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在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_第1页
SPC在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_第2页
SPC在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_第3页
SPC在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_第4页
SPC在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KC020-1题目:SPC在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众多的企业纷纷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从而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先进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技术来进行质量管理。而SPC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采用,为企业降低不合格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上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采用了控制图、过程能力分析等方法对企业进行研究,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方法,预防了浪费,提高了效率给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效益。关键词:质量管理 质量控制 SPC 控制图 持续改进 过程能力分析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

2、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many companies recognize that product quality is the key to survival and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ich make higher demands on quality management, which requires advanced, efficient quality management technology to quality management. SPC has been valued and used by

3、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for enterprises to reduce failure rates,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increase enterprise benefits abov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article using control charts, 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es, methods to study the enterprise, found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th

4、ods, waste prevention, increased efficiency brought more benefits to the enterprise.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quality control SPC control chart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ocess capability analysis目录第一章 绪论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1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21.4 本章小结3第二章 质量管理、控制等理论42.1 质量控制的由来和发展42.1.1质量检验阶段42.1

5、.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52.1.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5第三章 SPC的相关概念73.1 SPC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等73.1.1统计过程控制(spc)概述73.1.2预防73.1.3过程控制73.1.4过程能力分析83.2 SPC核心工具控制图83.2.1控制图理论83.3 SPC的实施过程10第四章 SPC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14.1 选题背景114.1.1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的概况114.1.2华晨电子公司线路板生产流程114.1.3华晨电子公司线路板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114.2指定线路板生产改善计划144.2.1指定线路板生产改善计划(Plan)164.2.2测量系统分析164.华晨公

6、司制定改善线路板计划(D)194.3.1定义执行目标194.4 绘制控制图204.4.1控制图在线路板生产中的应用流程204.4.2控制图的绘制214.4.2.1 分析用控制图的绘制214.4.2.2线路板各制程报废前三项及柏拉图(改进前)254.3解决出现的问题284.4改善效果的验证(C)304.4.1线路板各制程报废前四项及柏拉图(改进后)304.5改善前后的对比364.6过程能力分析364.6 总结处理阶段(A)384.7 本章小结39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05.1 全文总结405.2 全文展望40致谢41参考文献42第一章 绪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众多的企业纷纷认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

7、生存和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从而对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先进的,有效的质量管理技术来进行质量管理。而SPC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和采用,为企业降低不合格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上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 课题研究的来源本课题是结合自身所学知识,与实习单位实际情况,在指导老师同意下确定的自选课题。昆山华晨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于高级密度、单、双面板多层电路板及铝基电路板的印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控、民用、通讯、电源、LED等领域。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环境(5M1E)因素的影响,产品尺寸等方面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影响了产品质量。所以提高

8、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成为了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中之重。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外研究动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为了加强质量预防,美国休哈特博士提出了统计过程控制的方法,这就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SPC的雏形。192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的休哈特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SPC理论,其目的是预防生产过程中不合格品的产生,从理论上实现了质量管理从事后把关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日本质量管理所起的巨大作用,又一次引起世人对统计质量的重视。以美国为首的工业发达国家掀起了大力推行SPC的热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提出全面质量管理(TQC-Total Quality C

9、ontrol),至今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许多企业开始推销全面质量管理,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的费根堡姆。1961年,他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该书强调质量职能应由公司全体人员来承担,质量管理应贯穿于产品产生、形成的全过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各国都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了创新。日本结合国情,提出来全公司质量管理(简称CWQC)。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已逐步被各国所接受。1987年,全新的质量管理系统-六西格玛(6)诞生于当时面临破产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使其一举扭亏为盈。九十年代中期开始,6逐渐发展成为以顾客为主体来确

10、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成为追持续进步的一种质量管理理论。6成为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成为全世界追求卓越性的企业最为重要的选择。国内研究动态: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普遍处于单纯检验为主的阶段。从1978年开始,我国才开始宣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6年,我国政府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只是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指导我国质量工作的一个纲领性文件。1982年,张公绪教授,提出了两种质量诊断理论,并开辟了统计诊断的新方向,从而使SPC理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陈志强在

