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理论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_第1页
从脾胃理论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_第2页
从脾胃理论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_第3页
从脾胃理论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从脾胃理论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组方结构作者:宋春辉李桂贾凤新武大勇【关键词】消化性溃疡;脾胃理论;组方结构;分析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pu)按中医理论研究,属多病因多病机表现,是 一个极易复发的身心疾病。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因 此探讨消化性溃疡的用药规律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pu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 及其病理改变,我们认为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可概括为脾胃虚弱,湿毒壅滞于 中,气血失和,出血瘀血并存。因此,pu的治疗用药应以健脾和胃、祛湿解毒、 化瘀止血药为基本组成。现分析如下。1组方针对本虚,治宜扶正益气健脾脾胃虚弱是pu的病理基础,不论是精神刺激,还是

2、饮食失调或脏腑传变,脾 胃不虚则邪无可乘,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 虚弱,气血化源不足,不能濡养滋润胃黏膜,湿热瘀毒乘虚而入,损伤黏膜形成 溃疡面。同时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胃腑升降失调,胃气不舒,胃脱 胀闷疼痛,日久入络损膜造成黏膜损伤形成溃疡。胃痛的反复发作必暗耗气血, 内伤脾胃,纳谷日减,化源匮乏,形成气血更虚之恶性循环,外不能御邪外出, 内不能促肌肉生长,创面修复,致溃疡迁延难愈。病情加重时虽然疼痛较剧或伴 见胃紀胀满、恶心呕吐等似实证的表现,但其根本在于脾胃虚弱,且每因饮食失 调,情志不遂,冷暖失宜而发。虽因实而发,但详细诊之则不难发现本虚。消

3、化 性溃疡病情危重时,虽应急则治标,以求尽快缓解症状,但也不忽视本虚这一根 本原因。在症状得以缓解后或治疗标病的同时,即着重补益中气,调理脾胃以治 本。药物可用黄隹、白术、党参、山药、甘草等。本草备要谓黄及能“温三焦, 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素有“疮痈要药”、“疮家要药”之美称。现代 药理研究证实,黄英能增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能降低胃液、胃酸的分 泌量1。故应首选黄茂补元气,益中气,托疮生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营养胃壁黏膜,促进溃疡愈合。2用药注意湿毒蒸变、炎症存在,治宜祛湿解毒胃酸分泌增多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临床常表现为吞酸,此乃 湿热郁蒸所致。医学心悟吞

4、酸曰:“脾气不运而酸者,是怫郁之极,湿热蒸 变,如酒缸太热则酸也。"可见酸是郁蒸的产物,酸滞胃中,随胃气上泛则吞酸, 侵蚀黏膜则发为溃疡,刺激溃疡面则见上腹疼痛,侵蚀血脉,血溢脉外则见呕血 或便血。故酸与痰饮、瘀血一样,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致病之邪气,湿毒蒸 变,酸邪内生,侵蚀黏膜是形成溃疡的主要病机。吞酸是酸甚的临床表现,现代 医学研究证实,pu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侵蚀密切相关,制酸是防止 pu发生的首要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pu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有密切关系, 其中72%以上的pu患者胃内有hp定植2。关于hp的属性,国内文献报道3 5 hp感染与湿

5、热症关系密切,提示hp感染与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反映邪盛时 多有活动性炎症及糜烂。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认为hp是六淫中湿毒之邪,湿毒是 pu的启动因子。hp在胃内定植,可产生尿素酶、空泡毒素、黏附素等定植致病因 子,胃上皮细胞接受相应致病因子刺激后宿主可出现胃泌素和(或)生长抑素分 泌紊乱,胃酸分泌增高,炎性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形成,而致溃疡的发生1。 hp阳性的pu患者溃疡的年复发率为72%,根除hp后溃疡年复发率可降至< 3% 6,因此清除hp (湿毒之邪)不仅可以减少胃酸分泌,而且可降低溃疡的复发 率。针对本病湿毒蒸变,酸邪侵蚀的病理特点,施以祛湿解毒、中和胃酸之品, 既可绝酸

6、邪之源(hp),又可挫酸邪之势,可谓标本兼顾。常用的药有黄连、蒲公 英、大黄、茵陈、苦参、吴茱萸等,功能是清热(或祛寒)燥湿、解毒。药理研 究证明,此类药物既能清除胃黏膜炎症,又有抑制hp的作用1 °常用的中和 胃酸药有锻瓦楞子、珍珠粉、海螺悄等,此类药物为碱性药物,富含钙剂,可中 和胃酸,直折酸邪之势。其中锻瓦楞子是制酸之品中姣姣者,医宗必读云:“消 老痰至效,破血癖殊灵。”不仅能制酸止痛,且能化痰散瘀、软坚,用量应在15 30 g之间,既针对酸邪侵蚀,又消除溃疡之瘀血之变,还降胃气,改善胃的通降 功能,可谓一物多用。珍珠粉、海螺悄并有生肌之效,更有止呕之意,止血之功, 可促进溃疡

7、愈合。因溃疡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症状,故锻瓦楞子为首选。3辨证清楚瘀血与出血并存,治宜化瘀止血从中医学的观点来看,溃疡病其病位在胃而与肝、脾相关,溃疡病的存在更 易致胃、肝、脾功能失调。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胃腑为多气多血之脏,故溃疡病易出现气机郁滞,瘀血内阻之病理变化。pu最先 影响气机,病深则入血。即古人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从临床上看pu患者有 慢性固定上腹疼痛,神疲乏力,胃纳减少;体征上有上腹压痛,舌质紫黯或有瘀 点,脉细或细涩;内镜见溃疡周边黏膜增厚粗糙,出血或附血痂,幽门变形,十 二指肠壶腹变形,有假憩室形成,符合脾胃虚弱、胃络瘀滞

