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1页
某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2页
某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3页
某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4页
某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第一章自然概况*县因*山而得名,位于*省东部、台州地区西北部。东连*、西接*化南邻仙居,北界新昌,东西长54.7公里,南北宽33.5 公里。*县历史悠久,境内山峦重叠,溪流纵横,气候温和,物产丰 富;是擅有山水之利的半山区县,既是人文荟萃的文物之邦,乂是风 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地处*丘陵南部,山地占县总面积82.3%,俗称“七分山、二 分田、一分水”。*山脉、大雷山脉蜿蜒县境南北;始丰溪横贯东西, 形成一封闭式的三角形盆地,称*盆地,县城即位于该盆地的中心地 ixo枠临近东海,纬度较低,受季风影响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季温暖,夏季炎热。全县

2、现有乡镇13个,其中5个乡,8个建制镇。1998年县城建 成区人口 7.76万,用地而积6.4km2o 1999年*县城关镇被*省人民 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二章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县口古以来就是区域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冃前仍保存 着比较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片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古城传统风 貌和格局颇具特色,历史文化价值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文物丰富浙东名邑*历史悠久,素有“文物之邦”和“小邹鲁”的美誉。大约距今2亿7千万年以前,这里曾是“龙”的世界“我国 东南第一个恐龙的故乡”。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人类栖息、劳 动。夏、商、周三代,这里居住着瓯越民族。战

3、国时代,属越国、楚 国。秦朝属闽中郡。汉朝先后属会稽郡回浦县和章安县。*是台州设立的第一个县。三国吴大帝初年(222-231),划出 章安西北部设始平县。黄龙三年(231),因魏国也有始平县,改称南 始平。西晋太康元年(280),因雍州亦有始平县,遂更名始丰。东晋 永和三年(347),县的南部划出另建乐安县(今仙居县)。从此,除 了同磐安、宁海接壤的小块地方有所变动外,*境域己趋定型。从南 朝到宋,*县名几经更迭,先后曾称唐兴、*、台兴,至宋建隆元年 (960),再一次更名为*县,一千多年沿用至今。南朝梁代(502- 557)曾为赤城郡治所在,因境内赤城山而得名,因此称“赤城故郡”。 纵观历史

4、,自古以来,*县一直是浙东一座文化名邑,以境内*山得 名的文化不但是浙东文化的代表,也是国内外闻名的名山文化。横亘枠境内的和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有“佛宗道源”之 称。山中千峰竞秀,万壑争流 被东晋孙绰誉为“iii岳之神秀者”。明 代旅行家徐霞客三登*,写下游*山口记,赫然标于徐霞客游 记之首。枠山的青山绿水间蕴藏着众多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并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尤为著名的有佛教“五百罗 汉道场”石梁方广寺,中外“*宗”祖庭国清寺,唐代诗人寒山了隐 居处寒石山,宋代禅宗名刹万年寺,全国重点寺院高明寺,还有东汉 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仙源”桃源洞,道书第六洞天玉京洞,第

5、 四福地灵墟、第十六福地天姥山、第六十福地司马悔山,碧玉连环的“仙都”琼台,道教“南宗”发祥地桐柏和释道双栖的华顶山、赤城 liio悠久的历史,特別是因之得名的横亘县域境内的*山,使*积淀 了丰富灿烂的文化。现*县域范围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2处,其中 国家级1处,县级41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类型多样,展示着*古 代灿烂的历史文化。二、山岳神秀名人荟萃得粋山之灵气,披始丰溪之泽恩,一千多年来,和县城一直是和 山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吸引文人雅士为之前来,留下篇 章无数,晋孙绰z赋、明徐霞客z游*山口记即是其中著名者。受*山释道二教的影响,释道儒三教并存是*县城文化颇有特色 的地方。城中寺

6、院道观多达儿十处,与文庙、书院并行不悖。远在汉朝就有汉儒官高察隐居北山察岭读书,至今留有“汉高察 隐居处”。到了南齐,顾欢在栖溪开书馆授徒,培育人才,成为*教 育的启蒙者。从此,在漫长的一千多年历史中,和人形成机敏聪颖, 勤奋好学的品格。不但名门望族重视教育,将兴学列入族规;就是一 般百姓也节衣缩食,延师课子。特别是晋、宋以來,大批北方士族南 迁和,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儒学在*获得长足发展。北宋庆历七 年(1047), *建起规模宏大的孔庙;皇佑五年(1053),县令石牧之, 在孔庙建县学授生员;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特科进士徐大受建 竹溪书院,朱熹高足泮时举建上下儒堂。其后,户部侍郎

