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S-1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1一、路基设计1.1设计依据设计依据交通部颁交通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和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1.2设计标准路基宽度 路基宽度8.5m:行车道宽度2×3. 75m,两侧各0.5m宽土路肩, 平面加宽采用第类加宽。路拱横坡:行车道2.0%,土路肩3.0%洪水频率: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涵洞1/50。路基设计标高及超高过渡方式:路基设计标高为路中线设计线标高,超高方式为绕路中线设计线旋转。路基压实标准: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压实标准应符合公路路基设计
2、规范第3.3.2条规定,即:以重型击实试验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路面底面以下080cm的路床应不小于95%;路面底面以下80150cm以下路堤应不小于94%,路面底面150cm以下的路堤应不小于92%。零填方及路堑路面底面以下030cm应不小于95%。详见下表:路基压实度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压实度(%)填方路基上下路床08095上路堤8015094下路堤150以下9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95 填方路基与构造物衔接处,路基的压实度也应满足上表的规定。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填料主要为强风化的砂岩,开挖产生的碎石土及弱风化砂岩、泥岩。路基填料强度要求见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填
3、料最大粒径(cm)填料最小强度要求(CBR,%)填方路基上路床030106下路床3080104上路堤80150153下路堤150以下152零填及路堑路床03010630801041.3路基设计1.3.1 填方路基填方边坡每隔8m分一级,每级边坡留2m宽平台,第一级边坡坡率为1:1.5,第二级边坡坡率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坡率均采用1:2。填方路基坡脚设1m护坡道,并设置梯形边沟。1.3.2 挖方路基挖方边坡每级均为8m,岩质边坡坡率1:0.75-1:1.0,土质边坡坡率1:1.5,高液限红粘土边坡坡率为1:1.5。挖方碎落台宽为1m,每级边坡间留2.0m宽边坡平台。1.3.3 一般地
4、基处理开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料场位置、开挖范围、开采条件以及可开采量等进行现场核查。淤泥土、有机质土、膨胀土、建筑垃圾、分散性粘土等特殊土料不得用于本工程堤身填筑。土石混合料(石料含量35%)、砌石料以及混凝土施工所用的石料、砂(砾)料质量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的要求。拌制混凝土和水泥砂浆的水泥、砂石骨料、水、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2001的规定。填筑料开采前必须将其表层的杂质和耕作土、植物根系等清除,本项目清表厚度暂定50cm。填方段清表后需进行填前碾压,碾压沉降增加土方按8cm计算。当原始地面横坡大于1:5时,填土前均应开挖台阶,其宽度不应小于2米
5、,并设置24%的倒坡。对低填浅挖路段进行路床80cm范围换填透水性材料处理。对纵横向路基填挖交界处采用铺设土工格栅、设置砂砾垫层、排水渗沟处理。采集或选购的石料除应满足岩性、强度(MU30)等性能指标外,砌筑用石料的形状、尺寸和块重,还应满足以下质量标准: 石料形状尺寸质量标准项目质量标准粗料石块石毛石形状棱角分明,六面基本平整,同一面上高差小于1cm上下两面平行,大致平整,无尖角、薄边不规则(块重大于25kg)尺寸块长大于50cm,块高大于25cm,块长与块高比小于3块厚大于20cm中厚大于15cm1.3.4填石路基处理填石路堤应选用石质均匀、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在15MPa以上的石料填筑,并采
6、用具有较大功率的振动压实机具或重型夯实机具,分层碾压密实,边坡采用粒径大于30cm的硬质(强度大于30Mpa)石料码砌,码砌厚度为2m。填石路堤整个路床80cm范围内应填筑符合路床要求的土,最大粒径不得超过10cm并分层压实。上、下路堤为保证填料均匀、密实、强度高和减少不均匀沉降,应分层填筑,分层松铺厚度不得大于50cm,最大粒径不大于分层厚度的2/3。逐层填筑时,应安排好石料运输路线,专人指挥,按水平分层,先低后高、先两侧后中央卸料,并用大型推土机摊平。个别不平处应配合人工用细石块、石屑找平。当石块级配较差、粒径较大、填层较厚、石块间的空隙较大时,可于每层表面的空隙里扫入石渣、石屑、中、粗砂
7、,再以压力水将砂冲入下部,反复数次,使空隙填满。人工铺填粒径25cm以上石料时,应先铺填大块石料,大面向下,小面向上,摆平放稳,再用小石块找平,石屑塞缝,最后压实。人工铺填块径25cm以下石料时,可直接分层摊铺,分层碾压。填石路堤的填料如其岩性相差较大,则应将不同岩性的填料分层或分段填筑。如路堑或隧道基岩为不同岩种互层,允许使用挖出的混合石料填筑路堤,但石料强度、粒径应符合规范的规定。用强风化石料或软质岩石填筑路堤时,应按土质路堤施工规定先检验其CBR值是否符合要求,CBR值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符合使用要求时应按土质筑堤的技术要求施工。填石路堤的质量控制:填石路堤的压实质量适宜采用施工参数(
