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资料_第1页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资料_第2页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资料_第3页
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资料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一、 引言外资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剧增,跨国公司作为外商投资的主要载体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量而是质的问题。研究 FDI 的效果就不得不对东道国的吸收能力进行分析。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 FDI 溢出效应发生的内部条件,且技术溢出的程度依赖于吸收能力。因此对东道国的吸收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 Cohen和 Levinthal (1990)首次定义了企业层次上的吸收能力,认为企业自身的研发与吸收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企业外的知识取决于吸收能

2、力,吸收能力又决定于企业自身的研发1 。Borenszcejn et al(1998)首次运用人力资本将东道国的吸收能力具体化,他的研究结果表明 FDI 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存量的结合对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一作用要远远大于单纯的资本积累作用 2 。国内学者赖明勇、包群、阳小晓( 2002)也从人力资本存量对 FDI 效应进行研究,认为在影响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众多因素中,人力资本存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印金玲对人力资本、R&D 对我国 FDI 技术吸收能力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促进我国 FDI 技术吸收能力的提高,但 R&D 的作用不明显 4 。陶长琪、

3、齐亚伟( 2010)通过构建东道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在 IT 产业的 Benrand博弈竞争模型,得出 FDI 的溢出效应随着技术差距和人力资本存量由条件分布的低端向高端变动都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技术差距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 FDI 溢出 5 。Kokko (1996)的研究表明,溢出与技术差距具有负相关性,当东道国企业技术能力较强,与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较小时,技术溢出效应明显 6 。Erhan( 2000)针对土耳其制造业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于东道国企业最初的技术差距将会影响到今后的技术追赶,那些最初差距小的企业更容易从获得的技术溢出中得到能力的提升,而那些最初差距较大的企业则不利于技术溢出

4、的运用7 。基于上述的研究,考虑到以研究开发为基础的医药制造业是FDI 参与度较高的行业。但与外资企业相比,我国医药制造业企业是通过仿效国外技术和产品逐步发展起来的,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且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8 。目前国内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溢出影响较多,但对吸收能力的研究较少,而FDI 的进入给医药制造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有必要研究FDI 对东道国的吸收能力的影响。二、 模型建立尽管目前有关检验FDI 技术溢出效果的模型有很多,但追根溯源都是由最初的几种模型演变而来的。本文借鉴的是Caves在 1974 年的研究中所建立的模型9

5、,通过分析东道国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与外资在行业中的参与和影响程度的相关性来说明技术溢出的效果。如果外资在东道国该行业中参与和影响程度越高,越能够促进东道国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那么就说明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认为产生了负的溢出效应,具有抑制作用。建立的具体模型如下:lnLP= 0+ 1lnFDI+ 2ln(K/L)(1) 其中, LP 代表东道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通常是以劳动产品的产出量与劳动人员的投入比值来表示; FDI 代表外资在东道国的参与和影响程度,通常是以三资企业的相关数据来表示; K/L 代表东道国的人均资本投入量,通常是用与产出品相对应的投入值与参与的劳动

6、人员的比值来表示; 0为常数项, 1、2分别为解释变量 lnFDI 和 ln(K/L) 与被解释变量 lnLP 之间的相关系数,若该系数为正的话,则表示该解释变量与人均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也就是呈现出同增同减的变化。鉴于以前的研究,本文将接受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引入到先前的模型中,并选取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和技术差距作为衡量吸收能力作用的指标,通过观察各项指标在与 FDI 结合后对人均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来说明东道国企业所接受的技术溢出的正负作用,因此需要通过考察各项指标与 FDI 交叉乘积项的系数来进行判断。具体的改进模型如下:lnLP= 0+ 1ln(T*FDI)+ 2l

