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语法结构探究_第1页
一V语法结构探究_第2页
一V语法结构探究_第3页
一V语法结构探究_第4页
一V语法结构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一v”语法结构探究    朱力+袁子渊内容摘要:非结句“一v”的“一”核心意义在于表充分条件或足量意义,重在v所指行为动作之出现发生;“一”是行为动作凸显标记,能提高动作指别度,强调足量意义;结句“一v”多表结果或动作行为留下的状态,若结合语篇,区分结句否或不必要。关键词:充分条件 足量 凸显 指别度 篇章一.引言1.研究对象本文所论一v指“一”+光杆动词,v后很少带宾补语,区分结句一v和非结句一v,不包括以下情况:(1)表列举、说明的“一来”,该式还能接“二来”,“三来、四来”。(2)一v一v、v一v、对举格式中的一v。重叠式不仅使其产生重叠

2、意义,还带修辞意味。2.一v综述王力(1943)认为“一”表突然,凡经过时间很短,一动就完事者,可用“一”字表。房玉清(1977)提到动词前“一”表动态及一v源于古汉语将数词置于动词前表动作次数。卢卓群(1979)认为一v的“一”需分数词和副词两种,但从例证看,混淆了部分“一+量词”和“一+动词”,“一(数词)+动词”无论表什么意思,都等于“动词+一+动量”,如其中一例“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一问,果然没有”,显然“一问”不等于“问一问”。他观察到“一+动词”可表“(某个)动作的多次进行”及“迅速地、极为短暂地完成某一动作,该动作往往表对其对象的处置”。詹开第(1987)尝试从“动相(asp

3、ect)”角度解释一v,一v谓语句只能作分句而不能单立。区分一v结句和非结句用法,动作所预示的结果不言而喻时,一v可结句。殷志平(1999)把一v中的v视为“谓词”,“一”是动量成分,表动作、行为出现一次或状态变化发生一次;不同动词带上“一”,与后续事件时间关系一致。但从卢卓群(1979)所引例证“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一问,果然没有。”“一”表“动作、行为出现一次或状态变化发生一次”这种提法可能不妥。汪化云(1994)认为“一”是在分句中表实现态的副词,使句子分句化,并考察了一v在不同情状类型下的意义。一v 虽常用于叙事,但不等于表实现态,如“我一说,你必然高兴”只是发话人基于以往经验或主观

4、看法的推论,让“你”高兴的事情“我”尚未“说”出。周锦国(1999)讨论了一v黏着的原因、使用语境、“一”与v结合度等,指出一v口语色彩较浓,多适用于短句而非长句。吴春仙(2001)考察了一v构成的不完全句的表达功能、语用环境,发现非结句一v的语用不仅依赖后句,且与前句联系紧密,都是对前句或前面语境的自然反应。陈光(2002)将一v按有否后续事件、可否结句分为典型和非典型瞬时体。“瞬时性”提法可能欠妥,如“我这样一盘问,他才承认东西是他拿的”,显然,“一盘问”不表瞬时。陈前瑞(2005)在体貌类型学及汉语四层级体貌系统基础上充分探讨了动词前“一”不同用法的体貌地位,分体貌地位为“一次体”、“紧

5、促完成体”、“紧促完整体”三种。陈前瑞、王继红(2005)探讨了动词前“一”作为结句和非结句成分的不同用法的体貌地位及“一”体貌意义的语法化。认为“一”的计量意义仍很重要,“表事件发生一次或出现变化”。我们认为“一”计量意义实已虚化且开始表泛指,如“我们派人四处一打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纵观一v研究,有朴素描写分析的,有基于系统理论的,虽每次都能提出一些新东西,但对一v的意义存不同看法,这是多年来对该结构重复研究的重要原因。非结句一v具备一定的语篇功能,结句一v同样担负一定篇章功能,但之前一v研究对此重视不够,因而举证的语料大多从篇章抽出孤立观察,而未注意一v对整个篇章表达的影响。这种篇章意

6、义的忽视主要体现在结句一v中。非结句和结句一v形式上的区分,尤其是标点把结句一v与下文隔开,使得观察结句一v具备的篇章功能变得困难。经核对语料源文,发现一些一v研究文章讨论结句一v时所引用的语料,存在把非结句一v当结句一v引证的情况,如詹开第(1987)、汪化云(1994)。但标点是人为加进语篇去的,其用法难免会带上主观性甚至随意性。要全面考察结句一v语篇功能,就不该囿于形式。二.非结句一v1.基于情理或客观事实的“(主观)足量意义”或“(主观)充分条件”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上述一v研究,可把一v的意义概括为表 “某个行为、动作或状态变化的(主观)充分条件或足量”。无论吴春仙(2001),还是陈