8、压实功率、碾压速度、压实遍数、铺筑层厚等)与压实质量检测联合控制。其压实质量检测可以采用压实沉降差或孔隙率进行检测。其中填料压实孔隙率的检测必须采用大坑(最大粒径的1.52倍)和水袋法进行。 填石路基的压实标准:填石路堤施工应采大功率的振动压实机具或重型夯实机具,对于不同强度的填石料,压实标准应满足下表要求。施工机具无法达到上述要求时,不能进行填石路堤施工。 硬质岩石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容重(kN/m3 )孔隙率(%)上 路 堤0.80 1.50400层厚2/3<=21.3 23下 路 堤> 1.50<=500层厚2
9、/3<=21.025 中硬(软质)岩石压实质量控制标准分区路面底面以下深度(m)摊铺层厚(mm)最大粒径(mm)压实干容重(kN/m3 )孔隙率(%)上 路 堤0.80 1.50400层厚2/3由试验确定 22(21)下 路 堤> 1.50<=500层厚2/3由试验确定 24(23)1.3.5不良地质处理本项目不良地质主要为水田、沟渠、零星溶岩和高液限红粘土。水田地段填土前需开沟、排水、晒干,待其达到承载力后,再进行填筑。本项目侵占了多处沟渠,对沟渠进行清淤换填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的溶岩分布零星,孔径较小,各岩溶洞室无连接贯通,形成单独个体,未见岩溶水出露。设计对边坡上
10、的溶岩采用填塞碎、块石处理,并视溶岩水丰富情况在边坡上设置仰斜式排水管、支撑渗沟等排水设施。基底溶岩采用填塞碎、块石或注浆处理。根据地勘报告,本项目高液限红粘土分布较广,深度3-8m不等。对红粘土路段,填方路基清表后对红粘土超挖1m换填开山片、块石,并在地面上设计不小于50cm的横向排水通道,建议路堤填料采用填石路堤。红粘土挖方路基对路床80cm范围进行超挖,换填砂砾(或碎石)进行处理,并在边沟处设置纵向排水渗沟,对地下水发育路段,应在边坡上设置仰斜式排水管、支撑渗沟等地下排水设施。本项目开挖出来的高液限红粘土,原则上作弃方考虑,如需要改良利用,需现场作实验确认指标是否满足路基填料要求。1.3
11、.6 高填路堤设计高填方段下路堤需采用石料填筑,填石厚度保证3m以上,填石路堤表面用较大石块排砌砌成规则整齐的行列以保证边坡稳定性,内部可用一般石料分层填筑。不同填料过渡段顶面铺设2层土工格栅和1层无纺土工布填铺。高填方每填高5m采用冲击碾压3遍补强,以解决较大的工后沉降。路堤填筑时间一般为六个月,施工时应匀速填筑。路堤竣工后应预压六个月并进行沉降观测,满足相关要求后才能进行路面及边坡防护等施工。1.3.7 陡坡路堤设计对陡坡路堤路床以下填料尽量采用石料填筑,土石交界处铺设3层土工格栅。对地面横坡陡于1:2.5的断面,坡脚处设置护脚墙。1.3.8 挡土墙由于K0+110-K0+145左侧临洪安
12、中学,为收缩坡脚,设计在K0+110-K0+145左侧设置折背式路堑墙,并且设置隔音屏。根据远期规划,K0+330-K0+480右侧远期规划使用,需收缩坡脚,为此,设计在K0+330-K0+390右侧设置衡重式路肩墙,K0+390-K0+480段由于填方高度约14m,为节约造价设置衡重式路堤墙。本项目共设置护脚墙227m,主要设在横地面线较陡的路堤坡脚处。1.3.9 边坡防护本项目填方边坡采用经济实用的植草护坡,土质挖方边坡采用三维挂网植草防护,全、强风化岩质边坡采用挂网喷锚防护。1.3.10 用地界公路用地范围为路基排水沟、截水沟、挡土墙墙址、坡脚线、坡顶线外侧加2.0米。1.3.11 岩溶
13、处理通过勘察报告显示,该段有小溶洞存在,设计采用跨越、加固及堵塞进行处理,施工前施工单位需对岩溶进行探明,如与设计有出入的地方,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进行处理。二、 排水设计2.1设计原则根据公路等级、地形、地质、气候、年降水量等条件,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确保排水通畅,保证路基和路面排水的稳定和行车的安全,同时应与农田和水利建设相结合,防止冲毁农田及危害农田及水利设施,确保路基、路面稳定与行车安全。路面排水按重现期5年设计,路界内的坡面排水按重现期15年设计。2.2 路基路面排水路面排水采用散排水方式。路基排水系统由地表排水与地下排水组成,地表排水在填方段主
14、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排水沟,在挖方路段主要依靠两侧坡脚位置的边沟以及坡顶外侧的截水沟,并通过急流槽、跌水井等构造将汇水接入排水沟或直接通过桥涵排出路界。地下排水主要依靠纵向、横向或网状盲沟与渗沟将路基裂隙水与地下水拦截或排出,使路基处于干燥、稳定的使用状态。a)排水沟排水沟设于填方高度大于80cm的路段,与路基两侧的桥涵进出水口或水沟相连,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内外壁的坡度均为1:1,尺寸为60cm×60cm,边沟纵坡大于3%的路段采用浆砌片石加固,排水沟如与农田排灌沟渠发生冲突,应改移沟渠,并与排水沟或涵洞出水口顺接,以确保公路排水设施与当地农业灌溉设施畅通。b)边沟边沟主要采用梯形
15、断面,内壁坡度为垂直坡度,外壁的坡度为1:0.3,沟底宽60cm,边沟高60cm;矩形边沟断面为60cm×60cm,适用于挖方路段和地形条件受限路段。 c)截水沟截水沟设于汇水面积较大的挖方边坡坡口以外至少5m的位置,用于拦截边坡上部的坡面水,防止山水侵入路基。截水沟可视汇水面积与基础情况采用梯形断面,沟身尺寸采用60cm×60cm,沟长不应大于500m。本项目共设两段截水沟,分别为K0+540-K0+580左侧和K1+000-K1+080左侧。d)急流槽适用于各种排水设施相接位置地面坡度大于30°的情况,对于山水比较大,纵坡比较陡,边坡比较高的地方,可以设置集水