11、1996年提出来基于模糊信息的模糊控制图。近年来,我国学者还提出了多元逐步诊断理论、模糊质量控制、两种质量多指针诊断等理论和方法,丰富与发展了SPC理论及应用范围。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从质量检验阶段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再到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我国自1987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发展较快。质量管理的一些概念和方法先后被制定为国家标准,1992年等同采用了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广大企业在认真总结全面质量管理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和贯彻GB/T19000系列标准,进一步全面深入地推行了这种现代国际通用质量管理方法。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思

12、路1.论述本文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突出质量对企业的重要性。2.质量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质量管理的八大基本原理,持续质量改进(PDCA循环)。3.SPC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论述SPC的概念,技术原理,以及对企业提高和控制质量的目的有很好的成效。4.以昆山市华晨电子公司为实例,将SPC应用到质量管理中去。(过程能力分析的相关概念)主要通过过程能力分析和控制图来进行分析应用。在过程能力分析中通过研究分析图表、数据、综合计算来进行过程能力判断,当过大或过小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保证产品的质量。(控制图的相关概念、种类、原理)通过控制图使过程处于所需的统计控制状态,对生产过程质量进行

13、有效的监控,能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1.4 本章小结本章讲到了SPC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史。总结出SPC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公司的目标和顾客的需求。在讲到SPC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表明了推广SPC是有好处的,但是在中国,很多企业并没有很好的运用这种方法,只是流于形式,我结合公司实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 质量管理、控制等理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随着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技术被应用到了质量管理领域,产品的质量管理系统由单纯的事后检验扩展到生产制造全过程控制,进一步丰富了质量管理理论。管理学家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三部曲:计划一控制一改进,即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正在渗透进质量管理的全过程。随着生产

14、力的进一步发展,加剧的市场竞争,迫使制造业更加重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改进,开始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时代。2.1 质量控制的由来和发展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质量管理学科的发展就是以社会对质量的不断要求为驱动力。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1.1质量检验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木,质量管理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以事后检验为主体的。在此之前,工厂的产品检验都是通过工人的自检来进行的,换句话说,那时的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检验者,制造和检验的质量职能统一集中在操作者身上,因此被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20世纪初,科学管

15、理的奠基人FwTaylor提出了操作者与管理者的分工,建立了“工长制”,并将质量检验的职能从操作者身上分离出来,由工长行使对产品质量的检验。这一变化分离了操作与检验的职能,强化了质量检验的职能,称为“工长质量管理”。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不算扩大,管理分工的概念被提出来了。在管理分工概念的影响下,企业中逐步产生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岗位,有了专职的质量检验员,质量检验的职能从工长身上转移给质量检验员。后来一些企业又相继成立了专门的质量检验部门,使质量检验的职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称为“检验员质量管理”。这样就将质量检验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建立了专职质量检验制度

16、,这对产品质量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在这方面,大量生产条件下的互换性理论和公差概念也为质量检验奠定了理论基础。质量检验人员利用各种测试和检测手段,对零部件和产品进行检查,做出合格与不合格判断,不允许不合格品进行下道工序或出厂,起到了有效的把关作用。然而此时的质量检验是基于事后检验,检验信息反馈不及时,造成了质量不合格的“既成事实”,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在此阶段,萌发了“预防”的思想,从而导致了质量控制理论的诞生。2.1.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从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其主要特点是从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工序控制,突出了质量的预防性控制和事后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由

17、于质量检验阶段的“事后检验”、“全数检验”存在的不足,一些质量管理专家、数学家开始注意质量检验中的弱点,并设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些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以休哈特fwAShewhart)博士为首的过程控制组和以道奇(HEDodge)博士为首的产品控制组对质量管理从质量检验阶段发展到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24年WAShewhart博士提出了“事先控制,预防废品”的概念,并且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发明了具有可操作的“质量控制图”,用于解决事后把关的不足。1931年HEDodge博士和罗米格(HGRoining)提出了抽样的概念和抽样方法,并设计了可以运

