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基本知识学习教案_第1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学习教案_第2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学习教案_第3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学习教案_第4页
传染病基本知识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传染病基本知识传染病基本知识第一页,共120页。1年,欧洲黑死病流行,2400万人死亡n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占所有死亡的10%n19世纪全球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50%-60%n1918年全球甲型流感流行,发病5亿人以上,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n20世纪中、后期的全球传染病死亡率低于10%n1970年,传染病复燃和新生,发病率死亡率明显回升n1980年5月8日,WHO宣告,全世界消灭了天花n1995年,全球1700万人死于传染病,占死亡人数的32%n1991-2002年,WHO宣布美洲、欧洲消灭了脊髓灰质炎nWHO计划2005年将最终消灭脊髓灰质炎n20世纪末,全球消灭了麻

2、风、白喉、鼠疫等。第1页/共119页第二页,共120页。n霍乱(hulun)n疟疾第2页/共119页第三页,共120页。900万人患结核病,这一统计结果比人们以前估计的病例数目多出近50万例。报告同时指出,有150万人因患结核病而死亡,其中包括36万艾滋病毒感染者,结核目前是由于单一传染病原体导致的第二大致死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结核计划负责人拉维格里奥尼在日内瓦举行的报告发布仪式上表示,由于没有得到诊断(zhndun)或是得到诊断(zhndun)后没有申报,每年大约有300万患结核的人没有被卫生体系记录在册。第3页/共119页第四页,共120页。洲地区。n报告指出,资金不足正在阻碍应对这一全

3、球流行病的努力。如对结核病做出全面应付,估计每年需要80亿美元的资金,但目前的资金缺口为20亿美元第4页/共119页第五页,共120页。量稳步减少,疟疾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n报告估计,2013年全球约有亿疟疾患者,死亡万人,阿塞拜疆和斯里兰卡首次报告疟疾零感染病例,阿根廷、埃及、伊拉克等11国继续(jx)维持零感染病例,全球迈向清除疟疾目标的国家正在增加。n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3年间全球疟疾死亡率下降了47%,其中疟疾死亡人数占全球疟疾死亡率总人数九成的非洲地区死亡率下降54%。n目前全球仍有数以万计的人口缺少疟疾检测与治疗措施,尤其是孕妇、5岁以下婴儿以及儿童的防治进展缓慢。第5页/

4、共119页第六页,共120页。u x chnbn)n80年代后又死灰复燃第6页/共119页第七页,共120页。SARS人感染(gnrn)禽流感埃博拉病毒MERS第7页/共119页第八页,共120页。为艾滋病死亡,这是这是自2005年疫情高峰期以来的最大一次降幅,艾滋病死亡率在2013年这一年内下降了11.8%,并且从2005年以来下降了35%。自2005年以来,与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人数每年都会减少10万人,并且一直都保持非常稳定的状态,但是在今年(jnnin)减少了20万人,此外,每年新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从2012年的220万下降到2013年的210万人,每年新增加的儿童艾滋病患者也从27万下降

5、到24万人次。从2005年以来,从世界范围内新增加的艾滋病患者下降了27.6%。第8页/共119页第九页,共120页。第9页/共119页第十页,共120页。了治疗,而在儿童感染者中,这一比例仅仅达到24%。此外,在2013年,艾滋病毒携带者的人数仍然略有增加。n2012年共有346万艾滋病毒携带者,但是到2013年,上升到350万人了。第10页/共119页第十一页,共120页。的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症状与羊瘙痒症类似,俗称“疯牛病”。n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疯牛病暴发流行期,主要(zhyo)的发病国家如英国及其他欧洲国家有大量的牛患病并被宰杀,发生疯牛病国家的牛肉及牛肉制品的

6、出口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第11页/共119页第十二页,共120页。-年轻人为主,发病时间平均为14个月。截止2003年底累计(li j)已有至少137人死于新型克-雅氏症,其中多数在英国。n2010年,由于巴西疯牛病疫情获得证实,日本、中国、南非、韩国、沙特阿拉伯、埃及已宣布禁止进口该牛肉。第12页/共119页第十三页,共120页。和香港地区,加拿大、美国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个实验室通力合作研究的结果,宣布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的病因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n现在认为,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顺德首发,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zhngq)疫情才被逐渐消失

