洋性气候-小小2
30、 2、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 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大;海洋性气候大;海洋性气候-小小3 3、最高气温月:、最高气温月: 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7-7月;海洋性气候月;海洋性气候-1-1月月4 4、最低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8-8月;海洋性气候月;海洋性气候-2-2月月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山地与附近平原气温日较差的比较地点地点 1月月 4月月 7月月 10月月 年平均年平均泰山泰山 5.9 6.5 5.8 6.5 6.2济南济南 9.0 10.8 10.4 9.9 10.0三、气候带和气候型三、气候带和气候型A. Tropical rainy climat
31、es Af, Am: Tropical rainforest; Aw Tropical savanna, B. Dry climates BS:Steppe; BW:Desert; C. Humid mesothermal climates Cw:Warm with dry winter, Cs:Warm with dry summer, Cf: Humid temperate, D. Humid microthermal climates Df: Cold with moist winter; DW:Cold with dry winter, E. Polar climates ET: Tu
32、ndra, EF: Perpetual frost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至至南北纬南北纬30之之间,在间,在副热带副热带高压高压或或信风信风带带控制下,控制下,常年常年干旱少雨干旱少雨夏季受夏季受副热副热带高压带高压控制,控制,干燥少雨干燥少雨;冬季受冬季受西风西风带带控制,控制,暖暖湿多雨湿多雨。终年盛行终年盛行西风西风各月降水均匀各月降水均匀成因成因:主要:主要是是气压带和气压带和风带风带的的南北南北移动。移动。成因成因:主要:主要是是海陆热力海陆热力差异。差异。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成因成因:主要:主要是是海陆热力海陆热力差。差。特点:夏季高温多雨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大
33、陆的内大陆的内部,终年部,终年受受大陆气大陆气团团控制,控制,降水较少降水较少两极地区以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辐合下沉气流流为主,全为主,全年降水稀少年降水稀少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受太阳辐射的变化、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大气环流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等自然原因的影响,地球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的。地质时期(距今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亿年1万年),曾反复出现过万年),曾反复出现过3次大次大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冰期,气温呈下降趋势;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趋势。一、气候变化简史第五节第五节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历史
34、时期(1万年左右),有时为温暖期,有时为寒冷期。我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大约可分为4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19世纪末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Medieval Warm Period -or Medieval Optimum9th to 14th CenturiesMann et al 1999气候变化的基本因素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有哪几种气候形成的基本要素有哪几种?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下垫面下垫面 衬垫在大气层之下的一个衬垫在大气层之下的一个“面面”,通过热,通过热量与水份交换与大气层发生相互作用。其含义较量与水份交换与大气层发生相互作用。其含义较“地
35、面地面”广泛,包括草面、水面、冰面、林冠面等广泛,包括草面、水面、冰面、林冠面等等。等。第五节第五节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二、气候变化的原因基本要素解释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是大气中一切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是由热辐射的不均衡分布所是由热辐射的不均衡分布所“驱动驱动”,由,由地球旋转所地球旋转所“定型定型”的。的。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视为气候变化的具体大气环流的变化可视为气候变化的具体,至于,至于变化的变化的,则可以分别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两方,则可以分别从太阳辐射和下垫面两方面去考察。面去考察。宇宙地球物理宇宙地球物理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因素太阳太阳发出辐射的状况发出辐射的状况 太阳活动变化
36、太阳活动变化太阳辐射在太空的太阳辐射在太空的传播状况传播状况 太阳系太阳系位置变化位置变化 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地面的分布状况分布状况 轨道参轨道参 数变化数变化太阳辐射被地球太阳辐射被地球吸收的状况吸收的状况 大气成大气成 分变化分变化对太阳辐射的理解46亿年前太阳的光度仅为目前的亿年前太阳的光度仅为目前的70%有人认为太阳光度减少有人认为太阳光度减少5%足以引起大冰期足以引起大冰期太阳风、耀斑、太阳黑子太阳风、耀斑、太阳黑子太阳活动与气候的相关性100多年来不断有人注意到太阳活动多年来不断有人注意到太阳活动与气象资料之间的与气象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70年代以来更年代以来更有大量事
