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当代国际贸易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5.1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大大増加占典与新占典贸易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即国际贸易的根源在于各国不同产品生 产方面的差异,包括技术的差异(李嘉图模型)或固有的资源禀赋的差异(H-O模型)。按照这些理论,国家之间技术和资 源禀赋的差异越人,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应该越人。各国之间的贸易主要是不同产品之间的贸易,即“行业间贸易” (inter-industry trade)。但战后以来,许多国家不仅出II工业产品,也人量进II相似的工业产品,工业国家传统的“进I I初级产品一出丨I工业 产品”的模式逐渐改变,出现了许多同一行业既出I

2、I又进I I的现象,这种贸易模式被称为“行业内贸易n (mua-industiy trade) o行业内贸易指数(index of mtra-mdusuial trade,简称UT)来测度一个产业的行业内贸易程度。这一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XM|IIT = 1!X + M其中X和M分别代表一个行业(或同类产品)的出口价值和进I I价值。HT的值介于0和1之间,如果该国只出I I或只 进口该产品,那么,IIT=0,即不存在行业内贸易。如果DT>o,意味着该国同时出口和进I这一行业的产品,有行 业内贸易。UT的值越大,表示行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当出II与进II的价值相等时,X-M=0, UT

3、= 1。当然,IIT值 的人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一个行业或产品,行业或产品定义得越宽泛,IIT的值就会越人,否则就比 较小。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大大增加在20世纪50年代,人部分贸易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北贸易”)。到了 60年代以后,这种格局 逐渐改变,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贸易(“北北贸易”)不断增加,到20世纪末,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已经接近全球贸易 的50% (1999年,发达国家之间的进I丨占全球总进I I的48.4%,出丨1占全球总出II的46.9%),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部 分。三、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当代贸易发展中的第三个重要现彖是世界市场上主要出I I国的

4、领先或主导位置在不断变化。有许多产品曾经由少 数发达国家生产和出II,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然而,战后这种产业领先地位在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原 来进口的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这类产品,而最初出口的发达国家反而需要进口。5.2不完全竞争和规横经济的国际贸易理论一、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一)、国际贸易中的不完全竞争占典、新占典经济理论,分析国际贸易时假定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两个重要特征: 商品的同质性,即各个厂商生产的商品都是一样的; 单个厂商在市场中的微弱地位,面对的都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战后国际贸易的现实离完全竞争的假设已经越来越远了:首先,各行业的商品结构:一

5、般来说,初级产业中的产品基本是同质的。如矿产品、农产品等,虽有差别,但对 消费者来说其基本效用是差不多的。一个国家在出口小麦的时候一般不会进I I小麦,本国与外国的小麦之间具有完全 的替代性。所以初级产品间的贸易通常是行业间的贸易。从制造品来看,大多数产品则是同类不同质-差异产品:产品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但有差异,因而消费者把它 们认作是不同的产品。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就是行业内贸易。其次,各国制造品生产者的规模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力:现在生产和出丨I商品的都不是什么小企业,也不存在很多 企业,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的汽车、家电、钢铁等行业。可见,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之所以无法解释当代国际贸易

6、中的许多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有关完全竞争的假设。当 代国际贸易理论则在不完全竞争(包扌舌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贸易。(二)、不完全竞争、价格歧视与国际贸易不完全竞争作为贸易的起因之一是与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紧密联系。价格歧视: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产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这 种价格歧视行为就是通常所谓的“倾销”。在研究当代国际贸易现象时,经济学家也将倾销给企业所带来的收益看成是一种出11激励,以解释在不完全竞争条件卞企业的出丨I动力和贸易原因。价格歧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竞争行业,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

7、售价格;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 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弹性不同。国际贸易中这些条件是否满足:根据我们的假定,如果一个厂商在国内拥有较人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市场上就有更犬的垄断力量。与国外市场相 比,厂商能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那么,为什么厂商还要以低价将产品出II到国外呢?厂商为们么不能 将出11到国外的这部分产品在国内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呢?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的这家厂商不是一个完全竞争企业。 企业为什么通过倾销向国外出口 °与完全竞争企业不同,垄断企业或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不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或

8、者说,不是一个给定的价格), 而是一条斜率为负、价格随数量增加而下降的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的情况卞,每个厂商规模之小以至于无论它生产 多少都可以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因此,只有当外国市场上的价格超过本国市场价格时,企业才有出II的动机。垄断竞 争市场的情况就不同了。企业并不能在国内无限制地生产和销售。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 所有单位产品的价格就一齐下跌,企业的边际收益则下降得更快。垄断或垄断竞争企业为了保证利润的最大化,就不 得不将在国内市场出售的产品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I韦I里。这时,这些企业就有在国外市场上增加产品销售的动力。只 要在国外市场上的价格超过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