16、槽、急流槽和消力池。常用的急流槽包括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排水沟、截水沟边沟等三种形式。三、 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国道319线市级中心镇洪安过境公路改道工程为双向两车道,均为整体式路基。路基宽度为8.5m,路基的宽度组成为:2×3.75米行车道+2×0.5米加固土路肩。路拱横坡:在一般无超高无加宽的路段,路面横坡取为2.0,土路肩横坡取3.0。本段超高过渡段为缓和曲线长度,旋转轴为公路平面中线位置。超高过渡采用直线渐变过渡。本路段的超高值超高值的取定按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有关规定选用,最大超高值取4。超高路段按超高方式图进行超高。主线JD1有一处
17、加宽,加宽值为0.8m,加宽过渡段为缓和曲线长度。A线有两处加宽,加宽值均为2.5m,加宽过渡段长度取15m,在圆曲线内过渡。B线有一处加宽,加宽值为1.5m,加宽过渡段长度为缓和曲线长度。四、路面设计依据、原则及结构类型4.1设计依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 JTJ 034-2000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 JTG10-20064.2设计原则在满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施工方便、利于养护、节约投资的原则,进行路面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择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有
18、利于机械化、工厂化施工的路面结构方案。结合当地条件,积极推广成熟的科研成果,对行之有效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在路面设计方案中积极、慎重地加以利用。路面设计方案应注意环境保护和施工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广泛收集资料。广泛收集国内特别是高速公路路面建设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研究的成果、试验的数据等。立足于试验研究,对路面面层方案进行比较。做出符合使用要求并能与环境相适应的经济合理的路面设计。4.3交通量及主要技术指标本次设计之初,对本公路的交通量进行了现场调查。该路段日平均交通量约为:2615辆,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的交通量等级划分,应属于“重交通”,即“大客车及中
19、型以上的各种货车交通量15003000辆/d.车道”。考虑到道路建成后,对交通量有很大的诱导和吸引作用,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按3.5%考虑,计算得到设计年限内累计当量轴次:标准轴载:BZZ-100路面设计年限:二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12年设计年限的一个车道累计当量轴次: 2.12×107次设计弯沉值:25.5 (0.01mm)自然区划为:V24.4路面结构设计根据工可中关于交通量分析资料,结合调查交通量统计数据,按照交通部公路历青路面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设计采用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以设计弯沉值为路面整体刚度的设计指标进行计算,得到路面结构厚度。计算主要指标
20、如下: 路路类型:沥青混凝土设计年限:12年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载100KN,即BZZ-100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20072012年3 .98%,20132019年的3.01%设计年限内一个车道累计当量轴次:2.12×107次容许弯沉值:25.5 (0.01mm)土基回弹模量:一般路基35MPa结构组成为:填方段4.0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6.0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0cm厚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35cm厚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挖方段4.0cm厚AC-13C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6.0cm厚AC-20C中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20cm