7、n(HR*FDI)+ 3ln(RD*FDI)+ (4ln(K/L)2)其中, LP 代表东道国的人均劳动生产率, FDI 代表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参与和影响程度, T 代表技术外溢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差距, HR 代表人力资本的实力, RD 代表研发投入强度,这三个指标用来衡量东道国企业的吸收能力, K/L 代表东道国的人均资、 、 、 本投入量, 0为常数项, 1234 分别表示解释变量lnT*(FDI) 、lnHR(*FDI) 、lnRD(*FD) 和 IlnK/(L) 与被解释变量 lnLP 的相关系数,若系数为正的话,则表示该变量与人均劳动生产率呈正相关。三、 数据介绍鉴于医药制造

8、业的特性,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当中,而三资企业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加主要来源于跨国公司技术的直接转移,而非技术溢出,并不属于研究范围之内。因此,本文只选取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便突出其共性,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回归分析中的数据均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时间范围为 1995 年2010 年。为了衡量东道国企业吸收技术溢出的能力,本文参考赵增耀和王喜 10 (2007)文章中所采取的指标,在技术差距指标 T 的选取上,采用我国医药制造行业中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与年平均从业人员数的比值)

9、的比值来衡量,该比值越大则说明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越大。在人力资本指标 HR 的选取上,选用 R&D 人员全时当量占年平均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该比重越高则说明企业的人力资本实力越强,越有利于吸收先进的技术溢出。在研发投入强度指标 RD 的选取上,采用R&D 经费内部支出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该比重越高则说明企业的吸收能力越强。模型应用的具体指标如下:表 1 两组数据指标的选取指标 LP数据 1:整体产品情况国有企业的工业增加值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国有企业年末固定资产原值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数据 2:新产品情况国有企业新产品产值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国有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与年

10、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三资企业利税额占全部利税额的比重 三资企业与国有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R&D 经费内部支出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值 R&D 人员全时当量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表 2 两组数据指标的选取指标 LP数据 1:中成药制造情况 国有企业中成药制造中新产品的工业增加值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 国有企业中成药制造中新产品的开发经费支出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 国有企业中成药制造 R&D 经费内部支出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值三资企业中成药制造的利税额占中成药产品全部利税额的比重 三资企业与国企在中成药制造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国有企业中成药产制造中R&D 人员全时当量

11、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数据 2:生物、生化制品情况国有企业生物、生化制品新产品的工业增加值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国有企业生物、生化制品新产品的开发经费支出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 国有企业生物、生化制品R&D 经费内部支出与当年销售收入的比值 三资企业生物、生化制品的利税额占生物、生化产品全部利税额的比重三资与国企在生物、生化制品的人均劳动生产率比值国有企业生物、生化制品中R&D 人员全时当量与年平均从业人数的比值K/L FDI T RD HRK/LRDFDITHR此外,为进一步的研究,对其中的中成药制造和生物、生化制品的新产品进行比较。选这两方面的原因是:中成药是我国历代医药学

12、家经过千百年医疗实践创造、总结的有效方剂的精华,技术已相当成熟;而生物生化制品刚从上世纪70 年代催生出,是一个新兴的高技术产业,两者的差异更能突出FDI 的溢出效应。四、 结果与讨论对 2 式应用 EViews 6 进行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见表 3 表 3 回归结果解释变量与模型检验常数项 T HR RD K/LR2数据 1系数回归结果0 1 2数据 2检验回归结果 6.8284 -0.7117 0.3977 -0.0466 0.6174 0.9924 0.9893 327.1698* 2.1111 检验 1.9338* -1.7251* 1.16256 -0.2328 2.3786*10

13、.22315 -1.240889 0.746659 -0.522516 0.18158 0.9848 0.9788 162.2814*1.8698462.528647* -3.903718* 3.951506* -2.756745* 0.725936 3 4调整的 R2 F DW注: * 、 * 和* 分别表示 1%、 5%和 15%的显著水平。从回归的总体来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都在95%以上,并且 F 检验显著性水平达到 99%,说明该模型和回归方程能很好地解释了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从系数上来看,两组数据中技术差距 T 的系数为负,这就说明 FDI 对这两者的影响为负,而且在数据 1