9、企业出I I就有利可图,而不论其价格是否高于本国市场。不完全竞争下的倾销行为来解释行业内贸易:只要一个产品的国内外市场满足价格歧视的条件,即使外国市场价 格低于本国市场价格,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人化,仍有出丨|的动力,因为出丨|倾销的结果比将这些产品在国内市场 销售要好。外国的同类企业如果也在其他产品上采取类似的行为,就会出现相互倾销,从而形成行业内贸易。长期平均成木曲线二、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规模经济的基本原理咸*成本下降嫌模报佛递増成本上升规模报明递减成本不变规模报酬不变规模不经济Fi规模经济“规横经济”:从微观经济角度讲,产品的长期平均 成本会受生产规模的影响。如果生产规模太小,

10、劳动 分工、生产管理等都会受到规模限制,产品的平均成 本会比较高。随着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这种限 制会减少,每单位投入的产出会增加,产品的平均成 本会下降。微观经济理论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也(图§.4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与规模经济称为“规模经济”。 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这种递增的规模报酬会达到顶 点,即最佳规模。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 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并且在一定的范围中,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这 一阶段称为“规模报酬不变”。但是这种成本不变的状况不会永远保持下去。如果生产规模继 续扩人,平均生产成本会因为规模过人,管理和合作效率下降而上升。这最后阶段出现的是

11、“规 模报酬递减”,或“规模不经济”。用图形来表示,长期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产量(规模)的扩人而下降、不变、上升,从而形成U字形(见图5.4)。 规模经济又可分为“内部的”与“外部的”两种。 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生产规模的扩人。由于生产规模扩人和产量增加,分摊到每个产品上的固定成本(管理成本、信息成本、设计成本、科研 与发展成本等)会越来越少,从而使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一般都为人企业、大公司,多集中于设 计、管理、销售成本较高的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行业等。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人。由于同行业内企业

12、的增加和相对集 中,在信息收集、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成本会降低。外部的规模经济一般出现在竞争性很强的同质产品行业中。(-)、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1、具有外部规横经济的竞争行业与国际贸易外部规模经济是如何导致国际贸易的呢?从另一个角度讲,国际贸易如何使得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呢?通过一 个例子来说明。假设图5.5所示的是中国玩具行业的市场供求和一个典型玩具生产企业的成本收益曲线。生产玩具的每个厂商的规模都很小,生产的是同质产品,该行业是完全竞争的。在左图中,D1是本国的需求曲线,S1是没有贸易时或行业扩 大前本国玩具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它们都具有通常的形状: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

13、的。但是, 由于存在外部规模经济,该行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RAC是向下倾斜的。也就是说,随着行业规模的扩人,会造成 行业内各企业平均成本下降。OQ,Q£ Q O匕=比Qa)行业(b)企业图5$存在外部经济时的生产和贸易在右图中,MCI和AC1分 别是一个玩具生产企业在没有贸 易时或行业扩人前的边际成本和 平均成本曲线。在均衡时,竞争 企业没有经济利润,平均成本 (AC1)等于价格(P1),企业最优生 产量是qlo外部规模经济为什么会导致 国际贸易:先假设在最初的市场 均衡点(S1=D1)上,中国的玩具 价格(P1)在国际上没有竞争优 势,从而没有玩具贸易。我们现在进一步假设该行业的

14、规模扩人(先不管为什么扩人),有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生产玩具。行业的供给 曲线移到Sl但是,由于存在行业的规模经济,供给曲线的移动并非到此为止。该行业企业的增加,不仅使得市场 的供给增加,而且使得行业内每个企业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下降(右图中MCI和AC1分别移到MC2和AC2),从而 使得整个行业的供给曲线进一步住下移动,价格随之下跌。如果在此之前中国玩具不具有成本优势的话,行业规模的扩人和产品平均成本的卜跌使得小国玩具在国际市场上 拥有竞争力、企业就有动力出II玩具、从而产生国际贸易。由于开放贸易、玩具市场上包括了来自国外的需求,需求 曲线移至D2,玩具市场的最终价格为P2,在长期均衡点