21、厚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30cm厚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面各结构层设计参数 层位材料名称厚度(cm)20抗压模量(Mpa)15抗压模量(Mpa)劈裂强度(Mpa)细粒式沥青混凝土4140020001.2中粒式沥青混凝土6120016001.02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201300/0.53.5%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设计层900/0.3土基回弹模量35(Mpa)五、 路面结构层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5.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35(30)cm厚3.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1.1质量标准压实度: 97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5mm,-10m
22、m横坡度:±0.3%厚度容许偏差:±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2.0Mpa,小于2.5 Mpa。弯沉值: 71(0.01mm)5.1.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3.5%,32.5级普通水泥、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应小于31.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7.510031.59010019.068869.545684.7529502.3618380.68220.07507水泥稳定底基层
23、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5.1.3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5.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20cm厚5.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5.2.1质量标准压实度:98% 平整度:不大于10mm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
24、 中线高程:±20mm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 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强度:3.0MPa ,小于3.5 Mpa。 弯沉值:33( 0.01mm)5.2.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5.5%,水泥材料要求可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得使用快、硬、早强水泥和已受潮变质的水泥,水泥终凝时间不得小于6小时,宜选用标号为32.5级的水泥,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0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31.510026.59310019.075909.550704.752
25、9502.3615350.66200.07505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5.2.3施工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0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5.3稀浆封层5.3.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
26、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 %不大于0.1T 0652贮存稳定性 (5d)不大于5T 0655粘度 C253 (秒)1260T 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 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 25 0.1mm40100T 0604延 度5 cm不小于20T 0605软化点 不小于53T 0606(2) 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5.3.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 术 指 标要 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 浸水1h800g/m2T
27、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 0755稠 度23cmT 07515.3.3施工技术要求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稀浆
