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_第1页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_第2页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_第3页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_第4页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从构建创新体系重新审视人文社科的价值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的参与是全方位的。大学创新并非局限于科技领域,而应该是一个思想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我们尤其要重新理解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价值及其任务所在。同样,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要体系的创新,我们必须改革现有大学教育、大学文化以及教育体制不适应创新体系的部分,弘扬创新文化,倡导创新教育,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大学创新。大学的创新是一个思想体系从组织体系上来说,创新有一个内部构成:政府、市场、企业、专门研究机构和大学。政府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起基础

2、性作用;科技创新中的科学部分,不是企业所要承担的,但是技术部分应该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专门的科研机构起着骨干的支撑作用;而大学更要在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主力军作用。其他主体的创新都可能是在某一个领域进行,但大学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是一个思想体系。那么,大学全方位的创新到底创什么呢?大学的各个学科门类又肩负着怎样的创新使命呢?对自然科学而言,最高水平的创新就是创新新的知识,综合性大学的理、工、医、农等学科都在承担着这方面的使命;新工艺的出现、新手段的出现、新工具的出现,这些都应该是工程技术类学科所承担的任务;对社会科学最高水平的创新是创新一种思想;人文学科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创新一种文化;哲学的创新就表

3、现为思维上的创新,就是寻找判断的新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的重新确立就是思维的创新。除此之外,大学的制度创新对其他创新起着保障性的作用。制度的意义在哪里?管理国家的本质是什么?有人认为,管理国家就是做工程。我国现在有五大社会问题:社会的结构性问题、社会不公正的问题、腐败问题、生存环境问题和社会规范的有效性。只靠做工程是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在一个社会里,各种价值经常处在冲突当中。其中主要有四组价值:第一组是利益与正义。我们在管理大学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冲突也是这一对。大学是什么?大学首先是收藏社会良心的。第二组是公平和效率。所有大学校长在配置资源的时候都会坚持这样一条原则。在学科建设上,实行的是扶强

4、不扶弱,要把强势学科做得更强,使它形成特色。在学科建设上不能实行平均主义。这就带来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冲突。弱势学科就会不满,传统学科就会被认为没有受到重视。如果把为大学做出贡献的教授们和教辅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利益平均分配,那一定会流失最优秀的师资。第三组是自由和秩序。大学是自由之地,但大学又带有意识形态性。过分地管制,会使大学丧失学术的独立性和自由性。而大学里一旦丧失了独立性和自由性,创新就是空谈。所以过度的统一,过度的秩序,会扼杀大学的生命。而过度的自由,连一个统一的意志都没有,那么这个大学就很难达到统一的目标。在自由和秩序之间,怎样选择一个合理的度,就是管理者要思考的。第四组是生存

5、和发展。社会管理当中,如何使生存者和发展者都得到满足就是一组矛盾。前者表现为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后者表现为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这一组组的社会价值总是处在冲突当中。管理者的责任就是想办法消除价值与价值之间的冲突。如果不能消除的话,就想办法把这种冲突降低到最低点。谁能把价值冲突降低到最低点,谁就是最优秀的管理者。管理创新的意义在哪里?就在于重新排列冲突着的价值。当把已有的价值秩序打破了的时候,重新确立新的价值秩序就是制度创新。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在体系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创新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在今年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中方大学校长几乎清一色地都在谈科技创新,其他领域

6、的创新在这次大会上的声音非常弱。我们必须从创新体系的角度重新认识人文社会科学(或叫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与自然科学相比较,人文社会科学有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它回答人类社会的终极问题,即关于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人生观的问题。这是自然科学所不能回答的。对于个人而言,自然科学有手段的意义;而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目的的意义。一个好的自然科学家,总能够表现出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第二,它把握的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方向。就像驾驶一辆汽车,人文社会科学是方向盘,而自然科学是发动机。所以,对驾车的人来说,更应该关心的是方向盘的问题,方向盘一旦出问题就要发生车祸。当然没有动力它就是一架不能动的车。回顾中国上百年的发展

7、史,在自然科学上我们出现错误的时候不多,更多的失误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上。第三,它可以防止自然科学中负面因素的过度发生。自然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解决自然科学负面因素要靠人文社会科学。因此,我们在重视和强调自然科学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创新。那么,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呢?一是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新,首先要出现新的观点。新的观点基于一个新的判断。所以,新的判断形成新的观点,新的观点被系统化了以后就形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一般形态,但不是最高形态。最高形态应该是创新一种思想。思想是以什么为表现形式的呢?思想应当是系统化了的理论。所以这个逻辑关系就出来了。

8、一个新的判断预示着一种新的观点,新的观点的系统化可能形成新的理论,而理论的系统化最终才能形成思想。所以,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应该以追求理论作为一般形态,以追求判断和观点作为最低形态,以追求思想作为最高形态。二是方法创新。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中的一个很大态势就是集成式创新,其表现形态就是科学和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讲,其实也出现了一个人文和社会科学紧密结合的问题,这两者的结合就预示着在方法上要打通。要是用另一个学科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学科的问题,得出来的结论可能就同原来那个学科不一样。例如gdp,经济学家最看重的是gdp,但法学家眼里,gdp存在很多问题。一是gdp的增长同这

