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论的范畴体系(20140205)_第1页
犯罪论的范畴体系(20140205)_第2页
犯罪论的范畴体系(20140205)_第3页
犯罪论的范畴体系(20140205)_第4页
犯罪论的范畴体系(2014020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犯罪论的范畴体系 岳臣忠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涉罪群体性事件的刑法规制研究”(项目编号:13SA0095)作者简介:岳臣忠(1967),男,汉族,四川南江人,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刑法学研究。(四川文理学院 计划财务处,四川 达州 635000)摘 要:基于范畴论和目的论之融合而构造的犯罪论范畴体系是一个立体而非平面的体系。其内部纵向由低到高为普通范畴、基本范畴和中心范畴三个层次构成,基石范畴是存在于中心范畴之中的作用起点;横向是由肇始于基石范畴的若干中心范畴所组成。整个范畴体系的作用机理是按照先纵向作用后横向运行的规则运作的,这符合先事实判断后价值判断,先形式

2、判断后实质判断的主张,是对德日三阶层论体系的修正和完善。关键词:犯罪论;范畴;构造;体系On the Category System of Crime TheoryYue Chenzhong(Planning and Finance Department,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Dazhou Sichuan 635000 )Abstract: The category system of crime theory, constructed in the integration of teleology and category, is

3、a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but not a one-dimensional system. Its internal longitudinal dimension from low to high is consisted of common categories, basic categories and central categories. The core categories are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situated in the central categories. Its horizontal dimensi

4、on is composed of several central categories originating from the core categories. The whole category system operates by the mechanism of first functioning longitudinally and then operating horizontally, which conforms to the proposal of first fact judgment and then value judgment, and of first form

5、 judgment and then substance judgment. This is a revis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German and Japanese three-hierarchy system. Key Words: Crime theory; category; construction; system“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换句话说,是思维对世界中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或反映。”张立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前言1.无论是在哲学还是在一般科学之中,“作为思

6、想脉络的枢纽,范畴就像一个全息元,内在地蕴含着思想体系的全部丰富性。”何中华.名家主持.马克思哲学范畴新论J.东岳论丛,2012(4):28.甚至在一门具体学科的微观的知识系统内,把若干范畴根据构造系统建构为范畴体系,可以确保知识体系在静态的场合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在动态的场合符合思维的逻辑习惯,本文提倡使用范畴来建构犯罪论体系的内部组成部分,是因为和要素、要件、概念这种静态化的描述相比,范畴更能显示出犯罪论体系内部的动静相结合的态势,准确描述犯罪论体系的认识机能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更能分别犯罪论体系各部分的地位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也更具优势。如果要将范畴和概念等进一步加以区分,在于“范畴是

7、内容更为抽象、概括性也更大的概念。”高清海哲学文存M.吉林人民出版社:285.转引自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因为“范畴是种类在某一分类系统中特别定义的部分、类别;是在一个概念体系中标明区别或联系的观念、术语或事物的一般类别。”刘艳红.犯罪论体系:范畴论抑或目的论J.中国法学,2008(1):66.不止于此,范畴更能根据功能、作用、联系等进行层级上的区分,这和在犯罪论体系中需要将各组成要件安排在构造系统的不同部位极易对应,并有自然的上下位范畴之分,上位范畴自然为下位范畴留出了足够的逻辑空间和理论单元,由此使犯罪论体系的构造更加科学合理。“犯罪论体系是将成

8、立犯罪的各种构成要素加以组织化、有序化排列,并对犯罪成立与否进行合理化、功能性判断的知识系统。”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和方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3.离开了体系,犯罪论的构成要素就会杂乱无章,其功能不能得到准确定位,结论自然就可疑,因此,德国学者罗克辛教授认为:“体系是一个法治国不可放弃的因素。关于正确体系的问题,不是像经常所说的那样,是一个无用的玻璃珠子游戏,而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法律进行工作的问题。”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32.如果说犯罪论是刑法的核心问题,把犯罪论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系统,对其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考察,才能