14、中 T 的系数大于 1。人力资本 HR 在数据 1 中的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而数据 2 中的 HR 显著水平可达 75%,故可认为较为显著;研发投入强度指标 RD 的系数为负,在新产品中影响并不显著,其系数仅有 - 0.04,说明在与技术溢出相结合后对于人均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这与通常的投入 产出规律相违背,值得去分析其原因;人均资本投入量指标K/L 的系数为正,但数据 1 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其新产品的系数也仅有0.6,说明在技术溢出的情况下,人均资本投入量对人均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从表 4 的回归结果看出, FDI 的进入使得技术差距T 对人均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为负。相对于中成药制

15、品来说,生物、生化制品产生的负效益要大得多。相类似的, RD 的影响也如此。两者的HR 系数都为正,其中生物、生化制品的影响可达到2.6。人均资本投入对人均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正效应,但不是很明显。表 4 回归结果解释变量与模型检验常数项数据 1系数回归结果0数据 2检验 1.2127* -1.1557 1.5030* -0.6515 2.5576*回归结果 8.9707 -1.1077 2.5973 -1.3085 0.6378 0.8800 0.8320 18.3354* 1.9270 检验 1.4013* -1.1903* 2.7055* -2.3099* 1.6952*5.0755 -0

16、.3610 0.4295 -0.2007 0.7572 0.9759 0.9662 101.136* 1.1393T HR RD K/LR2 1 2 3 4调整的 R2 F DW注: * 、 * 和* 分别表示 1%、 5%和 15%的显著水平。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一下的结论:1、技术差距与FDI 相结合( T * FDI )影响到东道国企业是否有能力消化吸收转移的技术。如果技术差距过大,虽然供东道国企业学习的空间较大,但由于东道国企业自身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吸收,最终导致溢出的技术较少。内外资企业最初的技术差距会因技术溢出而减小,跨国公司为实现垄断,继续转移更高的技术,技术差距也随之增大

17、,过大的技术差距加大东道国企业的消化吸收难度,导致技术溢出率下降。2、人力资本与FDI 相结合( HR * FDI )具有正向技术溢出,但不是很显著。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劳动力素质相对不高但很丰富,这一特性决定了进入我国的 FDI 更多的是与具有初高中学历的中低素质劳动力相结合,而不是与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高素质劳动者相结合。而生物、生化制品中由于对人力资本要求较高,正向技术溢出特别明显。3、国内研发与FDI 相结合( RD * FDI )。 FDI 与 RD 的结合项随着技术差距的增大而具有更大的负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技术水平、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对技术的要求

18、很高的生物、生化制品,急需增加研发强度。五、 结论本文借鉴先前学者的研究,通过构建东道国企业对 FDI 技术溢出的吸收能力模型,并把引入技术差距、人力资本、研发投入强度到模型中,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为例,分析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受 FDI 技术溢出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 FDI 溢出效应对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影响不强,主要因为我国医药制造业国有企业的竞争力较弱,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自主研发能力差,研究开发及创新能力较弱。根据以上结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东道国的吸收能力。1、招商引资策略。应考虑跨国公司进入所带来的技术是否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避免因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较弱而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

19、,减少跨国公司来华进行一些简单的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研发机构,进行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工作。2、产品开发策略。企业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产品开发策略,不仅可以实现产品多元化,同时增强市场竞争力。此外,也可以积累研发技术的能力和经验,为今后的创新研发打好基础。3、重视人力资本。未来能够吸引并留住人才,企业一方面应重视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完善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鼓励制度,鼓励技术人员高国外接受先进技术知识的专业培训,同时还要不断从国内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招收具有一定潜质的人才进行培养、历练。4、 加强国际合作。我国企业应主动寻求与跨国公司的项目和技术合作,在合作中通过技术人员

20、间的不断学习与交流,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生产安全管理规范和创新研发经验,能很快并有效地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参考文献1 Cohen,wesley M and Lexinthal,Daniel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A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5,pp132-1462 BorenszteinE,Gregorio Jand Lcc Jw How Does Forej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InternantionaI Economics 1998,(45):P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