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_第1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_第2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_第3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_第4页
大学生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关系的研究(欲发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大学生的孤独感与恋爱动机的相关研究¥胃平(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宄中心)摘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逐渐脱离家庭的影响开始相对独立的生活,第一次因 远离家庭产生孤独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开始恋爱,恋爱动机多样化。 考量孤独感在恋爱动机中的分量,研究孤独感对恋爱的影响能为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依据。关建词:大学生孤独感恋爱动机college students1 motivation relationship with love and loneliness li xueping(sichuan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

2、arch) (school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university)abstract: the major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university period began gradually away from the family influence, starte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life, the first time away from family loneliness produce.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s entering c

3、ollege later start love and love motives are diversified trend,how the components in the motivation of loneliness, this paper som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n trying to understand this problem,to mak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to provide some bases.keyword: col

4、lege student; motives; loneliness love近30年来心理学家广泛关注孤独感。最初,“孤独”一词来自医学,是表 达人际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医学界认为“孤独”是一种情绪性 问题,孤独感是个体的情绪体验,是社会人际技能、认知及交流能力等均发生 广泛性迟缓的现象(leokamer,1943),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虽然学界对孤独感的研究时间长久,但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研 究孤独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却很少。,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孤独去恋爱,造成 相当部分大学生树立了不正常的恋爱观。虽然近儿年国内对孤独感的研究增多, 但主要局限于问卷调查,对孤独感和恋爱关

5、系及的研究较少,干预研究也不多。 本研究试图从人际关系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恋爱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进行考查, 探讨孤独感消除方法,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引导大学生正确恋爱。1.1研宄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西南地区某师范大学的50名学生、东南地 区某工业大学的50名学生、东北地区某建筑工程学院的50名学生以及中部地 区某工程学院的5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159份,有效问卷率79. 50%,平 均年龄为19. 3±1.2岁。1.2研宄工具1.2. 1孤独感测量表ucla由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第三版的cronbacha系数为0.94 (大学 生)。量表用于评价由于对

6、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 评分分4个等级:(1)从不;(2)很少;(3)有时;(4) 一直。我国王登 峰教授于1995年对该量表的第三版进行了修订,使量表更适合中国人使用。 1.2.2孤独感结构问卷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是由蒋艳菊、李艺敏等人针对中国大学生所编制的 孤独感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因子(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 独感、发展孤独感),采用5级计分制。4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在0. 530. 74 之间,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730.82之间,全问卷的信度为0.80, 表明该量表是可信的。1.3数据处理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2结

7、果与分析2.1大学生孤独感的基本状况采用ucla和国内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对大学的孤独感现状进行调查,结 果见下表。表1在校大学生孤独感基本状况n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孤独感(某师范大学)4319. 0055. 0033. 32088. 11493孤独感(某工业大学3923. 4148. 2432. 43217. 96411孤独感(某建筑工程学院)3619. 1152. 3133. 11238.01432孤独感(某工程学院)4120. 6150. 4432. 86018. 113112. 2.1大学生孤独感的总体状况通过对大学生在不同类型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正态性检验,显示,大学生 在一般孤独感

8、、孤独感结构总分、自我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上的 得分近似正态分布(峰度,偏度均小于1),而在发展孤独感上呈偏正态(偏度 为2. 004,大于1),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有较强烈的发展孤独感,即与个 体特定阶段的发展任务以及个体对于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有关的孤独感。这与以往的研宄有所差异,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交往的范畴,即以往的 研究大多认为大学生的孤独感主耍是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 而产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相对于对社会交往的渴望大 学生越来越关注自我的发展,因此他们的发展孤独感更为强烈。2.2.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学历、地区等方面的差异表2大

9、学生在孤独感结构问卷上的得分社会孤独感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性别男性女性11. 63 土 3. 5119. 95±3. 039. 95±3. 0311. 26±3.4611. 24±3. 5110. 37土2. 8410. 37±2.8410. 88±3.48-1.427-2.381-2. 654-1.506>0. 05<0. 050.01>0. 05恋爱情况恋爱非恋爱干部情况 学生干部 非学生干部<rffl1ft值fflt p t p t p10. 56±3. 2211.44 ±3

10、. 42210.38 ±3. 02811. 03±2. 5811. 34±3. 4811.13±3. 37410.08 ± 2. 90511. 67±2.463. 178-2. 883-2.3142.815<0.01<0.010. 05<0.0111. 57土2. 969. 96±2.4610. 39±3.649. 38±2.2710. 85±3. 1210. 37±2.8311. 21±3.7010. 25±2.862. 993-3. 650-2

11、. 270-2. 494<0.01<0.01<0.05<0.0510. 13±2.899. 96±3.8411. 24±2.8410. 28±3.1910. 48±2. 4610. 38±3. 5811.89±2. 9710. 57±3.421.23-2. 29-2. 1831. 172>0. 05<0.05<0.05>0.05表2显示:大学牛.孤独感在性别方面有差异。对不同性别的被试在所有孤独 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在一般孤独感和自 我

