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摘要英文摘要前言3一、国内外研究及评述4(一)国外研究现状4(二)国内研究现状4(三)简要评述4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分析5(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阶段分析5(二)从各方面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6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8(一)国家政策影响因素8(二)农村经济因素影响9(三)教育文化因素影响10(四)农村人力资本因素影响10四、对于解决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国外借鉴与启示11(一)税收调节措施11(二)社会保障调节措施12(三)义务教育调节措施13(四)反贫困调节措施14五、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策略分析15(一)对于国家政策方面的措施15(二)
2、对于农村经济方面的措施15(三)重视农村教育16(四)解决农村人力资本问题16结论17参考文献18致谢20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现状进行分析,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及可研究性;接下来,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各方面原因;最后,在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相关措施经验并与我国的状况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用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
3、距问题,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政党;经济;社会;劳动力;财产Requests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ing improved. But the problem is also in constant expansion,
4、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come gap widens may be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first, the income of the resid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the China compared the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seriousness of
5、the problem and research; Nex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n all aspects of the reasons; Finally, in foreign related measures in other countries with China's situation experience and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6、 residents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s of strategy. This paper studies in China to solve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with strong theo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words: urban a
7、nd rural; The income gap; Parties; Economy; Society; Labor; property前言1978年我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的提出,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这无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起点与亮点。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这三十多年来,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严重制约了需求的增长,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和经济学界普遍关注的热门问题。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的因素众多,如经济发展,社会体制改革,国家
8、相关政策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就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的经济政策国情、社会现状等,提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策建议,以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所谓收入差距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居民在获得收入数量上所存在的差别。收入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它表示某段时期的收入数量。所谓城乡差距,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上相对于城市居民低下的情况,其核心是农村居民在收入方面相对于城市居民较低的情况。我国统计部门历年来多采用城镇居民家庭全部年收入、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入、农村居民家庭
9、纯收入等经济指标来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在反映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情况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较强的准确性。本文将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位来分析并研究解决策略,从各个有可能影响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力度的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一、国内外研究及评述(一)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早在城乡差距出现期初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且就多方面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将之付与实践。但是由于各个国家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不同,就其解决方案也有所不同。西方国家经济比较发达,在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也早已开始。英国是最早开征个人
10、所得税的国家,这一税制的改革有效的解决了英国居民间收入差距的问题。英国同时也是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加大税收调节制度也有效的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这一制度在西欧、北欧地区普遍实行。而巴西在有效增加贫困居民收入、抑制富裕阶层财富方面成果最为显著。巴西在这一方面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给贫困家庭现金补助。这一制度的实施严格按照国家制度与要求,这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家庭的生活问题,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显著。(二)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比较晚。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问题开始逐渐显著,并且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并加深,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
