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风味物质实用教案_第1页
食品化学风味物质实用教案_第2页
食品化学风味物质实用教案_第3页
食品化学风味物质实用教案_第4页
食品化学风味物质实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风味(fngwi)物质18.1 概述(i sh)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chnshng)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第1页/共26页第一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 味道:即食物对口腔味觉器官产生的刺激,酸、甜、苦、咸是四种基本味。 嗅觉:食品中各种微量挥发成分对鼻腔神经细胞产生的刺激。如芳香、豆腥味、鱼腥味等。 触觉(chju):如软、硬、脆等。 心理感觉:受习惯与文化传统制约的感觉,与物质本身的特性相关性不大。第2页/共26页第二页,共26页。8风

2、味(fngwi)物质3 风味物质:指能够改善食品口感,赋予食品特征滋味和气味的化合物。风味物质具有的特点,见教材P245-246 呈味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风味产生不同的影响: 味的对比现象、味的相乘(xin chn)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味的变调作用第3页/共26页第三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4味的对比(dub)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使其中一种呈味物质的味觉变得更加突出,更协调可口的现象例如:醋中加一定量Nacl可使酸味更加突出;味精中加盐使鲜味更鲜,蔗糖溶液中加一定比例的盐可使甜味更加突出。味的相乘作用:指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呈味物质共同作用,其味感强度

3、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又称为味的协同效应。 例如:味精与核苷酸;甘草苷与蔗糖。第4页/共26页第四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5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yzh)或减弱另一种呈味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西喝开水有甜感。第5页/共26页第五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68.2 味觉(wiju)和味感物质1.阈值:人能感受到某种物质的最低浓度(mol/L)称之为阈值。它是衡量人对某种物

4、质敏感性的标准。呈滋味物质的阈值比呈气味物质的阈值高得多。如:蔗糖(zhtng)(甜)、氯化钠(咸)、盐酸(酸)、硫酸奎宁(苦)的呈味阈值分别为:0.03,0.01,0.009,0.00008(mol/L).第6页/共26页第六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72.酸味及酸味物质: (P250)凡是在溶液中能离解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具有酸味。酸味:由质子(H+)与存在(cnzi)于味蕾中的磷脂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味感,是由舌黏膜受到氢离子的刺激 而引起的。第7页/共26页第七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8 一种食品的酸味与其中的氢离子浓度、缓冲效应等有关。酸味强度与酸强度以及阈值的

5、大小不呈正相关关系(gun x)。 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醋酸、乳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机酸的酸味强于无机酸。 主要的酸味剂:食醋、乳酸、柠檬酸和葡萄糖酸等(见教材P250表8-4) 第8页/共26页第八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93.苦味(k wi)及苦味(k wi)物质:呈苦机理:沙氏理论认为苦味(k wi)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如果分子的疏水性增强,苦味(k wi)的可能性加大。第9页/共26页第九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0食品中重要(zhngyo)的苦味物质(化合物):茶叶、可可、咖啡中的生物碱(苦味是这类饮料中的重要(zhngyo)风味特征);见

6、教材P251-252啤酒中的苦味物质(萜类);柑橘中的苦味物质(糖苷)盐类(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之和有关)离子直径之和小于6.5A的盐呈纯咸味,随离子直径之和,盐的苦味逐渐。第10页/共26页第十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1 氨基(nj)酸及多肽类 L-氨基(nj)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nj)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nj)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

7、。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会产生苦味。第11页/共26页第十一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2肽类的苦味还可以通过计算疏水值来预测:Q=g/nQ:蛋白质分子平均疏水值; n:氨基酸残基数g:表示每种氨基酸侧链的疏水贡献;Q值大于1400的肽可能(knng)有苦味,低于1300的肽无苦味。上式中n值越小,Q值越大,苦味可能(knng)性就大。 因此,利用蛋白酶制备水解蛋白质时,蛋白质的水解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见教材P237苦味肽)第12页/共26页第十二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34. 咸味(xin wi)和咸味(xin wi)物质: 咸味(xin wi)是中性盐

