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_第1页
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_第2页
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_第3页
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_第4页
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    姚安庆项兰斌彭迎霞等摘要:杀虫剂的剂量转移模式是决定其毒力表达的基础,当药剂和测定对象不变时,其毒力因不同的处理方法而异。试验采用点滴法、离体喷雾法、在体喷雾法和浸叶法测定溴氰虫酰胺和甲维盐对斜纹夜蛾(spod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毒力,探讨其剂量转移模式对毒力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点滴法测得的lc50分别为32.22、34.39 mg/l;离体喷雾法测得的lc50分别为142.02、28.56 mg/l;在体喷雾法测得的lc50分别为1 14.99、45.46 mg/l;浸叶法

2、测得lc50分别为1 616.66、1.24 mg/l。可见因杀虫剂的剂量转移模式不同,其毒力可以相差50倍以上。此结论对昆虫的抗性测定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关键词:剂量转移模式;测定方法;溴氰虫酰胺;甲维盐;斜纹夜蛾(spodptera litura fabricius)中图分类号:s4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2-5424-03生物测定是评价和检测农药生物活性及其变化(抗性检测)最常用的方法。生物测定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是决定生物测定结果准确的前提。同种药剂对同种测定对象的毒力可因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出现非规律性变化,其毒力的比值可以达到数十倍

3、甚至数百倍1,2。测定结果的可变性显然给药剂的活性评价尤其是抗性检测结果带来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国内学者就某些重要的害虫种类提出了新的抗性测定方法3-6,以确保抗性测定结果符合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明确引起同种药剂和测定对象的毒力变化的原因,对于选择合理的测定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杀虫剂毒理学的一般原理,姚安庆等7提出杀虫剂剂量转移生物学的理论,以此阐明杀虫剂测定方法与毒力测定结果关系的一般规律,即毒力的表达过程是杀虫剂释放于一个特定的生态体系(寄主和昆虫)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剂量转移行为的结果。其剂量转移显然受到药剂的作用方式、寄主生理以及昆虫行为的制约。试验以溴氰虫酰胺和甲维盐为

4、药剂,采用点滴法、离体喷雾法、在体喷雾法和浸叶法4种方法测定其对斜纹夜蛾(spodptera litura fabricius)3龄幼虫的毒力,探讨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8对杀虫活性的影响,并分析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与剂量转移模式间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1.1.1 供试药剂 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生产;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山西奇星农药有限公司生产。1.1.2 供试昆虫 从户外荷叶上采集斜纹夜蛾幼虫于室内饲养,每天喂食新鲜荷叶,洒水保湿,待其老熟化蛹,将已化蛹的昆虫置于湿度适宜的砂土中,待其羽化后喂食蜂蜜水,放入专用产卵纸供其产卵,卵孵化后养至3龄幼虫供毒力测定。1.2

5、测定方法采用4种不同测试方法,具体用药剂量见表1、表2。1.2.1 点滴法 用丙酮将19%溴氰虫酰胺和5%甲维盐分别稀释成5个不同浓度,并设丙酮为空白对照,每个浓度选取3龄斜纹夜蛾30头。用微量点滴仪点滴药液于前胸背板上,待药液挥发后,将试虫置于培养皿中(直径18 cm),加入适量荷叶叶片饲养,48 h后检查死亡情况。1.2.2 离体喷雾法 将19%溴氰虫酰胺和5%甲维盐分别用清水稀释5个浓度梯度,并设清水对照。选取3龄幼虫30头,置于干燥的培养皿内,使用potter喷雾塔处理(喷雾压力1.47×105 pa),然后放入适量荷叶叶片,48 h后检查昆虫的存活率及死亡头数。1.2.3