11、,并且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原因分析的研究,代表作有:王玉丽等所著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思考、魏薇所著关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苦干问题分析、魏发凡所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熊学华所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探析、张洞明等所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学者们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进了多方面的研究,代表作有:郑小霖所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蔡继明所著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障、闫红所著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调整对策分析、王凤芹所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及缩小差距的措施研究等。(三)简要评述
12、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下,学者们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是每位学者所研究的方面各不相同,原因也有区别,学者们针对自己所研究的这一方面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但是这些建义都不够全面。要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我们不能局限于从一个方面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只有多方面综合研究,对各种可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通过这一分析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才能更快的、有较的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分析(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发展阶段分析收入分配影响生产效率、民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1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我国是一个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各地居民之间不存在所谓的收入差距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总体呈现先缩小再扩大的现象,可以划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7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是计划经济体制,收入分配的原则是平均主义。这种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不存在现在所讲的收入差距问题,但是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既没有效率,又制约了人们对于要提高收入的心理。这一阶段加大居民收入差距既是提高经济效益所必需的,也是发展与改革阶段不可避免的,这是飞跃性的进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
14、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处于0.2以下为收入分配高度均等;0.20.3之间为收入相对均等;0.30.4属于合理区间。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结果,1978年我国城镇基尼系数为0.16,说明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差距非常低,农村基尼系数处在0.2左右,比城镇基尼系数高0.04个点,这一系数表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比城镇高,但仍比较平等。此时居民收入虽然比较均等,但实际上是共同贫穷,普遍贫穷。第二阶段(19982003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此阶段收入的差距虽然还在扩
15、大,但还算正常,是合理的和可以接受的。经济发展是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全国居民收入普遍有所提高,而且人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第三阶段(200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这一时期的扩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很不利的。因此,收入分配制度亟待改进和完善。2004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均在扩大。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1,收入差距6485.2元,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11,收入差距达到11020元。实际收入差距还远大于二者直接对比的结果,因为国家统计局计算城镇居民收入时采用的可支配收入这一统计口径,忽视了城镇职工所享有的公费医疗、
16、教育补贴、养老待遇等项收入,由此带来城乡收入差距的低估。(二)从各方面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1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水平显著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特别是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差距扩大更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表1:1998-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比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收入之年差19982162.005425.103.445.133263.1019992210.305854.002.237.91
17、3643.7020002253.426280.001.957.284027.0020012366.006860.005.029.244494.0020022475.637703.004.6512.295227.0020032622.248472.205.909.995850.0020042936.409421.6011.9811.216485.2020053254.9310493.0310.8511.377238.1020064301.9011759.4513.4311.417457.5520074958.4013785.8114.9712.228827.4120085736.9915780.
18、7616.2514.5010443.7720096270.2017174.6517.0410.9810904.45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的收入都在稳定增长中,但是,从人均收入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远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从“收入之差”中也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的拉大之中。2从农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在中国,农业生产率和(城市)工业生产率的差距非常大。即使在考虑了数据误差后,城市工业的生产率仍是农村的9倍。中国实施资本高度密集的工业化战略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近10年
19、来,我国GDP结构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十多个百分点,相应第二、第三产业上升十多个百分点。而且,工业可以重复、连续不断地使用机械化生产,农业则必然与自然交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但农业科技成果市场化比工业等其他部门更为困难。农业科技投资风险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使其在与工商业之间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性投资效益的比较中处于劣势。还有,农业技术推广具有很强的共享性和公益性,农业技术的提供者很难从市场得到相应的回报。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相对较低,多年来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2%。因此,农业科技的开发、推广、应用等各环节都可能因资金严重不足而陷入困境。3从消费支出分析我国