28、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5.4 面层面层设计为改性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5.4.1质量标准压实度: >98%(马歇尔试验密度) 平整度:不大于2.5mm IRI不大于4.2m/km 最大间隙不大于5mm弯沉值25.5(0.01mm) 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8mm 中线高程:±15mm 横坡度:±20mm且不大于0.3% 宽度:±30mm5.4.2材料5.4.2.1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重交通AH
29、-70#(下层沥青混凝土用)和AH-90#沥青(面层改性沥青所用基质沥青)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重交通AH-70#和AH-90#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AH-70AH-90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80100延度(15)cm4050软化点(R&B)4645闪点260245含蜡量(蒸镏法)%33密度g/cm3实测记录实测记录溶解度%99.599.5薄膜加热试验163×5h质量损失%0.80.8残留针入度比%6157残留延度10 cm46残留延度15 cm1520应用于路面上面层的沥青玛蹄脂碎石AC13的SASOBIT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
30、范(JTG F40-2004)中相应的技术要求。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指 标要求试验方法PCRBCR1.18mm筛上剩余量 %0.10.1T0652贮存稳定性 % (5d)55T0655标准粘度 C25,3 (秒)825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 %5060T06515.4.2.2沥青改性剂为提高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变形能力,减少路面的车辙、推拥病害,可选用苯乙烯类嵌断共聚物SBS改性沥青作为沥青表面层的结合料,SBS改性剂的推荐剂量为3-5%,SBS改性剂的材料技术要求见下表。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 标单位SBS类(I类)试验方法1 I-AI-BI
31、-CI-D针入度 25,100g,5s dmm>10080-10060-8030-60T 0604针入度指数PI 不小于-1.2-0.8-0.40T 0604延度 5,5cm/mincm50403020T 0605不小于软化点 TR&B 不小于 45505560T 0606运动粘度1135,不大于Pas3T 0625T 0619闪点 不小于230T 0611溶解度 不小于 99T 0607弹性恢复25 不小于55606575T 0662贮存稳定性2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 0661TFOT(或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不大于1T 0610或T 0609 针入度比
32、25不小于50556065T 0604 延度 5 不小于cm30252015T 0605改性沥青施工方法:用量以沥青用量的2.53为佳。使用时,可先将SBS与基础沥青混和均匀制成改性沥青,拌和温度在140左右,搅拌时间约30分钟,确保均匀。然后将制成的改性沥青与集料拌和,其拌和方法可参照普通沥青进行,但拌和温度应在140左右,也可直接加入热的混和料中搅拌40秒钟左右,无需特殊设备。SBS改性沥青混和料的摊铺和碾压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由实验确定,但一般可参照普通沥青混和料的规定进行。另外,亦可将SBS直接加入沥青拌和缸中,先与集料拌和后再加沥青拌和,并应适当延长拌和时间,应注意控制拌和条件及过程。
33、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 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试验方法七月平均最高气温()及气候分区302030201.夏炎热区2.夏热区3.夏凉区1-11-21-31-42-12-22-32-43-2普通沥青混合料 不小于8001000600800600T 0719改性沥青混合料 不小于24002800200024001800SMA混合料非改性 不小于1500改性 不小于3000OGFC混合料1500(一般交通路段)、3000(重交通量路段)注:如果其他月份的平均最高气温高于七月时,可使用该月平均最高气温;在特殊情况下,如钢桥面铺装、重载车特别多或纵坡较
34、大的长距离上坡路段、厂矿专用道路,可酌情提高动稳定度的要求;对因气候寒冷确需使用针入度很大的沥青(如大于100),动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或因采用石灰岩等不很坚硬的石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等特殊情况,可酌情降低要求; 为满足炎热地区及重载车要求,在配合比设计时采取减少最佳沥青用量的技术措施时,可适当提高试验温度或增加试验荷载进行试验,同时增加试件的碾压成型密度和施工压实度要求;车辙试验不得采用二次加热的混合料,试验必须检验其密度是否符合试验规程的要求;如需要对公称最大粒径等于和大于26.5mm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可适当增加试件的厚度,但不宜作为评定合格与否的依据。5.4.2.