6、在体喷雾法 将19%溴氰虫酰胺和5%甲维盐分别用清水按等比法稀释5个浓度梯度,并设清水对照。将荷叶叶片放在铺有一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选取3龄幼虫30头,使用potter喷雾塔处理(喷雾压力1.47×105 pa),48 h后检查昆虫死亡头数。1.2.4 浸叶法 用19%氯虫苯甲酰胺、5%甲维盐用清水配制成5个不同浓度,并设清水对照。将荷叶叶片分别投入药液中浸渍10 s后取出,晾去浮水后放在铺有一层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选取3龄幼虫30头,放入处理过的叶片饲喂,48 h后检查试虫的死亡头数。1.3 数据分析统计处理死亡率,以药剂浓度的对数值作为横坐标,以死亡率的几率值为纵坐标,用dps

7、软件计算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lc50。2 结果与分析溴氰虫酰胺和甲维盐在不同的生物测定方法中杀虫效果见表3和表4。对48 h的死亡率几率值和浓度的对数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农药在不同的生物测定方法中的毒力回归方程、lc50以及相关系数r(表5、表6)。可见,溴氰虫酰胺采用点滴法测定时,杀虫活性最好,浸叶法杀虫活性最差,说明该药剂以昆虫体壁剂量转移模式为主,而经口剂量转移模式不是很重要,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6,这显然与测试对象的行为生物学差异密切相关。因为已有的研究结论是基于二化螟的室内活性试验,不仅是2种生物的取食习性存在很大差异,且药剂在水稻植株和荷叶上的行为学模式也相去甚远9。由此

8、可以看出杀虫剂的剂量转移模式不仅受制于化合物的作用方式,同时也与靶标害虫的行为生物学及寄主生物学关系密切。溴氰虫酰胺离体和在体喷雾法的lc50分别为142.02和114.99 mg/l,即2种方法处理的活性差异不明显,说明该化合物从昆虫跗节和体壁的剂量转移模式在总的转移模式中的权重相近。与溴氰虫酰胺相反,甲维盐采用浸叶法测定时活性最好,也就是说此化合物以经口剂量转移模式为主,这点也可以从在体活性高于离体活性得到证明。由此可见,化合物的剂量转移模式受到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征和测试对象的行为生物学特性的共同影响,而剂量转移模式是影响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昆虫抗药性机理形成的前提条

9、件,这对昆虫抗药性测定方法的选择显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一些室内抗性测定结果与田间昆虫敏感性不一致性,究其本质,是测定方法不能真实地反映化合物的剂量转移模式所致4,10。 3 小结与讨论同一种药剂对某一种特定的靶标昆虫的活性随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与药剂的作用方式以及昆虫的行为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事实上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对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药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与其作用方式、靶标昆虫行为生物学、药剂剂量转移生物学是制定杀虫剂生物活性评价方案尤其是抗性检测方法的前提。当测定方法越符合化合物剂量转移生物学的原理时,其测定结果就越符合化合物在田间条件

10、下实际的生物活性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抗性测定方法中药剂的剂量转移模式与该药剂在田间条件下完全一致时,所获得的测定结果才能够准确反映昆虫抗性水平,否则就可能高估或低估其抗药性。这可能就是吴益东等10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棉铃虫对久效磷和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时,只有后者的检测结果符合田间抗性水平的原因。参考文献:1 杨 健,王 真,姚安庆.昆虫抗药性测定与杀虫剂穿透生物学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2):421-425.2 吴高峰,李 平.影响杀虫剂生物效果测定结果因素的试验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0,6(4):163-164.3 邓业成,龙丽萍,林明珍,等.褐飞虱抗药性测定方法研究j

11、.广西农业科学,1998(2):75-77.4 陈年春,李永平,覃柳祥,等.棉蚜抗性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工业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化工出版社,1996.5 张 勇.2种生物测定方法对杀虫剂毒力测定结果比较j.中国果树,2007(4):38-40.6 吴 敏,张真真,高聪芬.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方法j.应用昆虫学报,2013,50(2):548-552.7 屠豫钦.论农药的宏观毒理学j.农药学学报,2004,6(1):1-10.8 姚安庆,孙明文,黄日林.吡蚜酮两种处理方式对竹茎扁蚜的毒力测定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2013(11):82-84.9 屠豫钦.农药剂型