18、用的“抽样检验表”,用于解决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所带来的问题。应该指出,上述两项研究成果有着深远的影响,从30年代到现在,质量控制统计方法至今都未能跳离这个大框框。虽然质量控制理论和质量检验理论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提出,但是由于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处于经济萧条期,所以当时这些理论乏人问滓。但是,由于正处于世界大战期间,促使了军工业的飞速发展。由于军工产品的特殊性,国防工业迫切需要保证军火质量,在美国国防部的强制条件下,才获得了广泛应用。由于其效果的显著性,在战后遂风行全世界。由于此时的质量管理将质量的预防控制和事后检验相结合,重视定量分析,强调“用数据说话”,标志着质量管理工作步入了科学化并开始

19、走向成熟,从“事后把关”变为预先控制,并很好地解决了全数检验和破坏性检验问题。统计质量控制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不合格品,降低了生产费用。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主要问题是:它仍然以满足产品标准为目的,而不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目的;它仅偏重于工序管理,而没有对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统计技术难度大,主要靠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调动广大工人参与质量管理的积极性;质量管理与组织管理未密切结合起来,质量管理仅限于数学方法,常被领导人忽视。并且随着生产朝现代化和大规模化发展,产品生产的技术和组织都日趋复杂,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也相应多样化和复杂化,单纯的统计控制技术已不能满足质量管理要求。随着大规模系

20、统的涌现和系统科学的发展,质量管理也走向系统工程的道路。2.1.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时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今。50年代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大规模系统开始涌现,人造卫星、第三代集成电路的电子计算机等相继问世,并相应的出现了强调全局观点的系统科学;在国际贸易方面,随着原苏联经济的复苏,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独霸的局面可是消退,国际贸易竞争加剧,要求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这些都促使了全面质量管理的诞生。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费根堡姆与朱兰等。所谓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三全管理”:1、全面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对象不仅是狭义的产品质量,而且扩展到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等等,即广义的质

21、量: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不限于制造过程而且扩展到市场研究、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采购、制造、检验、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3、全员的质量管理。企业把“质量第一、人人有责”作为经营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将质量责任落实到全体职工,人人都为保证和提高质量而努力。事实上,上述的“三全管理”就是系统科学中的全局观点的反映。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虽然发源于美国,但真正取得成效的却是在日本。我国近20年来,结合国情和经济改革的实践,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整个工业产品的质量水平仍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必须要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总结和改进。第三章 SPC的相关概

22、念3.1 SPC的概念、特点、作用、原理等3.1.1统计过程控制(spc)概述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简称SPC)是指利用统计技术,对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以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改善生产能力的重要方法。当出现能力下降、过程失控或有失控倾向时,立即发出警报,以便及时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使过程一直处于统计受控状态。系统地使用SPC是一条简捷地改进质量、提高生产率的途径,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销售量、更低的成本,最终获得更有效、更稳定的工作成绩。3.1.2预防SPC 代表统计过程控制,与以往的质量控制方法相比,其本质是采取统计方法对过程

23、(而不是对其输出)进行分析和监控,从而使过程持续地保持稳定状态。因此,SPC 采取的是预防策略,目的是使过程从一开始就不生产无用的产品,从而避免以往仅通过检查过程的输出找出不合格品而造成的时间和材料的浪费。如:1) 在对制造过程进行设计时,通过收集数据并使用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增加设计者对所设计的过程的理解,进而确定合理改进和控制过程的措施和方法,从而保证过程在正式运行时能够满足顾客工程规范的要求和已具备有效的控制措施。2) 在过程正式运行时,采用基于概率和数理统计理论建立的控制图方法对过程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以及时提醒与过程直接相关的人员对过程出现的异常变差及其原因采取措施,从而避

24、免过程输出不符合要求的产品。3.1.3过程控制 SPC 是一种带有反馈的过程控制系统,其特点包括:a) 在建立过程时,通过与顾客沟通确定、理解并传递顾客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过程(确定过程的结构、功能、运作方法);b) 确定过程特性及其目标值并监测实际与目标的距离远近,及时和准确采取措施矫正过程或刚产生的输出;c) 对过程或输出的特性采取措施(改变操作、改变过程基本因素、改变过程整体设计),以防止偏离目标值太远;d)该系统有两个反馈回路,其一是被称为“过程呼声”的反馈回路,该回路是把对过程监控中发现的各种变差源和信息反馈给输入端,其二是被称为“顾客呼声”的反馈回路,该回路是把顾客装配和使用中发现

