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分析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学习教案_第1页
抗震分析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学习教案_第2页
抗震分析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学习教案_第3页
抗震分析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学习教案_第4页
抗震分析设计在midas中的实现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抗震分析设计抗震分析设计(shj)在在midas中的实现中的实现第一页,共62页。抗震分析抗震分析(fnx)设计方法:设计方法: 底部剪力法底部剪力法 反应反应(fnyng)(fnyng)谱分析谱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小震不坏小震不坏中震可修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大震不倒静力弹塑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PUHSOVER)动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第1页/共61页第二页,共62页。小震分析小震分析(fnx)第2页/共61页第三页,共62页。抗规抗规5.15.1条要求:条要求:我国抗规建议,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我国抗规建议,对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7 7、8 8度区,一、

2、二类场地上高度大于度区,一、二类场地上高度大于80m80m的建筑,的建筑,8 8度区三、四类场地和度区三、四类场地和9 9度区高度大于度区高度大于60m60m的建筑采用弹性的建筑采用弹性(tnxng)(tnxng)时程分析法对其在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承载力与变形进行补充计算。时程分析法对其在多遇地震下的抗震承载力与变形进行补充计算。弹性时程分析弹性时程分析(fnx)(fnx)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 65% ,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

3、结果的,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80%。第3页/共61页第四页,共62页。n 频谱特性频谱特性n由特征周期反映,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型和特征周期分区确定。由特征周期反映,依据所处的场地类型和特征周期分区确定。 n 有效峰值有效峰值n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时程分析所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时程分析所用(su yn)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 (cm/s2) n 持续时间持续时间n 一类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一类指地震地面加速度值大于某值的时间总和。 n 一类以相对值定义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之间的时段长度。一类

4、以相对值定义相对持时,即最先与最后一个之间的时段长度。 地震影响地震影响6度度7度度8度度9度度多遇地震多遇地震1835(55)70(110)140罕遇地震罕遇地震-220(310)400(510)620第4页/共61页第五页,共62页。定义定义(dngy)(dngy)地震波地震波-频谱特性频谱特性程序程序(chngx)(chngx)自带自带3030多条地震波,如下图多条地震波,如下图对于自定义的地震波,可以采用对于自定义的地震波,可以采用execlexecl表格直接粘贴或采用地震波生成器生成表格直接粘贴或采用地震波生成器生成第5页/共61页第六页,共62页。定义定义(dngy)(dngy)地

5、震波地震波-峰值加速度峰值加速度规范规范5.1.25.1.2条规定地震波峰值条规定地震波峰值(fn zh)(fn zh)如下图:如下图:表表5.1.2-25.1.2-2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时程分析所用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最大值(cm/s2)cm/s2)地震影响地震影响6 6度度7 7度度8 8度度9 9度度多遇地震多遇地震181835(55)35(55)70(110)70(110)140140罕遇地震罕遇地震一一220220(310310)400400(510510)620620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注:括号内数值分别用于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0

6、.15g和和0.30g0.30g的地区。的地区。对地震波进行调整第6页/共61页第七页,共62页。定义定义(dngy)(dngy)时程荷载工况时程荷载工况-持续时间持续时间分析时间分析时间:时程分析的总的时间长度高规3.3.5规定如下: 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34倍,也不宜少于12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 输出时间步长:输出时间步长:输出时程分析结果的时间步骤数。将以(输出步骤数 x 时间增量)的间隔生成结果。接续前次:接续前次:把前次荷载工况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内力、铰的状态、非线性连接单元等作为这次荷载工况的初始条件进行分析 阻尼:阻尼:程序

7、提供1.振型阻尼2.质量和刚度因子(瑞利阻尼)3.应变能因子说明:说明:采用振型叠加法,一定要定义特征值分析控制第7页/共61页第八页,共62页。定义定义(dngy)(dngy)地面加速度地面加速度函数名称函数名称:从列表中选择要使用的地面加速度。系数:地面加速度的整系数。到达时间:地面加速度开始作用于结构上的时间。注:在到达时间之前的时间,地面加速度的数据为零,对结构不发生作用。定义到达时间的目的是反映几个时程荷载作用在同一结构上,且各荷载发生作用的时间不同时的结构反应。水平地面加速度的角度:水平地面加速度作用方向与整体坐标系X轴的夹角。第8页/共61页第九页,共62页。层间位移层间位移(w