2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表2: 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年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农村居民%2000167049983.039.449.12001174153093.038.247.72002183460303.337.746.22003194365113.437.145.62004218571823.337.747.22005255579433.136.745.52006282986963.135.843.02007322499973.136.343.120083661112423.133.743.5 (数据来源于
21、中国统计年鉴)从表2的恩格尔系统数可以看出,农村人口用于消费支出的部分远不比城镇人口,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城镇居民来说非常低,从这一点不难看出,农村居民收入中可用于消费的部分很少。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且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4从储蓄存款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中,用于消费后,人们的生产剩于可支配资金也不断的增加。因此,分配入储蓄的收入也不断增加。从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城乡居民储蓄数据中不难看出: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储蓄资金都在不断增加,但是对比之后就可发现,城镇居民用于储蓄的资金比农村居民
22、用于储蓄的资金要多,而且增长也比农村居民的快。三、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一)国家政策影响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就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问题,中共中央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其中包括在农村兴办乡镇企业,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减免农业税,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扩大转移支付等,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于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有重大意义,但是,这些措施仅仅减缓了城乡居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速度,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的问题。1经济政策错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对于农业的支出先是从78年的13.43下降到1997年的8.3,在随后的年份中上升速度很快,但这是因
23、为财政收入的上升也很快。各级地方政府常常采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虽然在短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长期来看,则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支持农业生产、文教科学事业、企业改选和行政管理等五类。由于各地方政府以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支持农业生产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日益减少,同时,文教科学事业的支出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国家政策上的财富分配不平等是经济政策错位的最主要体现。政府在就业、资金投入、财政税收、教育及各种医疗保和其他福利待遇等方面实行“城乡分治”、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为促进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制定了许多的优惠政策,而许多政策却是以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
24、利益为代价的,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对农民的补偿也极少。2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鼓励让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近年来,政府加大对城市的经济建设,使得大量农民为了谋得更好的生存空间而涌入城市。目前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劳动力为了找到工作,降低劳动力价格,企业为了谋取更多的利益,雇佣廉价劳动力,这使劳动力收入与实际创造的价值产生了很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工资收入大约占企业运营成本的50%,而在我国这一数值还不到10%。而城镇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工资也较高,工资差距形成了城乡居民收入的主
25、要差距。3税收体制不健全我国农村的税费大多按人头分摊,且是累进税,即使没有收入来源的农民有时也需要要交纳税费,因此农民的税费负担较其收入明显偏高,而向城市居民征收的是个人所得税,以收入的多少为依据来征收,不仅有起征点,且有累退性,未有收入来源的城市居民可以不用交所得税,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4社会保障体制、福利制度不完备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建立了以养老、残疾、死亡、疾病、工伤、失业、贫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这些制度具有明显的城市倾向,许多社会保障体制没有涉及到农村,使得农村得到的保障很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是由地方政
26、府下级机构管理的,监管体系不完备,真正下达到农村居民手上的保障很少。绝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住房、医疗补贴和青少年教育费用减免等福利,只能自己出钱办中小学、办医疗、文化事业、修道路、水塔以及农村中的所有福利设施。而城镇居民则拥有各种福利设施和大量福利。尽管近几年国企改革、住房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在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城镇居民的各种福利已经慢慢被取消,但相对于农民来说,其福利水平还是要高得多。(二)农村经济因素影响1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我国城乡固有的二元经济体制,从根本上阻碍了农业与工业的直接通流,农产品价格过低和“剪刀差”严重削弱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从而加发达地区本已经相当严重的城乡贫富差距,
27、城市偏倚型的资源配置造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公平。2不可忽视的财产差异改革开放之前,城乡之间尽管有2.57倍的平均收入差距,但是当时 的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并不比这个数字高。当时城镇居民基本不拥有住房,都是租公房住。据数据显示,1978年城镇人均住房面积4.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但是截至城镇房地产价格大涨之前的2008年,仅城镇居民人均拥有的房产价值已经是农村人均拥有房产价值的10倍以上。3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和城市相比,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和城镇的贷款、存款、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较大。在这一方面存在着一个普遍现象,即农村贷款难。农民阶级的贷款金额往往只有几千甚至几百元,贷款
28、的成本高,风险大,但是利润却不大,正规的金融机构不愿意把钱贷给农民。随着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出农村,农民连最基本的金融需求都难以得到满足。由于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扶持力度不够,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资金来源困难。农村居民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得到支持。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滞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由农产品稀缺型国家转向问题基本平衡,农产品供求矛盾更多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我国农产品总量已基本满足消费需求,近年来甚至出现了“量增价跌”现象,导致部分主产粮区出现农民“抛荒”现象。另一方面,一些特色、优质农产品却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其收益大大高于普通农产品