7、季思可、进 士叶亨孙、徐一夔等先后建起雷马书院、神州书院、龙溪书院、赤山 书院、创志书院和聿修书院。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计有 曹源、丹山、观榜、清溪、文明、文溪、蓝州、玉湖、赤城、苍山等, 弦歌之声响彻粋古城。清代以来,城内外书院更是大增。重视教育,带来*县人才辈出, 据*县志载,至清末,*共出进士 152人,其中有文状元唐尧卿、 武状元陈桂芬,榜眼张桂、金伦、杜宁,探花裘淳等,此风相沿之今 依然。三、枕山面水形胜之地*县治自建县伊始,一直位于*山南麓,始丰溪北岸,县名从山 名。和县城的选址,显然是依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而作。背负*山是 为灵秀气脉之来源,即*县城之祖山;前有始丰溪自酋

8、而东,与中国 古代“气乘风则散,遇水则止”的择址原则和一致,是为聚气z媒; 赭溪源城右缓缓而下,金(西)、水相契。此所谓地甲东南之秀,天 开文运之区也。这种依自然山水而选址筑城的方式,造就了*古城南宽北窄的不 规则三角形态,故而又有“琵琶城”的俗称。四、城局典型八门稀有 和县城旧有道路系统分街、巷、弄三级,并以二纵一横为主干道。 二纵一为文明巷(今劳动路),北起小北门,南至东、西中山路接口 处,长1016米;一为四方塘路,以境内有水塘得名,北起后洋朱巷, 南至中山东路,全长585米。一横由三国立县时的古街向东西延伸而 成,东为泰宁街(今屮山东路),西为永清街(今屮山西路),并沿此 街道布置官署

9、、文庙及商业,且与城门并不严格对应,街宽约35 米,除作为交通干道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商业功能。主要街道离南城 墙很近,显然是因始丰溪水运便捷之故。巷是居民区内的交通干道,宽23米,均与二纵一横三条主干道 垂直和交,并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横向的巷有大司空巷、十字巷、 义学巷等,纵向的有城隍巷、华光巷等。民居多朝街巷开门。弄是民居之间的便道,往往细长曲折,与巷垂直相交,宽仅一米 左右,如隔墙弄、九弯弄等。这种布局是中国古代小城市的典型格局。特别突出的是,一般县城仅开四门,即使台州府城也只有七门, 而*开有八门,大小各四:应台(大东门,今中山东路起点),水陡 (小东门),玉笥(南门、后名环碧,孔庙

10、前),广济(小南门),永 淸(西门,旧名通越,临川桥东),利济(小西门,今民井巷西),文 明(小北门,又名跃龙,今劳动路、环城东路口),金庭(北门,后 洋朱巷北)。这在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县城现保留下来的古代民居,大部分成组成团,如中山路成线 状,较完好地保存了其原生的格局和外部空间状态,为保护古城的整 体形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城中保存古代民居较为完整的街区主 要有:中山东路(古泰宁街)、中山西路(古永清街)、华光巷、民主 路(古城隍巷)以及四方塘路等。这些街区是*古城最早最繁华的区 域,集中体现了*县城作为地区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特点。五、建筑淡雅因地制宜粋民居多呈口字形的四合院,

11、白墙黛瓦,与*其它地区的传统 建筑相类,但更多一点灵巧雅致和不拘一格的个性。在材料上多因地 而取,或直呈材质原本或加工精制,皆决于建造者的品味和经济状况, 而无奢华之感,透出几分*人特有的崇尚口然、率性所至的天真情性。 如建筑以石板为墙者不在少数即为*传统建筑的一大特色,石板朴质 者仅使以素平,精细者则饰以各种吉祥图案,以浅浮雕为之,取于自 然而各有所以。民俗俭勤,民性淳朴不仅是*人的性情,也是其建筑的特征。不 尚奢华,而着意在重点部位强调建筑的艺术性,是*传统建筑普遍采 用的手法,女m *地区的民居限于结构外观平直,少变化,所以常在 檐卜'和门窗四周刷一砖到二砖宽的白粉以加强轮廊和突

12、出重点。例如 后洋陈路7号居民山面临街用口粉刷突出山尖及雨搭漏窗,形成构图 中心;先进路4号民居,高三层,用粉刷突出轮廊并分割立面;民主 路95号民居用粉刷强调墙头及屋脊上单砖线脚的起伏转折;横山村 入口用粉刷突出轮廊。在这些建筑屮粉刷都起到了很大的装饰作用。 除突出轮廊外,还有一些例子在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山尖和入口集中 使用大片白粉刷,十字巷34号民居就是很好的例子;又如,在内外 檐的重点部位梁桁、楣罩、柱头、撑拱、琴松、马腿、门窗格扇、 天花、栏杆等处进行精细的外形修饰、雕刻与油饰。在装修艺术处理 中,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惜功俭料、重点突出、决不滥施刀斧的创作 设计思想。如外檐装修中选择了檐

13、廊部分作为艺术处理重点。因为檐 下视距近、光线好,檐廊是日常生活操作的地方,又是内外交通必经 之道,这样就可以突出艺术效果。在内檐处理中,因为门窗根格处于 水平视线以内,便于观赏,并且为室内采光孔道,富于光影变化,故 着重予以修饰。总之,在艺术加工中,市于运用部位适宜,雕琢繁简 得体,与周围简素的粉壁、板壁、天花、楼面组成了统一协调的整体, 形成气氛宁静轻巧的居住空间。建筑顺势而筑,充分利用山形,构成巧妙而丰富的内部空间和外 部形态,是*传统建筑的另一特点,妙山花楼民居是这方面的优秀代 表:花楼占地约750平方米,平面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市前院、大 院两进院落组成。建筑依妙山而建,层层递进,