8、iy)(wiy)角角层剪力层剪力第9页/共61页第十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第10页/共61页第十一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抗规中对中震设计的内容涉及很少,仅在总则中提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的抗震(kngzhn)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设防目标,但没有给出中震设计的判断标准和设计要求,我国目前的抗震(kngzhn)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为设计基础的,中震和大

9、震则是通过地震力的调整系数和各种抗震(kngzhn)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构造措施来保证的,但随着复杂结构、超高超限结构越来越多,对中震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工程界对于结构的中震设计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一种按照中震弹性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第二种是按照中震不屈服设计;而这两种设计方法在而这两种设计方法在MIDAS/Gen中都可以实现中都可以实现第11页/共61页第十二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一、中震弹性设计一、中震弹性设计结构的抗震承载

10、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最大地震影响系数结构的抗震承载力满足弹性设计要求,最大地震影响系数按表按表1取值,在中震作用下,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取值,在中震作用下,设计时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但应采用作用分项系数、材料分项系数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构件(gujin)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强度采用设计值。设防烈度7度7.5度8度8.5度9度小震0.080.120.160.240.32中震0.230.330.460.660.80大

11、震0.500.720.901.201.40中震放大系数2.8752.752.8752.752.5大震放大系数6.2565.62554.375表1地震(dzhn)影响系数(为相对于小震的放大系数)第12页/共61页第十三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fnyng)谱主菜单荷载反应(fnyng)谱分析数据反应(fnyng)谱函数:定义中震反应(fnyng)谱,即在定义相应的小震反应(fnyng)谱基础上输入放大系数即可,值按表1取用。第13页/共61页第十四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

12、,即不考虑地震(dzhn)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主菜单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定义抗震等级:将抗震等级定为四级即可。3、其它(qt)操作均同小震设计。第14页/共61页第十五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二、中震不屈服设计二、中震不屈服设计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最大地震影响系数地震作用下的内力按中震进行计算,最大地震影响系数按表按表1取值,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均按高规第取值,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均按高规第5.6节进行,但分项系数均取节进行,但分项系数均取1.0,计算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

13、算时材料的强度,计算可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时材料的强度(qingd)取标准植。取标准植。 1、在MIDAS/Gen中定义中震反应谱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2、定义设计参数时,将抗震等级(dngj)定为四级,即不考虑地震组合内力调整系数(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系数)。 内容同中震弹性设计。第15页/共61页第十六页,共62页。中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3、定义荷载组合(zh)时将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 主菜单结果荷载组合(zh):将各项荷载组合(zh)中的地震作用分项系数取为1.0即可。第16页/共61页第十七页,共62页。中

14、震分析中震分析(fnx)设计设计4、将材料分项系数(xsh)定义为1.0,即构件承载力验算时取用材料强度的标准植。 主菜单设计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参数材料分项系数(xsh):将材料分项系数(xsh)取为1.0即可。5、其它(qt)操作均同小震设计。第17页/共61页第十八页,共62页。方法方法优缺点优缺点静力弹塑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单,便于理解。与时程分析法相比,Pushover方法概念清晰,实施相对简单,同样能使设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反应,迅速找到结构的薄弱环节。动力弹塑性分析动力弹塑性分析对软硬件要求比较高,计算时间长,结果不便于整理,但能真是的反应结构在大震下的

15、状态。第18页/共61页第十九页,共62页。静力弹塑性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fnx)(PUSHOVER)第19页/共61页第二十页,共62页。第20页/共61页第二十一页,共62页。PushoverAnalysisCapacity SpectrumdSaSSDOF Systemroof roof Capacity CurveMDOF SystemtransformFbaseVbaseV第21页/共61页第二十二页,共62页。n多自由度的荷载位移关系转换为使用单自由度体系的加速度位移方式表现的能力谱(capacity spectrum),地震作用的响应(xingyng)谱转换为用ADRS(Acce