9、使犯罪论的过程符合思维逻辑,其结论相对可靠,那么,犯罪论体系就“是刑法学的核心问题,它是犯罪论的基础,亦是刑罚论的前提,甚至是刑事诉讼法的前置性问题。”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6. 科学合理的犯罪论体系既是学术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更是事关正确适用法律的基础。100多年以来,刑法学者梦想建立一种理想的犯罪论体系,并纷纷为此殚精竭虑,关于怎样建构和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犯罪论体系的努力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围绕着犯罪论体系的争论也没有停止过,以至于有论者无奈地表示:“在笔者看来,一个概念或原理或命题的理论地位如何摆放完全是学者们的立场和水平问题。”马荣春.刑事

10、违法性的刑法学地位:基于相互关系的考察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5):60.不同法系,不同国家,甚至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和同一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关于犯罪论体系的学说,为什么学者们很难在犯罪论体系上取得较为统一的认识?究其原因,除了不同法系逻辑思维习惯不同,立法背景不同,方法论上存在差别,对犯罪论体系所涉范畴的采用不同是一个重要原因。犯罪论所要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就是要解决犯罪成立的条件和标准问题,因此,一个犯罪行为的构成要素即犯罪构成是犯罪论的核心问题,犯罪论体系就是判断犯罪构成诸要素的体系以及确立刑事责任的过程和方法,哪些对象进入刑法学视野,对犯罪构成有意义,并能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判定过程和

11、判定系统,关乎犯罪论体系机能的是否正常发挥,结论是否可靠,因此选择哪些范畴,直接关系到犯罪构成的作用过程乃至犯罪论体系的建构。一、问题的提出:犯罪论体系的组成单元是范畴还是要素、要件或概念在犯罪论体系中,学者们关于范畴的使用比较混乱,刘艳红教授把犯罪论体系中的行为称为刑法的基本范畴,认为:“由于行为论的犯罪论体系是以刑法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行为为逻辑起点建立起来的,因此又被称为范畴论的犯罪论体系。”刘艳红.犯罪论体系:范畴论抑或目的论J.中国法学2008(1):66.而陈兴良教授则把犯罪构成要件称为是犯罪论体系的基石范畴。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6

12、8.德国学者罗克辛把犯罪论体系中举止行为的四个特征即行为构成符合性、违法性、罪责和其他可罚性条件称为基本的范畴。 参见: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法律出版社,2005:118.日本学者山口厚使用枢要说明构成要件在犯罪论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参见日山口厚犯罪论体系的意义与机能J.付立庆,译.中外法学:2010(1):26.当然,更多的是直接把犯罪论体系中的行为、构成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直接称为要素或要件。 参见: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6.这些术语的不统一,其直接原因是学者们对犯罪论体系的范畴的划分标准和层级的忽视,由此也直

13、接造成犯罪论体系的诸范畴的选用和排列上的重大差异。有没有可能建构一种新的犯罪论体系,既能吸收德日犯罪论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又能显示定罪的真正动态层级过程,还能让在定罪过程中起不同作用的各种要素居于不同位置,实现体系标准统一、结构统一、层级分明,充分发挥体系的定罪的目的功能和在定罪过程中的规范作用?本文是按照这一思维进路进行的尝试。关于犯罪论的体系有范畴论和目的论之分,以行为为起点的重在对行为本身进行论理建立的犯罪论体系是范畴论,而以构成要件为起点以法益保护为目的而建立的犯罪论体系是目的论。参见:刘艳红.犯罪论体系:范畴论抑或目的论J.中国法学,2008(1):64-74.因为本文所讨论的是犯罪论

14、的范畴体系,极易理解是支持范畴论的,为了撇清关系,必须先申明关于犯罪论体系的基本立场:本文赞成按照一定的目的构造犯罪论体系,但这一目的并非以法益保护为目的,作为一个知识论和方法论的体系,不可能越位承担应当由法律规范本身承担的保护法益的目的,犯罪论的体系是为犯罪论服务的体系,体系的目的是与犯罪论认定犯罪这一目的一致的,因此日本学者大谷实教授认为目的论的体系中的这个目的表现为区分罪和非罪以及限制刑事司法的个人情感和任意性。参见:日大谷实.刑法讲义总论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85.犯罪论体系的中心范畴正是因为认定犯罪、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这个目的而存在的,犯罪论体系作为一种