14、对称布置。前院标高 最低,大院稍高,正厅阁楼最高。两层高差的房屋交接处顺势做了两 间半地下室,作贮物之用,充分利用了山地的地形。第三章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回顾*是*省的文物之邦,是浙东的文化中心。*山文化不仅在国内, 而且在国际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省人民政府于2000年公布*为 *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对*古城历史价值的肯定。在这前后,*县人 民政府都对古城的保护及历史文化的弘扬做了不少工作,但总体上 说,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保护工作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进一 步加强。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 面:第一,重视现存文化古迹和传统街区保护,对*的历史文化古迹 进行了部

15、分的维修。1997年,在第一、第二两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之后,又公布了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县政府颁布了* 县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决定从城市维护费中每年按排一定比例的专 项经费,用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的维护保养。并对利用文物保护 单位和文物点进行开放所得的门票收入,每年提取5%,用于文物的 日常维护。现在,已修复了国清寺、塔头寺、高明寺、中下方广寺进 行开放,对一些文保点也进行了程度不等的修复保护。第二、大力加强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宣传、教育工作。博物馆经常 开放,多次举办历史文化专题展览。组织力量编写*地方史料。已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县志,在天津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名城名 镇丛书佛宗仙

16、源浙东名邑*,在书中系统介绍了*的历史沿 革、名胜古迹、风俗人情、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风貌、历史文化 交流及今日*新貌。两次编印*画册,以图片形式介绍*的历史 文化。1993年为弘扬*山历史文化,举办了*山文化旅游节,旅游 节中还召开首届国际*山文化学术研讨会。第三、组织成立了 “*山文化研究会”,该研究会已出版了三辑 和山文化研究专号。还相继成立了 “道教南宗研究会”、“道教南 宗功法研究会”、“济公研究会”、“曹天风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 山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研究。第四、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以*县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向全 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为此,*县组织

17、编写了爱我*一书,列入可爱的家乡从书,在上海华东师大 出版社出版,印数5万余册,分发全县广大青少年,作为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的乡土教材,使他们了解*,热爱*,建设*。以*光辉的历 史文化激励今人,籍以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第五、正在撰写*县文化工作十年规划(初稿),在规划中将历 史文化作为一个重点来安排。在2010年前.将全面完成传统街 区、古民居、历史文化遗存的维护和整修工作,对外开放。总之,努力继承前人留给*的这一笔宝贵财富,使z为当前两个 文明建设服务,使*县的历史文化发出更夺口的光华,使*成为一座 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县今后的一个目标。第四章规划依据、原则、目标、范围和总

18、体框架、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7月1日 实施)4、*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2年1月)5、*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88年11月)6、*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7、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 年9月)8、*省建设厅、文物局*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要求 (浙建规【2002】106号)9、*省人民政府批准*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浙政发2000 27号)10、*县城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11、国家和省有关历史

19、文化名城保护的文件12、有关*县志的历史文献二、编制保护规划的原则1、贯彻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 文物工作方针,注意对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釆取 有效措施,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努力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可持续保存和利用。2、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体现文物 保护工作的“五纳入”原则,即“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 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 制”。城市现代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旧城的调整改建,要与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的 作用,使*

20、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既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求,又保 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3、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是城市总体 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同时,城市总体规划应 当在城市性质、总体结构、功能分区组织等方面充分反映保护历史文 化名城的要求,坚持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4、既要保护有形的、实体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乂要继承和发扬 无形的优秀文化传统,使有形的遗存和无形的传统相互依存、相互烘 托,共同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 发展。5、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历史真实性及其环境风貌的整体性。 对己不存在的文物古迹,一般不提倡重建。6、编制保护规划要

21、突出保护重点。对文物古迹、环境以及具有 传统风貌的街区予以重点保护。三、规划期限和保护目标近期20022005年。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改善和整治处见 成效,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得到改善。文保单位本身得到有效保护和 合理利用。在古城范围内,凡破坏古城空间形态,以及严重损害文保 单位、历史文化街区环境风貌的建设性破坏得到遏制。近期保护规划的主耍实施内容有:*修复孔庙大成殿、明伦堂,依历史原状恢复两疣、大成门、 泮池、根星门等,在南部与人民路相邻地块形成城市小广场,使之成 为进入中山路历史街区的一个主要节点。估算投资约400万。*修缮张文郁故居,建立*地方民俗博物馆,投资估算约350 万。*修缮张世杰