12、和制剂与农药的剂量转移j.农药学学报,1999,1(1):1-6.10 吴益东,沈晋良,陈 进,等.用点滴法和浸叶法监测棉铃虫抗药性的比较j.植物保护,1996,22(5):3-6.(责任编辑 陈 焰) 3 小结与讨论同一种药剂对某一种特定的靶标昆虫的活性随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与药剂的作用方式以及昆虫的行为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事实上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对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药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与其作用方式、靶标昆虫行为生物学、药剂剂量转移生物学是制定杀虫剂生物活性评价方案尤其是抗性检测方法的前提。当测定方法越符合化合物剂量转移生物学的原理时,其测定结果

13、就越符合化合物在田间条件下实际的生物活性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抗性测定方法中药剂的剂量转移模式与该药剂在田间条件下完全一致时,所获得的测定结果才能够准确反映昆虫抗性水平,否则就可能高估或低估其抗药性。这可能就是吴益东等10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棉铃虫对久效磷和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时,只有后者的检测结果符合田间抗性水平的原因。参考文献:1 杨 健,王 真,姚安庆.昆虫抗药性测定与杀虫剂穿透生物学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2):421-425.2 吴高峰,李 平.影响杀虫剂生物效果测定结果因素的试验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0,6(4):163-164.3 邓业成,龙丽萍,林明珍,等.褐

14、飞虱抗药性测定方法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8(2):75-77.4 陈年春,李永平,覃柳祥,等.棉蚜抗性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工业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化工出版社,1996.5 张 勇.2种生物测定方法对杀虫剂毒力测定结果比较j.中国果树,2007(4):38-40.6 吴 敏,张真真,高聪芬.水稻二化螟抗药性监测方法j.应用昆虫学报,2013,50(2):548-552.7 屠豫钦.论农药的宏观毒理学j.农药学学报,2004,6(1):1-10.8 姚安庆,孙明文,黄日林.吡蚜酮两种处理方式对竹茎扁蚜的毒力测定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2013(11):82-8

15、4.9 屠豫钦.农药剂型和制剂与农药的剂量转移j.农药学学报,1999,1(1):1-6.10 吴益东,沈晋良,陈 进,等.用点滴法和浸叶法监测棉铃虫抗药性的比较j.植物保护,1996,22(5):3-6.(责任编辑 陈 焰) 3 小结与讨论同一种药剂对某一种特定的靶标昆虫的活性随测定方法的不同而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现象与药剂的作用方式以及昆虫的行为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事实上寄主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也会对杀虫剂剂量转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药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与其作用方式、靶标昆虫行为生物学、药剂剂量转移生物学是制定杀虫剂生物活性评价方案尤其是抗性检测方法的前提。当测定方法越符合化合物剂量转移生

16、物学的原理时,其测定结果就越符合化合物在田间条件下实际的生物活性水平。也就是说一个特定的抗性测定方法中药剂的剂量转移模式与该药剂在田间条件下完全一致时,所获得的测定结果才能够准确反映昆虫抗性水平,否则就可能高估或低估其抗药性。这可能就是吴益东等10用点滴法和浸叶法分别测定棉铃虫对久效磷和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时,只有后者的检测结果符合田间抗性水平的原因。参考文献:1 杨 健,王 真,姚安庆.昆虫抗药性测定与杀虫剂穿透生物学j.应用昆虫学报,2011,48(2):421-425.2 吴高峰,李 平.影响杀虫剂生物效果测定结果因素的试验观察j.中国公共卫生,1990,6(4):163-164.3 邓业成,龙丽萍,林明珍,等.褐飞虱抗药性测定方法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1998(2):75-77.4 陈年春,李永平,覃柳祥,等.棉蚜抗性测定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工业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化工出版社,1996.5 张 勇.2种生物测定方法对杀虫剂毒力测定结果比较j.中国果树,2007(4):38-40.6 吴 敏,张真真,高聪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