15、上(AC2=P2),每个企业的生产量q2仍然等于ql。另一个角度谈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假设贸易前的市场均衡价格为P1,由于开放贸易,需求从D1增 加到D2,相应地,更多企业进入玩具行业,使供给从S1增加到S1J企业数增加后产生了外部规模效应,使每个企 业的成本下降,供给曲线进一步下移,新的行业和企业的均衡价格下降到P2。从贸易所得来看,各个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由于成本下降先于价格卞降而出现利润,但长期又回到经济利润等于电脑Q 丁图56电脑初照相机的生产可能性曲线零的状况。对企业来说,短期可能有所得,长期则无所失。 对于国内消费者来说,长期价格下降,消费量上升,消费者 剩余增长。因此,整

16、个社会由于贸易而获得净收益。2、坎姆模型;规横经济和同类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 说明外部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从而解释“北北贸易”的一个模型是由经济学家默瑞坎姆在1964年提出的。我们 可以用坎姆模型来说明两个技术相同、资源票禀赋相同,甚 至需求相同的国家为什么会进行贸易。在这里,两国贸易的 基础是由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差异。为了证明规模经济怎样 引起国际贸易,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美国和口本,生产两 种产品:电脑和照相机,并假定生产这两种产品的行业都具 有外部规模经济。随着行业规模的扩人和生产量的增加,单 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在图5.6中,反映这种规模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c)是一条凸向原点的曲线。

17、这意味着,对于任何一种产品来说, 随着产量的增加,每个产品的相对成本逐渐下降。当该国专业化生产一种产品的时候(在M或N点上生产)。该产品的 生产成本达到最低。为了集中说明规模经济与贸易的关系,假设美口两国的生产技术、资源禀赋和需求偏好都相同,因此,两国的生 产可能性边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CIC)也完全相同,用一张图来代表两个国家(见图5.6)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任何一国都必须根据本国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来决定两种产品的产量,在图5.7中,我 们假设这一点为E。在这一点上,两个国家都生产和消费一定量的电脑和照相机。社会福利水平为CICOo由于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生产量和消费量都一 模一样,在比较

18、优势的理论中,两国不会发生贸易。 现在我们假设美国的电脑生产发展迅速,有更多的人 从事生产,在图5.7中其生产点从E移到了 I,由于规 模经济,在点I上,电脑的相对成本卞降而照相机生 产的相对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假设口本的照相机生 产扩大,生产点从E量移到了 C, 口本照相机的相对 成本下降而电脑的相对成本上升。两国的生产成本发生了变化:美国电脑的相对成 本低于口本,而口本照相机的相对成本低于美国。两 国有了贸易的动力。美国会出II一部分电脑进II一部 分照相机,而口本则正好相反,出丨I照相机进I丨电脑。 两国在介于封闭经济中的相对成本之间的电脑相对价 格PT / PW下进行交换,其结果是两国

19、都能在F点上 消费,社会福利水平从CICO增加到CIClo图5.8则说明了一种更加极端的也是更优的状况。如果美口两国都集中生产一种产品(在M或N点上生产),然后 进行交换.则两国都在G点上消费,其社会福利水平会大大提高(在图中以CIC2标识),从而达到最优状况。(三)、内部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照相机K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斷竞争企业前面我们分析了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完全竞争行业。但拥有内 部规模经济的,更多的是处于垄断竞争或寡头竞争地位的企业。 在垄断竞争卞,行业内虽然仍有许多企业,但企业的规模一般 要人得多。每个企业并不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而是生产相互 之间有一定替代性的差异产品。由于每个企业生产

20、的产品不一 样,各个企业都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的垄断力量。企业面临的 是一条向卞倾斜的需求曲线。也就是说,消费者不会因一种产 品的稍微提价而全部转向另外的产品,也不会因为一种产品的 稍微降价就全部转向该产品。另一方面.由于产品之间的可替代性,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相当 的竞争性。如果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有经济利润,则会引起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一行业从而造成对原有产品的需求下降, 价格下跌,利润减少直至没有。这时新的企业就会停止进入。另一方面,如呆垄断竞争企业在短期内亏损,一些企业 就会逐渐退出从而造成对剩下产品的需求增加,价格上升,亏损减少直至没有。这时就不再会有企业愿意退出。总之, 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竞争

21、会造成该行业企业的平均经济利润为零。图5.9显示的是一个貝有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的长期均衡状况。企业的规模经济表现在其逐渐降低的长期平图5 9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垄断竞争企业均成本曲线(AC),垄断竞争表现在企业面对的向卞倾斜的 需求曲线。在长期竞争下,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与需求曲 线相切,产品价格等于其平均成本,利润为零。在参与国 际贸易前,假设企业处于长期均衡状态。2、内部规模经济,垄斷竞争企业与行业内贸易为了进一步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学说来解释发达国家 之间工业品的“双向贸易”,假设口本和美国都是资本充裕 的国家,都生产资本密集型的工业品,如汽车。但汽车的 种类很多,至少有卡车和轿车两种