22、祠,按历史原状恢复牌位或塑像,保持现在老人 活动中心的使用功能,投资估算约50万。*于中山路东端,依历史原状复建应台门,并在与飞鹤路相接 处建立城市小广场,以为中山路东段的节点,投资估算约200万。*结合沿始丰溪岸市民广场的建设,修缮涌禹庙、戏台、涌江 堂(溪岸四路47号)、姜宅(溪岸西路50号),使之成为市民广场上 的历史文化景点,投资估算约150万。中期20062010年。历史文化街区的改善、整治和保护取得 明显成效。完成所有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与 文物不相协调的环境逐步整治,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科学展示、合理利 用,古城空间形态的治理有所进展。远期20112020年。历史

23、文化街区得到有效保护,环境整治工 作基本完成,并形成与文物相协调的周边环境。古城传统风貌和空间 形态的保护与新建筑之间取得良好对话和融合关系。历史文化名城的 保护工作在国内达到较高水平。四、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为*县城内,地域面积29.4平方公里。以*古城1.85平方公里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重点地区,即南至人民路, 北达环城东路,东、西以赤城路、飞鹤路为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为*县行政区域范围,历史文化街区、古城 格局及传统风貌的保护,规划范围为*古城。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框架从*古城的实际情况出发,古城全面整体的保护条件已不具备。 因而,实行重点集中保护与零星点状保护相结合的方式,

24、不仅是* 古城的现实使然,也是城市风貌持有历史文脉特征的必须。本保护规划实行一街、二区、五点、一界的总体保护框架,形成 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古城特色的 整体形象。一街 即屮山路老街,西起法溪路,东至飞鹤路,全长约1610mo 中山路老街是*古城的主要结构性街道,它横贯*古城,是本保 护规划的结构主轴。这根主轴由七个各具特色的空间区块组成:梅塘区块、将军庙区 块、张文郁故居区块、县府大堂区块、孔庙区块、花楼民居群区块、 应台门区块。根据中山路的空间结构,考虑到街区步行空间人流容量的需要, 并结合旧城改造建设,沿中山路设置三个开放型的广场(绿地)。它 们既是中山路空间

25、结构重要的节点,同时也是人流集散活动的“核”。二区 即结合城市规划的道路调整及老城区的现状,以劳动路为 界,将以中山路为轴的历史街区,划分为东西二片历史文化街区,分 别命名为中iii东路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此二区域包括了所有老城区的十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古 代民居建筑,也是*古城的中心区,从而集中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 最具特征的部分。五点 即根据*古城的边界特征,结合现代城市规划的构想,保 存、恢复、整理五个古城的边界节点:文明门、应台门、南明观、涌 禹庙及溪岸路民居。一界即赭溪东侧的溪岸整治。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改造,*古城的城墙和城门已不存在,只有从 古城边界道路的走向,人

26、们才能依稀辨识出古城墙原来的影子。为使 古城边界形态能得以最大可能的感知,并使之成为*县城具有空间标 识性的节点,本规划采取了五点、一界的提示性结构,作为*古城边界休现。六、对老城区以外、县城规划29.4km2范内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此举是和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内容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应使城市发展与地面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齐头并进,从而为城市风貌变迁和发展的连续性提供基本的依据和条件。1、孝友堂、文昌阁、莪园戏台己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详见图纸。2、西演茅村的茅氏宗祠及曹岩庙与规划中的县行政中心冲突较 大,予以搬迁。搬迁地点可选择在附近的三茅溪一线,结合城市绿带 的规划,形成具有地

27、方历史特色的景点。3、水南村的许氏大房、三房、五房、六房祠堂以及关公庙、庵 堂、戏台等保存较完好的历史建筑,应予保护,并应在原址上。若确 与新规划的道路或建设项目有冲突,需异地搬迁保护的,应报*县建 设规划局和文化局批准。第五章 古城格局与风貌特色的保护一、古城格局和风貌构成及存在问题1、古城格局*古城以二纵(劳动路、四方塘路)一横(屮山 路)的道路为主要骨架,除劳动路已拓宽改造外,其它二者道路的格 局基木为原状,而以中山路最为完整。作为城市边界的的城墙已改造 为环城干道,古城边界除临川桥、赭溪一线外,已无任何突出的标识。 工人路以北部分除少量零星分布的传统民居外,多为近二十年来的新 建筑。具

28、有传统特色的建筑集中分布在以中山路为轴的两侧以及民主 路、四方塘路的北部,县城内十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全部位于此一区域, 古城风貌的维系也全赖于此。古城旧有道路系统分街、巷、弄三级,并以二纵一横为主干道。 二纵一为文明巷(今劳动路),北起小北门,南至东、西中山路接口 处,长1016米;一为四方塘路,以境内有水塘得名,北起后洋朱巷, 南至中山东路,全长585米。一横由三国立县时的古街向东西延伸而 成,东为泰宁街(今中山东路),西为永清街(今中山西路),总长 2020米。主干道与城门并不严格对应,街宽约35米,除作为交通 干道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商业功能。巷是居民区内的交通干道,宽23米,均与二纵一横三