15、方法论和知识论的体系,其直接目的在于为认定犯罪行为建立一种具体方法和步骤,其限制司法任意性被学者们认为是犯罪论体系的一种机能,是目的派生的属性。我们反对范畴伦对行为进行的纯事实的判断,但构造犯罪论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定罪,为了定罪就离不开对构成定罪要件的各组成部分的论理判断,因此在所谓的范畴论和目的论之间选择一种折中的体系是可行的,因为在目的论构造的体系中,也离不开对行为的事实判断和体系中选择的范畴进行论理研究,同样,在范畴论建立的体系中对行为本身的论理,也一定内含有某种目的,如果选择范畴论基于事实的理性判断,在此基础上带着目的论的价值判断,应该有助于完善犯罪论体系构建,因此,本文在对范畴论和目的

16、论两者进行折中的基础上,赞成目的论体系对基石范畴即构成要件的选择,并全面结合对犯罪论所要实现的机能和考量的对象,就犯罪论的范畴体系进行探讨。二、各种犯罪论体系所涉范畴的比较不同犯罪论体系关于范畴的选择是存在差异的,这个差异其根本上体现在对犯罪论体系中最上位的中心范畴的选择,由于对中心范畴的选择不同,往往有犯罪论体系的二元论、三元论和四元论之分。二元论者如张明楷教授在刑法学第四版中认为“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反映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能性,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具备的违法构成要件和责任要件的有机整体。” 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99.按照这种观点,犯罪构成就是

17、违法构成要件和责任要件两个阶层。由此,张明楷教授将犯罪构成理论的体系建构为:犯罪概念、犯罪构成违法构成要件责任要件。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7.按照这个体系,属于犯罪论的基本范畴实际上只有两个,即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构成要件和责任要件是犯罪构成的下位范畴,那么,既然有讨论犯罪成立标准、条件的犯罪构成范畴,犯罪概念这个范畴则显得多余,其功能和作用不明显。三元论。周光权教授认为:“影响全世界三分之二国家的阶层性犯罪论体系将犯罪判断分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这三个层次,使得刑法判断总体上具有层次性,以尽可能确保刑法思维不出错。” 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和方法

18、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2.三阶层的体系得到了较多的支持,因为其符合犯罪认定从表及里,从客观到主观,从形式到实质的逻辑思维过程,层层过滤,使最终形成的结论更为可靠,因此,马克昌教授主编的外国刑法学也把三阶层作为犯罪论体系。 马克昌主编.外国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7.陈兴良教授也是三阶层论的主要倡导者,他对通说四要件学说进行了批判,特别推崇三阶层中的“阶层”,认为“事实已经证明:没有阶层的犯罪构成并不能为客观判断先于主观判断、形式判断先于实质判断、类型判断先于个别判断这些人类社会的进步成果和科学经验在定罪过程中的适用提供制度保障。因此,结论只有一个:从四要

19、件的犯罪论体系向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转型。” 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2.关于对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阶层的推崇,周光权教授认为“因为存在阶层的判断,且不同阶层所使用的理论范畴本身具有很大包容性,使得犯罪论体系的发展始终留有余地。”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和方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13.在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中,中心范畴是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阶层的三个中心范畴是不是构成了阶层关系存在很大疑问,在本文看来,和三阶层批判的四要件相比较,三阶层体系内部只不过存在一个严格的次序关系,说到底,也仍然是一种平面结构。四元论。通说的四要件论

20、认为“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高铭暄主编.刑法学(修订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4:96.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这四个要件,是构成犯罪的必要要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在四元论中,构成犯罪论体系的中心范畴就是前述的四个要件。四要件体系的问题在于四个范畴没有先后次序,没有主次,无法确定定罪的思维步骤。当然也有对通说进行修正的四元论,试图弥补四要件的弱点,对四要件确定了顺序,但已经脱离了四要件的语境,不是真正的四要件论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将行为作为一个中心范畴,置于和其

