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_第1页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_第2页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_第3页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_第4页
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三十年的总体趋势中国美国文学研究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才逐步成为独立的学科。1978年1月, 国内政治初步解冻,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著名学者吴富恒 教授远见卓识,邀请国内老一批美国文学研究者在洪家楼山 东大学老校区招待所共同商讨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走向问 题,并于次年主持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美国文学研究基地一一 山东大学美国现代文学研究所,揭开了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 序幕,为以后三十多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拟从 研究思路的转换、研究深度的增加以及研究广度的拓展三方 面对这三十多年来的总体趋势进行梳理。一研究思路的转换三十多年来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从

2、研究思路上来讲,经历 了由传统研究思路到理论转向再到"回归文本”的沿革。在 西方的“理论热”传入之前,我国一直采用的是以“作者” 为核心、以“意义揭示”为主要任务的传统研究思路。作品 被视为作者“天才”或者“灵感”的产物,留有作者思想感 情、生平经历以及所处时代的烙印,因而,文本中隐藏着作 者编码的“终极意义”,等待着文学研究者进行解码,文学 研究被等同于揭示“作者意图”,于是催生了两种倾向:1、 详尽挖掘作者的生平资料,将与作品稍微接近的生平细节视 为解读文本的关键;2、详尽发掘作品的时代背景,甚至将 作品作为“史料性”的文献记载来研究。这两种倾向本身具 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当其发展

3、到极端,就严重损害了文学作 品所独有的"文学性”。因此,20世纪兴起的俄国形式主义 以及英美新批评都竭力将文评家的注意力转向了文本本身, 尤其是文学语言本身。紧随新批评、精神分析等,文学批评流派如雨后春笋蓬 勃而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形成了 “理论爆炸”:结 构、后结构、解构、后殖民、新历史等主义纷至沓来。西方 文学研究总体思路由此发生转向。文学作品也不再被认本为 是已完成的、等待研究者揭示“作者意图”的作品,而是被 看作需要文学批评行为积极参与的意义建构过程。从这一意 义上来说,“理论热”浪潮中兴起的各种理论都深受解构思 想的影响,是对传统批评思路,尤其是人文主义和浪漫主义

4、的强烈反拨,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多而新的视角,对于解除我 国美国文学研究中以意识形态为先导的僵化模式起到了重 要作用,催生了大量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在译介使用这 些理论时,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倾向:有些研究者被新颖的 批评话语所吞噬,丧失了独立判断,非但没有对文学作品做 鞭辟入里的解析;反而仿佛是在用文学作品对某种理论的有 效性进行论证,将文学批评降格为理论的注脚。文论的极度 膨胀挤占了文学性的空间,文学批评也由此丧失了剔骨吸髓 的明晰感和鞭辟入里的深刻度,所得结论往往是只要熟知理 论就能想到的泛泛之谈。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文 学没落的重要原因:花样繁多的新潮理论逐步掏空了文学所 能指涉的

5、“真实”。诚如耶鲁大学的斯各尔斯教授所言,近 年来,“我们听任自己被人说服,接受了所谓谈论'真实' 是不可能的说法”,致使文学“沦落”为与时尚、肢体语言 等其它符号系统同质的材料。“理论热”后期,理论演化为自成一体的语言体系、晦 涩难懂,甚至成了少数知识分子的文字游戏,不仅严重背离 了将文学评论的焦点引回文本的初衷,而且还走入了理论的 虚无,使得美国文学研究不得不再次呼吁“回归文本”。虽 然“回归文本”目前还未形成很大的浪潮,但至少是一种正 在日益扩大的趋势,主要强调文本才是文学批评的中心。推 动这一转向的另一因素在于文学研究学科身份的日益模糊, 由传统思路认为的“背景影响创作

6、”到解构时代的“语境决 定意义”,作者的中心地位被取消,语境日益参与到文本意 义的建构中来,并且随着文化研究理论的盛行,其界定日趋 泛化,文学研究的话语权逐渐被其他学科所吞噬,对于'文本结构与质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关注”长期被忽略回归 文本无疑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二研究深度的增加三十多年来,中国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度不断增加,已从最初的简介概述发展到现阶段专题式、阶段性的研究。美国 文学史的编修即为很好例证:从过去权威的独语式模式逐步 过渡到现在的多声部体系,不再以大历史的视角试图对美国 文学的全貌作综述性的展现,而是专题式、阶段性地呈现美 国文学的特点,形成了多元文本间互补、并存的态