29、条主干道 垂直和交,并基本呈东西或南北走向。横向的巷有大司空巷、十字巷、 义学巷等,纵向的有城隍巷、华光巷等。民居多朝街巷开门。弄是民居之间的便道,往往细长曲折,与巷垂直相交,宽仅一米 左右,如隔墙弄、九弯弄等。现认定的中iii东路、中山西路二片历史文化保护街区,除已拓宽 的劳动路(原文明巷)夕卜,基本包括和保存了*古城二纵一横的原有 格局,它们也是迄今保留得较为完整的*传统街区。2、风貌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由以下3个方面组成:文化活动一一即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地方性民俗活动。建筑物包括典型的建筑群,首先其本身具有历史、科学、艺 术、使用等综合价值;其次这些建筑物的类型多样、风貌统一完整。

30、它们是荣阳里41号、梅塘、宣武第、同寿堂中药铺、临川桥、将军 庙、三井(含三井殿)、乌门楼许、王以仁故居、张文郁旧居、县政 府大堂、义井、杨氏宗祠、花楼民居群、孔庙、观音堂、忠节祠、吹 鼓亭、张世杰祠、蒙馆井、保心医院旧址、圣旨门、五世同堂、高门 头、叶氏大院等。空间结构由建筑物、自然环境所构成的一种城市肌理和外部 空间关系,是一种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城市活动方式以及对城市空间 体认的表达,如中山路的空间格局以及平章巷、朱何岭(九曲巷)、 让巷的道路形态的命名。3、存在问题 就中山路而言,虽然传统风貌犹存,但近年一些 新插建的建筑没有在高度和格调上与传统建筑取得一致,已严重威胁 到中山路传统风貌

31、的完整性。大量传统建筑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由 于年久失修,其结构和设施均超过使用年限,破损、腐朽严重,内部 设施陈i口、简陋,通风、采光及卫生条件均不能满足现代生活要求, 功能杂乱,户型不成套,私密性差。据我们调查,中山西路建筑结构 的构成如下:砖混结构占42.1 % 砖木结构占10.5 % 木结构占47.4%; 屮山东路建筑结构的构成如下:砖混结构占51.1%、砖木结构占 5.1 % 木结构占43.2%。虽然中山路,特别是临川桥一带商业活动 目前似仍繁荣,但其经营内容多为低档的日用杂物,最高店面租金不 过1000元,与劳动路几不可同论。这些表明,具有传统风貌街区的 环境与冃前日益增长的现代生

32、活需要存在着差距,其功能已严重衰 退,不能与*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相符。二、保护规划原则1、在分析历史文化遗存现状特点和现况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确 立古城格局和风貌需要保护的内容,注重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城格 局和风貌。2、从宏观和微观上采取多种规划措施,如古城功能的改善,用 地布局的调整,古城人口的疏解,对保护地域规定严格的规划设计要 求,对过去建设性破坏逐步进行整治等,保护和延续古城格局和风貌 特色。3、与县城总体规划相协调。在城市总体层次上保护和延续古城 格局和风貌特色的措施要与县城总体规划协调一致。4、尽力把古城格局与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历史街区有机组织 起来,形成一个风貌格局基本一致,能

33、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反映 古城特色的综合形象。三、古城格局和风貌特色的保护1、古城边界的整理与体现古城边界的廓清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鉴于 和古城边界的原有形态己不复存在,为使其有所提示和再现,成为城 市文脉连续的组成要素之一,木规划采取以下措施:1)恢复应台门。将镇东庙搬迁至应台门以内,结合应台门的复 建,与陈氏宗祠一起形成中山东路历史街区的东入口广场。2)文明门(小北门)旧址,即今劳动路、环城东路交界的三角 形地带,结合绿化设置,树立与之相关的地标雕塑,以为识别。3)其余六门旧址,即水陡门(小东门,后名德胜门,今担水巷 起点)、玉笥门(南门,后名环碧门,今孔庙前)、光济门

34、(小南门, 今三角巷南)、永清门(西门,旧名通城门,今临川桥东首)、利济门(小西门,今民井巷西)、金庭门(北门,后洋朱巷北),均要立碑以 志,或结合旧城改造设计予以恰当体现。4)赭溪东岸,应结合溪岸的设计,将护栏做成城墙雉堞状,以示古城墙和古城边界的特征。5)人民西路以南的城市绿化广场设计,应结合溪岸路民居、涌 禹庙保护以及古城小南门的意象,体现古城边界的特征和形态,造就 一个具有城市文脉特征的现代广场,使旧城改造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 的保护互为促进。2、古城街巷形态的保存1)对中山路(西起法溪路,东至飞鹤路)路段的空间格局及道 路形态进行保护。劳动路两侧、东西中山路入口的的新建筑,耍在风 格、