12、孤独感上的得分要高于男生,(t=-2. 381,p=0.018; t=-2.654, p=0. 008),这 表明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尤其是自我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在学历方面有差异。对不同学历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 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学历的被试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 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2.883, p=0. 004;t=-2. 341, p=0. 020;t=2. 815, p=0. 005;t=3. 178, p=0. 002)。且在一般孤独感、自我孤独感 上,专科生被试的得分大于本科生被试,而本科生的在发展孤独感和社会孤独 感上要甚

13、于专科生。对不同地区被试在所有孤独感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统计结果显示,不同 地区的被试各种孤独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学生干部方面有差异。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干部与 非学生干部在一般孤独感和自我孤独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t=-2. 29, p=0. 022;t=-2. 183, p=0. 029),且学生干部的得分要低于非学生干 部的得分,这表明非学生干部感到更多的孤独,尤其是自我孤独。大学生孤独感在是否是恋爱生方面有差异。统计结果表明,恋爱生在一般 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上的得分均低于非恋爱生(t=-3. 650, p=0. 000; t=-2. 270, p=0. 02

14、4;t=-2. 494, p=0. 013),但在社会孤独感上的得分要高于非恋 爱生(t=2.993,p=0.003),这说明,非恋爱生比恋爱生感受到更强烈的一般孤独 感、自我孤独感、人际孤独感,但恋爱生比非恋爱生感到更强烈的社会孤独感。就目前大学生的现状而言,恋爱动机来自三个方面: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年期,其生殖系统己经成熟,性激素的分泌影响生理平衡, 因而对昇性特别敏感。生理上、心理上都有对异性的需求,性冲动是大学生恋 爱行为的诱因之一。根据马斯洛的需耍层次理论,生理需耍是人的基础需耍, 缪勒也指出,一种强烈而普遍的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欲望可能是我们人类的本 性之一。

15、性本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性成熟导致的性需要也就顺理成章。进 化心理学认为,性是人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生性的唤醒,从各种渠 道获得的性的知识都会对他们的性冲动产生影响和推动作用。在心理方面,大学生恋爱动机可以分成五部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有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是有充分认识的,他们向 往美好的爱情,对恋爱的态度也比较严肃,他们能清醒地认识恋爱和徳智体仝 面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关系,能够认真对待和处理,使其统一起来相互促进;摆脱压抑感。逃避痛苦是人的本能。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 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使他们产生压抑感,而恋爱是建立一种比较亲 密的关系,可以造成注意力的转移摆脱孤

16、独;满足好奇心。未知的事物总是神秘的,充满了诱惑力的。对于没有恋爱经 历的人来讲,恋爱可能具有刺激性,诱惑力,大学生喜欢探宄世界与自我的, 所以当机会出现时,即使不爱对方,有人也会去尝试;跟随潮流。面对潮水般的恋爱大军,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涉足者有巨 大的压力,心容易滋生不平衡感觉,甚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于是为了显示自己 也不比别人差而盲目地效仿别人谈恋爱,以求内心平衡;空虚无聊。一些胸无大志,缺乏理想的学生,没有追求,学习上应付了事,整闩无所事事,于是寻寻觅觅,企阁通过谈情说爱来消磨时光,寻求刺激,获 得慰藉。而社会环境方面也有诸多原因。中学时父母教师教育的偏差所带来的后遗症。在中学恋爱,

17、父母和老师都 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的劝导其专心苦战迎高考,爱情以后再说这样。以 上了大学有更好的爱情为缓兵之计,在当时中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大学是谈恋 爱的好地方等印象。大学恋爱现象自然难免。另外,一些媒体对大学生恋爱问题过分渲染,让不少大学生认为不恋爱是 落伍行为,这对不tt落伍,站在时尚前列的大学生来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 面作用。2.4大学生恋爱人群中孤独感在恋爱动机中的分量表3恋爱和孤独感之间的相关项目孤独感恋爱人群动机0. 386林未恋爱人群动机0. 231*表示 p 0. 05,* 表示 p 0.01表3表明被试总体孤独感与其依恋方式呈现正相关,并达到显著水平。在 恋爱动机中,生

18、理需要占(21/125),安全需要占(35/125),尊重需要占(28/125), 妇属与爱的需要占(41/125)其中避免孤独寂寞的占了 (21/125)。在校大学生的恋爱人群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孤独感程度高的比孤独感 程度程度低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生恋爱关系。安全型的恋爱者会体会到更少的总 体孤独感,而属于非安全型的恋爱者会产生更强烈的孤独体验。大学生活中的 人际交往及各种考试可能会给大学生造成身心上的压力,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压 抑,同时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是在家被照顾有加的独生子女,远离家乡、亲人和 朋友不能很快容入环境,常常会产生孤独感和挫折感,于是恋爱成为消除寂寞, 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2.