7、势。我国第一部美国文学史是由董衡巽等中国社科院的美国文学研究专家编写的美国文学简史。由于当时政治环 境的影响以及文献资料的匮乏,这部文学史在参考原版蓝本 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带有强烈文化专制主义倾向的观点。 虽然这些观点未免失之偏颇,但从整体上看这部文学史仍然 具有较高的价值,为读者勾勒出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起 到了先导的作用。1988年,美国文学简史上册的修订版 与下册同时问世,修正了第一版中很多明显“左倾”的观点。 1998年,美国文学简史再次修订,增加了很多当代的元 素,在展现美国文学历史轨迹和背景的同时,还兼顾了对文 学艺术本身的关注。因此,该书自出版以来一直颇受好评。同样很有影响力

8、的是由南京大学的刘海平、王守仁等教授学 者们用六年的时间编撰,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 编美国文学史。该书在学术界广受好评,可谓是中文版美 国文学史最新成果的代表一一材料翔实、视野广阔,弥补了 很多国内出版的同类型专著中忽略和缺漏的部分,如美国印 第安文学传统等。近年来,很多专题式、阶段性的有关美国文学专著也相 继问世。程锡麟、王晓路在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美国小说理 论的专著当代美国小说理论中全面阐述了当代美国小说 理论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黄禄善在我国第一部美国通 俗小说的专门史美国通俗小说史中系统地梳理了 17世纪 到20世纪末美国通俗小说的演变,囊括了 180多位作家的 600多部作

9、品;虞建华等在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二三 十年代的美国文化思潮和文学表达中将目光聚焦于20世 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学,细致描述了这一时期文学与文化 间的交融与互动;芮渝萍在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采用结 构主义、原型批评以及文化批评等多重理论视角详细叙述了 美国成长小说的文学特征,颇具开拓性。此外,还有董俊峰 的英美悲剧小说研究、杨仁敬的解构与重建:美国后 现代派小说论等,都对美国文学的某一侧面或者时期进行 了深入浅出、系统性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较高的 学术价值。这些优质学术成果表明我国美国文学研究日益多 元与开放,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三研究广度的拓展:经典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不仅在深度方面

10、不断增加,在广度方 面也逐步拓展。研究者在继续研究霍桑、狄金森、惠特曼、 海明威、福克纳等经典作家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族裔文 学、女性文学以及后现代文学。族裔文学中黑人文学、犹太文学以及华裔文学最受关注。1、黑人文学方面:从最初主要研究赖特的土生子和埃 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到如今在介绍评介黑人作家新秀上基 本与美国同步,我国的美国黑人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正不断升温。研究者们对美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的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格外关注,几乎对其每一部作品 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与剖析,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 论文,其中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如走 出过去的阴影一一读托妮莫

11、里森的心爱的人超越种 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等。2、犹太 文学方面:刘洪一教授的走向文化诗学一一美国犹太小说 研究试图突破传统文学研究方法的局限,以文化诗学为研 究工具和视角,系统梳理并重新界定了美国犹太小说的价值; 乔国强教授的美国犹太文学考察了文化视域下美国犹太 文学的发展状况,剖析了其与犹太文化以及美国现实之间千 丝万缕的联系,还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观点, 进一步理清了过去对于“犹太性”的模糊认识和直观感觉, 将'犹太性”分为宗教层面的'犹太性”与文化层面的“犹 太性”两方面加以阐释,为考察具体作家的“犹太性”提供 了可参照的标准。3、华裔文学方面

12、:胡勇在文化的乡愁: 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以个案研究的方法对美国华裔作 家的文化心路进行了剖析,进而揭示了其与中国文化间的互 动关系,探索了美国华裔文学所处的文化语境。类似的研究 成果还包括张弘的跨越太平洋的雨虹:美国作家与中国文 化、宋伟杰的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等。此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还成立了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心”,继续 深入发展这方面的研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一些学 者提出从“飞散”的角度来研究族裔文学,认为这一类型的 文学是“跨界的、旅行的、翻译的、混合的是民族的又 是跨民族的,是本土的又是全球的",这一新的解读视角有 助于深入挖掘族裔文学的异域价值,颇为值得

13、借鉴。美国女性文学近年来也颇受青睐。值得肯定的是我国的 美国女性文学研究已从解构剖析父权社会中女性的边缘地 位逐步发展为利用女性主义话语建构女性身份以及拓展女 性生存空间等,有很多学术水平很高的专著、论文发表,如 金莉的文学女性与女性文学:20世纪美国女性小说家及作 品、徐颖果的美国女性文学:从殖民时期到2 1世纪等。 同族裔文学、女性文学并驾齐驱的是后现代文学。随着互联 网的普及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兴盛,后现代、身份、生态等备 受国外学者关注的关键词也开始进入我国美国文学研究者 的视野。与后现代相关的概念、元素一时间成为我国美国文 学研究的时尚话语,不断受到研究者的讨论与借用。以上成果固然可喜,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一,习 惯并受限于西方批评话语,缺乏具有文化自觉以及民族意识 的声音。同时,受时代大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者极易陷 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批评模式,很难与国外学者进行真 正意义上的学术交流。其二,研究范围相对狭小。研究小说、 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