21、他三个中心范畴同等的位置上的四元论。德国学者罗克辛教授认为:“行为的概念,相对于行为构成、违法性和罪责而言,应当是中性。它不允许把任何应该在后面评价阶段作为属性加入的因素纳入自身。” 德罗克辛.德国刑法学总论(第1卷)M.王世洲,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47.这显然把行为和构成、违法性、罪责在同一个层次上使用,国内学者也赞成这一划分,认为“犯罪论体系主要有行为、构成要件、违法性和责任作为构建犯罪成立的基本范畴得到普遍认同”马克昌主编.外国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这实际上是建构了行为、构成要件、违法性和有责性四个中心范畴。很明显行为和其他三个范畴在类别和功

22、能上不具有同一性,因而这种并列并不妥当。当然除上述犯罪论体系之外,在学术发展史上还出现过很多不同的表述,表述千差万别,纷繁复杂,就二元说为例,有德国学者比克迈尔首创的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有外部性行为和责任的英美刑法,有行为和行为人的二元说,还有法国的犯罪和犯罪人的二元说。参见马克昌主编.外国刑法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3-66.在三元论中,还有日本学者大场博士主张的客观要素、主观要素和中介责任,有德国学者梅茨格尔所主张的行为、不法和责任等等。之所以在犯罪论体系上存在如此大的分歧和差异,除了不同法系逻辑思维习惯不同,方法论上存在差别之外,缺乏对犯罪论体系范畴的认识和研究,没

23、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犯罪论的范畴体系,对犯罪论内部范畴的排列和层级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是其主要原因。三、犯罪论范畴体系的构造范畴是人类对纷繁复杂的现象进行提炼抽象的结果,这种抽象和提炼是建立在对现象的类型化、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上的,因此,德国哲学家卡尔那普认为:“所谓范畴是指直观杂多之综合而达到对象的统一的形式。”德鲁道夫.卡尔那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55.与概念所不同的是,范畴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它和其它范畴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范畴是科学之网的纽结,没有范畴这种抽象化的手段,我们就无法掌握千千万万个特殊情况。”曲新久.刑法的逻辑与经验M.北京:

2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由此,范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联系的范畴组成了范畴体系,范畴体系就是一个构造系统,这一构造系统是按照严格的规则建构的,德国哲学家卡尔那普对构造系统进行了说明:“用构造理论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构造系统,即建立一个按等级顺序排列起来的对象(或概念)系统;这个等级顺序是这样确定的:每一等级的对象在下面将要详细说明的一种意义上都是在较低级对象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 德鲁道夫.卡尔那普.世界的逻辑构造M.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49.犯罪论的范畴体系就是这样一个构造系统。犯罪论的范畴体系构造是指将犯罪论的范畴按等级顺序逐级排列而形成的一个统一

25、协调的系统,即犯罪论的范畴体系。在此,本文拟借助法学范畴体系的研究成果来构造犯罪论的范畴体系。我国学者张文显认为:“在法学范畴体系内部,由于各个范畴反映法律现象的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抽象化程度的差别,亦即由于范畴所包容的知识量和结构量的差别,可以划分为普通范畴、基本范畴、中心范畴和基石范畴等不同的层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4.他更进一步地说明,“普通范畴是对法律现象的某个具体侧面、某种具体联系、某一具体过程的比较简单的抽象,属于初级范畴基本范畴是以法律现象的总体为背景,对法律现象的基本环节、基本过程或初级本质的抽象。”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M.北京:

26、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4-15.“中心范畴规定着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的实质”张文显.论法学范畴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4):24.“基石范畴是中心范畴中的主导范畴”张文显.论法学范畴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4):25.由此构造了这样一个层级关系:普通范畴基本范畴中心范畴(基石范畴)。由于基石范畴是从中心范畴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和中心范畴之间没有形成层级关系,最多是一个补充说明的关系。把这个结构借鉴到犯罪论的范畴体系的构造中符合犯罪论范畴体系的实际,有助于定位解决范畴之间的界限和关系,本文将这个模式应用到犯罪论范畴体系中作为其基本模型。这个基本模型的轮廓包括:在犯罪论的范畴

