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 new_第1页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 new_第2页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 new_第3页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 new_第4页
近代以来中国服饰变化 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1840年今天)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鸦片战争前,清代男装是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成全国的一般服饰。 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满族妇女穿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一般是宽宽大大的,一般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都穿长度到脚的宽长袍,有点笨拙,外面袍,有点笨拙,外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再罩一件像背心的坎肩(也称小马

2、夹);肩(也称小马夹);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前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自设计了自设计了中山装中山装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后,西装西装传入中国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前 长袍,马褂长袍,马褂男装:男装: 长袍马褂、西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中山装 长袍马褂 西装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长袍马褂长袍马褂西西 服服3)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西装流行的原因。从

3、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剪发易服的产物。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为时代潮流。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帽、衣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熟的中式服装尚未

4、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盲目的西化倾向;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原

5、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长袍马褂(20世纪上半叶流行)西装中山装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西式服装+中式服装问题思考 ?从这些图片中发现男子的服饰的变化特点。(1)中西方服装的并存:体现出两种文化的激烈的对抗(2)西装的传入与流行的大体情况。西装的传入在鸦片战争以后,而真正流行开来则是在民国成立以后,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被规定为男子礼服之一,二是着装人数的增加。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后,服装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

6、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第三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放 阶段一阶段一旗袍的流行

7、旗袍的流行 旗袍旗袍式样的改革过程中式样的改革过程中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抛弃了中国传统服装宽袍大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袖的旧貌,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美趣味,大胆地体现女性形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态的曲线美。它是利用传统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服饰,融合中西美学标准的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成功尝试。旗袍的流行也反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映了五四以后,中国民众审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美观念在服装方面的变化。(2)饰品佩戴的特点:辛)饰品佩戴的特点:辛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亥革命后朝着简约化的方向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发展,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

8、饰成一些兼具实用价值的装饰成为时髦女性的爱好。为时髦女性的爱好。 民国民国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期间,对旧时旗袍的改造从未停止过,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止过,尤其是在上海,如旗袍长短、开叉高低、有袖无袖、袖之长短等方开叉高低、有袖无袖、袖之长短等方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面,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都是跟随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着西方服装变化的步伐。有人曾将上海妇女旗袍从海妇女旗袍从19251940年的长度年的长度变化,绘成一个曲线图,今天看看,变化,绘成一个曲线图,今天看看,殊为有趣。旗袍,顾名思义,当然

9、是殊为有趣。旗袍,顾名思义,当然是“旗人之袍旗人之袍”,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也就是满清人所穿长袍;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袍;民国初年,旗袍渐渐受到汉族女子的喜爱,从此逐渐盛行。子的喜爱,从此逐渐盛行。30年代初,年代初,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有人将原本宽宽大大的旗袍向窄瘦和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然曲线苗条型发展,以显露女性的自然曲线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之美,原本的长及脚踝,开始向上伸展;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展;而开叉也不断拔高,直至大腿裸露。而且,对腰围、胸围、臀围这三露。而且,对腰围、胸围、臀围这三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强调与身体围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

10、强调与身体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至紧贴,务要将人体曲线暴露和刻画至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淋漓尽致,令观者一览无余。有一段时间,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时间,左右的开叉甚至高过腰际。 20 20 年年 代代 的的 旗旗 袍袍30 30 年年 代代 的的 旗旗 袍袍30 30 年年 代代 的的 旗旗 袍袍4040年代的旗袍年代的旗袍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20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吸收西洋服装特点、不断改进而定型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旗袍展示了东方女人的柔美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旗袍闻名世界被称作

11、Chinese dressChinese dress工农装流行工农装流行-苏式服装流行苏式服装流行-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体现了新中国的政权性质。列宁装列宁装 布拉吉布拉吉阶段二: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阶段二:新中国建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50年代:年代:五十年代: “布拉吉”连衣裙列宁装列宁装 布拉吉布拉吉 -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苏式服装为什么流行 ? ? 五十年代: “列宁装”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建国初期,中国人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处处以苏联为仿效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对象,连老百姓的曰常生活也处处受到了苏联“老大哥老大哥”的影响。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当时的中国女性服装除了美观功能之外,还表达这种政治倾向,具有极为强烈的革命色彩和俄罗斯色彩。有极为强烈的革命色彩和俄罗斯色彩。 原原 始始现现 代代6070年代:年代:特征特征6060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女性不再穿恶化,女性不再穿“列宁服列宁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