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策略分析资料_第1页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策略分析资料_第2页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策略分析资料_第3页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策略分析资料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策略分析跨国公司是技术创新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我们可以从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国际化、技术国际转移和跨国技术联盟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研究。但更为便利的方式是通过研究专利申请数据,因为专利申请是跨国公司技术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专利国际化的指标涵盖了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各个方面,而且,跨国专利申请者主要是跨国公司,这对我们理解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非常有帮助。一、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内涵Archibugi , D.和 Michie ,J. 于 1995 年将创新全球化划分为三种类型: (1) 一国技术的全球化利用; (2) 技术的全球化创新 ( 生产 ) ;

2、(3) 全球技术合作。 2002 年 Daniele Archibugi ,Simona Iammarino 再次阐述了创新全球化的内涵 ( 表 1) 。他们指出,这三种类型在企业和国家层面上相互补充,不能将彼此排除在外。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在上述三种类型中都有参与 (Daniele Archibugi , Simona Iammarino ,2002) 。一国技术的全球化利用是一国的创新者通过在外国市场利用他们自己的技术能力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也是创新企业在国际上扩展其市场范围的很好选择。实施这种技术创新全球化类型的是个体或企业 ( 国内企业或跨国公司 ) 。通常,在收入水平更接近和商业一

3、体化程度更相似的国家间,创新技术全球化利用更容易发生。但他们的产品并不一定在进口国受欢迎,因为创新产品通常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技术和产品,也带有创新所在国的技术和市场特性。创新技术的全球化利用可以通过国际商品贸易,也可以通过国际技术贸易 ( 许可证贸易 ) 让创新企业从技术能力中获益。后者能使技术所有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当运输成本高、存在进口壁垒、创新国和进口国的工资差别巨大的情况下,采用许可证方式也更为便利。但是,许可证贸易要求技术具有可编码的特征,并要求购买方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吸收它。这使得许可证贸易的应用条件较苛刻。另一种在外国市场利用创新成果的方式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 在国外子公司

4、利用创新技术从事生产活动。这需要投资方企业具有资本的可获得性、在不同地域利用所有权的意愿以及技术和组织优势(Dunning ,1993) ;东道国则应具有经济和制度的稳定性,经济发展水平足够高,也即区位优势。第二种类型是技术的全球化创新 ( 生产 ) 。这种类型是跨国公司独有的技术创新全球化模式。跨国公司通常建立了基于不同国家的内部创新网络。海外的 R&D和技术中心不仅仅为当地生产部门提供投入,而且被整合进了跨国公司的整体创新战略中。有的跨国公司以母国为中心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有的以东道国为中心,有的则建立网络式研发组织。 Bartlett and Ghoshal(1990)指出跨国公司

5、有三种主要的全球化创新战略:中心为全球(Centre-for-global),地方为地方 (Local-for-local),和地方为全球 (Local-for-global)。跨国公司全球化技术创新依赖的是跨国公司在全球组织和管理其研发活动的能力和知识在全球分支机构间流动的有效性。第三种类型在近年来发展很快,它在某种程度上介于前两种类型之间。由于需要削减创新成本和处理日益增加的技术复杂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往往选择建立一个合资企业以共同开发技术知识或产品。当这种合作发生在两个以上的国家的企业之间时,就是全球技术合作。全球技术合作促使产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和新的所有权结构的产生,这些其实已经超越

6、了技术的范畴。同时,全球技术合作形式促进了多种成本划分和成果利用机制的形成。除了私营部门,学术领域也采用这种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方式。上面技术创新全球化的三种类型中,都涉及跨国公司。尤其是在技术的全球化创新方面,跨国公司是惟一的实施者。二、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与专利国际化目前,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不过,不同母国跨国公司海外技术创新行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跨国公司海外技术创新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因为不同产业在研发过程、生产工艺及产品特征方面的差异,决定着各个行业技术创新活动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可分离性,决定着研发与制造、销售等下游过程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决定着不

7、同行业技术创新的全球化程度 ( 许晖, 2002) 。技术创新全球化相对较高的行业有化学和医药行业、电子行业、信息和通讯产业等;而传统机械制造业和一些特殊的研发密集型行业 ( 如宇航工业、半导体等 ) ,技术创新的全球化程度相对较低。本文选择从海外专利申请的视角,也就是通过专利国际化现象进一步来分析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特征。这首先是因为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是技术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全球化不仅意味着技术创造和扩散的全球化,也意味着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全球化。在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的背景下,企业技术保护的国际化变得尤为重要。技术的保护可以采取公开的专利保护,也可以采取非公开的专有技术和商业秘密保护

