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_第1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_第2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_第3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_第4页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获得的城乡差异分析基于1982-2010年我国16所高校的实证调查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笔者初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并提出几点相应的政策建议。1.就总体的入学机会变化来看,近30年来,城乡子女间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一直处于缩小的态势,到2010年,城乡间的辈出率差异缩小到1.04倍,意味着城乡间的入学机会已基本实现了均等化。这一成绩的取得,实际上与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无关系。2.就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变化而言,城乡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差异已由1982年的5.9倍缩小到20

2、10年的2.1倍;就读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机会差异也分别由1982年的6.0倍和4.1倍缩小到2010年的1.1倍和0.3倍。有所不同的是,他们在重点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差异是先扩大后缩小,但在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中的机会差异却是一直在缩小。尽管如此,到2010年,城镇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仍是农村子女的2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子女被“放逐”到专科院校。这种现象与emi理论假设较吻合19。3.城乡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数量方面的差异已基本消失,但在机会质量方面的差异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更多的城镇子女就读于重点高校,而多数农村子女则就读于专科院校。很显然,数量方面的机会均等化相对容易实现,而

3、质量方面的机会均等化则较难实现。“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在上大学难的矛盾得到根本缓解的同时,上好大学难的矛盾日益凸显。”20将来,城乡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异将主要体现在“质的不均等”方面。如何提高他们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方面的均等化程度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当前,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到总人口的一半,这意味着农村教育仍是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只有农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切实增加了,教育公平这一目标才有望实现。为了进一步提高城乡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质量方面的均等化程度,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府要积极采取各种干预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客观来看,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及政府对城

4、市和农村采取的不同发展策略的影响,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及教育质量远不及城镇。农村子女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有限,很大程度上并非是他们天资缺乏或努力不够,而是他们的就学环境较差,无法与城镇子女在大致同样的环境下开始自己的学业生涯。由于教育公平实现的重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在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方面责无旁贷。可喜的是,该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政府在此方面已经实施和将要启动的干预措施主要有: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出台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完善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资助政

5、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21。不过,要想使这些措施贯彻落实,不仅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更需要持续而充足的经费保障。因此,今后要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扭转城乡教育经费投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间、校际间的教育质量差距,尽可能地为农村子女创造良好的求学环境,提高他们未来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可能性。第二,优质高中教育资源适当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子女入读重点高中的机会。重点高中是重点高校的主要生源输送基地,因此,要想提高农村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首先要增加他们在重点高中就读的机会。现实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重点高中这种优质教育

6、资源被绝大多数城镇优势群体子女占据了22。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除了“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这一措施外,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应适当向农村倾斜,以提高农村子女上重点高中的机会,从而增加他们将来入读重点高校的可能性。第三,提高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地方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的财政补贴,提高它们的办学质量。为了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比例,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当年要求一部分重点高校面向这些地区定向招收1万名左右的学生。到2014年,该招生计划扩大到5万名,覆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32个贫困县。与此同时,还实施

7、了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通过这些举措,力争到2017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的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措施在提高农村学生入读重点高校的机会方面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补偿性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偏低的局面,因为重点高校有限的就读机会将被大多数城镇学生所占据,留给农村学生的机会非常有限。而普通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普及化的任务,大量的适龄青年(尤其是农村学生)就读于这两类院校,同时它们肩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重任

8、。因此,未来政府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将增加的投入用于对这两类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财政补贴,以提高它们的办学质量,从而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量,使得学生无论就读于哪类院校,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令人欣慰的是,2014年5月2日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要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及完善资助政策体系等。6月16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指出,要“构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投入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职业教

9、育的投入”。希望这些措施今后能够真正落实,以有助于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只有当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越来越多时,城乡子女在入学机会质量方面的均等化程度才会大幅提高。注释:辈出率的计算及其意义在笔者发表的其他论文中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规定及其实施在城乡间有一定差异,可以推断,城镇居民的生育率要低于农村居民,因而城镇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会低于农村。在我国,高校层次越高,入学标准相对也较高。一般来讲,重点高校的入学标准最高,普通本科院校的次之,专科院校的入学标准最低。城镇学生更容易达到重点高校的入学要求,而对于有幸进入高等教育系统的农村学生而言,除极少数特别优秀者能达

10、到重点高校的入学要求外,大部分将进入选拔标准较低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选拔最不严格的专科院校。该措施要求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专门安排不少于年度本科招生规模2%的名额,参照自主选拔录取办法,主要选拔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原则上符合当年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报名条件、高中阶段具有上述中学连续三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具有农村户籍且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均可报考。通过这三项措施,预计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将比去年增加10%以上。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视程度较高,但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却较低,政府对

11、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还需要提高(参见:王春春,张男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呈现七大趋势寻找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坐标n.中国教育报,2013-12-16)。整体上,我国层次越低的院校,从政府获得的各种资源也相对较少,资源的困乏使得这些院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办学质量普遍不高。倘若这些院校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大量适龄青年也就不会将优质高等教育仅仅局限于重点高校之内了。参考文献:1温家宝.充分认识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9-01-05.2苟人民.从城乡入学机会看高等教育公平j.教育发展研究,2006(5a):29-31.3乔锦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j

12、.教育学报,2008(5):92-96.4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1-5.5罗立祝.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城乡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11(1):32-41.6梁晨,等.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j.中国社会科学,2012(1):98-118.7guo m. school expansion and educational stratification in china, 1981-2006d. harvard university, 2008: 26.8李春玲.高等教

13、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82-113.9邓峰.高等教育扩招与城乡入学机会差异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2(8):22-28.10吴愈晓.中国城乡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及其演变(1978-2008)j.中国社会科学,2013(3):4-21.11张玉林,等.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31.12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异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13李文胜.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9.14教育部

14、计划财务司.全国教育统计资料1982z.北京:教育部计划财务司,1983:66.15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00-228.16法布尔迪约,等.继承人大学生与文化m.邢克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89.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计划建设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6.18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2-148.19lucas s r. 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 education transitions, track mobili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