16、leration-Displacement Response Spectrum)方式表现的需求谱(demand spectrum)。Demand Spectrumn,2Ta22ndS4TS n,1TnTdSaSaSResponse Spectrumtransformn通过比较两个谱曲线,评价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最大需求内力和变形能力,通过与目标性能的比较,决定(judng)结构的性能水平(performance level)。5% ElasticSpectrumPerformance PointDemand SpectrumCapacity SpectrumaSdSmaxDmaxA第22页/共

17、61页第二十三页,共62页。分析分析(fnx)目的目的经Pushover分析后,得到性能点,根据性能点时的变形,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顶点侧移 是否(sh fu)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顶点位移限值2)层间位移角 是否(sh fu)满足抗震规范规定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3)构件的局部变形 是指梁、柱等构件塑性铰的变形,检验它是否(sh fu)超过建筑某一性能水准下的允许变形操作步骤操作步骤-静力分析后进行配筋设计,并更新配筋-定义静力弹塑性分析主控数据-定义静力弹塑性分析工况-定义铰特性值,并分配(fnpi)铰-计算并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第23页/共61页第二十四页,共62页。第24

18、页/共61页第二十五页,共62页。对于梁柱,“排序”选为“特性值”,“更新配筋”项激活点“全选”按钮可自动勾选构件别忘了最后(zuhu)更新配筋方法方法1 1:利用:利用(lyng)(lyng)程序配筋设计的结果程序配筋设计的结果 作用:将配筋结果赋予构件,做作用:将配筋结果赋予构件,做PUSHOVERPUSHOVER分析时需要用到截面实配钢筋结果。分析时需要用到截面实配钢筋结果。 第25页/共61页第二十六页,共62页。对于墙,“排序”选为“墙号层”, “更新配筋”项激活第26页/共61页第二十七页,共62页。勾选要编辑验算的构件截面方法方法2 2:利用用户定义的配筋结果:利用用户定义的配筋

19、结果若在此编辑验算若在此编辑验算(yn sun)(yn sun)用截面,则构件的最终实配配筋结果采用此定义的用截面,则构件的最终实配配筋结果采用此定义的第27页/共61页第二十八页,共62页。在在PUSHOVER PUSHOVER 荷载荷载(hzi)(hzi)工况中选择考虑初始荷载工况中选择考虑初始荷载(hzi)(hzi)。 考虑轴力变化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初始荷载考虑轴力变化的影响时需要考虑初始荷载(hzi)(hzi)定义定义(dngy)(dngy)初始荷载初始荷载适用于所有PUSHOVER荷载工况定义收敛条件定义收敛条件定义PUSHOVER铰的刚度折减率默认值: 在此修改默认值后点击确认键,则

20、所有铰的刚度折减率都将自动修改。设置刚度折减率默认值设置刚度折减率默认值自动计算具有分布型铰特性的梁单元的屈服强度时,需要参考特梁单元某个位置的特性自动计算具有分布型铰特性的梁单元的屈服强度时,需要参考特梁单元某个位置的特性( (如配筋如配筋) ) I I端、端、J J端、中心端、中心第28页/共61页第二十九页,共62页。PushoverPushover荷载工况涉及荷载工况涉及(shj)(shj)的两个问的两个问题题 A、如何(rh)推?B、推到何种程度?第29页/共61页第三十页,共62页。MIDAS/GenMIDAS/Gen中提供两种中提供两种PushoverPushover分析方法,即

21、基于分析方法,即基于(jy)(jy)荷载增分的荷载控制法和基于荷载增分的荷载控制法和基于(jy)(jy)目标位移的位移控制法。目标位移的位移控制法。MIDAS/GenMIDAS/Gen的荷载控制法采用的荷载控制法采用(ciyng)(ciyng)全牛顿拉普森(全牛顿拉普森(Full Newton-Full Newton-RaphsonRaphson)方法。牛顿拉普森方法是采用)方法。牛顿拉普森方法是采用(ciyng)(ciyng)微分原理求解的方法,微分原理求解的方法,其优点是速度快。采用其优点是速度快。采用(ciyng)(ciyng)荷载增分的荷载增分的PushoverPushover分析方法

