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1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2页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课程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杭州市瓶窑中学:汤志松、 311115摘要: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养成创新精神的一大要素, 本文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 通过 具体例子探讨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 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 个方面, 阐述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

2、动力。求 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 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 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 出问题、 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可见, 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应特别重视。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 理概念、 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

3、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 出质疑。 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 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 很肤浅的 问题。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 的现象和事实, 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所以 提不出什么问题。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 羞于向老师提问题, 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 因此,虽然有问题, 但宁愿闷在 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 了解发现, 太过于

4、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 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 师提出问题; 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 回答时轻描淡写, 以为问题简单无 需详细讲解, 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 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 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 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 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 来。例如, 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 “光的传播路线怎样”、 “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 “怎样才能

5、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 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 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 或者提出的问 题是很粗浅的, 很“愚蠢”的, 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 积极给予解答, 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 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的。 有时, 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 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 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就是因为

6、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 用一分为二的观 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 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 物理现象, 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 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 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 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设置疑问, 训练发散 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 让学生回想: 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 头发总是

7、随着梳 子飘; 在寒冷的冬天, 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 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 行驶的汽 车突然刹车, 乘客会俯冲向前 , 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 当教师 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 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 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 学生从中提出问题, 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 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 我们 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 1895 年德国

8、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 由于伦琴治学严谨, 喜欢 多问几个“为什么”, 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 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 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 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 许多科学家, 都是象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 现象提出问题。 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 因此, 应该教育学生, 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 验时, 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 这时候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 验,

9、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 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 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 提出很多的问题, 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 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 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 等。这样, 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 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 个,一问套一问, 相互串联。 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 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 例如: 在讲“牛顿第

10、一定律”时, 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 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 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 深入思考, 得出正确的结论。 随后教师话锋一转, 提 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 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 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 他就

11、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 哪些现 象是“不奇”, 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 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 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例如: 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 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 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 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 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 创造出“为什么吸 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 为使全体学生关注, 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 个悬挂紧靠的小球, 后有排斥两小球, 且两小球也分开了, 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 不 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

12、开发学习动力。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 发展历史, 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 都有伟大的发现。 如, 物理学 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 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 磁能不能产生电呢? 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 反复实验, 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 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 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 100W和“ 220V 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 220 伏的照明电路中, 让学生观察; 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 在学生的 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

13、是“ 220V 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 实际观察时是“ 220V 15W的灯亮,而“ 220V 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 思维十分活跃。 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 而是围绕着是“ 220V、 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 还是“ 220V 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 学生从“看 到“想 , 进行抢答, 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 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 锻炼和提高。 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 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所以, 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 来想一想 的能力。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 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 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 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 提问学生从 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 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提高提出问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