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与鉴赏曲二十语文 2018.1考试时长12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小题目。正宫 ·小梁州 ·秋贯云石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雷峰塔畔登高望,见钱塘一派长江。湖水清,江潮漾。田边斜月,新雁两三行。1这支曲子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支描写秋景的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1前五句描写了一幅清丽明净的西湖秋光图。西湖上满眼秋光: 亭亭的荷花倒影湖中,金黄的菊花傲然绽放;凋谢的枯荷下,
2、藏着鹭鸶;秋风阵阵,送来桂花的馨香。诗人营造的开阔秀美的意境,正是他闲适、开朗心境的写照,表现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开阔舒展的胸襟。 (描绘画面2 分,概括感情2 分)2 渲染。菊花黄、荷叶枯、鹭鸶藏、雁成行、飘桂香等都是有秋天特色的景象,渲染秋的清爽明净。 白描。一句一景,抓住特征简笔勾勒。 动静结合。大雁南飞与弯月斜挂,一动一静。 多角度描写,绘形绘色,大雁成行绘形,荷粉菊黄绘色。(描写技巧一点2 分,两点4 分。)【解析】1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前五句是写西湖,角度是俯视
3、,将西湖之秋景秋色描绘得鲜明而开朗,格调清新而豪放,毫无萧瑟之景、悲凉之态,反映了诗人豪放而开朗的性格特征。在景物选择上,作者摄入镜头的是映水芙蓉、 灿烂黄菊、 荷底白鹭、 澎湃江潮和天边的斜月新雁,画面清新、 寥廓,表现了诗人豪宕的情怀、开阔的胸襟极。“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枝香”是在泛写之后进一步细描湖边的秋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试卷第 1 页,总 10 页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表现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诗句及关键词分析作答。首句“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极力渲染,“芙蓉映水 ”,这是写湖面景色
4、。诗人特意点出芙蓉,既显出秋的特征也显出了西湖的特征。 “菊花黄 ”是写岸上。在作者眼中,粉红的荷花映着清彻的湖水,灿烂的黄菊盛开在湖岸边,这就是 “满目秋光 ”的主要内容。在画面的布局和景物的选择上很有特色,作者再写钱塘江外天边的新雁,运用白描的手法,精致构图,一句一个画面、一种色彩基调,从湖面芙蓉到湖边黄菊,从荷底水鸟到空中桂香;这样由近及远,从低到高分层来写,显得极有层次。后面两句,作者给山、水、草、叶、花,分别涂上了青、绿、白、红、黄的颜色,把一片秋色点缀得如此鲜明、绮丽,充满生机。“天边斜月,新雁两三行 ”则是越过江潮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天边,斜月之下,几行新雁披着冷冷的清辉向天的尽头飞
5、去,有动有静,诗人的心被带得很远很远,整个画面也在无限地向前延伸。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列的元曲,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双调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爱杀江南。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5 分)4请赏析此小令在写景上的表现手法。(6 分)【答案】3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1 分)作者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江南水乡天然美景,表现了景色的明丽隽美,将赞美和喜爱之情蕴含在景物描写中;(
6、2 分)最后一句“爱杀江南”则直抒胸臆,由客观观察转到主观感受,明确表达出作者对景色的赞美和喜爱之情。(2 分)4远近结合,开笔瞭望大江远山,逐渐由远入近写到两岸人家,池塘芰荷,沙洲水禽;(手法 1 分,分析 2 分) 动静结合, 流水生烟, 山岚耸翠, 一动一静; 画檐芰荷,安静恬淡, 而沙鸥在舞, 珠帘在卷, 在宁静之中显出一派生机(手法 1 分,分析 2 分)。【解析】3试卷第 2 页,总 10 页试题分析: 此题要求回答 “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需要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概括即可。从诗句“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 卷香风十里珠帘”、“爱杀
7、江南” 等加以分析、 概括即可得出答案;至于手法,则考虑从情景交融方面加以归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可从诗句“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处飐”等加以分析、概括,联系诗句主旨,即可得出答案。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下列小题。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对青山强整 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 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 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8、。强整:勉强整理。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1)这首曲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作用。【答案】( 1)对官场的厌倦之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生命衰老的悲伤之情。( 2)“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写的是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通过写繁华热闹的生活场景,与前面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或后面的“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或前后的“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一抹斜阳,数点寒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诗人此时孤寂而思家的感情。【解析】【分析】试题分析:【小题 1】折桂令 ·九日是张可久创作的一首元曲。这支令曲以重九游为
9、题,抒发了作者暮年的愁怀。作者有意设置一个跌宕片段,回忆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此时人已垂垂老矣,官场倾扎,无力挣扎,斜阳、寒鸦使人感到无限凄凉。这首小令既写“重阳 ”的美好,更写了游子的愁肠。此时正值秋高气爽,同时万物也开始萧疏。大雁南归,更易引发游子思乡。秋野丰美多姿,而秋景却最令游子泪下神伤,给人一种沧桑的感觉。题干问的是 “这首曲子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是考查诗歌中的试卷第 3 页,总 10 页情感。考生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归雁 ”“倦客思家 ”“人老 ”“白发 ”来分析情感。【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
10、点拨】 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例如题中的“归雁 ”“倦客思家 ”“人老 ”“白发 ”。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 “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
11、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 (前面说的 “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 1)答题时特别强调: 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 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题干“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
12、,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的作用。 ”可以从修辞、炼字、技巧、情感等角度做出赏析,答题是指出写了什么内容就给分(能答出“繁华热闹 ”意思即可。如果只解释诗句字面意思,没有指出是什么生活场景,不得分)。手法能把写出(对比、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虚实结合)得分;一定要结合曲的内容分析。题中所给案只是就“对比(反衬) ”这手法进行分析,若答 “以乐景衬哀情 ”或“虚实结合 ”,分析有所不同。【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对于炼句题,考查的内容一般如下: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较深层次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的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目的答题组织如下
