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_第1页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_第2页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_第3页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_第4页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 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隐喻解读 摘 要: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图形-背景理论已被广泛运用于语言现象的研究中。以前的学者着重研究该理论的空间概念,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学、句法分析和诗歌赏析等方面。“图形-背景既是对空间组织的一项根本认知原那么, 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项根本认知原那么。该理论的根底是突显原那么,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在分析图形-背景理论的根底上,解读隐喻的认知过程。 关键词:图形 背景 突显 隐喻 主体性 一、引言 图形-背景理论是以突显原那么为根底的理论,作为人类一个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机制,可以很好地被用来解读语言背后的认知机制,进而用来阐释不同的语言现

2、象。隐喻在很多方面都与该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用图形-背景理论来阐述隐喻这一语言现象,也是可行的。本文就试图以图形背景理论为根底,探讨隐喻的解读。 二、图形-背景理论 图形-背景理论的根本思想 图形-背景理论最早出现在心理学领域,是丹麦心理学家鲁宾在1915年提出来的。该理论以突显原那么为根底,认为人们的知觉可以分为图形和背景两局部。图形指的是在人们的听觉或视觉过程中具有高度结构的、比拟容易被注意的局部;而背景那么是不易被人们发觉、细节比拟模糊的局部。图形是以背景为参照物的,人们观察事物时总是先注意到图形,其参照物背景在认知过程中通常会被忽略。比方格式塔现象,人们一般都只能看到一面,不可能同

3、时看到两面。如果舞者与歌手同台献艺,那么就一定会有个凸显,假设歌手是给舞者伴唱的话,人们的眼中会只有舞者,无论歌手多知名。这里舞者是图形,而歌手是背景,反之亦然。在同一场景或画面中,我们选择不同的图形,那么会看到不同的背景,图形与背景是相互依存的。 根据“普雷格郎次原那么,通常把具有完形特征的、小的、容易移动或运动的物体用作图形。面积或体积较大的、位置较固定、不易移动的那么作为背景。应用在语言学中,我们通常认为,重要的,显而易见的,未知的信息为图形,与其相对的未引起注意的,的信息那么为背景。 图形与背景的突显观 图形与背景一般是一种空间概念,是一种方位关系的表达。在言语交际中,依据个体的主观意

4、图,说话者根据空间位置和熟悉程度等特征,选择不同的视角或强调不同的局部,对事物进行不同程度的突显。例如: The post office is near the library. The library is near the post office. 例中,我们先得到的信息是邮局,“邮局在图书馆的旁边。假设将此句作为答复放在语境中,问的问题应该是“邮局在哪里?所以,例中的邮局应该是未知信息,加以强调突显的信息是邮局,所以“post office是图形,而“library那么是背景。例那么相反,强调的信息应该是图书馆,因此,该句的图形是“library,背景是“post office。再如: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例中的“海上生明月的意思是明月从海上升起来,句中主要信息应该是“明月,所以图形应是“明月,而“海那么为背景。例中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是一群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飞翔的意思,很明显表达的是一组方位。依前文我们可以判断,“白鹭是图形,“山是背景。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图形与背景确实定是依据文中的重要信息而定的,突显的信息就是图形,其余那么是背景。 图形-背景常表达的是不同的空间概念,但有时也会出现在同一事件中、同一词中。这时,其表示突显的意味就会更浓厚,最典型的是一词多义的现象。一个词语一般都有多种意义,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在什么情况下哪种意

6、义是图形,哪种是背景,这是值得讨论的。 “吃在汉语中的词义非常丰富,通常指“吃东西,即“进食,如“吃蛋糕“吃水果等,这是“吃的本义。“吃还有一些引申义。例如: 表示“依赖,有“吃软饭“吃父母“吃劳保等,这些词的意思指靠什么吃饭,靠什么过活。 表示“工具,有“吃大碗“吃食堂等,这里的“吃表示借助某种工具吃饭。 表示“消灭,如“吃掉了敌人一个营“吃掉了一整桌菜,这里的“吃指的是将目标消灭掉。 表示“忍耐,如“吃力“吃劲等。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并不轻松、需要努力的状态。 表示“经验,如“吃亏“吃香等。 从到都是生活中存在的,但都没有“进食义常见。在一般情况下,“进食义是图形,其他语义那么是背景。比方“现

7、在很多年轻人都不出去工作,靠吃父母过活。在这句话中,突显的意义是“依赖,因此“依赖是图形,其他的意思那么是背景。再如“今天中午去吃食堂,图形是“地点,其他那么为“背景。 英语中的“spring一词,通常指“春天,如“They are planning to move house next spring.它还有一些其他的常见义项: 表示“弹簧。“Unfortunately, as a standard mattress wears, the springs soften and so do not support your spine. 表示“弹性。“The mattress has lost

8、its spring. 表示“泉水。“Among the hills, one can find springs everywhere. 表示“活力。“She walked along with a spring in her step. 表示“跳跃。“With a spring, the cat leapt on to the table. 以上都是“spring的名词用法,其作为动词的用法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了。同“吃一样,看到“spring一词,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春天。在这种情况下,“春天就是图形,其他词义是背景。 由上述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图形与背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

9、相互替代,是双向的,是动态的。它是认知主体主观的划分。人们把认为重要的信息前景转化或者突显为图形,而把主要信息以外的信息弱化为背景。根据图形在背景中感知突显的程度, Langacker认为“从印象上来看,一个情景中的图形是一个次结构,它在感觉上比其余局部要显眼一些,并且作为一个中心使其具有特殊的突显,情景围绕它组织起来,并为它提供一个环境。正是由于图形-背景理论的主观性特征,所以对于同一个信息,认知者根据自己的认识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图形和“背景。 三、隐喻的解读 隐喻的突显 隐喻最重要的特征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王文斌认为,隐喻得以实现的基石就是这种相似性,但这并