37、实支持这种相关性,有大量事实支持这种相关性,日地关系日地关系研研究已成为气候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课题。但究已成为气候研究领域里的重要课题。但是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联系的是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联系的物理机物理机制制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还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17世纪前后的世纪前后的“小冰期小冰期”正好发生在正好发生在太阳活动低值期太阳活动低值期(蒙德尔黑子极小期蒙德尔黑子极小期)。美国的干旱期有美国的干旱期有22年周期,与太阳黑年周期,与太阳黑子的子的22年周期相一致。年周期相一致。太阳活动与巴西降雨上图上图 巴西巴西Fortalera的的年降雨量年降雨量(经平滑经平滑)下图下图 太阳太阳黑子黑
38、子22年周年周期期(经去除经去除趋势趋势)18851925年年太阳活动与土耳其湖面变化19441974年土耳其的年土耳其的Van湖的湖面升降湖的湖面升降(蓝蓝色实线色实线)与太阳黑子变化与太阳黑子变化(红色虚线红色虚线)太阳活动与雅典季风18911961年希腊雅典年希腊雅典的季风年频的季风年频数数(绿色实绿色实线线)和太阳和太阳黑子黑子11年周年周期期(红色虚红色虚线线)Adhemar(1842)最早提出冰期出现可能与岁最早提出冰期出现可能与岁差变动有关。差变动有关。Croll(1895)提出偏心率和黄赤交角变化可能提出偏心率和黄赤交角变化可能引起冰期。引起冰期。Milankovitch(19
39、20, 1941)计算了计算了6060万年来万年来3 3个个不同纬度带由于不同纬度带由于3 3种轨道参数造成的夏半年日种轨道参数造成的夏半年日照量的变化,发现有照量的变化,发现有9 9个日照量极小值,其出个日照量极小值,其出现的时间可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冰阶相对比。现的时间可与阿尔卑斯山冰期、冰阶相对比。米兰柯维奇计算曲线与实际温度曲线的比较气溶胶是大气中的悬浮粒子,半径在气溶胶是大气中的悬浮粒子,半径在10-710-2cm,存在于大气层的不同高度,其来,存在于大气层的不同高度,其来源包括自然源包括自然(火山活动最重要火山活动最重要)和人为。和人为。其影响主要是降温,但也可以是增暖。这取决于其其
40、影响主要是降温,但也可以是增暖。这取决于其大小、颜色、电磁性质和在大气中的分布状况。大小、颜色、电磁性质和在大气中的分布状况。全新世新冰期可能与主要火山活动阶段有关。全新世新冰期可能与主要火山活动阶段有关。320个深海岩芯中粗粒火山灰的分析也支持火山活动导个深海岩芯中粗粒火山灰的分析也支持火山活动导致气候变冷的见解。致气候变冷的见解。皮纳图博火山喷发的降温作用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1991年年7月喷发,将数百万吨火山灰月喷发,将数百万吨火山灰喷入同温层,同时留下了喷入同温层,同时留下了25003000万吨二氧化硫气体万吨二氧化硫气体(会变成硫酸滴烟雾,成为阻挡会变成硫酸滴烟雾
41、,成为阻挡阳光的气溶胶阳光的气溶胶)。这是继印尼的。这是继印尼的克拉卡托火山克拉卡托火山1883年爆发以来年爆发以来喷出物质最多的一次火山爆发。喷出物质最多的一次火山爆发。计算机气候模式预测会使地球计算机气候模式预测会使地球降温降温0.5。1992年年NOAA卫星卫星观测到长达观测到长达1年的降温,平均年的降温,平均温度下降了温度下降了0.6。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的隆起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热力热力和和动力动力两方面促成了现代两方面促成了现代东亚季风环流型式的最终形成。东亚季风环流型式的最终形成。早第三纪全球温暖,欧亚大陆夷平,行星风系盛早第三纪全球温暖,欧亚大
42、陆夷平,行星风系盛行;行;晚第三纪全球变冷,海陆温差加大,古季风环流晚第三纪全球变冷,海陆温差加大,古季风环流增强;增强;第四纪初,青藏高原从第四纪初,青藏高原从1000米上升到米上升到2000米;随米;随着高原不断隆升,季风不断增强。着高原不断隆升,季风不断增强。洋流和海洋温度变化,100米表层海水降温米表层海水降温1所释放的热量足以使整个大气层升温所释放的热量足以使整个大气层升温60。洋流变动与气候变。洋流变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但是,洋流的变动又有化密切相关,互为因果。但是,洋流的变动又有自身的规律。例如,引潮力的变化可能是洋流长自身的规律。例如,引潮力的变化可能是洋流长期振动
43、的重要原因。期振动的重要原因。 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洋流水位于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域中的秘鲁洋流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温异常升高的现象。热带太平洋区气压与热带印度洋区气压的热带太平洋区气压与热带印度洋区气压的升降呈反相关联系的现象。升降呈反相关联系的现象。当南方涛动指数异常衰弱时就出现厄当南方涛动指数异常衰弱时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尔尼诺现象。这种热带海洋水温和大气气压异常变化事件会引这种热带海洋水温和大气气压异常变化事件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加剧,是当前国起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加剧,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厄尔尼诺造成的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造成的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造成的全球气候异常 红色区红色区;黄色;黄色区区;绿色区;绿色区。 赤道东太平洋中脊强烈热释放;赤道东太平洋中脊强烈热释放; 赤道东南信风异常衰弱,海面西赤道东南信风异常衰弱,海面西高东低,促使暖水在东太平洋堆积;高东低,促使暖水在东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波无尘室施工方案范本(3篇)
- 厕所土建施工方案(3篇)
- 致敬缅怀英烈活动方案策划(3篇)
- 景区节庆活动策划方案模板(3篇)
- 活动内容策划方案范文大全(3篇)
- 双绞网线施工方案(3篇)
- 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参考答案
- 项目管理 课件 第六章-项目成本管理
- 行政事务处理与活动策划工具
- 时空旅行高中政治课件
- 环卫工作进度管理制度
- 2025年国家能源集团陕西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某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概述
- 工厂产品交付管理制度
- 果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及范文
- 关于成立印刷包装公司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 公司之间罚款协议书
- T/CECS 10246-2022绿色建材评价智能坐便器
- 2025年中国铂金属制品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硅酸钇镥(LYSO)市场深度调查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TSG 23-2021气瓶安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