35、体量、色调上与中山路历史街区的格调保持协调,建筑高度控制 在3层,并具有明显的老街区入口的特征。2)对四方塘路、民主路的道路形态及主要空间格局进行保护。3)对平章巷、朱何岭(九曲巷)、让巷的道路形态进行保护。这 三条街巷在粋有着特殊的人文内涵和教育意义,在保护方法上可采用 多种形式予以体现,如可以是以遗迹与绿化相结合方式。鉴于其周边 的环境较为杂乱,因此在整治时,特别要注意对街巷地面宽窄现状的 保持。以上街巷的保护范围见图纸。并对历史街区内的现有建筑分别确 定保护、改善、整饬、重建、保留或拆除。对属于重建或整饬类建筑, 应采用坡屋顶,体量宜小不宜大,建筑高度不超过3层,檐口高度不 超过8米,色

36、彩以黑、白、灰、栗为主色调,门、窗、墙体、屋顶形 式应与*传统相符合;在风貌协调区内,建筑形式、色调要与历史街 区的建筑和协调,朝向历史街区面的建筑,高度控制在3层,檐口 高度不超过10米。建筑功能以居住为主或是对环境不产生干扰的公 共建筑。历史保护区的街巷,应保持原有的尺度和比例关系,街巷宽度与 两侧建筑高度不得轻易改变。路面材料要恢复传统特色,采用石板铺 砌。原有架空线应通过整治进行地埋,果壳箱、垃圾箱、公测、招牌、 路灯等小品,应有地方特色。3、古城内分布零散、具有地方特色且保存较完整的民居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对所有有价值的历史遗存的保护,它不仅 是对相对集中的能体现地方特色的历史

37、街区的保护,同时也要对那些 散落于城市各部分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和体现,惟有如此,历史文化 名城的气息方能散布于城市每一个可能的角落,并对新的建设发生基 因遗传般的影响。因此对于此类建筑,应加以修缮,不得因任何理由 予以拆毁,并耍在旧城改造和建设中,使之结合于新的规划,方式可 以多样化。如确因与旧城改造项冃冲突较大,需整体搬迁处理的,应 报*县建设规划局和文化局批准。此类建筑计有:朱宅(现为明丰幼儿园,荣阳里巷41号)、凌氏 书房(塘岸巷30、31号)、茅宅(水坑巷30号)、马公庙(赭溪路 135号)、金举人宅(赭溪路141号)、袁镇长宅(杏庄路52号)、东 岳宫(劳动路29号)、植桂龙庭(柏树

38、巷16号)、陈隆兴商号(牌门 前巷33号)、范广昌宅(牌门前巷17号)、范大昌(四方塘路61号)、 聚星楼(后朱洋巷45号)、涌禹庙(溪岸西路)、姜宅(溪岸西路50 号)、涌江堂(溪岸西路47号)等。4、古城整体层次的保护措施1、开发新区、保护古城。根据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其总体布 局为“一条主轴,一个中心,三大片区”的结构形式,城市建设用地 将从1998年的6.4km2扩展至29.4km2。*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已为城 市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空问,城市各项建设已有条件在规划确定的广阔 发展个间内选址定点;不利于名城保护的建设项目应安排在古城外, 不应再往古城范围内挤。加快新区的开发建设,逐步拉开城市

39、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 生产设施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为保护名城创造分利条件。古城产业 要以居住和发展第三产业为主,逐步降低人口密度,疏解改变交通拥 挤状况,增加绿地面积,搞好配套设施,改善和提高环境质级。新区 要按“新面貌、新功能、新特色”的要求,建设成为现代的综合功能 区,以增强*的经济实力,展示时代风貌,吸引古城人口外迁,减缓 古城压力,通过开发新区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2、疏解古城人口。古城范围内总用地为1.85平方公里,现居住 户籍人口 47000人,人均建设用地39.4平方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古城范围内用地以居住和第三产业为主,主 要安排居住、公共设施、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化等

40、用地,据国家标 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 同时符合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人均建设用地 需65平方米,按此测算,古城1.85平方公里内可安排人口约30800 人,需从古城内疏解出去16200人。3、古城用地布局调整。为了改善和提高古城内的环境质量,毓 解古城内交通,古城内不能再安排工业和仓库建设,现有工业、仓库 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逐步迁出。位于中山东路历史街区妙山的人 武部办公楼予以搬迁,恢复妙山原有的自然状态。占用孔庙的粮食仓 库也要变迁,恢复孔庙的原来功能。4、为了使古城内各项基础设施的外部形象与历史文化名城的风 貌相适应,规划采取以下措

41、施:电力、电信和有线电视架空线路要逐 步下地埋设。设置在古城范围内的变电所、开闭所应采用户内型,建 筑形式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垃圾中转站的周围要设置绿化带。五、增添历史文化名城风采的措施1、保护古树名木和古井。保护县城规划范围内的22株古树名木 和古城内的5 口古井。禁止在距树冠垂直投影5米的范围内堆放物料、 挖坑取土、兴建临时设施和建筑、倾倒污水和污物垃圾、动用明火或 者排放烟气。严禁砍伐或者迁移古树名木。因特殊需要迁移古树名木, 必须经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报同级或者 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在古井周边地带,禁止进行有损毁古井的建设活 动,更不得填埋。古树名木和古井旁均要