10、不意味着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完全相似,两者的关系应是异中求同,即“差异中的相似。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的相似性往往只表现为某一层面或某一个点。这种相似性的建立,其主要认知手段就是突显。换言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在某一层面或某一点上的相似性,是人类认知突显的结果。假设没有认知突显,具有彼此绝对差异性的两个事物就不可能凭借相似性确实立而建立彼此的隐喻联系。本文并不讨论其突显的实现要素,而是运用上文所提到的图形-背景理论,对隐喻这一日常的语言现象做出充分合理的阐述,以表达隐喻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 “Mens words are bullets, that the

11、ir enemies take up and make use of against them. 例是张爱玲非常有名的一句话,悲喜苦乐错综交织,最辉煌的生命往往暗藏着最悲凉的底色;“华美是给别人看的,袍子上的“虱子只有自己知道。人生亦如此,别人眼里看到的是一个人的风光外表,却不知其背后付出的辛酸苦辣。在这里,“生命是本体,“华美的袍子是喻体,“人生这一抽象事物得到了很好的阐述。本体与喻体相容性得到了突显。 例中的“bullets是喻体,“mens words是本体,二者本来并不相干,前者属于具体事物,后者那么属于抽象事物。“mens words假设很犀利,就容易对人造成伤害,在这一点上,它与“

12、bullets有异曲同工之妙。“bullets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而“mens words会对人的精神造成伤害。两者在这一方面的意义都得到突显,相似性由此确定。 图形与背景存在于本体与喻体这一隐喻现象中。如例,本体是“人生,得到突显的也是“人生,而又将“人生比喻为“华美的袍子,用“华美的袍子这一特性去理解“人生。因此“人生是图形,“华美的袍子是背景。例中,“mens words是本体,“bullets是喻体,用“bullets去理解“mens words,“bullets为参照物,因此“mens words是图形,“bullets为背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下的隐喻,本体是得到突显的

13、,是以喻体这一参照物来理解本体的。本体是图形,喻体是背景。 图形与背景还存在于单独的本体与喻体中。如例,本体“人生可以是开心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可以是完美的,也可以是遗憾的;可以是华美的,也可以是朴素的;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也可以是平淡无奇的;可以是一帆风顺的,也可以是一波三折的。“人生“有很多种意义解读。王文斌认为,这些不同的侧面在特定的认知域中,可能只有其中的某一侧面被激活,而其他侧面那么处于被淡化或潜在的蛰伏状态。这就是说,一个侧面获得突显后,便会对其他侧面起抑制作用,获得突显的一面那么成为注意的焦点。张爱玲直接将“人生比作“华美的袍子,要获得两者的相似性,就必须突显其中的一个特性。因此,

14、隐喻成立的根底是“人生关于华美的意义局部得到突显。根据图形-背景理论可以得出,图形即是“人生华美的意义,背景那么是其他的意义。 例中,本体“mens words在感情方面可以是贴心的,可以是犀利的。在音调方面可以是高昂的,可以是消沉的;可以是晦涩难懂的方言,可以是通俗易懂的普通话。喻体“bullets规格可大可小,速度可快可慢,可以伤人也可作为摆设。隐喻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将本体与喻体这两种不同的事物当作相同事物或同一事物来对待,取两者的相似性。本例中,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存在于都可以伤害人,假设将这一特性进行突显,隐喻就成立了。因此,得到突显的意义即“犀利的言语为图形,其余意义那么是背景。这样的

15、例句比比皆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 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 A novel is a mirror walking along a main road. 认知主体的主体性 例与例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认知主体想要突出的内容,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因此两个句子的结构不同,图形与背景也不同。这种不同也是因认知主体的视角而定的。赵艳芳认为,语言表达式是基

16、于人们对事物或事件的感知,外界对大脑的刺激是杂乱的,多样的。大脑要对它们进行整理,根据最突显的物体和事物的完整特性来组织语言表达。认知语言学是按照对不同事物不同程度的突显局部的认识-图形、背景、后景来选择不同的表达式。语言结构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对语言的运用与我们怎样感知周围的事物和情景有密切关系。因此,图形与背景确实立是与认知主体息息相关的。 在解读隐喻中,我们要注意认知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包括施喻者的主体性和解喻者的主体性。本文主要讨论施喻者的主体性。Lakoff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拟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施喻者假设想将目标域的事物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

17、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另一个相似的具体事物作为源域,以此来理解目标域。隐喻的过程就是主体在两个域的矛盾中找到同一,化异为同,这里的“同即是它们的相似性,也可称之为喻底。而这两个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在相似性中还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施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寻找这种相似性,将其相似的局部进行突显。有了这种突显,隐喻才得以形成,而这种突显是施喻者有意的产物,是施喻者主体性的表达。例如: Lily is a cat. Lily is as lazy as a cat. Lilys voice is like a cat. Lily is always on the cat w

18、alk. Lily often keeps her cat-eyes open. 例从到都是隐喻,施喻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Lily像只猫一样。在中,施喻者并没有突显“Lily与“cat的具体相似性,“lily可以指的是长相,可以是身材,可以是性格,可以是声音,等等。“cat也可以指“长相、懒惰、好吃等等,“lily与“cat各有很多种特性。在施喻者没有将两者进行相容的情况下,解喻者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读这个隐喻。而在到中,施喻者明确地突出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即喻底。如中突显的是“Lily的性格懒惰,在这方面与“cat的性格相容,两者的某一特性得到了突显,隐喻成立。到中突显的局部不同,图形也不同。可以看出施喻者关注的角度不同,给出的隐喻也不同。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