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_第1页
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_第2页
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_第3页
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_第4页
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摘要:本文应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理论,利用首位 度分析和位序一规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 规模结构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研宄。结果表明:江苏省 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均非典型的首位分布和位序一规 模分布,而是属于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分布,且国内旅 游与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 国内旅游的规模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 处于中间梯度的城市旅游规模呈相对均衡分布;而入 境旅游的规模差异相对较大,不同梯度之间的分化明 显。演化分析表明等级规模结构未发生明显的类型转 换,国内旅游表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特征,而入境旅游总体上呈集聚发展的趋势。?馨关

2、键词: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江苏省收稿日期:2010-10-08;修订日期:2011-07-1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型期中国大城市公共 游憩空间分异、效应与形成机理研宄(41101131);东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创新基金项目转型期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结构及优化配置研宄_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3213000502)作者简介:宣国富(1977-),男,博士,东南大学旅游学系讲师, 主要研宄方向为旅游地理。赵静(1981-),女,博士,南京 晓庄学院地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地理。1引言?馨区域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演化研宄, 有助于明确旅游经济规模分布的特点,认识区域旅游

3、经济的发展趋势,为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优化等级规 模结构,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等级 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已形成了较为 成熟的研宄方法(周一星,1995;许学强,等,1997;赵静、等,2005)。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理论与分析方法 可用于反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均衡程度和空间模式。 但目前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主要是应用标准差、 变异系数、锡尔系数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陆林,余凤 龙,2005;陈秀琼,黄福才,2006),而运用城市体系等级规 模结构理论与方法进行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研宄的成果 不多,对于区域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特征和空间模式 的总结也较少。将城市体系等级规

4、模结构理论应用于 旅游经济研宄的成果,主要是运用位序一规模理论分 析区域旅游经济的规模差异,研宄区域集中在中国省 际及主要旅游城市、长三角、四川、浙江和江西等地(朱?, 吴旗韬,2005;杨国良,等,2006,2007;史春云,等,2007;斬诚,等,2007;周彩屏,戈冬梅,2010)、首位度分析指标主要 采用的是2城市指数,未能全面地反映旅游经济规模的 结构特征。?在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旅游地理研宄己逐渐 开始重视运用城市地理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旅游现象 和旅游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泰,等,2003;朱?,2006)。本文运用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的相 关理论与方法,研究江苏省旅游经

5、济的等级规模结构 特征及其演化,探索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 以期为江苏省区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2等级规模结构类型与分析方法等级规模结构类型包括首位分布型、位序一规模 分布型和过渡类型(图1)。其中首位分布型属于非均衡 的分布型,位序一规模分布型是相对均衡的规模结构 类型,过渡类型则介于二者之间。?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首位度分析和位 序一规模法则。首位度分析是通过计算首位度指数来 评价规模结构类型,首位度大的即为首位分布类型。目 前常用的有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 其计算公式分别为:其中?p?1,p?2,p?ll?为从大到小排序后的城市规模。?位序一规模

6、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的位 序的关系来考察规模分布的类型,最早由奥尔巴克 (f.auerbach)在 1913 年提出,罗特卡(aj.lotka)、辛格 (h.w.singer)、捷夫(g.k.zipf)等学者相继对该模型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其中捷夫模式代表了理想的均衡模式, 但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即理想的2城市指数是2,4城市 与11城市指数是1(许学强,1997)。目前学术界常用的 位序一规模法则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转换:其中?p?i是第i位城市的规模;p?1是第1位城市 的规模;r?i是城市的规模位序;q?是常数。对其做对数 变换可得:?lg?p?i=?lg?p?l-q?lg?r?i?

7、其中?q值在双对数坐标上代表回归线的斜率。q 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模式的理想状态;q值 大于1,规模分布比较集中,首位度较高;q值小于1,规模 分布比较分散。q值变大,说明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 量较大;q?值变小,则说明趋于分散的力量较大。?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 运用首位度指数和位序一规模法则分析旅游经济等级 规模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考虑到连续性数据的可得性 及可比性,分别选取19982008年连续时间序列的国 内旅游收入和旅游外汇收入两个指标进行分析。数据 主要来源于19992009年的江苏统计年鉴、中国 城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 计公报。

8、?3江苏省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3.1国内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3.1.1首位度分析?江苏省国内旅游的首位度指数较低,19982008 年的2城市指数基本在1.2以下,4城市和11城市指数 则低于0.7、均低于捷夫模型的理想值(图2)。表明江苏 省国内旅游经济没有出现第1位城市呈明显优势的首 位分布。具体分析19982008年间江苏省国内旅游经 济的规模分布,发现南京和苏州交替为第1位的城市, 且它们之间的旅游经济规模差距不大。南京、苏州和 无锡在江苏省国内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中处于高位序 且规模差距较小,是造成首位度指数低的主要原因。?从首位度指数的演化上看,2城市指数基本在1 1.2之