22、的图形介绍如分析方法的图形介绍如下。下。分析获得的最终荷载(坍塌荷载) Qu弹性极限预测的坍塌荷载Qud*X 等差级数对应的增分荷载位移荷载将最终(n+1)步骤的增分量作为后面的增分荷载 基于荷载增分法的基于荷载增分法的Pushover分析分析第30页/共61页第三十一页,共62页。基于基于(jy)(jy)目标位移的位移控制法目标位移的位移控制法MIDAS/Gen的位移控制法是由用户定义目标位移,然后(rnhu)逐渐增加荷载直到达到目标位移的方法。目标位移分为整体控制和主节点控制两种,整体控制是所有节点的位移都要满足用户输入最大位移,位移也是整体位移,不设置某一方向的位移控制。主节点控制是用户

23、指定特定节点的特定方向上的最大位移的方法。基于性能的耐震设计大部分是先确定可能发生最大位移的节点和位移方向后给该节点设定目标位移的方法。初始的目标位移一般可假定为结构总高度的1%、2%、4%。这些数值一般相当于最大层间位移值,与结构的破坏情况相关。第31页/共61页第三十二页,共62页。输入大于输入大于1 1的整数的整数(zhngsh)(zhngsh)(nstep=1)nstep=1)推荐最小输入推荐最小输入20(20(默认值:默认值: 20) 20)输入输入(shr)(shr)步骤数步骤数选择考虑则使用PUSHOVER主控数据中定义的初始荷载当使用PMM类型(考虑轴力的变化)铰时,需要更新铰

24、的屈服强度,此时应选择考虑初始荷载。选择是否考虑初始荷载选择是否考虑初始荷载选择是否考虑选择是否考虑P-DeltaP-Delta分析分析选择增量控制方法选择增量控制方法: 荷载控制、位移控制荷载控制、位移控制定义定义PUSHOVERPUSHOVER荷载工况荷载工况第32页/共61页第三十三页,共62页。最大位移一般为 总高度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参见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5 条选择基本模态作为Pushover荷载的分布模式 周期(zhuq)与振型结果窗口第33页/共61页第三十四页,共62页。加载方式加载方式(fngsh)(fngsh)FEMA-273推荐三种形式: 1)均匀分布:各楼层侧向

25、力可取所在楼层质量(zhling); 2)倒三角形分布:结构振动以基本振型为主时的惯性力的分布形式,类似于我国规范中用底部剪力法确定的侧向力分布; 3)SRSS分布:反应谱振型组合得到的惯性力分布。midas程序提供了自定义分布、均匀加速度分布和振型荷载分布三种加载方式均匀加速度分布:均匀加速度分布:提供的侧向力是用均一的加速度和相应质量分布的乘积获得的;振型荷载分布:振型荷载分布:提供的侧向力是用给定的振型和该振型下的圆频率的平方(2)及相应质量分布的乘积获得的,可以取任何一个振型其中,均匀加速度方法相当于均匀分布,振型荷载分布方法,当取第一振型时,相当于倒三角分布,用户也可以自定义水平力。

26、采用振型荷载分布要有振型分析。第34页/共61页第三十五页,共62页。MIDAS/GenMIDAS/Gen中铰特性中铰特性(txng)(txng)的说明的说明二维梁单元二维梁单元(dnyun)(dnyun)和三维梁柱单元和三维梁柱单元(dnyun)(dnyun)模型模型 桁架单元桁架单元(dnyun)(dnyun)模型模型 定义铰特性值定义铰特性值第35页/共61页第三十六页,共62页。MIDAS/GenMIDAS/Gen中铰特性中铰特性(txng)(txng)的说明的说明 三维墙单元模型由中间的线单元,上下两端的刚性杆构成三维墙单元模型由中间的线单元,上下两端的刚性杆构成(guchng)(g

27、uchng)。中间的线单元与三维梁。中间的线单元与三维梁柱单元相同,刚性杆在柱单元相同,刚性杆在xzxz平面内做刚体运动。平面内做刚体运动。 定义定义(dngy)(dngy)铰特性值铰特性值第36页/共61页第三十七页,共62页。 弯矩弯矩- -旋转旋转(xunzhun)(xunzhun)角角(M-)(M-)本构单元本构单元 弯矩弯矩- -曲率曲率(ql)(M-)(ql)(M-)本构单元:本构单元: 集中型、分布型集中型、分布型 桁架单元桁架单元(轴力轴力) )内力成分铰特性初始刚度铰位置FxFx(轴力)轴力-位移(相对位移)EA/L单元中心Fy, FzFy, Fz(剪力)剪力-剪切应变GAs