27、体系中,依然存在普通、基本、中心和基石这四大范畴,根据各类范畴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了普通范畴、基本范畴和中心范畴这三个层级的范畴体系,为了说明中心范畴中某一个范畴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作用,从中分离了基石范畴的概念,但实际上基石范畴栖身于中心范畴之中并和其它范畴形成了同一层级关系。按照这种模式构建的范畴体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外围到中心,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实判断到价值判断的并重点突出的三层级的范畴组成体系。第一个层级:普通范畴。即最低层级的处于外围初级地位的是普通范畴,普通范畴是在犯罪论范畴体系中经过观察、提炼的与犯罪的成立有贡献的基础事实。这些基础事实来源于犯罪现象中所包含的大量具体情

28、形。在这一个层级中是对犯罪现象的初级提炼,也是按照犯罪认定方向所形成的事实判断,这种事实判断和行为论者提出的对行为的纯事实判断是有区别的,本文认为,任何在犯罪论体系中的范畴都是在规范的指导下形成的,规范指引了范畴的方向和范围,如果没有规范的指引,则范畴的形成就没有方向,同时也会变成漫无边际。普通范畴是从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中提炼出来的,为证明上一级范畴的属性、性状的事实范畴,是作为上一级基本范畴的细胞而存在的。普通范畴是和基本范畴相对应的下位范畴,一个基本范畴可能对应若干个普通范畴,反过来,若干个普通范畴可能提炼为一个基本范畴。由于基本范畴是在普通范畴之上的概括和提炼,因此,普通范畴不是基本范畴

29、同层的简单分类,而是基本范畴特征和内涵的展示,是基本范畴形象的具体和丰满。以行为主体为例,基本范畴是行为主体,如果把基本范畴相对应的普通范畴划分为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甚至作更进一步微观的划分如普通主体、业务主体、职务主体、特定关系主体等等,这是对基本范畴的同层的简单分类,因而不是上下位关系。作为行为主体的普通范畴应该是如年龄、行为能力、精神状态等附着在主体之上的事实范畴。同样,对于行为来讲,普通范畴不是对行为的简单同层分类,而是行为的方式、手段、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行为的状况等能够说明行为样状的范畴。普通范畴是为说明基本范畴而存在的,但它和基本范畴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基本范畴可能成为被中心

30、范畴反复加工和考量的对象,因此某一个普通范畴也有可能被基本范畴提炼之后在几个中心范畴中成为加工的对象,同时,某一个普通范畴还可能成为几个基本范畴提炼的对象,并成为说明几个基本范畴内涵和特征的范畴。如行为能力是主体的属性和特征,但也可能成为故意和过失需要提炼的要素。第二个层级:基本范畴。直接在普通范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在规范指引下类型化而形成的概括和类型化的事实。这一层级的范畴是最高层级的中心范畴所直接研判、考量、加工处理的对象,是在向犯罪构成方向所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是对犯罪论体系中所需要的事实要素的最后提炼,在这个意义上讲,基本范畴仍然是一种事实判断。关于基本范畴的遴选标准。作为中心范畴的

31、下位范畴,是中心范畴直接关注和筛选的最上位的事实范畴,是对犯罪构成体的类型化事实的最高概括,其本身兼具两大功能,一是自己作为中心范畴发挥功能作用的对象,成为对定罪具有贡献的要素。二是进一步提炼概括普通范畴,按照定罪的目的,归纳普通范畴,进行事实判断的最后归纳。周光权教授认为:“刑法知识构造必须有助于确定判断对象(主客观要素),区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是价值判断的基础。”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和方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09.和传统行为论所不同的是,犯罪论体系的事实判断是位于犯罪论体系纵切面的基本范畴来完成的,而不是由横切面的最上位范畴中心范畴来完成的。至此,事实判断的范畴和