22、。由于两国的生产技术 和资源配置都相同,生产汽车的成本曲线也一样(5.12)。在两国发生贸易之前,各国各自生产一部分卡车和一 部分轿车:口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生 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由于各自市场狭小,产品的成本价格都很高,假设都等于2万美元.如果两国允许贸易,市场就不再局限于本国。企业可以增加产量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使成本下降。假设口本抢先将卡车生产扩大至200辆,并以每辆1.5万美元的价格向美国出I I,就有可能占领美国市场,并使本国的卡车价格也卞降。 由于汽车的种类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没有必要再继续生产卡车去与口本竞争,因为竞争的结果最多只是把口本卡车赶出美国

23、市场,回到原来没有贸易时的状态,美国自己 也不会因此获得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将资源转移到轿车上,将轿车的生产扩人至200辆,并以较低的价格(每 辆1.5万美元)向口本出丨1。这种分工和贸易的结果是使两国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都降低,资源利用都更 加有效,而各国的消费量都没有减少。事实上,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各国的消费量都会增加。由于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囊括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从而使工业制造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成出口到美国出口到日本圈5. 12规横经济”与工业帚的“取向贸晏"为必然。这种发达国家之间工业产品“双向贸易”(行业内贸易)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而不是技术不同

24、或资源配置不同 所产生的比较优势。克鲁格曼从这一模型的分析中得出重要结论:首先,垄断竞争企业可通过国贸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I I来扩人生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其次,每个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减少,但消费品的种类则人人增加。消费者通过产品种类的增加提高丁 福利。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模型中,人们主要用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消费者/生产者剩余来衡量贸易所得和社会福利 水平,而在克鲁格曼模型中,他强调了 “产品多样性”所带来的消费者福利,为衡量贸易所得提供了更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克鲁格曼通过这一模型的分析指出了贸易的基础不一定是两国之间技术或要素禀赋上的差异而造成 的成本价格差异

25、,扩人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也是企业愿意出I I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可以通过出I I来降低成本获得短期 利润。当然,贸易前两国的市场规模不同造成的企业生产规模不同也会导致出现产品价格的差异,并成为贸易发生的 原因。不过,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不是各国技术和资源上的不同,而仅仅是规模上的区别。克鲁格曼的这一理论 令人信服地解释了发达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行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补充和发展了国际贸易的理论。5. 3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模式的变动新产品的技术周期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新产品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是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项新技术知之

26、不多。 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映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这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 外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阶段: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丨1而转移。 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增加,发明国的出II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II国能够迅速地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 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第三阶段:标准化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 产该商品的机器(如装配线)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 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

27、生命周期。二、技术周期与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品生产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生产要素需求也有所不同。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的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 生产和出口该商品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生产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第一阶段,技术尚处于发明创新阶段,所需的主要资源是发达的科学知识和人量的研究经费,新产品实际上是一 种科技知识密集型产品,而只有少数科学研究发达的国家才拥有这些资源,从而拥有新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因此, 新产品往往首先出现在少数发达工业国家。第二阶段,技术成熟以后, 大量生产成为主要目标。这时 所需资源是机器设备和先进的 劳动技能。产品从知识密集型 变成技能密集型或资本密集 型。资本和熟

28、练工人充裕的国 家开始拥有该产品生产的比较 优势,并逐渐取代发明国而成 为主要生产和出口国。第三阶段,一方面,产品 的技术已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或生产装配线中了,生产过程已经标准化,操作也变得简单了。另一方面,生产该产品的 机器本身也成为标准化的产品而变得比较便宜。因此,到了这一阶段,技术和资本也逐渐失去了重要性,而劳动力成 本则成为决定产品是否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此时,原来的发明国既丧失了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又缺乏生产要素配 置上的比较优势,不得不开始进I】,而发展中国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呈现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5.4需求决定的贸易模式在同样的生产条件卞,商品的相对价

29、格会由于需求的不同而不同。这一节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产生贸易的可能性。 一、决定需求的因素在同样的价格下,各国消费者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数量会很不同。1、实际需求所谓实际需求指的是地理气候等环境的差别造成的不同需求。2、喜爱偏好。对商品的不同喜爱偏好主要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造成的。各国消费者喜爱偏 好的差异会造成对同一商品需求的不同。不过与实际需要不同,偏好改变的可能性比较人。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喜爱偏好也会互相影响。随着喜爱偏好的转移,对商品需求也会发生变动。3、收入水平.实际上,各国对同一商品的需求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人水平不同。二、需求的收入弹性和恩格尔法则经济学