7、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n至2003年8月16日确诊5327例,死亡349人。第13页/共119页第十四页,共120页。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通常只感染鸟类,少见情况会感染猪。禽流感病毒高度针对特定物种,但在罕有情况下会跨越物种障碍感染人。自从1997年在香港发现人类也会感染禽流感之后,此病症引起全国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2013年3月31日,我国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生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其中两个(lin)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目前国内外都没有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第14页/共119页第十五页,共120页。毒之一。病毒可透过(tu u)与患者体液直接

8、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死亡率高达90%。第15页/共119页第十六页,共120页。的疫情从未像这次一样牵动世界神经。n2014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获知并确认几内亚暴发埃博拉出血热时,疫情已经从该国西南部偏远地区蔓延至首都科纳克里。此后两三个月间,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不断(bdun)加重并扩散至邻国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新增病例迅速增加。第16页/共119页第十七页,共120页。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月中旬,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称此次疫情(yqng)“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在最后几个月里,塞内加尔、尼日利亚

9、、马里、美国、西班牙、印度等国家出现零星输入型病例或图本感染病例。第17页/共119页第十八页,共120页。第18页/共119页第十九页,共120页。利比里亚、塞拉利昂3个疫情蔓延最为严重的国家,已经夺走万人命;确诊(quzhn)、可能与疑似病例则高达24350人。n除了西非3国外,尼日利亚也有8人病故,马2人,美国也有1名因为埃博拉感染丧命的病例。n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波埃博拉疫情是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第19页/共119页第二十页,共120页。S类似的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沙特阿拉伯夺命,进而扩散到其他国家。n2013年5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确认的患者有38例。n2012年9月被确

10、认起,截止(jizh)2014年4月15日已致死92人。nSARS病毒曾经感染八千多人,死亡率为11%。而截止(jizh)2012年5月14日,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中有53%已经死亡,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已经被研究人员成为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状病毒)第20页/共119页第二十一页,共120页。n韩国旅游业尤其“悲惨”,韩国方面的数据(shj)显示,相比去年同期,今年6月去韩国旅游的外国旅游客人数减少超过40%,7月前两周则减少60%。第21页/共119页第二十二页,共120页。患病,死亡24万人。n2、扎伊尔流行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占病人数80%n3、白喉(bihu)在俄罗斯流行并波及东欧

11、15个国家,全世界发病统计约10多万例,死亡8000多人n4、1996年日本流行的0157大肠杆菌所致出血性肠炎,10天内有6259名小学生及92名教职员发病病死9人n5、在南亚流行新霍乱弧菌0139(1993孟买、加尔各答15000人发病,死亡230人)n6、东南亚流行麻疹n7、在蒙古流行鼠疫大暴发第22页/共119页第二十三页,共120页。随之而来。n在医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眼中,感染性疾病的泛滥是现代文明发展过速的衍生物。n在历史长河中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哪些严重后果。第23页/共119页第二十四页,共120页。n)大流行n雅典大瘟疫n欧洲梅毒第24页/共119页第二十五页,共120

12、页。染,由于(yuy)这种感染会在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一块一块的黑斑,所以也称为黑死病。n黑死病在欧洲肆虐了300多年,死亡人数达2500万人以上。n尤其是在1348年到1352年之间,整个欧洲几乎成为死亡陷阱。n黑死病大流行夺去欧洲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人口的生命第25页/共119页第二十六页,共120页。之一n早在3000年之前就已经在埃及被发现n它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也是传染性最强的疾病之一,能够在空气中以惊人的速度传播n15世纪,当欧洲人踏上美洲大陆的时候,就将天花病人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当地的印第安人,结果造成了天花的大流行n大概100年之后,3000多万印第安人只剩下了100多万人,印第安人的

13、这场天花曾经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一次不靠枪炮(qinpo)的种族杀戮事件第26页/共119页第二十七页,共120页。 rn)将天花带到墨西哥n17-18世纪n欧洲死亡人数为50万/年n亚洲达80万/年n死亡1亿人n1977 索马里最后一个自然发生的天花病例n1978 伯明翰大学最后一个天花病例n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彻底消灭n天花病毒基本封存第27页/共119页第二十八页,共120页。n到了20世纪初,1918年发生“西班牙流感(li n)大爆发”,全球有25005000万人丧失生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要多得多。第28页/共119页第二十九页,共120页。是斑疹伤寒,斑疹