35、3粗集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选用卵石破碎集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用于破碎的卵石直径应不小于6cm,卵石破碎集料应满足下表技术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 标中、下层用集料面层用集料集料压碎值 不大于 %2826洛杉矶磨耗损失 不大于 %3028视密度 不小于 g/32.502.60对沥青的粘附性 不小于4级4级坚固性 不大于 %1212细长扁平颗粒含量 不大于 %1815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 不大于 %11软石含量 不大于 %53集料磨光值(面层集料) 不小于BPN-42集料冲击值 不大于 %2828集料的破碎面积 水小于 %9090沥青混合料级配要求 混合料类型AC-25
36、AC-16SMA-13稀浆封层筛孔()通过率 %31.510026.59010019.0759010016.065839010010013.257767692901009.54565608050754.752452346220341002.36164220481526901001.1812331336142465900.6824926122040650.3517718101625420.1541351491515300.07537488121020建设油石比 %4.06.0464.06.06.010.0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SMA-13AC-16AC-25马歇尔稳定度
37、(KN)6.07.57.5流值(0.1)205015401540孔隙率Va %3.04.03.06.03.06.0矿料间隙率VMA %17.014.013.0沥青饮和度VFA %758555705570马歇尔残留稳定度 %808585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 %80808060动稳定度DS次/800800800击实次数 次两面各75两面各75两面各75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附录表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集料的分级要求。 特别强调粗集料的1:3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必须<15,1:5细长扁平颗粒含量应<5;洛杉矶磨耗损失应小
38、于28;粗集料磨光值不小于42(BPN):集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集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5.4.2.4矿粉拟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C.12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5.4.2.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集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本说明中与现行
39、规范、规程不同处,以现行规范及施工规程为准。5.4.2.6纤维稳定剂 考虑到沥青砼路面的抗裂性能、整体韧度、高温稳定性较差的特点,设计在沥青砼中面层 (AC-16)中添加芳纶纤维,改善沥青混合料之间的连接性能,增强下层沥青混凝土的整体韧度,提高其抗疲劳性,高温稳定性及防反射裂缝能力,配合上层SMA结构,整体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抗张拉性能及延长使用寿命。芳纶纤维长度为19mm,纤维掺量为每吨沥青混凝土添加纤维0.45Kg。本说明中与现行规范、规程不同处,以现行规范及施工规程为准。沥青路面用聚合物纤维JT/T534-2004序号项目单位技术指标1直径Mm0.0100.0252长度Mm19±
40、;1.5,38±1.5,54±1.5,3抗拉强度 Mpa5004断裂伸长率%85耐热性177,2h 体积无变化5.5 土路肩硬化土路肩采用30cm厚C20砼现浇。水泥:应采用抗折强度高,收缩小,耐磨性强的性能稳定的32.5号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化学成分与物理力学性能均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水泥进场时应附有检验证明,使用前应对水泥的安定性,凝结时间、标准稠度用水量、抗折强度、细度等主要技术指标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存放期不得超过三个月。六、 路面施工质量控制与评定标准6.1、施工质量控制在路面施工过程中,应对各个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同时进行必要的质量检