9、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良好状态没有必然联系。二是gdp的增长同这个地区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可能成反比。三是虽然gdp在增长但这个社会的不公正程度可能在增加。同样是gdp,但换一个角度就会得出同经济学家不同的结论,所以就产生了新的判断。这就是创新。三是新概念的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被提炼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种创新。概念是最浓缩的一种语言,是最简化的一种判断。按照新的概念可以做出新的判断。四是重新解释。对一个旧的概念和一个旧的状态重新描绘,使它更趋于科学和准确,也是一种创新。例如,“实事求是”,出自汉书,讲汉景帝的儿子读书很刻苦,实事求是。但是,毛泽东同志对它做了重新解释,和历史上的“实事求是”的内涵完全不一样。

10、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解读也是一种创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重新解释就破除了“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五是零散问题的系统化。摘自然科学的人都知道,被系统化了的常识就是科学。一旦常识被系统化了,一系列的常识就组合成为科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里同样如此,把常识化的东西系统起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创新。六是翻译的再创造。人文社会科学有很多内容需要借鉴人类的文明,翻译过程当中的再创造也是一种创新。日本人福泽谕吉借助于荀子的篇名劝学和中国“天”的观念,把西方“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介绍到了东方,并且变成了东方的思想、具有了东方的特点。翻译过程中的创新在现代也是比较多见的。七是新

11、材料的挖掘。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种新材料的出现也往往预示着一种创新。这是人文社会科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以中国古典的规则型典籍为例。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古老、最好的法典是唐律。唐之前的法律都是零星地记载在其他典籍当中。秦律第一次被描绘,还是在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但秦律到底是怎样的,其他文献很少提到。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挖掘突然把秦律给挖出来了,使中华法系成文典的研究一下推到秦律上去了。以上这些方面的创新是自然科学所不能替代的。但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是有层次的,它在研究上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就像做时装一样。时装做出来是没有人能够穿

12、出去的。但是,时装里的一个款式、一个纽扣、一个颜色有可能在五年或者十年之后成为整个社会流行的一个主调。这就是时装的价值。所以,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研究带有预见性、先见性。这种研究是可以传给后世的。第二个层次叫对策性研究。对策性研究就像做服装一样,根据人的需要,量体裁衣。大学为社会服务更多体现在对策性研究上。第三个层次是“缝补式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就是解释式的研究,把出现的漏洞补上,把出现的失误去掉。就像衣服破了的时候需要浆洗、需要缝补一样。在这三个层次的研究中,基础研究应该是大学最重要的研究。在国家的整个创新体系里,对基础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而言,大学是主力军;对于对策性研究,大

13、学是生力军;而对于“缝补式”、解释式的研究,大学是方面军。所以,不仅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不可替代,而且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方面的作用也不可替代。大学创新体系的构建也需要体系上的创新在我们强调创新是一个体系,强调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与自然科学创新同等重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发挥这个体系的整体创新功能,需要一种体系创新,这需要我们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这也是大学的创新必须面对的三大困难。大学的文化主流是不是一种创新文化?传统上,我们讲大学的功能有教学、科研、服务三大功能,其实它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引领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三大文化主流。第一大文化主流就是科技文化。科技文化是创新的文化前提。对科技的崇尚程度,决定

14、了一个国家的科技能不能被弘扬。第二大主流文化是人道主义文化。人道主义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在最大程度上受到尊重。所以,最大程度地承认人的主体地位,把人当作主体而不是客体,这种文化才能使人产生创造性。当人被当作客体来使用的时候,他是没有创造动力的。第三种主流文化是权利文化。法国有两份文件是影响世界的:人权宜言和拿破仑法典。前者解决的是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后者解决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由此而构成了对国家的权力、对人的权利的千种文化,被称作权利文化。权利文化中包含人的良心的自由、学术的自由、科学研究的自由、人身的自由、信仰的自由。这些自由的全面实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创新的积极性。这三大文化都和人的

15、创新有关系。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大学就要弘扬创新型文化。大学教育是否是一种创新教育?在创新型的大学中,学生应该有四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强烈的问题意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他思考问题的多少有关系。满脑子都是问题的人就是创新能力最强的人。马克思讲过,当你提出问题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一半答案。爱因斯坦也讲过,对一个思者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所以,当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离开学校的时候,你要看他带多少问题离校。只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才有可能激发你去创新。其次是求异的思维。创新不要求求同,一定是求异。在科学研究上一定要提倡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求异而不是求同,这是一个思维的训练。第三

16、是明确的批判的能力。学术的本质就是批判。文学是批判一种丑陋,史学是批判一种虚假,法学是批判一种价值,政治学是批判一种制度,教育学是批判一种罪恶,没有道德的教育就是罪恶。这就是批判。哲学是什么?哲学是批判一种思想。所以,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讲,最高水平的批判是思想上的批判。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是创新的一个环节。最后是必须有强烈的求是的愿望,即探求规律的愿望。社会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兴趣爱好。由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使各种创新成为必要。但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否定个人的学术兴趣。要是以上这几种意识被培养出来的话,这种教育就是创新型的教育。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可能还不适应这种要求。学前教育可能是管

17、制式的教育,要求做好孩子,尤其要做听话的孩子。基础教育是“应试式”的。高等教育是“灌输式”的。研究生教育可能是“雇佣式”的。这几种教育都不利于我们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所以,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使我们国家成为创新型的国家,首先就要使我们的教育是创新教育。大学的管理体制是否是一种有利于创新的体制?也就是说我们的管理体制有没有束缚创新?剑桥大学校长在今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演讲时说,大学要变成创新型的大学,国家要变成创新型的国家,必须首先有一套适应创新要求的体制和机制。对高等教育和社会管理的有两种方式,即“底限管理”和“上限管理”。“底限管理:意味着禁止你做什么,而·“底线”之外的所有领域都可以选择。要是这样的话,大学里培养出来的人就会具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