42、设立文字说明牌,建立管养 责任制,落实管养单位。*城市规划范围内古树名木名录序号编:具体生长 位置管护单位(人)名称树龄(年)平均冠 幅(米)高” r )z米 树树围(厘米)012625100001单位庭院*中医院樟树50017175400226251(x)008出旁下余村樟树500816650032625200001寺院勤丰老协樟树4001513340042625200006村旁清溪村樟树300814336052625200007村旁清溪村樟树300517345062625200008村旁下路口村樟树300914420072625200009村旁下路口村樟树300917445()826252

43、(x)021村旁西演茅村樟树35()18255000926252(x)022村旁西演茅村樟树3002222434102625200023村旁四演茅村樟树3001218340112625200026村旁坡塘村樟树40025224361226253(x)001单位庭院银轮公司朴树100812196132625300002单位庭院银轮公司黄连木100914205142625300038田旁玉湖徐村马尾松1508231871526253(x)052村旁下余村樟树200142031()162625300054村旁坡塘村樟树1501223214172625300055村旁坡塘村樟树100316190182

44、625300057iii旁坡塘村樟树25020203941926253(x)058田旁坡塘村樟树1501618318202625300059村旁坡塘村樟树2501616331212625300061山坡坑边村马尾松1506292432、按原状原址复原应台门。*古城的城门原有8个之多,岁月 沧桑,现竟无一留存。应台门原是城市的东门,地处中山路东端,即 现飞鹤路与中山东路交界处,是中山路的起始节点,且尚存老照片, 在形态上有复原的依据。因此,规划建议复原,并将与飞鹤路建设有 冲突的镇东殿变迁z复原后的应台门西测,与陈氏祠堂一起,组成屮山路东入口的小型广场,形成历史街区与城市主干道的接入点。3、修复

45、孔庙。原孔庙所在地为粮食仓库所占,现尚存大成殿、 明伦堂,保存状态尚好。规划将现粮食仓库迁出,按县志所载格局, 全面恢复孔庙原有状态,计有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冼、 明伦堂等,并在南部开辟小型广场,形成中山东路历史街区中部与人 民路接入点,增加历史街区的可达性。4、恢复妙山原来的城市绿地功能。妙山现为人武部办公楼所在, 规划予以搬迁,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设计,恢复妙山作为城市绿地景 观的功能,成为历史街区难得的公共绿地,远期可考虑将花楼民居群 组织进妙山公园,成为妙山公园的休闲性场所。5、建立标志物系列。除应台门复原建设外,其余七门要建立标 志,以示古城原有边界。第六章历史街区的保护一、

46、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街区空间形态和 自然环境特色,保护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 性,还要注意保留它们赖以存在的文化内涵。一要保护历史的真实性, 要尽可能多地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二要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存整 体的环境风貌,不但包括建筑物,还包括街巷、古树、桥梁、院墙、 池塘、河流等构成环境风貌的各个因素;三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保 证居民的继续生产和生活,发挥其社会功能,促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社 区发展。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要遵循适应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需 要的原则,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3、在历史文化街区内

47、,除依法保护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点外, 对其它现有建筑物的保护、整治和利用,实行重点保护、普通改善, 大力整治,合理利用的方式。保护重点一一是是指对现存风格典型、质量较好的历史建筑,实 行原样、原地保存。从*古城的实际情况看,此类建筑量少,大多为 文物保护单位,因此称之重点保护。普遍改善一一是指建筑风貌较好,结构完好,但不适合现代生活 需耍的历史建筑,维修保持其外貌,对建筑内部进行性修整改造。此 类建筑数量较多,因此需要普遍改善。大力整治一一是指对风貌差或违章搭建的建筑进行整治,包括拆 除、重建、整饬等方式,以达到环境风貌完整性的要求。合理利用一一是指历史街区内,使用性质不合理的建筑,将其功 能

48、调整为合乎历史街区保护要求的内容。4、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法,重在保护历史建筑的风貌,对非文 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建筑,内部可以而且应当整修,但切忌大拆大建, 要采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并进行连续定期维护。二、历史文化街区范围的划定1、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划定依据根据*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规定,针对*古城的实际 情况,将具有真实的历史遗存并能传递*历史、传统特色信息,有较 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 特色,在视线所及范围内风貌基本一致,没有严重的视觉干扰,有一 定规模的街区划定为历史文化街区。2、历史文化街区范围的划定历史街区范围的划定主要考虑有明确的界线,便于规划管理

49、。一 般以河、路、巷为界,不能以此划界的,则以整幢建筑的外墙为界, 以便操作。根据古城现存的历史风貌特色,规划确定中山西路、中山东路二 片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古城西半部,西起法溪路,东至劳动 路;南界人民西路,北至十字路,总占地面积163400m2o中山东路历史街区位于古城东半部,东起飞鹤路,西至县政府前 广场;南邻人民东路,北距工人路约20-80m,总占地面积276500m2o中山东路历史街区由三个既相互紧邻又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 即:屮山东路街区部分、民主路北部街区、四方塘路北部街区三、保护层次、分级和保护要求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由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历史街区的保 护两