14、伤寒是一种急性的感染性疾病,这种传染病爆发时非常凶猛。一位史学家曾写过一本书,书里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场景;病人裸着身体在街上游荡,寻找着水和食物。n存活下来的人不是没了眼睛、脚趾,就是丧失了记忆。在这场瘟疫中雅典有近1/4的居民死亡,几乎摧毁了整个雅典,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希腊文明的衰落。第29页/共119页第三十页,共120页。染病,由于无法遏制,最终导致患者精神失常或死亡。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梅毒开始在全球大流行。西班牙的舰队沿着哥伦布的航行路线带着梅毒穿梭于欧洲大陆的各个国家,无一幸免。1492年到1493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暴发了梅毒,1497年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爆发梅毒,1499

15、年梅毒在匈牙利和俄罗斯暴发。第30页/共119页第三十一页,共120页。n1894 中国广东死亡10万人,香港死亡10万人n1900 旧金山死者中分离“杆菌”n1898年发现(fxin)中间宿主n死亡总人数1000-1200万人第31页/共119页第三十二页,共120页。第32页/共119页第三十三页,共120页。因病致死5200万人n死于传染病1700万人n肺炎及呼吸道感染引起440万人死亡第33页/共119页第三十四页,共120页。第34页/共119页第三十五页,共120页。克次体、支原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体传染病、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

16、zo chn)流行的疾病。n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性疾病。第35页/共119页第三十六页,共120页。原体:病原体是指感染人体后可导致(dozh)疾病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第36页/共119页第三十七页,共120页。开始了感染的过程。病原体能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变化,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miny)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受凉、受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第37页/共119页第三十八页,共120页。处于机体防御第一线的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所清除,如胃液对少量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的的清除作用。同时,亦可

17、由事先存在体内的特异性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与细胞因子)将相应的病原体清除。第38页/共119页第三十九页,共120页。导体产生特异性免疫(miny)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现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miny)学检查才能发现。第39页/共119页第四十页,共120页。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10倍以上)。隐形感染过程结束后,大多数人获得不同程度(chngd)的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可转变为病原体携带状态,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人体内,成为无症状携带者,如伤寒杆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第40页/共119页第四十一页,共120页

18、。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miny)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第41页/共119页第四十二页,共120页。但在少数传染病中,如麻疹、水痘等,大多数感染者表现为显性感染。显性感染过程结束后,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可获得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如麻疹、甲型肝炎和伤寒等,不易再受感染。但有些传染病病后的免疫力并不牢固(log),可再受感染而发病,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小部分显性感染者亦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第42页/共119页第四十三页,共120页。tdin),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乙型病毒性肝

19、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n但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如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慢性病原携带者极为罕见。第43页/共119页第四十四页,共120页。n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或慢性(mn xng)携带者。一般而言,若其携带病原体的时间短于3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若长于3个月,则称为慢性(mn xng)携带者。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mn xng)携带者。第44页/共119页第四十五页,共120页。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chngq)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

20、可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第45页/共119页第四十六页,共120页。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潜伏性感染并不是在每种传染病中都存在。第46页/共119页第四十七页,共120页。种表现形式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bngyun)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但一旦出现,则容易识别。而且,上述感染的五种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第47页/共119页第四十八页,共120页。n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这两个因素(yn s),致病能力

21、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48页/共119页第四十九页,共120页。能力。有些病原体可直接侵入人体,如钩端螺旋体。有些病原体则需要经过消化或呼吸道进入(jnr)人体,先粘附于肠或支气管粘膜表面,再进一步组织细胞,产生毒素引起疾病病变,如结核杆菌等。病毒性病原体常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再次进入(jnr)细胞内。有些病原体的侵袭力很弱,需经伤口进入(jnr)人体,如破伤风杆菌。第49页/共119页第五十页,共120页。第50页/共119页第五十一页,共120页。与致病能力成正比。nn4、变异性n病原体可因环境(hunjng)、药物或遗传等因素而发生变异。第51页/共119页第五十二页,共120页。感染