8、之病机特征。白晓菊 等7研究表明,各型pu都有瘀血病变存在,而且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病理环 节。由于胃黏膜长期充血(瘀血)致使局部失去濡养,细胞变形坏死,进而发生 黏膜糜烂、溃疡。因此,可以说pu是瘀血的病理产物。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测,可 以看出本病与血瘀关系密切。肖会泉等8研究也发现溃疡病都存在不同程度微 循环障碍。刘绍能9 认为溃疡病瘀血形成与发展具有“由轻转重"的病理过程, 首先出现血郁,然后瘀滞,进而瘀阻,病甚则瘀结。瘀结日久不散是溃疡病顽固 难愈和易于复发的原因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瘀血所表现出的血黏度增高、 微血流变慢及红细胞聚集等,可使血流阻力增大,血管内压上升,易致微血

9、管破 裂而出血1。出血加重了瘀血,又可致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发生异常改变,进 一步加重微循环障碍,致出血增多,最终使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瘀血和出血,并 互为因果。正如唐容川所言:“经隧之中,既有瘀血踞住,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 终必妄行而吐溢。”可见pu患者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瘀血阻络,血行受阻,胃肠局部失养,受损组织及血管的修复以及黏膜屏障功能重建受到影响, 则不利于溃疡的愈合。因此,化瘀止血,改善微循环是治疗pu不可缺少的一环。 常用的化瘀止血药有三七、蒲黄、白及、大黄、紫珠草、丹参。其中三七化瘀通 络,又可养血止血,一药而收双功。药理学研究证明,三七不仅杀菌力强,且能 通过改善胃黏膜微

10、循环而加速萎缩、肠化或增生组织病理逆转,促进溃疡愈合; 丹参有抗溃疡、保护胃黏膜功用,有一定的抑菌能力1;白及可止血,消肿生 肌,可在胃内形成一定厚度的胶状膜,对溃疡面有较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1。 此类药物既能化瘀通络,又有缩短出、凝血时间的功能,可使血止而不留瘀,瘀 去而不动血。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既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改变血液 流变学,降低血黏度,改善组织器官缺氧,提高人体免疫力,又可直接作用溃疡 病灶,渗入组织脉络起到化瘀疏通消散的作用。达到清除病损、修复组织、促进 溃疡愈合的目的,还可减轻瘀血、出血的病理影响,防止溃疡的复发1。4论治结合脾胃之生理特点,治宜气血并调、凉润通降脾胃

11、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无论是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均可引起脾胃升 降失常而致气机不畅,血运失调。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又 为多血多气之脏,因此治疗时,必须疏理气机,气血并调。常用的药有吴莱萸、 当归、白芍药、丹参等。其中吴茱萸善治气机郁滞之证,又能抑制胃酸的分泌, 有抗溃疡作用,用之疏理气机为上上策;当归、丹参、白芍药养血和血调血,药 理研究证明,白芍药所含芍药戒有通过刺激交感神经从而抑制胃肠管蠕动,起解 痉、镇痛、镇静作用,还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当归、丹参合用,可 活血化腐生肌,推陈出新,疏通胃络,扩张血管,改善血运,维护胃黏膜的血液 供应,促进溃疡的愈合。另一方面,

12、胃为脏,属阳土;脾为腑,属阴土;脏宜荣,腑宜通;胃主受纳, 脾主运化;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故太阴湿土得 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所以临床用药时,应注意结合脾胃的生理特点10, 用理气活血、凉润通降、健脾化湿之药合理组方,达到脾胃纳运相协、燥湿相济、 升降相因,方不悖脾胃之性,利于提高溃疡病的愈合质量,减少复发。常用药有 大黄、丹参。大黄苦寒,除具攻积导滞作用外,更有清热泻火解毒、通瘀通络止 血之效,既可导热下行,又可促进胃肠道的瘀血排出。大黄的泻下特性,既符合 胃腑之凉润通降之特点,又可制约制酸止血药的收敛,因势利导,使瘀血邪毒假 借粪便而排出。不仅可以避免瘀血直

13、接或诱发出血,而且能够防治毒素蓄积体内 引起吸收热。可以说pu的治疗,出血初期对于停积在胃肠道的瘀血,通下瘀血要 比活血化瘀更为直接迅速。有时,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兼有阳虚证候,病机上形成“寒热错杂”,为此, 宜在治疗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将凉润药减量,佐益气温阳之品同时兼顾即可。综上所述,脾胃虚弱,湿毒壅滞,气血失和,出血瘀血并存是pu的病理特点。 健脾和胃、祛湿解毒、化瘀止血药的有机结合,可迅速恢复胃之通降、脾之升发 功能,清除肠道内瘀血,中和胃酸,清除hp感染,改变局部血供,促进溃疡愈合, 黏膜的更新,解除症状,预防复发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故可作为治疗pu的组方 原则。【参考文献】1 郑虎占,

14、董泽宏,余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学苑出版社,1997: 987-15362 周殿元,张万岱,王继,等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幽门螺杆菌专题学 术研讨会纪要j 中华消化杂志,1997, 17 ( 5 ): 286-2873 王立,赵荣莱,陈正松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 菌的关系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 3 ( 1 ): 27-284 杨春波,董可成,肖丽春,等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附400例资料 分析j 中医杂志,1994, 35 ( 7 ): 425-4275 张学智,纪保安,陈宝雯,等.幽门螺杆菌、炎症、白介素-8与十二 指肠溃疡的寒热辨证j 中医杂志,1998, 39 ( 10 ): 6166 萧树东,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现状j 世界化人消化杂志, 1999, 7 ( 1 ): 3-47 白晓菊,包桂英,武文慧消化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