8、方式。后者保护的对象范围更广泛,数量更多,形式也更灵活。但由于是非公开方式的保护,因此很难深入研究。而专利越来越被认为是了解企业技术表现的重要信息来源。专利注册提供了申请人和发明人的名称、地址、所属国家。通常发明人是个人,但申请人是机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都采取专利保护的方法 ( 这取决于该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特征、所有者意愿等因素 ) ,专利保护仍然是许多跨国经营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保障技术利益的有效方式。其次,专利国际化分析可以涵盖技术创新全球化的三种类型:企业技术的全球化利用、技术的全球化创新和全球技术合作都可以反映在专利的国际化方面。例如,某企业将技术转移到国外子公司

9、或许可国外企业使用,在进入该国市场以前,往往要先进行专利申请,获得该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这样才可放心地在国外使用该技术。全球化创新和全球技术合作的技术成果、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技术,也要在当地或其他任何技术应用的国家和地区申请专利保护。这些都构成了专利国际化的内容。而其他相关指标如研究与开发投资和技术联盟与合作的数据仅涉及技术创新全球化的后两种类型。再次,跨国界专利申请主要是由于跨国公司的活动。申请者是跨国公司而发明者受雇于外国附属机构。专利数据因此使我们可以跟踪知识从“发明”国 ( 地区 ) 到“申请”国 ( 地区 )的路径。三、专利国际化视角下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全球化的特点1. 全球专利申请

10、快速增长,其中跨国界的专利申请活动增长最快全球专利申请活动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增长很快。 2008 年在三大专利局 ( 欧洲专利局、日本专利局和美国专利与商标局) 申请的专利是 1985 年的 2.11 倍,最明显的增长时期为 1986-1989 年、 1994-1997 年、 2003-2005年。相对而言,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和 90 年代中期增长最快,进入 21 世纪,除了 2001 年、 2007 年和 2008 年是负增长外,其余年份都保持了 1%-3%不等的增长(见图 1)。图 11985-2008 年在三大专利局申请的专利数量资料来源:根据 OECD Pat

11、ent StatisticsDB/OL绘制,访问时间: 2011-05-01 。专利申请可以划分为三类:居民专利( 发明者在他们自己国家申请的专利 ) 、非居民专利 ( 外国发明者申请的专利 ) 和外部专利 ( 一国发明者到国外申请的专利 ) ,其中后两类代表了跨国界专利申请情况。研究表明,近年来跨国界的专利申请增长速度远高于国内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 Daniele Archibugi , Simona Iammarino(2002) 选取 1970-1980 年和 1987-1997 年两个时间段研究了一些 OECD国家的工业 R&D、居民专利、非居民专利和外部专利的增长情况 ( 见

12、表 2) 。很明显,两个时间段各国的工业R&D和居民专利增长速度比较适度,有时甚至是负增长。相反,非居民专利和外部专利在1987-1997 年间有了显著的增长。特别是外部专利的申请,各国的年增长率都达到两位数。非居民专利虽然增长率不及外部专利增长速度快,但除了美国,其他各国的非居民专利增长率都高于该国同期的居民专利增长率。在国外申请的专利可能是在当地发明的,也可能是在母国或任何第三国发明的,但在东道国注册的目的一定是要在东道国利用该技术或限制该技术被他人使用。因此,这表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加快了在海外的技术创新或在海外利用其技术创新的步伐。2. 专利申请

13、集中度在下降,新兴技术成为近年主要专利领域全球专利申请高度集中在以 OECD国家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虽然 OECD 国家在三大专利局申请专利从 1985 年的 99.1%下降到 2005 年的 97.3%,但高度集中趋势仍没有发生变化。 1985-2005 年部分国家在三大专利局申请的专利占比见表 3。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欧美国家这期间在三大专利局申请的专利占全球专利的比重都下降了,而日本有所上升,加拿大、韩国、以色列和中国在这期间的上升也比较明显。各国的技术优势充分体现在其专利申请领域,美国在生物技术和 ICT 相关方面,日本在 ICT 相关方面,新加坡、芬兰和韩国也在 ICT 相关方面,