30、家将价格不变时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为“需求的收入弹性”,用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的比来衡量。例如,商品A的需求收人弹性可以表示为:=对商品A的需求变动百分率 收入变动的百分率-必需品yO 劣等品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奢侈品” mi):奢侈品主要包扌舌人多数高级耐用消费品,如手机、彩电、汽车、旅游等;“必需品”(1幵0):必需品包括犬部分口常生活用品,其中食品是主要的必需品;“劣等品”(耳0):劣等品则是一些不断被淘汰的低质消费品,如简易房屋、杂粮、粗布等一般来说,奢侈品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对收入的反应比较敏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奢侈品”、“

31、必需品” 和“劣等品”的具体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说明和预测收入与需求变动的关系上,德国经济学家厄恩斯特恩格尔(ErnstEngel)作出了重要贡献。恩格尔指出“恩格尔法则” 一一,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恩格尔法则”在贸易理论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分析食品需求,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农产 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 费品。这说明了: 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 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三、需求偏好不同而

32、产生的贸易由于需求差别而产生的贸易。首先分析由于偏好不同而引起的贸易。为了集中说明需求偏好方面的原因,我们假定各国在生产方面的能力是完全一 致的,即同样的生产技术,同样的资源比例,同样的生产规模等。因此,各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假设是相同的。图5.16中,假设中国和美国在小麦和人米上有相同的生产能力(用同一条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但有不同的需求偏好。中国人喜欢人米,美国人喜欢面食。在双方没有贸易的情况卞,中国人根据需求不得不多种人米,甚至不惜在不适合做水田的土地上种人米,生产和消费都在点Ac ±(70吨小麦和280吨人米)。美国人不得不多种小麦,也可能 把本来应该用来种人米的土地改种小麦

33、,其生产和消费点在AA (270吨小麦和80吨人米)。中国的大米机会成本和相 对价格(用Pc表示)比较高,小麦的相对价格低:而美国正好相反,人米相对便宜(用PA表示),而小麦的成本价格高。两国人米和小麦市场价格的差异会立即引起商人对利润的兴趣,从而产生贸易的可能性。如果贸易发生的话,美 国会增加成本较低的人米生产并向中同出I I以换取小麦;中国也不必人为地将旱地改种水稻,而将这些土地有效地用来多生产小麦然后跟美国换犬米。贸易和分工的结果是两国的生产都 移向S点,各自生产200吨人米和200吨小麦。在新的国际市场价格 (P * )卞,中国向美国出100吨小麦,换回100吨人米:美国则进I I 1

34、00 吨小麦,出口 100吨大米。G°es和CfES分别是两国的贸易三角。 在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的贸易三角相等。两国新的消费点分别为 时和,通过分工和贸易,中美两国的小麦和人米的消费量都增加 了,达到了超出自己生产能力的新水平。四、收入变动产生的贸易一林循模型偏好相似说1961年,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StaffanBurenstamLmder)推出贸易与变化一书,从需求方面探讨了国际贸易 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偏好相似说(Theoiy of preference similai ity)。林德认为,不同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需求偏好并不相同。基于需求偏好相同的要素禀赋论只能解释初

35、级 产品的贸易,而不能解释工业品的贸易。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先由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 能力,而后再拓展国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由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图6"偏好杠I似与国珏贸易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两国经济 发展程度越相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 似,相互需求就越人,贸易可能性也就越大。如图 6-1所示:图中纵轴代表商品档次,横轴代表人均收入,, °0与原点所构成的锥形a® 代表一国对 其所需求产品的档次的变动范I制。设国I的人均收 入为11,国n的人均收入为12,与11、12相应的

36、 AC、BD分别表示国I、国II的需求商品档次范闱, BC部分重合,表示两国会就BC范闱内档次的商品 进行贸易。两国对产品需求的档次变动范闱重合部 分越人,表示需求结构越相近,贸易可能性就越人。根据要素票赋论,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相近,比较成本的差异将越小,两国的贸易量将越小。但根据偏好相似说, 两国的资本劳动比率越相近,表明两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因而人均收入的差异将越小,重叠的市场部分将越人, 两国的贸易量将越人。因此,林德的偏好相似说似乎较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更适合于解释贸易发生在发达国/牛产模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收入接近-需求结构(贸易模式本章小结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新的倾向: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量人人增加,发 达的工业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人人增加,以及产业领先地位不断转移。这些现象用传统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都无法解释。2. 当代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