22、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免疫应答可分为(fn wi)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改变的变态反应两大类。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都有可能机体保护和病理损伤,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应答。第52页/共119页第五十三页,共120页。第53页/共119页第五十四页,共120页。侵部位繁殖,分泌毒素,在远离(yun l)入侵部位引起病变,如白喉和破伤风;还可经过一系列的生活史阶段,最后在某脏器中定居,如蠕虫病。排除途径: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病原体排除途径,是患者、病原携带者和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的重要因素。第54页/共119页第五十五页,共120页。发生、发展(fzhn)和转归的过程

23、,成为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第55页/共119页第五十六页,共120页。原体的人和动物。传染病包括(boku)以下4方面:n(1)患者n(2)隐性感染者n(3)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不易发现,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n(4)受感染动物第56页/共119页第五十七页,共120页。n潜伏期病原携带者n恢复期病原携带者n健康病原携带者第57页/共119页第五十八页,共120页。携带者的类型、排出(pi ch)病原体的数量和持续时间n更重要的取决于其职业、个人卫生习惯及社会活动范围第58页/共119页第五十九页,共120页。播(chunb)的疾

24、病和感染nn炭疽病、鼻疽病、猪丹毒、布氏杆菌病、结核病、口蹄疫、狂犬病、疯牛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第59页/共119页第六十页,共120页。为本的人畜共患病n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n真性人畜共患病第60页/共119页第六十一页,共120页。播和延续(ynx),可形成人类疾病的传染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传染给人。n鹦鹉热、鼠疫、莱姆病、登革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第61页/共119页第六十二页,共120页。乱、血吸虫n食物传播痢疾、伤寒n接触传播淋病(ln bng)、疥疮n媒介节肢动物传播疟疾、西尼罗热n土壤传播炭疽、破伤风n医源性传播丙肝、艾滋病n垂直传播风疹、梅毒n多途径传播土拉菌病第62页/共119

25、页第六十三页,共120页。ungfn),发病率高n季节性,周期性n儿童人群,未免疫人群高发第63页/共119页第六十四页,共120页。节与职业上的差别n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rnqn)n大量易感人群(rnqn)与疫水接触可爆发n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第64页/共119页第六十五页,共120页。染n流行特征:n吃者发病,不吃者不发病n可呈爆发n停止(tngzh)供应污染食物,可终止疫情第65页/共119页第六十六页,共120页。活接触传播)n流行传播(经间接(jin ji)接触):n无明显季节性n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和卫生条件差地区n高发n一般呈散发第66页/共119页第六十七页,共120页。育

26、或繁殖n外潜伏期n病原体在节肢动物(jizh-dngw)体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才有传染性。n经媒介节肢动物(jizh-dngw)传播流行特征:n地区性,季节性n职业性,青壮年多发第67页/共119页第六十八页,共120页。n个人卫生习惯第68页/共119页第六十九页,共120页。shnw zh pn)或血液污染而传播第69页/共119页第七十页,共120页。传播n上行性传播n分娩时传播第70页/共119页第七十一页,共120页。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judng)该人群的易感性n人群的易感性与传染病流行有密切关系第71页/共119页第七十二页,共120页。第

27、72页/共119页第七十三页,共120页。传染病传播(chunb)途径呼吸道传染(chunrn)消化道传染(chunrn)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垂直传播易感人群第73页/共119页第七十四页,共120页。zh)动物的特异性栖息习性第74页/共119页第七十五页,共120页。第75页/共119页第七十六页,共120页。社会(shhu)因素传播(chunb)途径自然因素传染源易感人群第76页/共119页第七十七页,共120页。的病原体,包括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等。n2、有传染性n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行的易感染者体内(tni),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

28、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者的免疫状态等有关。第77页/共119页第七十八页,共120页。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流行过程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各种特征。传染病的发展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流行。传染病发病率在时间上(季节分布(fnb))、空间上(地区分布(fnb))、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fnb),也是流行病学特征。第78页/共119页第七十九页,共120页。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chnw)(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有的传染病患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以感染。第79页/共119页第八十页,共120页。生、发展(fz