28、单元中心(扭矩)弯矩-旋转角GJ/L单元两端y, y, z z(弯矩)弯矩-旋转铰6EI/L,3E/L,2E/L单元两端内力成分铰特性初始刚度铰位置FxFx(轴力)轴力-应变EA积分点位置Fy, FzFy, Fz(剪力)剪力-剪切应变Gs积分点位置(扭矩)弯矩-曲率GJ积分点位置y, y, z z(弯矩)弯矩-曲率E积分点位置内力成分铰特性初始刚度铰位置FxFx(轴力)轴力-位移(相对位移)EA/L单元中心一般连接单元一般连接单元内力成分铰特性初始刚度铰位置FxFx(轴力)轴力-变形(相对位移)用户输入(EA/L)单元中心Fy, FzFy, Fz(剪力)剪力-变形(相对位移)用户输入(Gas/

29、)单元中心(扭矩)弯矩-旋转角用户输入(GJ/L)单元中心y, y, z z(弯矩)弯矩-旋转铰用户输入(EI/L)单元中心第37页/共61页第三十八页,共62页。选择屈服(qf)强度的输入方法选择(xunz)I、J端的特性是对称还是非对称单元两端特性为非对称时在此输入输入M/MY、D/DY输入屈服强度选择受拉和受压区段特性是否相同输入容许标准用户输入屈服变形(新增)输入初始刚度(新增)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第38页/共61页第三十九页,共62页。 选择选择P-M-MP-M-M类型时将自动勾选类型时将自动勾选

30、My-MzMy-Mz内力成分内力成分- -P-M-MP-M-M类型仅适用类型仅适用(shyng)(shyng)于梁柱单元和墙单元于梁柱单元和墙单元- - 膜类型的墙单元只能定义面内成分膜类型的墙单元只能定义面内成分MyMy的非线性特性的非线性特性( (面外为弹性面外为弹性) )1 1选择骨架曲线类型选择骨架曲线类型(lixng)(lixng):MyMy和和MzMz只能选择同样类型只能选择同样类型(lixng)(lixng)的曲线的曲线PMMPMM铰的刚度折减系数在屈服面特性窗口中进行设置。铰的刚度折减系数在屈服面特性窗口中进行设置。2 21 12 2屈服面特性窗口屈服面特性窗口3 33 3选择

31、屈服面特性的计算方法选择屈服面特性的计算方法4 44 4定义刚度折减系数定义刚度折减系数5 55 56 66 67 77 7铰类型中即使选择了用户输入也不能修改屈服强度 实际分析中并不使用该值。屈服强度的定义屈服强度的定义: 自动计算时不必用户输入自动计算时不必用户输入 考虑轴力变化的影响时,在各步骤计算中都将考虑变化的轴力考虑轴力变化的影响时,在各步骤计算中都将考虑变化的轴力对屈服面的影响。对屈服面的影响。定义屈服面定义屈服面: 自动计算时不必输入自动计算时不必输入第39页/共61页第四十页,共62页。 用鼠标选择要分配的特性后拖放到模型画面上用鼠标选择要分配的特性后拖放到模型画面上分配了铰

32、特性的单元上将分配了铰特性的单元上将(shngjing)(shngjing)显示铰标签显示铰标签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选择的单元类型与铰特性不匹配时不能分配选择的单元类型与铰特性不匹配时不能分配一般连接一般连接(linji)(linji)单元不能使用鼠标拖放功能分配铰特性单元不能使用鼠标拖放功能分配铰特性第40页/共61页第四十一页,共62页。 修改已定义修改已定义(dngy)(dngy)的的PushoverPushover铰特性的方法铰特性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推荐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推荐方法修改修改(xigi)“MM”(xigi)“MM” 一次性修改多个单元的铰特性在定义铰特性值窗口中直接修改

33、则被分配了该特性的单元的铰特性值将同时被修改 “定义铰特性值”: 可以修改铰特性的所有内力成分被分配了“MM”特性的所有单元的特性将被同时修改1 12 21 12 2第41页/共61页第四十二页,共62页。Gen V712(Gen V712(旧版本旧版本) )Gen V730(Gen V730(新版本新版本(bnbn)(bnbn)第42页/共61页第四十三页,共62页。第43页/共61页第四十四页,共62页。查找查找(ch zho)(ch zho)性能控制点性能控制点第44页/共61页第四十五页,共62页。性能(xngnng)控制点性能控制点所对应(duyng)的结构相关结果查找性能控制点查找