14、丹麦和加拿大在生物科技方面,专利申请和拥有的比例都较高。3. 专利国际化程度近年来有所提高,但国家间差别较大表 2 所示的外部专利和非居民专利增长率高于居民专利增长率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专利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这里,我们再用三个指标度量专利活动国际化程度:国内居民拥有的外国专利 ( 即外部专利 ) 占国内专利的比例、外国居民拥有的国内专利 ( 及非居民专利 ) 占国内专利的比例、国内发明中有外国合作者的专利占国内专利的比例。由于技术创新全球化,专利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逐渐将在国外部署生产和研究设施作为它们的商业战略。一国企业拥有的技术中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不是本国居民发明的,也有越来越

15、多的企业获得国外发明专利。但专利国际化程度在各国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研究 1999 年和 2007 年在欧洲专利局 (EPO)注册的专利可以发现,在国内居民拥有的外国发明专利方面,开放的小国这个比例很高,如卢森堡这个比重分别达到 85.3%和 92.6%,瑞士 49.0%和 56.5%,爱尔兰 38.6 和 50.4%,荷兰35.6%和 38.5%、加拿大 34.4%和 25.1%(见表 4) 。单就数量来说,美国和德国拥有的国外发明最多,但国内发明数量也很巨大。在这方面,日本、韩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国际化程度最低。在国外发明专利的合作伙伴,主要的是美国、德国和英国。例如, 1999-2001

16、年, 47.7%的瑞士居民拥有的发明专利来自国外,分别有 12.1%和 16.5%是在美国和德国发明的。各国国内专利中来自日本的比例很少,其中中国来自日本的发明比例是最高的,达1.6%。外国居民拥有的本国专利方面,卢森堡、比利时和匈牙利的发明中外国居民拥有比例特别高。这些国家在EPO注册的专利中, 40%以上是由外国居民拥有或共同拥有的 ( 见表 4) 。这个比例在非OECD国家中的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比 OECD国家中的大国要高,这主要是由于大量跨国公司的存在。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的国际化程度却较低,它们在EPO注册的专利中只有不到10%由外国人拥有和共同拥有。研究者的国际合作可能发生在

17、跨国公司内部,也可能发生在数家企业组成的以研究为目的的合资企业中。数据表明,两个国家以上的居民的合作专利数量越来越多。合作专利趋势在小的 OECD国家和大的非 OECD国家很高。例如, 1999 年和 2007 年,分别有 54.5%和 61.3%的卢森堡专利至少有一个外国合作者。俄罗斯、比利时、匈牙利、中国和印度也有较高的国外合作发明专利比例。最大的 6 个 OECD国家中,英国专利的国际化程度最高, 1999 年和 2007 年,分别有 20.3%和 24.9%的英国专利有国外伙伴,而日本的最低,仅 3.2%和3%。美国是大部分其他国家的主要合作对象,这得益于它巨大的 R&D投入、

18、大量的 R&D人员以及它在技术前沿的地位。欧洲国家的主要合作对象可能是欧洲国家和美国,而非欧洲国家的主要合作伙伴是美国,例如, 1999-2001 年,32.4%的印度专利有外国合作发明者,其中 19.4%来自美国, 5.0%来自德国。大部分欧洲国家的美国合作者和主要欧洲国家合作者的比例比较接近,例如, 1999-2001 年, 15.0%的法国专利有外国合作发明者,其中 4.3%来自美国, 4.1%来自德国。语言、历史联系和地理临近是合作发明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法国是比利时、卢森堡和西班牙的主要欧洲伙伴;德国是奥地利、法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的主要欧洲伙伴;澳大利亚、印度、爱尔兰、南非

19、和新西兰在欧洲的主要合作伙伴是英国企业;丹麦、芬兰和挪威的主要伙伴都是北欧国家的企业。从表 4 的分析可以发现,三个衡量专利国际化的指标在各国 ( 经济体 ) 之间的差别很大。发达国家中,卢森堡在所有三个指标方面都是最高的,而日本在所有三个指标方面都是最低的。这反映出专利国际化的三个指标之间是有一定相关性的。总体上,欧洲小国的专利国际化水平较高,这也反映出他们的国外 R&D活动和国内的外国 R&D活动很频繁。日本企业创新国际化水平最低,不仅是因为日本企业很少将创新活动安置在国外,而且因为日本国内从事创新活动的外国企业也较少,日本企业主要是和美国企业开展 R&D直接投资。欧洲国家在创新国际化方面相对活跃,不仅外国企业在此开展创新活动很多,而且欧洲国家企业将大量 R&D活动转移到国外,目的地包括欧洲国家内部和北美以及一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