25、的产品变差信息反馈给输入端;过程的所有者通过对两个反馈回路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采取措施改进过程。3.1.4过程能力分析过程分析的基本目的是为了理解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可回答:过程应该做什么(功能、任务、基准)?过程与产品特性的关系是怎样的?过程会出现什么问题(可能的变化、变差的种类、受影响大的特性等)过程正在做什么(输出、受控、能力、可靠性)?分析的方法包括多方论证会议、查阅过程历史、进行过程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FMEA)、控制图等。综合应用上述分析方法可获得对过程的基本了解。1)为了实现过程分析的目的,过程评估小组首先结合过程流程图并在考虑了下列因素的情况下对产品及过程的特殊特性(即关键

26、特性和重要特性),特别是需要做控制图的特性进行了识别和确认(1)顾客的要求:包括内外部顾客对过程的要求和改进期望。如主机顾客规定的产品特殊特性和控制要求。(2)当前制造过程的潜在问题区域:包括存在废品、返工、低效和过程因素不良变化趋势任何区域。(3)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如某些特性不易测量,可选择一个与其相关且易测量的特性。此外,当几个单独特性变化趋势相同时,可选择一个特性作为应用控制图的特性。3.2 SPC核心工具控制图3.2.1控制图理论控制图是用来分析和判断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态的一种图形工具它通过监视生产过程的质量波动状况(即工序是否处于受控状态),来判断并发现工艺过程中的异常因素,它具有

27、稳定生产、保证质量、积极预防的作用控制图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三条平行于横轴的线段而形成的其中,纵坐标表示需要控制的质量特性;横坐标表示按系统取样方式得到的编号而三条横线是中线(实线)即CL(Central Line),上控制界限(虚线)即UCL(Upper Central Line)和下控制界限(虚线)即LCL(Lower central line)在控制时通过抽样检验,测量质量特性数据,用点描在图上相应的位置,便得到一系列坐标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一条反映质量挣陛值波动状况的折线通过分析折线的形状和变化趋势,以及折线和三条控制线的相互关系,得到工艺过程的状况控制图中的上、下控制界

28、限是判断工序是否失控的主要依据,控制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确定经济合理的控制界限线当前,我国和大多数工业国家都是根据±3法来确定上、下控制界限线的采用3法确定控制界限时,一般计算公式如下,这些计算公式也是进行数据处理的主要依据:UCL=E(x)+3D(x)LCL=E(x)一3D(x)CL=E(x)式中,x为样本统计量;E(x)为x的平均值;D(x)为x的标准偏差在统计质量管理中常用的控制图主要有计量值控制图和计数值控制图其中计量值控制图包括平均值与极差控制图(x一R控制图)、中位数与极差控制图(x一R控制图)、单值与移动极差控制图(x一Rs控制图)等,计数值控制图包括不合格品率控制图(P

29、图)、不合格品数控制图(Pn图)、单位缺陷数控制图(U图)和缺陷数控制图(C图)等工序能力不足工序能力充分计算并分析作控制图,判断稳定性明确目标、负责单位、方法设法降低成本工序能力过强工序能力分析稳定状态分析数据收集数据制定调查计划确定测试与抽样检查方法选定调查对象明确调查目的3.3 SPC的实施过程不稳定状态追查原因追查原因进行工序控制采取措施修改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检查工序标准条件第四章 SPC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4.1 x选题背景4.1.1昆山华晨电子公司的概况昆山华晨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于高级密度、单、双面板多层电路板及铝基电路板的印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工控、民用、通讯、

30、电源、LED等领域。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人员、机器、材料、方法、测量、环境(5M1E)因素的影响,产品尺寸等方面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影响了产品质量。所以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成为了该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中之重。4.1.2华晨电子公司线路板生产流程1.开料:根据工程部提供的资料,选取合适的基板,用开料机开除对应的尺寸的基料;2.钻孔:根据工程提供的钻孔指令程序,利用数控钻孔机,钻出产品需要的不同大小的导通孔;3.沉铜:在基板上,利用化学原理,在基本的表面和导通孔内镀上铜箔,以保证电流导通;4.一次铜:在沉铜的基础上,利用化学原理,加厚铜的厚度,为二次铜蚀刻做好铺垫;5.线路:利用感光膜与白