13、: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情感或理趣;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或作用;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11 分)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漸试卷第 4 页,总 10 页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6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5 分)7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
14、6 分)【答案】6拟人,用典,虚实结合。7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 “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马乌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比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
15、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 分)江天暮雪元陈孚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8本诗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暮天雪景图。诗人是怎样表现暮天雪景的?(4 分)9诗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答案】8动静结合,“卷玉花”写出大雪纷扬的动态之美,“汀洲白浩浩”写出雪境静寂之试卷第 5 页,总 10 页美;比喻,以“玉花”喻雪,写出雪的飞舞的
16、晶莹形态,以“晓”喻雪色,写出雪色之明亮;侧面烘托,以雁影不见及渔翁知寒欲归、不辨江路写出雪之大、雪之寒。9诗中塑造了一个顺适境遇的超然洒脱而无为的渔翁形象。面对大雪弥漫、不辨归路的恶劣境遇,渔翁却坐睡船中、任船飘荡而去,可见其顺其自然的超然洒脱的风度。【解析】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答出手法并且有分析。“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动静结合。以“玉花”喻雪,写出雪的飞舞的晶莹形态,以“晓”喻雪色,写出雪色之明亮,运用比喻手法。以雁影不见及渔翁知寒欲归、不辨江路,侧面烘托出雪之大、雪之寒。考点:鉴赏文学作
17、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回答是应是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要答出具体的形象,有分析。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坐睡船自流”,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 分)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
18、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0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答:_11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 分)答:_试卷第 6 页,总 10 页_【答案】10拟人,用典,叙事结合。作者将燕子当作人来写,写它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干千般心情。这描写中有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珠”是实写,虚实结合,“最难”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是用典的手法。11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10试题分析:。“携归画栋修
19、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 “花落”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怜借花朵故衔花修补房梁上的花朵,实际上也是作者托物言情,表达自己的借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和王导、谢安家族的没落来抒发痛惜之情。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双调)水仙子无名氏青山隐隐水茫茫,时节登高却异乡。孤
20、城孤客孤舟上,铁石人也断肠,泪涟涟断送了秋光。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12诗中的 " 孤客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曲概要分析。( 5 分)13赏析结尾句 “黄花梦,一夜香,过了重阳”的妙处。( 6 分)【答案】128诗中的孤客是一个思乡游子的形象。( 2 分)他身处异乡,思亲念家;登高望乡,倍感孤独;流泪思乡,泪水涟涟;做梦归乡,百无聊赖。(每点 1 分,答对3 点即可得 3 分)(共 5 分,意思对即可)13 结句借物抒情,紧承上句,写目中秋光虽断而菊香萦绕,点明时间,体现乡思之浓。试卷第 7 页,总 10 页“黄花 ”这一重阳节特定风物,即呼应诗歌开头的“登高 ”,又统
21、收全曲,使全曲结构浑然一体。 虚实结合,情味悠长。实写菊花菊香,有色有味;虚写梦境和心中思家念亲之情。(或者以梦境的美好,反衬真实处境的凄凉, 以虚衬实,以乐写悲,感情更加深厚强烈。 )【解析】12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13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 ,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
22、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 (对比、 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 (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二、句子默写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 2),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3),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4)角声满天秋色里,。(雁门太守行)( 5)伤心秦汉经行处,。(山坡羊·潼关怀古)( 6),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答案】 一樽还酹江月沧海月明珠有泪萧关逢候骑塞上燕脂凝夜紫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箫鼓追随春社近【解析】试题分析: “名篇”是指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名句”,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等。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本题还要注意几个重点字的写法。如“樽”“酹”“沧”“萧”“候”“脂”“阙”“箫”。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15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 分)( 1)伤心秦汉经行处,。试卷第 8 页,总 10 页( 2)水何澹澹,。( 3),衣冠简朴古风存( 4)越明年,政通人和,。( 5)当余之从师也,。( 6)以中有足乐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城市公费师范生招聘真题2025
- 2025年高邮市公益性岗位招聘真题
- 校园文化品牌提升与优化策略
- 消防控制室网络安全防护方案
- 商场消防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方案
- 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筹措与管理方案
- 施工现场危险化学品管理方案
- 安装配件建设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总投资15000万元)
- 施工现场临时电气设施检查
- 养鹅场设施与设备维护保养方案
- 2025年大学《水声工程-水声信号处理》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冬季道路交通安全课件
- 2025-2026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 2025年松原市总工会公开招聘工会社会工作者(10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 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教案
- 2025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投资机会报告
- 2025年全国保安员资格考试试题库及答案
- 劳动合同挂靠协议书
-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模拟考试(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
- DB11-T 2324-2024 脚手架钢板立网防护应用技术规程
- 强化训练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专项训练试题(解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