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东风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东风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东省广州市东风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

2、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

3、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搏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

4、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1. 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

5、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 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b.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c. 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d. 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2.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 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b. 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

6、法艺术的发展。c. 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d. 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 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b. 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c. 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d. 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

7、一,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参考答案:1. b    2. a    3. 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点概念理解的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时先要看清让理解的概念是什么。然后通过认真阅读文章的内容与考项进行逐个比对即可得出答案。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b选项偷换概念把“书法”换成“文

8、字”,文不对题。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意理解的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章的内容,然后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题干: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考生一定要注意题干是围绕着书法艺术设问的,选项a“所答非所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意思的推断和理解类试题,考生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文本,然后根据对文本的推断和理解准确解读各个选项中的内容。a“全本公民”扩大范围,应是“中青年书法家”;b“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属于无中生有;c递

9、进关系颠倒。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首诗总会让读者感受到一定的韵律、节奏,这往往是通过押韵来实现的。不仅押韵使诗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的作用,而且具有音乐性,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正因如此,我国古代诗人、民歌手以及不少新诗人都很重视押韵。不过,如果过分强调押韵甚至绝对化,就难免适得其反。某些初学者把凑字找韵的顺口溜当成诗,为了追求押韵甚至矫揉造作,削足适履。其实,(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人说它不是诗。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不仅押韵使诗具有音乐性,可帮助

10、情感和意义集中,而且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作用。b. 押韵不仅使诗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而且具有音乐性。c. 押韵不仅使诗具有音乐性,而且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d. 不仅押韵使诗构成一种复沓,起到强调的作用,可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而且具有音乐性。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诗不一定不押韵,更不一定押韵。b. 诗不一定押韵,更不一定不押韵。c. 不押韵的不一定不是诗,押韵的不一定是诗。d. 押韵的不一定是诗,不押韵的不一定不是诗。参考答案:6. c    7. d【6题详解】试题分析:

11、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划线句子,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应该放在“押韵”后面,排除a项、d项。结合关联词“不仅而且”分析,关联词后面的内容应该位置互换,结合“正因如此”分析,“帮助情感和意义集中”应该放在最后,排除项。故选c。【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

12、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结合后面“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不押韵,但没有人说它不是诗”分析,此处主要讲不押韵的不一定不是诗。综合分析d项正确。a项、b项,主语为“诗”,不合语境。c项,结合后面内容分析,“不押韵的不一定不是诗”应该放在后面。故选d。3.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

13、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打着我的,背上也

14、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1)作者认为“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莫过于祥林嫂了,这个“改变之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5、;                                                  

16、;  (2)作者写竹竿“下端开了裂”的意图何在? (3分)                                           

17、60;                                      (3)祥林嫂为何向我打听人死之后有无灵魂? (4分)        

18、                                                  

19、                        参考答案:(1)外貌变化 精神麻木 物质生活上一贫如洗,沦为乞丐。(2)表明祥林嫂沦为乞丐的时间之长和处境之差。(3)信奉迷信,捐门槛之后景况未变,心存疑惑,但对死后被锯成两半充满恐惧,又希望其无,因此向我打听。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4-7小题。(19分)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

20、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乐毅贤,好兵,赵人举之。及武灵王有沙丘之乱,乃去赵适魏。闻燕昭王以子之之乱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怨齐,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国小,辟远,力不能制,于是屈身下士,先礼郭隗以招贤者。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燕王以客礼待之。乐毅辞让,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久之。当是时,齐湣王强,南败楚相唐眛于重丘,西摧三晋于观津。遂与三晋击秦,助赵灭中山,破宋,广地千余里。与秦昭王争重为帝,已而复归之。诸侯皆欲背秦而服于齐。湣王自矜,百姓弗堪。于是燕昭王问伐齐之事。乐毅对曰:“齐,霸国之余业也,地大人众,未易

21、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与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惠文王,别使连楚、魏,令赵啖说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湣王之骄暴,皆争合从与燕伐齐。乐毅还报,燕昭王悉起兵,使乐毅为上将军,赵惠文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独留徇齐,齐皆城守。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于是燕昭王收齐卤获以归,而使乐毅复以兵平齐城之不下者。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会燕昭王死,子立为燕惠王。惠王自为太子

22、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隙,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赵封乐毅于观津,号曰望诸君。                     (史记·乐毅列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

23、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               报:报复b.乃去赵适魏                         适:到去c.于是屈身下士

24、60;                      下:降职d.皆为郡县以属燕                   属:归属,从属。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5、;)(3分)。、a.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b. 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c.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d.乐毅者/其先祖曰乐羊/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葬于灵寿/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至赵武灵王

26、时复灭中山/而乐氏后有乐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国多方征战,国力大增。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高自大,百姓不能忍受。b.燕昭王征求攻打齐国的意见,乐毅建议采取合纵政策;燕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派他攻打齐国。c.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故意不让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臣服投降。d.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借此事施行反间计,结果惠王剥夺了乐毅的军权。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

27、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2)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参考答案:4. c  下:谦逊地对待5. a 6. c   “故意不让臣服”,无中生有。7. 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 (“罢”、“至于”“亡走”各1分,整体意思2分)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 (“说”、“劳”“飨”各1分,整体意思2分)【参考译文】  &#

28、160; 乐毅,他的祖先叫乐羊。乐羊担任魏文侯的将领,他带兵攻下了中山国,魏文侯把灵寿封给了乐羊。乐羊死后,就葬在灵寿,他的后代子孙们就在那里安了家。后来中山复国了,到赵武灵王的时候又灭掉了中山国,而乐家的后代出了个有名人物叫乐毅。     乐毅很贤能,喜好军事,赵国人曾举荐他出来做官。到了武灵王在沙丘行宫被围困饿死后,他就离开赵国到了魏国。后来他听说燕昭王因为子之执政,燕国大乱而被齐国乘机战败,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齐国,不曾一天忘记向齐国报仇雪恨。燕国是个弱小的国家,地处偏远,国力是不能克敌制胜的,于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礼贤下士,他先礼尊郭隗借以招揽