31、光反应的原理,在基板上面形成线路的图案;6.二次铜(电镀,蚀刻,剥膜):在基板上线路需要保留的部分镀上一层锡膜,走蚀刻线,蚀刻掉不需要铜皮的地方,剥掉锡膜,线路板基本呈现。7.中检:通过电测以及目视的方式检验线路板线路开短路问题,以及一些表面问题。(包括花斑,刮伤,烧焦等)8.防焊:感光油,用丝印机丝印在线路板上面,预烤过后,经过曝光处理后,显影出来,给线路板做好阻焊工作,同时也把需要贴片插件的PAD裸露出来。9.文字:美化线路板的外观,并且方便插件识别。10.表面处理: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表面处理的加工。(可分为OSP,喷锡,化锡,喷金,化金,金手指等各种不同处理方式)。11.成型:利用数控铣板

32、机或是冲压机,按照客户所要求的成型尺寸以及板块进行最后加工。12.电测:对已经成型好的线路板进行电路开短路的测试把不良品排除在出货之外。(一般用通用型测试架加上每款线路板相对应的测试治具和测试资料,较少的订单制作治具的费用会比较高,也可以用飞针测试机测试。)13.成检:对电测OK 后的线路板进行最后的检验程序,以保证出货品质。14.包装:按照客户要求,对产品已气泡袋,或是其他包装袋以真空方式做好包装,并做好防潮工作。4.1.3华晨电子公司线路板在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流程可以看出影响其品质的的因素主要有:钻孔、PTH、线路、电镀、蚀刻、防焊、文字、成型、v割、测试、成品、其他这几大方面。一个产品

33、的质量,从原材料到生产到包装都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执行,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缺陷都有可能造成产品的不合格,都可能会引起何客户的投诉及返工,给公司的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而在检验过程中要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把关,在性能方面要用NTI测试仪进行测试,性能的各项组成项都应满足其应在的范围内才能满足产品的性能质量。在外观方面用目测进行检验产品的质量,在尺寸方面,用游标卡尺、显微镜、投影仪等工具进行测量,看产品的尺寸是否在规格的范围内。在绿色化方面,看有否含有有害物质。在包装方面,看包装有否有破损、脏污及变形,中小包装标示是否正确,外箱上的型号,数量,批次是否一致等。以下是公司在未进行SPC改进的情况下的目标

34、报废率和实际报废率表4-1线路板报废原因目标值及报废率、达成率(改进前)钻孔PTH/Icu线路电镀蚀刻防焊单面板目标值0.1500.0000.5000.0000.3000.450报废面积2.0120.0005.8770.0002.0136.632报废率0.1280.0000.3750.0000.1280.423达成率100.00%100.00%100.00%100.00%文字成型V割测试成品其他单面板目标值0.2000.1000.1000.1000.0000.100报废面积2.3971.3430.5610.2730.0350.000报废率0.1530.0860.0360.0170.0020.0

35、00达成率100.00%100.00%100.00%0.000bing通过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因素研究上表,可以看出影响不良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因而在对企业实行具体的过程统计过程控制之前,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应于实施的环境,比如鼓励员工积极配合实施,鼓励其树立较强的质量意识,提供更多的资源条件,争取得到领导的认可。然后,确定测量系统,规定定期检测人、机、料、法、环、测等,确保测量系统本身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而正确的测量,永远是质量改进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科学的测量系统评价方法,缺少对测量系统的有效控制,质量改进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为此,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就成了企业实现连续质量改进的必经之

36、路。测量系统是指测量设备、测量人、测量方法、测量环境、被测工标准这一套与测量结果紧密关联的一套系统,用在某处以获取数据时是否适宜,是否可以接受。 u图4-2 影响线路板质量的因果图 为了确定影响线路板不合格的主要不良项目,在4批线路板中随机抽检2880面积的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并将所收集记录的数据,按不良项目和不良数进行计算,如表4-3所示:表4-3不良项目及比例数据表序号不良项目不良面积不良率(%)累计数比率(%)累计比率(%)1钻孔682.36 6846.90 46.90 2线路371.28 10525.52 72.41 3蚀刻240.83 12916.55 88.97 4电镀20.07 1