9、间波动,没有形成明显的变动趋势;而4城市指数 和11城市指数的变动则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反映 了第1位城市国内旅游规模与第2位城市相比,未能形 成稳定的规模优势,使得2城市指数较小,且波动明显。 而第1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规模关系相对 稳定,规模差距虽有一定程度地拉大,但不是非常显 著。?3.1.2位序一规模分析?运用spss 11.0软件对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规模 和规模位序进行回归分析(表1)。回归结果表明,1998 2008年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均达到0.79以上。?r? 2是判断符合位序一规模法则与否的主要依 据,但由于位序是按规模排列的,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 的相关关系,

10、因此不能完全运用??2说明规模结构的 类型。?r?2很大表明该规模结构体系符合位序一规模 分布;?2不很大,则可能是首位分布类型,或者在高 层次有多个中心并存或特殊类型(周一星、1995)。本文 结合?r?2及位序一规模双对数坐标散点图综合判断。 由图3可见,江苏省国内旅游的位序一规模双对数坐标 散点图并未形成非常明显的直线分布。因此,虽然位 序一规模分析的确定系数不低,但并未形成典型的位 序一规模结构。?根据回归结果的?q?值变化可判断出等级规模结 构的演化特征。由表1可知,19982008年的?q?值始 终小于0.85,表明江苏省国内旅游的规模分布相对比 较均衡,未出现第1位城市独大的局面

11、,与首位度分析 的结论一致。其中19992005年?q?值呈显著的减小 趋势,2005年降到最低,20052008年?q?值则呈增大 的趋势;表明?1999?2005年的规模结构演化呈分散 的趋势,而20052008年呈现出集聚的趋势。可以认 为,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演化呈现出先扩 散、后集聚的特征。?3.1.3等级规模结构类型及演化? 江苏省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类型既非首位分布,也非典型的位序一规模分布,在双对数坐标散点图 上表现为非典型的首位折线分布和直线分布(图3),属 于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在 双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多段分化,具有明显的阶 梯状结构。根

12、据2008年散点图上明显的规模缺失,可 将 lg?p?划分为三个梯度,即4.68,4.49、3.59,2.79、 2.43,1.68,对应的 lg?r?分别为0,1.10、 1.39,2.40、2.49,2.57。从各梯度的城市数量分布 来看,位于梯度i和梯度iii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梯度 ii的城市数量较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图3、 表2)。梯度i的苏州、南京和无锡共同构成了江苏省 国内旅游的多核心结构、即在高位次上有多个中心并 存。梯度ii内部各城市的旅游规模呈现相对均衡分布 的特点,在散点图上大致呈直线分布,未出现明显的规 模缺失。盐城和宿迁位于梯度iii,与梯度ii相比出现

13、了规模级的缺失。因此,江苏省国 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兼具了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 布的特点,既存在规模级的缺失,又表现出局部的均衡 分布。?通过分析1998年和2008年的规模结构及梯度演 化特征(图3),国内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演化可概括 为:(1)过渡型的规模结构未发生明显转换,规模级的缺 失与局部的均衡分布并存。国内旅游规模分布的多核 心结构始终存在,阶梯状分布明显,低位序城市之间的 差距尤为显著。处于中间位序的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 相对较小,呈现局部性的均衡分布。(2)由四级梯度转化 为三级梯度,中间位序的城市之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 显现局部扩散趋势。1998年的lg?p?可划分为四级梯 度

14、,即4.44,4.37、3.47,3.18、2.86、2.78、2.46,1.37。 19982008年,逐渐由四级梯度向三级梯度转换,在双 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中间位序的城市规模分布由 阶梯状向直线转化,规模结构缓慢趋于均衡。?3.2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分析參3.2.1首位度分析?入境旅游的2城市指数与国内旅游相当,但4城市 指数和11城市指数明显高于国内旅游,反映了江苏省 入境旅游经济的集聚程度强于国内旅游。主要是由于 入境旅游的发展对各要素的要求更高、且入境旅游比 国内旅游发展更加依托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黄泰,2003)。入境旅游的首位度指数也低于捷夫模式的 理想值,1998200

15、8年的2城市指数低于1.2,?4城市和 11城市指数则低于1,第1位城市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 势(图4)。从首位度指数分布看,2城市指数偏离理想值 较多,而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偏离理想值较少,尤 其是11城市指数相对较高,普遍在0.7以上。这表明江 苏省入境旅游的规模差异比较显著,但第1和第2位城 市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小,导致2城市指数相对较低_ _ 南京和苏州交替成为江苏省入境旅游的前2位城市, 且规模差距不大,构成了入境旅游的双核结构。而核心 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明显的规模差异导致了 4城市和 11城市指数相对较高。?从首位度指数的演化上看,2城市指数也基本在 11.2之间波动z没有形成明显

16、的变动趋势;4城市指数 变化较小,基本在0.6附近波动;而11城市指数则呈现 一定的波动,并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反映了第1位 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第2位城市相比,未能形成稳定的 规模优势;而第1位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其后的多位城 市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3.2.2位序一规模分析?由入境旅游经济规模与规模位序关系回归结果 (表3)可知,19982008年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 2均在0.77以上。进一步观察双对数坐标散点图,发现其 并非典型的直线分布,而是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缺失(图 5),这表明入境旅游经济并未形成典型的位序一规模分 布类型。除个别年份外,19982008年间的?q?值普遍 在?0.