29、。5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目前,我国不少农村,农业生产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农业技术含量低,很难推动城镇化进程,同时在建的城镇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直接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三)教育文化因素影响随着中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就业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劳动力素质已经成为决定劳动者收入的重要因素。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都是偏向城市的教育体制。农村人口主要由受对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而城市人口则主要由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构成。在劳动力供应在非常充分的条件下,城乡劳动力素质差距最终在居民收入差距上得以体现,并且在代际间累进扩大。(四)农村人力资本因素影
30、响1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少影响农民总收入人力资本存量是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并不断积累的结果。在我国,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地农村的教育投资有所增加,城乡居民受教育的差别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缩小,因劳动力素质的不同所造成的居民收入差距不会无限地扩大下去。但是,由于历史惯性的作用等原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偏低的现实在短期内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扭转,这无疑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城乡之间由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别,直接决定着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价值增殖能力的差距,并最终决定城乡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的高低。2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层次呈“扁平”状,必然影响农民阶级的收入结构乃至收入总量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力资
31、本价值含量低,导致了人力资本没有结构层次。即大部分农村劳动者除具有一定的简单劳动能力外,没有技术、信息、管理能力及可作为分配依据的其他财产,因此,在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下,很难获取劳动收入以外的由其他生产要素所带来的收入。相反,城镇居民却拥有相对丰富的知识、信息及与农民相比更多的财产等。因此,获得的生产要素收入就必然高于农村居民。在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下,资本、知识、技术等带来的收入所占比例扩大,成为了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3农村“人力资本”型人口向城市单向外溢导致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经济体制改革后,从农村流向城镇的农村劳动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是农村人“人力资本”型人口
32、,而留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则一般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过剩人口”。因为,农村人口主要通过升学、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流向城镇非农村产业,大多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同时,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和城市存在的较好的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条件、机会,在城市往往又能得到较高的收益,所以,人力资本水平越高返回农村的可能性越小。相反,在我国二元结构下,包括人力资本在内的城市资源则很难向农村流动。农村人力资本单向流向城市,最终必然导致城乡人力资本之间的差距乃至城乡收入的差距拉大。四、对于解决城乡居民间收入差距的国外借鉴与启示(一)税收调节措施税收调节措施是指税收在国民收入分配过程中,对个人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财富积累与转让
33、等实施全面调节的制度。税收调节有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之分,属于直接调节的税种有所得税与财产税,属于间接调节的税种有商品税。在所得税中,由于个人所得税从根本上体现了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或者不课税的课税原则,因而能有效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社会保障税也可以对收入分配差距进行调控。在财产税中,房产税、车船税、遗产税(或继承税)和赠予税都具有重要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但遗产税(或继承税)和赠予税实行累进税率,规定了必要的扣除额,对获得遗产或赠予财产多者多征税,对获得遗产或赠予财产少者少征税或者不征税,因而对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无疑更具调控功能。在商品税中,增值税是
34、相对中性的,通常不具有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功能;而对某些特殊消费品或消费行为课税,一般能起到调控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英国于1799 年开征所得税,是最早开征所得税的国家。开征该税的直接原因是英、法战争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因而也被称为战争税。在19941995 年度,英国对应税收入实行三级超额累进税率:13 900 英镑征20%的税,3 90125 500 英镑征24%的税,25 501 英镑以上征40%的税。此外,英国早在1694 年就开征了遗产税。英国通过个人所得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税收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其调节效果比较明显。加大税收调节的力度这一政策在西欧、北欧地区普遍施行。以芬兰为例,
35、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在缴税方面差别很大。在税收政策强有力的调节下,芬兰形成了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社会财富趋于均等化。据最新统计,芬兰中等收入者占全国总人口的80%左右,富人和穷人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很小,基尼系数在0.250.26之间,属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之一。在税收调节方面,遗产税也有很大作用。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遗产税率最高时达70%,遗产金额越高,税率也越高。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防止富人的子女在继承了大笔遗产后,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在日本,许多学者指出,近年来日本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很多,但是遗产税率的不断下调是重要因素。据统计,日本1986年遗产税