32、价值判断的范畴分列于犯罪论体系中不同的两个层次,担负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基本范畴主要体现在犯罪构成要件之中,这些范畴大抵可以分为客观和主观或者不法与责任两类,对于主观和责任的基本范畴是故意和过失没有争议,但对客观或不法要件的表述不一致,其表述存在一定差异,如李斯特认为“实行行为、犯罪方法、行为的时间和地点、犯罪对象或被侵害者的特点,属于客观的构成要素” 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09.,大谷实认为构成要件要素分客观的和主观的两方面,客观的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状况(特定时空环境)、行为、行为和结果、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参见日大

33、谷实.刑法讲义总论M.黎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7-120.而陈兴良教授把构成要件的客观不法要件定义为罪体,“罪体可以对应于犯罪的客观方面,包括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犯罪的时间、地点等因素。” 陈兴良.规范刑法学(第2版.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4.由于这是为了和我国四要件的客观方面相对应,且认为“犯罪主体不是犯罪构成的内容,而是定罪的前提,后来的罪体实际上相当于构成要件和违法性这两个要件的合并, 参见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98.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陈兴良教授的后来的罪体中至少包括了主体。上述

34、观点和李斯特一脉相承,值得注意的是说明行为或结果样状和存在时空环境的行为的状况、行为的手段、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等等怎么会和行为同台并列为构成要件的要素呢?张明楷教授除认为不法构成要件中包括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对象、结果和因果关系外,“特定的行为状况与条件、特定的行为时间与地点、特定的行为对象与手段,也可以说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要素,但它们与行为本身是何种关系,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张明楷.刑法学(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32.在此,张明楷教授实际上对行为状况与条件、特定的行为时间与地点、特定的行为对象和手段在构成要件中的地位表达了某种疑惑。行为存在的时空环境是否是构成要件的需要直

35、接判定的基本范畴?换句话,行为的方法、手段以及时间、地点等难道不是为了说明行为及其结果而存在的附属特性吗?前述要素即使在极个别的分则规范中成为形式上的构成要素,也是为了说明行为后果或者行为本身而存在的,因而是行为、结果的附着属性,属于行为、结果的下位范畴。可以理解的是,之所以在犯罪论体系中出现这种上下位范畴不分而一锅煮的情形,主要是因为犯罪论体系说到底还是一个平面的体系,不是一个立体的构造体系,因而对于应当进行层级区分的范畴就无能为力,只能无论层级高低一视同仁。本文认为,客观、不法的构成要件的基本范畴只有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结果、因果关系这五个范畴,除此之外的行为状况与条件、行为时间

36、与地点、行为手段等等是基本范畴的下位范畴即普通范畴。这五个范畴存在于每一个定罪的过程中,任何纷繁复杂的下位犯罪现象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栖身之所,在一个定罪的过程中,这五个范畴成为中心范畴反复考量的对象,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基本范畴,就无法完成定罪任务。行为一定是对客观世界发生了具有社会意义的改变,因此必须有发生作用的和行为主体自身相分离的媒介,这个媒介也可以构成广义的犯罪对象,所以每一个被证实的犯罪行为中,犯罪对象必定是必要的构成要件;即使在没有具体犯罪结果发生的预备犯、过失犯和危险犯的场合,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一定是面临了相当的危险,或者说社会遭受了一次风险的焦虑,正由于此,刑法才将此类行为规定为犯

37、罪行为,因此,构成要加所需要的结果仍然存在。加上责任要件中的故意、过失,那么犯罪论体系就是七大基本范畴,即行为主体、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结果、因果关系、故意和过失。第三个层级:中心范畴。在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对犯罪现象进行两个层级的提炼、概括和类型化的基础上,需要对事实判断进行功能化的价值判断,这是犯罪论范畴体系的纵向结构的最高层次的范畴,是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的逻辑归宿,如果没有功能化加工的范畴,则事实判断的范畴无法变成定罪所需的具体要件,这个功能是由中心范畴来完成的,张文显教授认为:“中心范畴规定着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的实质内涵和相互关系离开中心范畴,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就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概念,