8、呈现的味道,咸味(xin wi)是人类的最基本味感。 在所有中性盐中,氯化钠的咸味(xin wi)最纯正。第13页/共26页第十三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45. 涩味和涩味物质 涩味机理: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而引起。难溶解的蛋白质(例如干奶粉中存在的蛋白质)与唾液中的蛋白质和黏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涩味可使口腔有干燥感觉,同时(tngsh)能使口腔组织粗糙收缩。涩味常常与苦味混淆,这是因为许多单宁和酚类可同时(tngsh)引起涩味和苦味感觉。第14页/共26页第十四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5 涩味物质:主要涩味物质是多酚类的

9、化合物。 其中单宁是最典型的涩味物质。 常用脱涩方法(fngf):焯水处理、在果汁中加入蛋白质使单宁沉淀、提高原料采用时成熟度。第15页/共26页第十五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66. 鲜味和鲜味物质: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时则起增强其他(qt)物质风味的作用(教材P253)。第16页/共26页第十六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78.3 嗅觉(xiju)和嗅感物质1. 嗅觉:指食品中挥发性的物质微粒悬浮在空气中,经鼻腔刺激嗅觉细胞,

10、然后传至大脑的中枢神经引起的一种感觉(gnju)。 食品的香气由多种呈香的挥发性物质所组成,是多种呈香物质综合的反映。第17页/共26页第十七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82. 香气值(发香值):指判断一种呈香物质在食品(shpn)香气中起作用的数值。 FU(香气值) 当FU1,人们的嗅感器官对这种呈香物质不会引起嗅觉。 呈香物质(wzh)的浓度阈 值第18页/共26页第十八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193. 气味可分为三大类(根据气味物质的分子结构(fn z ji u))基本特征类,即气味物质在食品中产生了一种基本的嗅感(优势嗅感),如樟脑气味、尿气味。综合特征类:气

11、味物质产生了由许多互相不占优势的嗅感信息(无强的特征嗅感)形成的复合气味。如玫瑰、草莓、水果和花香气味。也赋予食品风味一些特征。背景特征类,即气味物质产生了既综合又都很弱的嗅感信息。如杂气味和说不上来的气味。对食品风味之贡献了较小的作用。第19页/共26页第十九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08.4 食品中香气形成(xngchng)的途径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yxi)五个方面:生物合成;酶直接作用;酶间接作用;高温分解;微生物作用。 (教材258 ) 第20页/共26页第二十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1食品中香气形成(xngchng)途径的类型 生物合成直接由

12、生物合成形成的香味成分。 以萜烯类或酯类化合物为母体的香味物质如薄荷、柑橘(gnj)、 甜瓜、香蕉中的香味物质。 直接酶作用酶对香味前体物质作用形成香味成分(指单一酶与前体物直接反应产生香气物质)。 蒜酶对亚矾作用形成洋葱香味(葱、蒜、卷心菜等香气 形成)。第21页/共26页第二十一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2 氧化酶作用(间接酶作用)酶促生成氧化剂对香味前体物质氧化生成香味成分。 羟基及酸类化合物使香味增加(zngji),如红茶。 高温分解作用加热或烘烤处理使前体物成为香味成分。由于存在吡嗪(咖啡、巧克力)、呋喃(面包)等而使香味更突出。食品中香气形成(xngchng)途径的类

13、型第22页/共26页第二十二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3 微生物作用微生物作用将香味前体转化而成香气成分。 酒、醋、酱油等的香气形成。 外加赋香作用外加增香剂或烟熏的方法。 由于加入增香剂或烟熏使香气成分渗入(shnr)到食品中而呈香。食品中香气形成(xngchng)途径的类型第23页/共26页第二十三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4酶间接作用的典型例子(l zi): 红茶浓郁香气的形成。儿茶酚在儿茶酚酶的催化作用下被氧化形成邻醌或对醌,醌作为一种氧化剂进一步氧化红茶中氨基酸、胡萝卜素及不饱和脂肪酸等,从而产生特有的香味。第24页/共26页第二十四页,共26页。8风味(fngwi)物质25高温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