7、前瑞(2005)、王继红(2005)所述“一”不同体貌地位,不少可归结到“(主观)充分条件或足量意义”之下。(1)我一说,你必定高兴。(现代汉语八百词)(我推断“你”高兴的前提必然是在我“说”之后)(2)医生一检查,果然是肺炎。(现代汉语八百词)(确定是肺炎的前提必然是医生“检查”)(3)朱怀镜觉得窗帘亮得异常,下床来开窗帘一看,果然下雪了。(王跃文国画)(打开窗帘“看”,然后才确定是下雪了)充分条件,并非严格逻辑意义上的充分条件,或确切地说,应表“足量意义”。即把一v理解为类似后面另外的动作、状态变化的一种语义触发机制,让行动动作的阻力被克服。因此一v所表量大小、次数多少已不甚重要,仅该行为

8、动作的存在出现便足以开启后面行为、动作、变化的发生,必以该动作为先导,才会有后面的结论、推论、情况或观察结果。一v用于推断表发话人主观上对动作、行为、状态的量的判断:该判断多基于发话人以往做事或看待事物的经验、感觉、直觉,可对可错;后续分句可为主观推断可为客观情况;可为既成事实可为未成事实。如“他那么轻轻一推,车就上去了”,也许说话人看来很轻松,而当事人可能很费劲,只是故作轻松或没表现出来而已。 一v表达“足量意义”。一些学者认为一v所表达的“易成性”、“规律性”或“紧随关系”等,大多来自与其搭配的副词及本身所包含的足量意义。一v只表行为动作的出现发生,实际计量意义并非最核心的,故语义多不自足

9、,需后续话语支撑。正因为此该结构往往在篇章表达中能衔接语篇、阐明语篇结构。尤在一v构成的连锁结构中,其常与“就”、“便”、“才”等词搭配使用,再者常与一v共现的“就”、“才”、“便”等副词本身就是主观性很强的副词,其附带的时间意义、判断意义难免打上主观性烙印,故可通过这些词所传递的主观信息来阐明语篇结构或发话人对事件的推断、判定。2.“一”:凸显行为、动作的标记,能起到提高动作指别度论及“一”的性质,我们倾向于把“一”划归到情态副词,一v暗含量级意义,这点可由表摹状意义的“aa”可毫无限制地修饰一v得到印证。观察语料,非结句一v多为系列连贯动作的连接中心,是系列顺接或逆接动作的关键连接点。因此

10、,把“一”当作一个突出强调行为、动作的标记。一v能分解描写事件的进程或情状的不同量级强调某(几)个行为动作是如何实现的,故用一v的地方往往成为一动作转向另一动作或结果、状态之连接点(不一定为整句话意义的中心)。我们认为它更多是通过使动作行为精细化来扫描强调事件进程的结构,凸显动词语义,以对动作行为作出更细微的分类及分解,今儿透视一件件动作行为背后的机制这正是副词的一个重要功能。一v能让人注意到这种动作、情况起承转合是如何完成的。故其往往用于描写、描述动作性事件的进程或过程。如:(1)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后来一仔细看,才发现问题。(2)三人吓了一跳,回头一看,原来是条小狗在远远地跟着。(3)左手抓

11、住钟钮,向上一提,一口大钟竟然离地数尺(金庸鹿鼎记)另外,数词基本功能是计数(计事物、动作的数或量),最基本用法是跟量词结合组成“数量名结构”。古汉语常用“数词+动词”表行为动作发生次数,后来动量词逐渐替代该用法。数词系统明显是与词汇系统其它实词系统不太一样的语言项目,现代汉语里,v前之“一”可说仍为近乎词语搭配中的异质性存在,正因其明显异质性,能唤起人们对v所表行为动作的注意,从而提高动作指别度。从修辞及经济角度看,该结构声韵铿锵有力、表意简洁。试比较:(1)一开始觉得没什么,后来一仔细看,才发现问题。由此我们认为“一”是强调行为、动作之标记,本身无“瞬时、完成、结果”等意义,这些意义由语境