50、类保护组成。这两类保护,根据文物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有不同的要求。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层次保 护。2)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分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重点保护区是指特色鲜明、风貌完整、历史遗存比例高,需要重 点保护的区域,是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部分。风貌协调区是指为保证重点保护区的风貌及其完整而划定的外 围环境风貌协调区域。2、分级保护的范围与要求1)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要求见第五 章文物古迹保护。2)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区的保护要求:重点保护区内的各种修建需在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文物管 理部门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下进行审批。

51、其建设活动应以维修、整理、 修复及内部改造为主;其建设内容应服从文物古迹的保护要求;其建 筑形式、体量、色彩、高度都应与保护对象和适应。规模较大的修建 活动和环境变化应经专家评审。各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的沿街区域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建 筑功能以居住和不污染环境的公共建筑为主,建筑体量宜小不宜大, 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应与*传统建筑相符合,建筑高度以二层 为主,色彩控制为黑、口、灰及栗色或原木色。原有架空电线杆、 有线电视天线等有碍观瞻之物应改掉,路面应保持、恢复石板铺砌, 街道小品(如果皮箱、公厕、标牌、广告、招牌、路灯等)要具有地 方特色。各历史文化街区应对相对完整的地段加以维修恢复,

52、保持原有空 间形态及建筑风格,功能为居住或传统商铺建筑。古井、树木及反映 居民生活之特色庭院、特色空间(如街头广场、井台广场)要予保留, 不符合风貌要求的建筑应予以改造或拆除。3)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保护要求:该范围内的各种修建活动应依据保护规划的要求,经城市规划行 政主管部门和文物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方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 据保护要求,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建筑形式、 色彩、体量应与历史街区的建筑相协调,面向重点保护区的高度不超 过3层,背向重点保护区的控制在5层以下,功能以居住和对环境不 产生污染的公共建筑为主。对任何不符合上述要求的新建建筑,除必 须搬迁及拆除的以外,

53、近期都应改造外观形式和建筑色彩,以达到环 境风貌的统一,远期应搬迁和拆除。3、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规划确定以下几种保护和整治模式。1)保护保护原样,以求真实反映历史遗存。对历史街区内 文物保护单位和风貌典型、质量较好的传统民居,采取保护的方式, 可进行修缮或对个别构件加以更换,修旧如故,以存其真。2)改善一一是指建筑结构尚好,但不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建筑, 原有结构不动,局部修缮改造,配备市政设施,改善居民生活质量。3)重建对传统风貌影响大的建筑,采取拆除改建的措施, 以保障与传统风貌的协调。4)保留对80年代以后兴建的建筑,砖混结构,造型与质量较好,同时与传统风貌环境冲突不大,采取保留,维持现状

54、。5)整饬一一对于质量较好,风貌较差的建筑,对其立面面进行 整治,包括降低高度、屋顶平改坡、改变外墙和屋顶色彩等。6)拆除是指违章搭建或原先没有以后增建的,破坏院落空 间环境的建筑,应予拆除。4、建筑保护与整治模式依据的原则本规划依据建筑的质量、风貌、年代定量分值,按一定权重标准, 确定历史文化街区重点保护区每一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式。好构件无残损,传力体 系无大改变.墙面无大变形和残 损.屋顶无大变形和残 损.良好局部次要构件损坏, 对传力体系不影响.墙而冇少许残损,但 无大变形.屋顶冇少许残损,但 无大变形.一般局部构件损坏,危及 了原有传力体系.墙面有较大变形或 有较大面积的残损.屋顶有较

55、大变形或 有较大面积的残损.差大部分构件损坏,危 房.墙面有人的变形和 残损.屋顶有大的变形和 残损.注:1门窗及装修对质量评价只有很小的影响,在此不予考虑.2.结构的权值为0. 6,墙面为0. 2,屋面为0. 2.建筑的风貌:描标分值格局构件细部好格局完整,保存完 好。只要房间和部分次 要房间有大量月梁、 斗拱、卷杀等精细做 法。构件上有大量细部, 或有较多细部且具 有地方代表性。良好格局基本完整,无搭 建。主要房间和次要房 间有较多精细做法。有较多细部,没有代 表性。一般格局部分损坏或有 搭建,但能辨认出原 貌。仅有主要房间局部 有精细做法。有少量细部差格局已基本破坏或 搭建严重,不可辨认 原貌。没有什么精细做法。没有什么细部。注:格局的权值为0. 5,构件为0. 2,细部为0.3。建筑的年代评价:1980后的建筑=1分解放后1980前的建=2分民国解放前建筑=3分民国以前建筑=4分质量、风貌评价的叠加与改造整治方式的对应:措硬量(i风貌)l<=i<=22<i<=33<i<=4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