17、5?以下,表明江苏省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呈分散 型分布,与首位度分析的结论一致。与此同时、1998 2008年的?q?值在0.5附近波动并总体呈微弱增大趋 势,表明入境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始终较为分散,但己 出现集聚发展的趋势(表3)。?3.2.3等级规模分布的类型及演化?江苏省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也非典型的首位 分布或位序规模分布,而属于过渡类型的规模结构,在 双对数坐标散点图上表现为阶梯分化的特征(图5)。根 据2008年双对数坐标散点图,可将lg?p?划分为三个 梯度,即11.51,11.38、10.65,10.23、9.42,7.54, 对应的 lg?r?区间分别为0,0.69、1.10

18、,1.95、 2.08,2.57(图5)。位于梯度i的城市数量相对较少, 梯度ii和梯度iii的城市数量大致相当(表4)。不同梯度 之间的入境旅游经济规模差距较大,存在规模级的缺 失,而同一梯度内部各城市呈相对均衡分布的特点。其 中梯度i的苏州和南京形成了江苏省入境旅游的双核 结构;梯度ii内部各城市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别相对较 小,在双对数坐标上呈接近直线分布且斜率较小;而梯 度iii内部各城市在双对数坐标上的直线斜率相对较大、 反映了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较大。因此,入境旅游的规模 结构也兼具了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的特点,既存 在规模级的缺失又表现出局部的均衡分布。其中梯度 i和梯度ii内部各城市

19、的入境旅游规模差异较小,分 布相对集中;而梯度iii内部各城市的规模差别较大,分 布较为分散。?通过分析1998年和2008年的规模结构及梯度演 化特征(图5)、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演化可概括为:(1)过 渡类型的规模结构未发生明显转换,规模级的缺失与 局部的均衡分布并存。入境旅游规模分布始终呈双核 结构,阶梯状分布明显,低位序城市之间的差距尤为显 著。(2)延续了三级梯度的规模分布结构,其中梯度i仍 由苏州和南京构成,而梯度ii和梯度iii的城市构成和 排序均发生了变化(表4)。?3.3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比较研究显示,江苏省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等级规 模结构特征及演化具有一定的共

20、性,同时也存在明显 的差异,具体表现为:?(1) 从首位度指数来看,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的首 位度指数都低于捷夫理想模式,第1位城市未呈现出明 显的优势;但在第1位城市与其后多位城市之间的差距 方面,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从2城 市指数的演化来看,无论是国内旅游还是入境旅游,第1位城市相对于第2位城市都未能形成稳定的规模优 势。而入境旅游的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明显高于 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经济在第1位城市的集聚程度强于 国内旅游。国内旅游的第1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 之间的差距相对稳定,但有一定程度的拉大;而入境旅 游的第1位城市与其后的多位城市之间的差距则有逐 渐缩小的趋势。?

21、(2) 从位序一规模分析结果来看,国内旅游和入境 旅游都未形成典型的位序一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规 模级缺失。从?q?值大小来看,国内旅游的?q?值始终在 0.7以上,而入境旅游的?q?值基本在0.5以下,可见国内 旅游规模的集聚程度要强于入境旅游。从?q?值的演化 过程来看,国内旅游的规模结构呈现出先扩散、后集聚 的特征;入境旅游的规模结构在整体上呈现集聚的发/k(3) 从等级规模分布类型及演化来看,国内旅游和 入境旅游同属于过渡型的规模分布且未发生明显转换表现为阶梯状的位序规模曲线类型,但在不同梯度的 规模结构分布方面,二者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国内 旅游的规模结构分布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

22、”的格局, 处于中间梯度的城市旅游经济规模呈相对均衡的分布; 而入境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分布中,梯度ii和梯度iii 的城市数量相当,其中梯度i和梯度ii内部各城市的 入境旅游规模分布相对集中,而梯度iii内部各城市的 规模分布相对分散。?4江苏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的成因分析?馨区域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的形成是旅游资源禀 赋、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要素综合 作用的结果(陆林,余凤龙,2005)。江苏省过渡型的旅游 经济规模结构特征可以归纳为偏低的首位度和非典型 的位序一规模分布。?首位度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位次上形成了多个 具有强旅游竞争力的城市,第1位城市没有形成明显的 领先优势