41、测,以确保路面质量达到设计和规范的有关技术要求。根据各结构层实测项目如下:沥青混凝土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检 查 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权值1平整度s (mm)IRI (m/km)2.54.2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100m计算IRI或s2最大间隙h (mm)53m直尺:每200m测2处×10尺2弯沉值 (0.01mm)符合设计要求按附录I检查23厚度(mm)代表值-8%H按附录H检查每200m每车道1点3合格值-15%H4沥青用量 (kg/m2)± 0.5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查1次35中线平面偏位 (mm)30经纬仪:每200m测4点16纵断高程 (mm)
42、77; 20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17宽度(mm)有侧石± 30尺量:每200m测4处1无侧石不小于设计8横坡 (%)± 0.5水准仪:每200m测4断面1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施工控制要求 检 测 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测时机与频率纵断高程 (mm)+5,-154 个断面/200 米厚度 (mm)平均-15,局部-204 个点/2000m2平整度 (mm)基层12,底基层153米直尺:每200m测2处×10尺横坡度 (%)±0.5水准仪每200m4个断面级配规定的级配范围之内1 次/2000m2水泥剂量 (%)设计值±0.5 且61
43、次/2000m2,每次至少6 个试件拌合均匀性无离析、成条、成团现象,色泽均匀拌合出料时压实度 (%) 基层98,底基层966 处/2000m27d 无侧限抗压强度(Mpa)3.09 个试件 /2000m2控制弯沉(0.01mm)41.21 个点/50 延米施工质量验收按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中的相关验收条文执行,水泥稳碎石基层与底基层亦可按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中的相关条文执行质量验收。6.2、其他注意事项(1)严把基层施工质量基层施工不当最容易造成沥青路面的龟裂、网裂、沉陷等病害,基层施工时应严格把握以下3个方面的质量关:1)
44、 基层、底基层清底必须干净。在铺筑上一层结构层前,路面结构层及路基表面的浮土、穿灰、浮砂清除不干净,在雨水作用下,浮层细料变软被行车挤压造成的高压水流冲刷成浆,进而波及到沥青面层表面。2) 避免因操作原因造成强度不够。采用水泥(石灰)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土)时,由于水泥(石灰)因量不足,拌和不匀,用水量过大或过小,压实度不足,厚度不够、选用不符合规定的粒料(土)等原因,造成基层路面稳定性差、强度低,产生沥青路面早期破坏。3) 避免基层的找平不当。半刚性基层在整型找平过程中,用平地机(或路拱板)反复刮补,将高处的混合料刮到低处找平时,表面看,基层表面是平整了,但实际上,从高处刮下来贴到低处的一层
45、薄层与原先较光滑结构层不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薄弱夹层,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薄弱夹层逐渐被推动压碎松散,进而导 致沥青面层产生后部网状裂缝,产生破坏。(2)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的问题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不当,最容易造成沥青路面的拥包、松散、露骨、杭槽等病害,具体表现有以下5个方面,施工时必须要求把关:1) 对原材料检验不严,或疏于检验,对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控制不够,特别是矿粉和沥青用量不准;对沥青贯入式路面石料级配控制不好等,使沥青路面早期出现拥包、松散、露骨、坑槽等病害。2)施工机械设备陈旧、不配套。摊铺、洒油等,基本是人工操作,由于机械化程度低,使拌和均匀性、密实度、平整度等受到很大影响。施工时
46、宜采用沥青洒布车及集料撒布车联合作业,保持洒布均匀。3)沥青加热温度过度,这种现象一般是矿料加热温度过高,当沥青和矿料拌和时,沥青便被矿料的高温灼焦,沥青老化使路面强度不足,产生松散、坑槽等病害。 4) 人工洒油时由于对用油量难于掌握,并且洒油不均匀。洒油多的地方就晚于泛油,洒油少的地方就晚产生松散等。表面处治沥青路面厚度过厚时,没有分层洒油分层碾压,油料未能深入到基层,因此,面层难以与基层形成有效的粘结,大大降低了面层的使用寿命。5) 施工季节不合理。雨季施工,未采取有效的保证质量的措施。低温季节施工时,上部面层则因温度过低而出现裂缝,造成沥青路面松散、坑槽。七、路基施工注意事项7.1土石方