29、hn)及转归可分为四期。n(1)潜伏期n(2)临床症状期n(3)恢复期第80页/共119页第八十一页,共120页。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第81页/共119页第八十二页,共120页。(jich)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时限n确定接触(jich)者的免疫接种种类和时间n评价预防措施的效果n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第82页/共119页第八十三页,共120页。潜伏期,即为同源暴露的近似日期。nn从第一例发病日期向前推一最短潜伏期,再从最后一个病例(bngl)发病日期向前推一个最长潜伏期,这两个时点之间即暴露时间。第83页/共119页第八十四页,共120页。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n易被发现并隔离(gl)治疗n非

30、典型病人n病原体较少n不易被发现和隔离(gl)第84页/共119页第八十五页,共120页。第85页/共119页第八十六页,共120页。第86页/共119页第八十七页,共120页。恢复期仍排病原体第87页/共119页第八十八页,共120页。慢性型;按病情(bngqng)轻重可分为轻型、典型(也称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第88页/共119页第八十九页,共120页。第89页/共119页第九十页,共120页。ybn)及支持疗法n(二)病原治疗n(三)对症治疗n(四)康复治疗n(五)中医治疗1、治疗(zhlio)与预防相结合2、病原治疗(zhlio)与对症相结合隔离、护理、心理治疗;饮食、能量、维

31、生素、电解质、免疫调节第90页/共119页第九十一页,共120页。疗法n(二)病原治疗n(三)对症治疗n(四)康复治疗n(五)中医治疗1、抗生素(抗菌药应用(yngyng)原则,牢记首选药)2、抗毒素(TAT、DAT)3、抗病毒4、抗寄生虫药5、某些免疫调节剂亦兼有病原治疗作用注意:副作用及过敏 反应第91页/共119页第九十二页,共120页。持疗法n(二)病原治疗n(三)对症治疗n(四)康复治疗n(五)中医治疗高热脑水肿抽搐心衰呼衰休克(xik)严重毒血症高压氧、针灸(zhnji)、理疗辩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第92页/共119页第九十三页,共120页。三)保护易感人群(一)对传染病人的措施(二

32、)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三)对接触(jich)者的措施(四)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第93页/共119页第九十四页,共120页。第94页/共119页第九十五页,共120页。纳入法定一类传染病;n2014年1月1日起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jich)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n第95页/共119页第九十六页,共120页。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gunl)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共2种。第96页/共119页第九十七页,共120页。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

33、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xu x chnbn)、疟疾。第97页/共119页第九十八页,共120页。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hulun)、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共11种。第98页/共119页第九十九页,共120页。制管理n乙类*25 市6h/农村12h 严格管理n丙类12 城市、农村24h 监测管理n*炭疽(tnj)中的肺炭疽(tnj)、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

34、禽流感按甲类管理。n*脊髓灰质炎为乙类管理但报告时限为2小时。第99页/共119页第一百页,共120页。保护易感人群(一)隔离(二)消毒(xio d):目的是消 灭病原体和传播 媒介注意:消化道传染病 以切断传播途径 为主要预防措施。第100页/共119页第一百零一页,共120页。保护易感人群主要是增强特异性免疫力1、主动免疫(疫苗(ymio))2、被动免疫(抗毒素/免 疫球蛋白)计划免疫: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疫苗)对 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第101页/共119页第一百零二页,共120页。第102页/共119页第一百零三页,共120页。第103页/共119页第一百零四页,共120页。麻疹疫苗

35、n1.52岁百白破加强接种n4岁复服小儿麻痹糖丸n7岁复种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n加强接种百白破二连疫苗第104页/共119页第一百零五页,共120页。种类,将原有的“五苗七病”基础上增加到15种传染病。新增了甲型肝炎疫苗、乙脑(yno)疫苗、流感多糖疫苗、风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钩体病疫苗、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和炭疽疫苗。第105页/共119页第一百零六页,共120页。呼吸道病毒传染病难以隔离n人群缺乏免疫力n-疫苗n恐慌是加重流行的重要因素n-人口流动(lidng)是大规格流行的条件第106页/共119页第一百零七页,共120页。控制传染病n传播途径(tjng)有力武器第107页/共119页第一百零八页,共120页。中所能存活的时间是不同(b tn)的,有些病原体很脆弱,排出体外后很快死亡,如水痘。n但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如伤寒、痢疾、白喉等杆菌,离开人体后,可在粪便、玩具及家用杂物上存活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易感者就可能染上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