23、,从而形成了双核或多核结构。例如,国内旅游 形成了 “南京一苏州一无锡”的多核结构,入境旅游则 形成了 “南京一苏州”的双核结构。在国内旅游方面,南京、苏州和无锡均是国内旅游者的重要目的地,已形 成了比较稳定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影响力。南京作为江 苏省的省会和六朝古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且 对外交流频繁。苏州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声 名,且紧邻上海,区位优势明显。无锡则有“太湖明珠” 之称,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其中无锡稳居江苏省国内旅 游收入第3位,苏州和南京则交替为国内旅游收入的第 1和第2位,且规模差距不大。在入境旅游方面,南京和 苏州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旅游景点的等级 和知名

24、度较高,构成了稳定的双核结构。?非典型位序一规模结构的形成是由于不同梯度的 城市之间旅游经济规模差异较大、存在规模级的缺失。 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十分显著,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要素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是造成旅游经济规模非均衡 分布的重要原因。就国内旅游经济规模的梯度分化而 言,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分布格局,除盐城和宿迁 处于梯度末端外、大部分城市处于中间梯度。而入境旅 游由于对各支撑要素的要求更高,梯度分化也更为明 显,处于梯度末端的城市主要有徐州、连云港、泰州、 盐城、淮安、宿迁,以苏北的城市为主、镇江、扬州、无 锡、南通、常州则大多处于中间梯度。?5结论与讨论?馨通过本文的研宄,发现江苏省

25、旅游经济等级规模 结构及演化具有以下特征:?(1) 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均 属于过渡类型,且在时间演化上未发生明显的类型转 换。一方面首位度不高,呈现出双核或多核结构;另一方 面,规模结构层级不完整,存在阶梯状分布,不属于典型 的位序一规模分布。?(2) 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经济的等级规模结构存 在明显的差异。国内旅游的等级规模结构表现为“两 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处于中间梯度的城市旅游规模呈 现相对均衡分布;而入境旅游的规模差异相对较大,不 同梯度之间的分化明显。在旅游经济规模结构演化方 面,国内旅游表现出先集聚后扩散的特征,而入境旅游 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发展的趋势。?本文对江苏

26、省旅游经济等级规模结构及演化的研 究仅限于19982008年,缺乏对更长时间段的分析,所 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江苏省过渡型的旅游经济 规模结构特征,可作为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 和参考。对于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经济的多核或双核 结构,应正确处理核心之间的关系、强化南京、苏州、无 锡等核心旅游城市的地位,将其打造成在国际上具有 较强影响力的黄金旅游区和海内外旅游者首选的旅游 目的地。而对于旅游经济的规模结构缺失,要正确处理 旅游经济的梯度差异,实现区域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 通过核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辐射以及区域之间客源、 产品和市场的互补合作,带动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的发 展。参考文献:?1陈秀

27、琼,黄福才.中国入境旅游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门.地理学报、2006(12):1271?1280.?2黄泰,张捷,解抒,等.基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旅 游地域系统空间组织研宄门.人文地理,2003(2):49?54.?3靳诚,徐菁,陆玉麒.长三角城市旅游规模差 异及其位序规模体系的构建.经济地理,2007(4):676?680.?4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05(3):406?410.?5史春云,张捷,尤海梅,等.四川省旅游区域核 心一边缘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学报,2007(6):631?639.?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

28、7.?7杨国良,张捷,艾南山,等.旅游流齐夫结构及 空间差异化特征!.地理学报、2006(12):1281?1289.?8杨国良,张捷,刘波,等.旅游流流量位序一规 模分布变化及其机理一一以四川省为例门.地理研 究,2007(4):662?672.?9赵静,焦华富,宣国富.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 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5):556?560.?10周彩屏,戈冬梅.旅游规模差异及其位序规 模体系研究一以浙江省为例门.经济地理,2010(2):345?350.?11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5.?12朱?,吴旗稻.中国省际及主要旅游城市旅游 规模j.

29、地理学报,2005:919?927.a study on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 tourism economy in jiangsu provincexuan guofu?l, zhao jing?2(1.department of tourism,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6, china;?2.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anjing xiaozhuang college, nanjing 21117, 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ppli

30、es urban hierarchical scale structure theory, primary index and rank?scale analysis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scale structure of tourism economy in jiangsu.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the domestic and inbound tourism are neither typical primate distribution nor rank?

31、scale distribution, but a transitional type; the rank?scale structure of domestic tourism performs as "middle large" and the cities of middle gradient present a relatively balanced scale distribution. the scale difference of inbound tourism is relatively large, and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cities of different gradients are evident.evolu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n't evident type conversion in the scale structure, and that domestic tourism w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