29、天下贤士。正在这个时候,乐毅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国,燕王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乐毅推辞谦让,后来终于向燕昭王敬献了礼物表示愿意献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为亚卿,他担任这个职务的时间很长。    在这个时侯,齐湣王很强大,南边在重丘战败了楚国宰相唐眛,西边在观津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他与秦昭王共同争取尊为帝号,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东帝的称号,仍归称王。各诸侯国都打算背离秦国而归服齐国。可是齐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骄横,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认为攻打齐国的机会来了,就向乐毅询问有

30、关攻打齐国的事情。乐毅回答说:“齐国,它原来就是霸国如今仍留着霸国的基业,土地广阔人口众多,可不能轻易地单独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联合赵国以及楚国、魏国一起攻击它。” 于是昭王派乐毅去与赵惠文王结盟立约,另派使者去联合楚国、魏国,让赵国以攻打齐国的好处去劝说秦国。由于诸侯们认为齐湣王骄横暴虐对各国也是个祸害,都争着跟燕国联合共同讨伐齐国。乐毅回来汇报了出使情况,燕昭王动员了全国的兵力,派乐毅担任上将军,赵惠文王把相国大印授给了乐毅。乐毅于是统一指挥着赵、楚、韩、魏、燕五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在济水西边大败齐国军队。这时各路诸侯的军队都停止了攻击,撤回本国,而燕国军队在乐毅指挥下单独追击

31、败逃之敌,一直追到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在济水西边被打败后,就逃跑到莒邑并据城固守。乐毅单独留下来带兵巡行占领的地方,齐国各城邑都据城坚守不肯投降。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燕昭王大喜,亲自赶到济水岸上慰劳军队,奖赏并用酒肉犒劳军队将士,把昌国封给乐毅,封号叫昌国君。当是燕昭王把在齐国夺取缴获的战利品带回了燕国,而让乐毅继续带兵进攻还没拿下来的齐国城邑。    乐毅留在齐国巡行作战五年,攻下齐国城邑七十多座,都划为郡县归属燕国,只有莒和即墨没有收服。这时恰逢燕昭王死去,他的儿子立为燕惠王。惠王

32、从做太子时就曾对乐毅有所不满,等他即位后,齐国的田单了解到他与乐毅有矛盾,就对燕国施行反间计,造谣说:“齐国城邑没有攻下的仅只两个城邑罢了。而所以不及早攻取的原因,听说是乐毅与燕国新即位的国君有隔阂,乐毅连续不断用兵(故意拖延时间)暂且留在齐国,(想)在齐国面南称王。齐国所担忧的,只怕别的将领来。”当时燕惠王本来就已经怀疑乐毅,又受到齐国反间计的挑拨,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任将领,并召回乐毅。乐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怀好意的,害怕回国后被杀,便向西去投降了赵国。赵国把观津这个地方封给乐毅,封号叫望诸君。5. 参考答案:4. d (较好,胜过)5. c (a. 做,干替;b.在这件事上何;c

33、都表承接关系;d.用因为)6. d(“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误)7.(1)您是县官,叛贼来了理当守卫;力量不足够,死在这件事上,也是职分。 (3分)(2)夺取叛贼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那就一定能成功!(3分)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日:“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

34、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日:“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

35、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幼好学,善属文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36、   励精:专心致志。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

37、/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

38、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参考答案:4.答案c 励精:振作精神5.答案d6.答案a  并非直言不讳地回答。7.答案(1)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2)而礼贤下士,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但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参考译文于休烈,河南人。于休烈性情正直诚实,机敏聪明。从小好学,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科,授职秘书省正字。改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佐朝政,

39、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出京任中部郡太守。正值安禄山叛乱, 肃宗即位,于休烈改任太常少卿,掌管礼仪事务,兼修国史。肃宗从凤翔返回京城,振作精神听取采纳臣下的建议,曾经对于休烈说:“国君的任何举动都要记录下来,这才是良史。朕有过失,卿是否要记呢?”他回答说:“夏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德之君,不忘纠正过错,臣深表庆贺。”当时中原动荡倾覆,典章几乎散失尽,没有史籍可供查寻。于休烈上奏说:“国史实录,是圣朝大典,修撰多年,如今一部也没有保存下来。希望交付御史台审问勘查史馆的有关官员,令府县招致访求。有人另外收存国史实录的,若送到官府,重金购回并从优奖赏。”前任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身陷贼

40、城,此时进入东京,至此将他家收藏的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到官府。于休烈不久改任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上五代帝王论,皇上非常赞赏。宰相李揆自负才能嫉妒贤人,因于休烈修国史与自己同列,嫉妒他,奏请任他为国子祭酒,暂留史馆修撰,以此来压制他。于休烈安然自处,毫不介意。代宗即位,鉴别官员的名望品德,于休烈受到宰相元载称赞,于是被授为右散骑常侍,依旧兼修国史,被累封至东海郡公,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在朝中共三十多年,历任清贵显职,家中没有一两石的积蓄。他恭谨俭朴温和仁义,从不将喜怒之情表现在脸上。而礼贤下士,扶持后进,虽位尊年高,但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于休烈酷好古籍,手不释卷,直到临终。他于大历七年去世,终年八十一岁。这年春天,于休烈的妻子韦氏去世。皇上特意下诏追赠韦氏为“国夫人”,安葬之日赐给仪仗鼓乐。等到听说于休烈去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