36、高达70%,此后逐年下降,到1999年仅为37%。在1986年,日本的社会贫富差距较小,而现在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日本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遗产税在调控收入差距问题方面作用显著。除此之外,还应严惩漏税者,如日本对不实际报税的纳税人,按照偷税漏税的差额处以1015的罚金。英国、巴西和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需要有健全的税制。在我国,除了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与财产税之外(这些税制还不够不健全),遗产税、赠予税和社会保障税都没有开征,加上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征管制度不健全,使得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弱化。因此,我国要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功用,就需要建立、健全税收体
37、系和征管制度,完善税制。(二)社会保障调节措施社会保障调节措施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资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保障之所以能够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是因为,他征收了社会上层富裕人口的资金,通过再分配形式,给与社会最低层的贫穷人民以最低生活保障,保证其生活,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英国是最早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其一系列操作办法对西方福利国家相关政策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英国从1572 年,伊丽莎白女王决定在全国征收济贫税,1601 年颁布济贫法开始,颁布布了一系列的经济法律
38、措施以解决收入差距问题。这些法案、措施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起到了有力的作用。借助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需要立足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英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与英国发达的经济相联系的。1935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距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仅仅过去两年,国内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政府财政也非常差。但恰恰是在这一年,美国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社会保障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覆盖每一位美国公民。美国政府的这项举措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保护穷人度过了经济危机,更为重要的是解除了民众、特别是贫困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建立起民众积极稳定的未来预期,为美国此
39、后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今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保障项目设置不能过多,范围不能过宽,标准不能过高,保障水平只能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当然,中国的社会保障可以是低水平的,但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要尽快在城乡分步实施。鉴于农村贫困问题更为突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更为滞后,因此,应加快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还要把不分城乡、不分地区、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和不分职业的全社会均能享受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三)义务教育调节措施义务教育调节措施是国家通过设立义务教育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对全体学龄儿童实行一定年限的免费教
40、育,通过教育机会的均等来提高人的劳动能力,从而达到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目的。在英国,义务教育通常是地方行政当局的职责,中央政府的负担60%,地方税收与捐赠所占的份额为36%和4%.通过政府财政措施的调节,低收入家庭的子女能够享有高收入家庭的子女所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与美国中央政府主要以专项补助给予州和地方学区以资助不同,英国中央政府主要采取“税收资助拨款”的一揽子形式。它不指定资金的用途,但在资金的使用上仍然施以监控。各个地区因经济水平的不同,得到中央政府的拨款数量也不同。从比例上看,英国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大于美国联邦政府。在我国,保证义务教育的公平性是刻不容缓的。保证我国义务教
41、育的公平性,特别是保证2010 年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5 年在全国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目前的关键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应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70%左右,其中中央政府负担30%,省级政府负担40%.中央政府的经费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当根据各个地区的差别来分配,即主要投入中西部地区,确保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危房改造和校舍经费能基本得到保障。(四)反贫困调节措施反贫困调节措施就是政府为了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缓解社会矛盾、维护政局的稳定、实现经济的稳定与增长,运用财政工具对贫困人口或贫困地区进行救济、补贴或者扶贫开发,以消除绝对贫困或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
42、制度。英国确定扶持地区的标准是失业率,把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确定为需要援助的地区,然后采取各种措施促进这些地区的开发和发展。英国政府解决收入的地区差别的办法是鼓励工人从失业多的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1984 年,英国政府把区域开发政策调整为:一是将援助分为两类,即发展补助和选择性援助;二是资金补贴,按就业成本和就业规模为企业提供补贴,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三是迁入企业可得到资金补贴;四是给服务业以地区性补贴。有效增加贫困阶层的收入,同时抑制富裕阶层财富过快增长这方面,巴西的经验值得借鉴。巴西政府的措施之一是给贫困家庭现金补贴。巴西贫困家庭分为赤贫与贫困两种,赤贫家庭的人均月收入低于5
43、0雷亚尔(1雷亚尔大约等于0.5美元),贫困家庭的人均月收入在50100雷亚尔之间。政府按照家庭成员人数分别向这些贫困和赤贫家庭每月发放1595雷亚尔的现金补贴,先决条件是享受补贴的家庭必须保证其孩子上学,并作定期健康检查。享受补贴的家庭要在政府部门作身份及财产证明登记,且每两年重新登记一次。政府还给符合补贴条件的家庭分发银行卡,每月定期把补贴打入卡中,这样也使救助者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避免了补贴被贪污挪用的可能,有效解决了贫困家庭收入过低问题。有目标、有资金保证,科学地进行反贫困。要做到“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就需要按照一般的贫困标准确定扶贫对象和目标。对贫困、落后地区进行扶贫开