38、变成空洞物的抽象”张文显.论法学范畴体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4):24-25.好象垂直着一根根红线,红线栓着不同层级的范畴,红线顶端是中心范畴,中间的是基本范畴,底部是普通范畴,这些红线栓着的范畴组成了犯罪论范畴体系的纵向面。在阶层犯罪论体系中,不同的阶层就是中心范畴;在要件论的犯罪论体系中,中心范畴可能是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从犯罪论范畴体系的横的平面看,直接进入我们视野的就是中心范畴,表现为定罪的几个阶段或构成犯罪的几大要件。但从纵的切面看,是对事实判断的总结和低层级范畴提供的归宿,是价值判断。范畴体系的纵横交错是由中心范畴来连接和完成的,这种纵横交错的体系构成了犯罪论范畴体系完整的

39、结构。 “目的论的体系,此乃由于一定之目的观,而赋予事物一定秩序之体系也。例如,以构成要件之概念为始所构成之犯罪论体系,即为目的论的体系。”洪福增.刑法理论之基础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77: 1.中心范畴的遴选标准受制于目的论体系之目的,犯罪论体系的走向一定是为了证明行为构成犯罪,这也是犯罪论的目的,因此,中心范畴的选择必定围绕着这一目的展开,同时,“评价犯罪的价值体系只能从规范体系中形成,不能将犯罪事实本身或者切割后的行为要素等同于认定犯罪的价值体系。”周光权.刑法客观主义和方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05.中心范畴已经不是事实范畴,而是价值范畴,承担价值判断的功能,因此,

40、中心范畴就不再是描述性的范畴,而是功能性的范畴,这种功能性表现在它要对下位范畴进行判断、筛选、定型,经过了分阶段的中心范畴的功能化的作用以后,定罪的任务就完成了。本文在同意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合理性的基础上,将中心范畴确定为:构成要件符合性、违法性和有责性三个范畴。这三个范畴是功能性的范畴,承担着依次对进入其中的下位范畴进行识别、判定和组装的功能,范畴所具有的抽象性和功能性和严格的次序性,把犯罪论体系作为一个认定犯罪的逻辑思维过程。日本学者大塚仁注意到中心范畴的抽象、一般和定型的特征,认为:“它以抽象的、一般的而且定型的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为前提,对肯定了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行为,再进行具体的、个别

41、的而且非定型的违法性及责任的判断。” 日大塚仁.刑法概说(总论)(第三版)M.冯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3.在建构犯罪论体系中,这是一个最重要的过程,但中心范畴所组成的这一体系还远远不是犯罪论体系的全部。在建构和整理犯罪论体系的过程中,由于德日三阶层论中没有专门的犯罪概念,但我国刑法13条又对犯罪有一个总的描述,如何将13条的内容安排在犯罪论体系中实在是一个令人纠结的问题,按13条对应的犯罪概念,到底是对犯罪的特征描述,还是有过滤不符合犯罪表象行为的功能上的作用?是独立于犯罪构成之外,还是和犯罪构成融合,这是犯罪论体系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国有学者认为“即使不接受三阶层体

42、系,是否也有必要依托刑法第13条规定,把犯罪构成论纳入犯罪概念特征论之内展开,形成犯罪概念特征与犯罪构成合一的体系。”阮齐林.中国刑法学犯罪论体系之完善J.法学研究,2013(1):45.但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特征的总体描述,犯罪构成则是根据刑法分则对特定犯罪构成要件的对位,因此,把二者合一并不妥当,犯罪论体系是为判定纷繁复杂行为是否符合刑法规范所规定的犯罪行为而建构的范畴体系,体系发挥作用是针对特定的行为展开的,构成要件符合性也是特定行为和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之间的比对,从这个意义上讲,犯罪概念这种抽象的特征描述不宜并入犯罪论体系中,或者以判定具体犯罪构成为目的犯罪论的范畴体系不应并入犯罪