12、中其它成分表达。“一”在“去”声和其他三个声调前恰好会产生不同的变调读法;无论一v用于连锁还是非连锁结构,“一”和v之间多少会有一个足以引人注意的语音停顿。综上,一v凭借“一”对v所表行为动作的凸显、在语篇中的异质性、“变调”及“停顿”等语音形式的强烈对比,能引起受话人对v所表的行为动作的注意,从而提高行为动作指别度。3.一v意义的虚实问题“一”为极性数词,与其他语言单位搭配频率特别高,故意义易泛化。随其副词性加强“一”表次数、计量的意义已甚弱,从实词到数词的演化就意味着实义之泛化抽象,因此说“一”表动作行为出现一次或状态变化发生一次是值得商榷的,如“我们四处一打听,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13、“一打听”动作发生显然不限一次,可能多次,即使在同一地方打听,也可能是“打听”这一行为之反复。计量意义的模糊,也造成有些用例的v开始虚化,最典型的如“(这样、那样)一来”,再如“张三被吓了一跳”,其实无需张三真的跳起来,这是实际动作、字面和通常用法的对照。但整体看,v表实际动作的用例仍很多。三.非结句一v结句一v多表某种动作行为完成后残留下来的结果或状况的持续,其意义多是静态的。(1)这位老道进到屋里,往那这么一坐。(陈士和劳山道士)(2)王七在外面找了个地方把他的蒲团放下,跟着进到屋里,把自己背着的东西摘下来,卷把卷把搁到一旁,就在旁边一站。(陈士和劳山道士)(3)姑娘只要和小伙子对上眼光,

14、就会微微一笑。(王蒙初春回旋曲)语料中,虽多数非结句一v表结果,但联系语篇上下文,一v仍可表一种广义的充分条件。单独看会觉得它只表结果,但若联系上下文,会发现其仍具有一定的语篇功能。以下均为上三例所在的上下文(请注意下面例7、例8与上面相应的例1、2和例3在标点上的差异):(7)这位老道进到屋里,往那这么一坐;王七在外面找了个地方把他的蒲团放下,跟着进到屋里来,把自己背着的东西摘下来,卷把卷把搁到一旁,就在旁边一站。这位老道手捻着长髯,把两只眼睛微微一闭:“一进来就是十几位,(陈士和劳山道士)(8)在工会图书馆读书的可能留了长辫子的姑娘只要和小伙子对上目光就会微微一笑,这实在已经算不上现时的我

15、这个作家的审美理想。(王蒙初春回旋曲)不能只凭标点符号截然分开一v的结句和非结句用法,虽说结句和非结句一v形式意义有差别,但鉴于篇章功能,仍不妨将结句一v理解为广义充分条件。无非是非结句一v表充分条件动态意义多一些,结句一v所表充分条件静态意义多一点。非结句一v还有一种“v1了一v2”、“ v1(了)+s+一v2”的用法,它们结句否两可:(1)那小孩子吓了一跳,心道:“这里有人?”(2)他打开书来,只看了几页,不由得吓了一跳。这是否从另一角度说明,结句和非结句一v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呢?四.结语非结句一v表达基于情理或逻辑的主观充分条件或足量意义,重点在v所表动作的发生可能性,不在量或次数之多寡

16、,意义多为动态;“一”作为凸显行为动作标记能提高行为动作指别度,有推动语篇的功能。 结句一v虽多表结果或行为动作留下的状态,但结合篇章仍可说它表达广义主观充分条件或足量意义。如此,结句一v和非结句一v之间的区分不一定十分必要。参考文献1.陈光 2003 准形态词“一”和现代汉语的瞬时体,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2.陈前瑞 2005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3.陈前瑞、王继红 2006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4.陈小荷 1999 主观量问题初探,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5.房玉清 1977 说“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集。6.冯胜利 1

17、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7.华玉明 1992 动词前表程度修饰的“一”,语文月刊第6期。8.李宇明 1999 “一v数量结构”及其主观大量问题,汉语学习第4期。9.卢卓群 1979 谈“一+动词”,语文教学与研究第4期。10.沈家煊 2011 语法六讲,北京:商务印书馆。11.汪化云 1994 论时态副词“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12.王永帅 2010 “aa一v”结构对动词v的句法语义选择,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第31卷第1期。13.吴春仙 2001 “一?v”构成的不完全句,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14.殷志平 1999 动词前成分“一”的探讨,中国语文第2期。15.詹开第 1987 口语里两种表动相的格式,句型与动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6.周锦国 1999 论现代汉语的“一v”,大理师专学报第2-3期。注释: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现在将“aspect”翻译成“体”。 “一+v”表“(某个)动作的多次进行”,“各处一问”完全可为“在各地多方打听”。 相关详细论述见下文3.非结句“一v”。 吴春仙(2001)归纳“一v”表达功能时,把该例分析为表假设关系的复句。分析为假设关系可能不妥,其逻辑关系应当是“充分条件”。如果说要在前面加上连词,加“只要”加比“如果”更符原意。 并非严格逻辑意义充分条件,是因严格逻辑意义的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