47、填筑土石料填筑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指标(干密度、等效内摩擦角、级配要求等)、施工条件和施工单位的压实机具(振动碾)等因素,进行碾压试验和现场静载试验。碾压试验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承担,碾压试验的工作内容:确定含水量控制范围、分层铺填厚度、行进速度和压实遍数等参数,选择错距法或重叠法先静碾的遍数,后振碾的遍数;碾压试验的施工参数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应以是否满足设计土石料物理力学指标为准。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经碾压试验确定的压实参数,压实合格后始准铺筑上层新料。堤体填筑力求全断面平行上升,分段填筑时,每层接缝处应作成1:5.0斜坡面,碾迹重叠1m。上下层分段位置应错开,错缝距离不小于1m。填筑
48、时每层外边坡必须按规定留足余量,填筑至设计高程后削坡到设计要求断面,各层预留压实超填宽度不小于0.5m。同时应根据工程段、填方高度、填料种类和地基情况等与有关单位现场共同确定预留沉陷量。振动碾压实不到的岸边和边角等部位,应填筑11.5m宽的细料,使用小型机械或打夯机夯实,边角压实干密度不得低于设计干密度的95% 。堤体与刚性建筑(挡墙、涵洞、系锚设施等)衔接时,周边填筑应在建筑物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两侧填筑砂卵石料,并保持均衡上升,避免单向填筑,贴边填筑应采用小型机械夯实,铺筑层厚为150200mm。填筑质量控制与检查必须贯穿整个填筑过程,检查填筑料、检测含水量变化、铺土厚度、碾压遍数、层
49、间结合、压实后的干密度,以及边坡尺寸等,严格按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L2391999、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一)(试行)(SDJ249.288)、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七)(SL3892)施工。7.2基底开挖与处理基底开挖应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并正确选定降、排水措施,开挖边坡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降低地下水位措施和施工条件等情况,经稳定验算后确定,且不小于设计要求最小施工断面,并制定保护边坡稳定措施。软基开挖应避开雨季施工。堤基开挖中顺水流方向可根据地形、地质情况开挖成台阶状。堤体与岩石岸坡衔接时,岩坡削坡后不宜陡于1:0.75。开挖弃渣不得影响边坡稳定,避免二次出渣,不得向江河中倾倒弃渣。 边坡及基础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在路堑开挖前作好坡顶截水沟,并视土质情况作好防渗工作。开挖前应将适用于种植草皮和其他用途的表土储存起来,用于绿化填土。当边坡为石方时,石方爆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租赁合同设计方案
- 长尾医疗市场在2025年医保支付改革中的机遇与挑战报告
- 2025年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生态环保设施资金申请项目评估报告
- 高考录取大学专业协议书
- 花草绿化管理合同协议书
- 济南救护车采购合同范本
- 签定珠宝展活动合同协议
- 电商供应商合同协议模板
- 自愿现金赠与协议书模板
- 网约车替班司机合同范本
- PDCA提高便秘患者肠镜检查肠道准备合格率
- 淮南新东辰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03D201-4 10kV及以下变压器室布置及变配电所常用设备构件安装
- 人民网删除稿件(帖文)申请登记表
- DL-T997-2020燃煤电厂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废水水质控制指标
- (正式版)YBT 6328-2024 冶金工业建构筑物安全运维技术规范
- 2022年袋鼠数学竞赛真题一二年级组含答案
- 2024年内蒙古交通集团赤峰分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诊所中药饮片清单
- 零信任安全架构-第1篇
- 物业客服主管的角色与职责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