43、概念中。但犯罪概念仍然具有功能上的意义,即对犯罪构成进行基础和外围判断,即对是否需要进入普通范畴的行为进行过滤,特别是13条的但书, 实际担负了对不符合犯罪表象行为的过滤功能,作为犯罪论体系外围的一层过滤网,为普通范畴之前的阶段服务,也为中心范畴的基石范畴之前的检测发挥作用。基石范畴:是和中心范畴的功能完全一致的范畴,是栖身于中心范畴之中的一个作用独特的范畴,是中心范畴发生作用机能的逻辑起点和主体作用,其它中心范畴是围绕着该范畴的补充、排除和例外,这个范畴就是基石范畴。基石范畴不单独形成一个范畴层级。在四要件论和阶层论中,是否存在基石范畴则存在区别,由于四要件论中的构成要件必须要共同构成,缺一

44、不可,难以判断先后,所以不存在基石范畴,在阶层论中才可能存在基石范畴。基石范畴是存在于中心范畴之中的,是属于中心范畴的一份子,但它又是中心范畴中的特殊份子,它的特殊性在于,诸中心范畴发生作用必定以基石范畴作为逻辑起点,如果中心范畴是在一个平面上次序发生作用的,则基石范畴是最先发生作用的,其它中心范畴只能在基石范畴之后发生作用。构成要件符合性担当了基石范畴的角色,李斯特认为;“构成要件该当性是违法性的第一个且是刑法中的最重要的标志。”德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修订译本)M.徐久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13.在承认三阶层犯罪论合理性的基础上,陈兴良教授呼吁:“以构成要件论为逻辑起点建

45、构我国的犯罪论体系,这应当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共识。”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99.这包含了对构成要件作为基石范畴的判定,考虑到上述本文把中心范畴定位为功能性的价值判断范畴,并和违法性、有责性相匹配,则基石范畴宜为构成要件符合性。构成要件符合性明显的已经不是一种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了,德国学者维塞尔斯认为:“什么样的总和条件可以在这层意义上被称为是构成要件,取决于在概念确立时赋予它的功能上的意义。”德约翰内斯·维塞尔斯.德国刑法总论M.李昌珂,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9.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基石范畴地位既包含了刑法规范的规定,又是

46、犯罪论范畴体系所赋予的功能。四、犯罪论范畴体系的作用机理我国在对德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进行评述时多与我国通说的四要件体系相比较,认为四要件体系是一个没有位阶甚至没有顺序的平面体系,而“相比较之下,德日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则呈现出一种递进性,因而犯罪构成各要件之间存在着严格的位阶关系。”陈兴良.刑法的知识转型(方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444.赞同三阶层体系的其他学者认为三阶层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模式,但本文认为,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是一个递进关系,是一个具有严格先后次序的判定系统,但是不是具有阶层或者位阶关系还存在疑惑,如果说德日三阶层也是一种平面关系可能会有很多学者不同意,那么

47、,如果说三阶层是一条线轴呢,定罪是线轴的方向,线轴只有一个方向而且不能逆转,有前一段才有后一段,没有前一段就没有后一段,有前一段不一定有后一段(线轴的长短是不定的),这仅仅体现了一个先后的关系,前后依存的关系,说到底只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而位阶则应该存在于立体结构之中。难怪有学者反驳道:“德日体系的所谓阶层递进,只是一些学者们的一种想象式理解。”冯亚东.中德(日)犯罪成立体系比较分析J.法学家,2009(2):89.因此,位阶关系要真正成为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应然状态,但还应该将其进一步丰富完善为由不同的范畴组成的纵横交叉立体体系,由此构建新的犯罪论立体式的范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交互而完成的。在立体式的犯罪论范畴体系中,首先发生作用的是纵向维度的诸范畴体系,作为原始的、具体的行为事实通过普通范畴提炼、类型和固化为可以为定罪作出贡献的初级要素体,但此时的范畴数量庞杂,范围无限,难以被分则罪状所涵盖而进入构成要件符合性的判断中来,如果普通范畴直接进入中心范畴,则中心范畴出现两个不利的状况,一是需要判断的对象太多,二是普通范畴是对事实的初级提炼,事实判断的工作没有完成,中心范畴就必须兼具事实和价值的双重判断,这将破坏范畴的功能定位。在普通范畴之上的基本范畴是针对中心范畴的功能需要,对普通范畴进行再提炼而成的,在中心范畴阶层,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