44、发,需要有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但政策的实施要以财政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政府要通过投资补贴、就业补贴等财政刺激措施,引导发达企业向贫困地区迁移。同时,要根据贫困、落后的实际情况,或进行居民迁移,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扶贫开发取得实效。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教训表明,只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成为稳定发展的国家。一个国家,无论他的经济发展多快,如果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都会在社会稳定发展上成为一大败笔。对此,一些国家在应对收入差距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们应该合理学习借鉴这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最终以求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45、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着眼维护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策略分析(一)对于国家政策方面的措施1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只有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才能更大程度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政府对于农村投入的重点应当放在:农村基础建设、农村教育、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科技和创新等领域。2规范分配秩序首先,要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减少因就业
46、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距。其次,要实现各行业间收入的均等化。最后,要加强对垄断行业的管制,要增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职工收入的调控。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各行业,各阶层,各地区收入的平衡发展。3改进和完善税收制度国家应该取消在农村实施的人头税,累进制的税收制度,建立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比如土地使用税、增值税等税收制度,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来调节各阶层收入,使税费与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相适应,并且在农村实行不同的优惠税率。同时,借鉴国外的相关措施,我们可以适当的开征遗产税、赠与税等税种。4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体系这个社会保障体系应当是以反贫困为基准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我
47、们应该建立农村土地社会保障体系,以针对性的解决失地农民的剪刀差问题。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合理的符合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的征地补偿标准,另一方面,要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将原先交给农民的土地补偿费绝大部分作为养老保障费,变为社会保障基金,提高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该就农村实际情况,就各个层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使社会保障体系化、法制化。在农村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实施扶贫工程。(二)对于农村经济方面的措施1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业收入一直以来是中国农村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农业的生产,收获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收入的增减对农民的收入影响
48、关系重大,要解决这一问题,优质农村产业结构是重要途径。各个省市自治区应该根据自身地区的不同,来发展自身的优势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对农产品的生产种植进行调整,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实现工农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2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必须加大扶贫力度,在农村增加小型金融网点等,为农民提供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必需的原始资本,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生产融资困难这个问题。同时,国家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外资、民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三)
49、重视农村教育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不高,对于经济发展与创新方面都比较落后,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素质低,农民的收入也就无法提高。所以,应当要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应该当扎实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使农村儿童与城镇儿童有同等的发展机会。其次,应当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技能,从而使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农村建立人才开发机制,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鼓励大学生服务于农村,将知识带回农村;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教育等。(四)解决农村人力资本问题1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力度,增加力资本的,提升农村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人力资本的核心
50、内容是因教育投资而形成的知识结构。国民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力资本的存量也就越大。2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收益,解决农村人力资本向城镇的单向外溢问题人力资本问题的解决不单只有投入的问题,还有其收益问题。如果等量的人力资本在城镇获得的收入高于农村,毫无疑问,这些人力资本将流向城镇而非投身于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没有了人力资本的支持,经济就得不到发展,资源也得不到最有效的开发,农村劳动生产率乃至农民的收入也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为农村人力资本及进入农村工作的新农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投资创业环境,从而留住人力资本,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体制的特点,城乡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就尤为明显。城乡在社会保障,国家财政投入,市场发展,金融融资方面的待遇都不相同。我国实行的优先发展工业的经济发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农业经济利益与发展。工农剪刀差使工业发展有了巨额资金,这大大推进工农业间、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也逐渐受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卖设备后施工的合同(2025版)
- 全新促销员协议(2025版)
- 水暖安装工程劳务分包规定(2025版)
- 连带责任担保协议书范本2025年
- 全新无子女协议离婚模板2025年
- 矿山承包开采合同范文(2025版)
- 离婚协议书样本2025年
- 水泥运输书面合同2025年
- 孔琼的离婚协议书(2025版)
- 私下买卖公寓合同范本(2025版)
- 退工协商协议书范本
- 国家电投集团吉电股份招聘笔试题库2025
- 2024年保育员考试题库及答案【真题汇编】
- 网络安全技术培训课件
- 烟花爆竹经营单位安全作业管理人员考核题库(含答案)
- 垃圾吊培训课件
- 2025-2030中国聚磷酸和聚磷酸铵行业需求状况与前景方向预测报告
- 2025年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系统全国选聘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供水管网运行管理制度
- 学校信息化建设十五五规划方案
- 农药可追溯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