19、5如何正确引导孤独感消除与建立正确的恋爱动机观 2.5.1正确引导消除孤独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 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宿舍一教室一食堂”三 点一线的枯燥生活会让他们机器厌倦。大学生们便需耍异性之间的正常交往, 使得感情得到交流。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要。学校应该在课余时间开展多形 式、多层次、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样一方面使大学生身心平衡发展,另一方面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徳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学生的感情在课 余生活中彼此交流融合,既能增进友谊、培养能力、提高了自身素质,又消除 了大学生的孤独感。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20、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心理咨询可以弥补教 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孤独的烦 恼,而这些烦恼他们往往既不愿意向周围的人倾诉,又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 陷入两难的境地。这种困惑长期积郁在心中将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 校应该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教师提供 面对面或电话咨询服务,或者在校园网上逑立谈话专栏,以解答学生遇到的困 惑。这样一来,既可以坚强心理教育,缓解、调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又能促 使他们的身心平衡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其学习进步。此外,幵设心理辅导课 程,也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于这些涉世

21、未深的 大学生,只有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关于孤独感等方面的心理知识,方能有效的 消除他们的孤独感。2. 5.2深刻认识和理解爱的本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健康的恋爱观,首先应该对其价值观进行教育,克服 恋爱重感观的倾向,不应该单纯地只看重对方的外表;引导大学生理解爱情的真 谛,不能为了物质需求排解空虚寂寞或者虚荣心等而玷污了爱情的本质,让恋爱 变得功利化、复杂化。爱情是神圣的,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 责的态度对待恋爱。爱情是建立在真挚感情的基础之上的。首先,各方面条件还 不具备,心理上还没准备好的大学生不耍急于恋爱,那样只会伤己伤人。其次, 大学生活是美好但又短暂的,如果

22、大学生对事业和爱情婚姻有认真的考虑,那么 双方就能驾驭各自的感情,把爱情和学习统一起来,因为真正的爱能够鼓。恋爱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而不是为了满足空虚,寻求刺激,更不是单纯的为了性满足。所谓志同道合,就是双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基本一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生活理想,有相似的人生态度。相同的世界观、 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理想,可以使两个人心心相印,对各种事情达成共识,行 动协调一致,这样能在恋爱中互相促进,达到事业和学习双利。周恩来和邓颖 超的爱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是一对有着特殊婚恋观和价值观的职业革 命家。他们相识于“五四运动”,1925年两人在广东结成伴侣,两人坚定的革

23、命 理想使他们真正的结合在一起,共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事后很多人都 说周恩来很有眼光,可周恩来却说是我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志同道合使他们走 到了一起。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耍向周邓夫妇学习,寻找志同道合,思想品德、 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的对象,以更理性的标准来选择自己的幸福。2. 5.3端正恋爱动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动机观,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爱情是学校教育的 重要部分。学校耍加强教育、管理和重视社会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家庭要形 成和谐的氛围j能正确引导大学生获得健康的恋爱经历。1. 加强性教育一位俄罗斯专家说过,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堪称“关系到国家安全 的大问题”。我国的

24、性教育几乎是空白。目前大学生的生理早熟和心理滞后现象, 导致了需要爱和理解爱之间的反差,这是大学生谈恋爱成功率低,甚至发生恋爱 悲剧的重耍原因。让学生明确爱情是神圣美好的,性爱也是神圣的,正确对待恋 爱中的性问题。学校可以开设指导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 冰、恋爱与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公开课、辅导课以及性与生理、性心理、性社会 等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使其掌握性 生理和性心理上生的有关知识。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否相对稳定,和恋爱观密切联系。一个对人生意义缺乏理解的人, 对爱情不会有执着的追求。而一个人人生观的形成,有待于其自我意识能力的

25、提 高,即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进而认识自身、他人、社会三者间的关 系,也有待于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承担社会义务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在这两者 的基础上,能够确立自己的较稳定的生活的准则、社会理想以及评判生活准则、 社会理想的标准。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形成的重耍时期,但由于上面讲到的各种 原因,大学生的人生观还是很不稳定的,而人生观上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爱情观 上的不稳定性。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无疑与大学生在人生观、爱情观上的不稳 定性有关。3. 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首先,社会是个大环境,身居其中的大学生时时刻刻都受其影响。社会工 作者应根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利用传媒等各种途径对大学

26、生进行正面的引 导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 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高校徳育工作应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养高尚人文精神作为徳育 工作的首要任务,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徳标准和价值观念。学校必须加强校园 文化建设,丰富校困文化,摆脱乏味的样板生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到各种有益 身心的活动中来。正确对待大学生的异性交往,引导大学生形成心理和生理发展 的平衡。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和减少大学生恋爱中出现问题,要有完善的危机干 预机制和补救措施。最后,父母耍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 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 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的有影响力的榜样,所以,父母间有 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子女儿童期时要和 子女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子女形成良好恋爱关系的基础。总之,大学生的培养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社会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