34、性能控制点第45页/共61页第四十六页,共62页。性能控制点确定性能控制点确定(qudng)(qudng)方法方法Procedure-AProcedure-A是是ATC-40ATC-40中提供的基本方法,首先将能力谱中斜率为初始刚度的切线和阻尼中提供的基本方法,首先将能力谱中斜率为初始刚度的切线和阻尼(zn)(zn)比为比为5%5%的弹性设计响应谱的交点作为初始的性能点。然后确定初始性能点位置的等效阻尼的弹性设计响应谱的交点作为初始的性能点。然后确定初始性能点位置的等效阻尼(zn)(zn),然后求使用有效阻尼,然后求使用有效阻尼(zn)(zn)系数的非线性设计响应谱,然后重新计算交叉点作系数的

35、非线性设计响应谱,然后重新计算交叉点作为性能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在使用有效阻尼为性能点。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在使用有效阻尼(zn)(zn)系数的非线性设计响应谱和能力系数的非线性设计响应谱和能力谱的的交点位置上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的变化量在误差范围内,将此时的交点视为性谱的的交点位置上位移响应和加速度响应的变化量在误差范围内,将此时的交点视为性能点。采用能点。采用Procedure-AProcedure-A方法确定性能点的方法参见下图。方法确定性能点的方法参见下图。 第46页/共61页第四十七页,共62页。性能控制点确定性能控制点确定(qudng)(qudng)方法方法Procedure-B

36、ATC-40中计算性能中计算性能(xngnng)点的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假设位移延性比,然后计算对应延性比的结构的结构点的第二种方法是首先假设位移延性比,然后计算对应延性比的结构的结构的有效周期,将有效周期直线和的有效周期,将有效周期直线和5%弹性设计响应谱的交点作为初始的性能弹性设计响应谱的交点作为初始的性能(xngnng)点。对弈于假定的位点。对弈于假定的位移延性比的放射线状的有效周期和非线性设计响应谱的交点将形成一个轨迹线,该轨迹线与结构的能力谱的移延性比的放射线状的有效周期和非线性设计响应谱的交点将形成一个轨迹线,该轨迹线与结构的能力谱的交点为最终的性能交点为最终的性能(xngnng)点。

37、点。第47页/共61页第四十八页,共62页。查看查看(chkn)(chkn)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第48页/共61页第四十九页,共62页。最大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判断是否满足建筑抗震设计规范5.5.5 条或高规4.6.5条要求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fnx)(fnx)结果结果第49页/共61页第五十页,共62页。查看查看(chkn)(chkn)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各步骤各步骤(bzhu)(bzhu)铰状态图形结果铰状态图形结果显示分析中使用显示分析中使用(shyng)(shyng)的荷载参数的荷载参数第50页/共61页第五十一页,共62页。查看查看(

38、chkn)(chkn)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Pushover Pushover铰状态铰状态(zhungti)(zhungti)结果结果第51页/共61页第五十二页,共62页。ATC-40将房屋遭受(zoshu)地震后,可能出现的状态主要分为:IO(ImmediateOccupancy) -立即居住DC(DamageControl) -损坏控制LS(LifeSafety) -生命安全SS(StructuralStability)-结构稳定ATC-40给出了梁、柱、墙等构件在上述几种相应状态下的塑性限值,无论何种类型铰,都可以用图表示,纵轴表示轴力、弯矩、剪力等,横轴表示轴向变形、曲率、转角等,其中B、IO、LS、CP(CollapsePrevention)、C为性能点,其中B点出现塑性铰,C点为倒塌点,CP为预防倒塌点,各性能点所对应的横坐标为相应的弹塑性位移限值。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fnx)(fnx)结果结果第52页/共61页第五十三页,共62页。铰状态表格铰状态表格(biog)(biog)统统计计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查看静力弹塑性分析(fnx)(fnx)结果结果第53页/共61页第五十四页,共62页。查看查看(chkn)(chkn)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Push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