37、311.38 90.34 5其他90.31 1406.21 96.55 总检查数2880为了直观的、清晰的看出影响线路板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将产品的不良项列出并制作出产品的不良Pareto图,如图4-3所示:表4-3 产品不良Pareto图从线路板产品的不良Pareto图中可以看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不良项目为钻孔,其次为线路和蚀刻。可以确定钻孔为最大的不良项,因而要提高产品的成品率,首先必须得提高产品的钻孔质量。4.2指定线路板生产改善计划质量管理的过程是全面管理的过程,全面质量管理离不开循环改进控制,在解决和改进质量问题的同时可以运用PDCA戴明循环。无论是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成品率,

38、还是为了减少不合格品,都要先提出目标,英文表示为Plan,即质量提高到什么程度,而且也包括实现这个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英文表示为Do;即按照所制定的计划进行检查,看产品生产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及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及其原因,即Check;最后就是根据其原因进行分析处理控制,将经验和教训指定成标准,形成制度,即Act。(4-4)PDCA管理循环不停地运转,使得原有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需要继续进行循环,如此循环不止,这就是管理循环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阶段步骤质量管理方法P1找出存在的问题,选定课题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等2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分层法

39、、因果图等3找出主要原因排列图、相关图、因果分析图等4制定措施指定对策表D5执行计划严格执行计划,落实措施C6调查效果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等A7总结经验,巩固成绩工作结果标准化8找出尚未解决的问题遗留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4-5) (4-6) 4.2.1指定线路板生产改善计划(Plan)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首先通过单、双、多层线路板的目标合格率和实际合格率判断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通过分析用控制图来判断产品是否存在异常波动、是否受控。然后根据实际的情况提出改进的目标,找出改善的措施并进行跟踪改善。并按照制定的计划进行检查,对比改善前后的产品质量合格率,最后总结经验教训,

40、制作控制用控制图进行持续监控,并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继续改善目标。预期通过在公司实行统计过程控制,改善线路板的质量,进而提高该产品的成品率,减少不合格品浪费,节约成本,提高过程能力,可以提高产量,让该产品能转为正常的量产,满足客户的需求。4.2.2测量系统分析在对企业实行具体的过程统计过程控制之前,首先应在企业内部建立适应于实施的环境,比如鼓励员工积极配合实施,鼓励其树立较强的质量意识,提供更多的资源条件,争取得到领导的认可。然后,确定测量系统,规定定期检测人、机、料、法、环、测等,确保测量系统本身的精确性和准确性。而正确的测量,永远是质量改进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科学的测量系统评价方法,缺少

41、对测量系统的有效控制,质量改进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为此,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就成了企业实现连续质量改进的必经之路。测量系统是指测量设备、测量人、测量方法、测量环境、被测工标准这一套与测量结果紧密关联的一套系统,用在某处以获取数据时是否适宜,是否可以接受。在对华晨电子公司实行具体的统计过程控制前,应确保测量系统本身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通过以上分析在对产品进行F0改善之前首先对测试系统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先设计测量内容,本文中的数据是计量型特性值,计量型测量系统分析通常包括偏倚(Bias)、稳定性(Stability)、线性(Linearity)、以及重复性和再现性(RepeatabilityReprod

42、ucibility,简称RR)。量具重复性是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变差。量具再现性是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稳定性是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偏倚是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线性是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测量数据具体如表4-7测量者:3名测量循环数:

43、3次样本:10块测量日期:2011年8月29日表4-7测量数据表部件号操作员测量数据部件号操作员测量数据部件号操作员测量数据1A103.00 1B102.00 1C102.00 1A102.00 1B102.00 1C102.00 1A103.00 1B101.00 1C102.00 2A103.00 2B102.00 2C102.00 2A102.00 2B102.00 2C102.00 2A103.00 2B101.00 2C102.00 3A103.00 3B102.00 3C102.00 3A102.00 3B102.00 3C102.00 3A103.00 3B101.00 3C10

44、2.00 4A103.00 4B102.00 4C102.00 4A102.00 4B102.00 4C102.00 4A103.00 4B101.00 4C102.00 5A103.00 5B102.00 5C102.00 5A102.00 5B102.00 5C102.00 5A103.00 5B101.00 5C102.00 6A103.00 6B102.00 6C102.00 6A102.00 6B102.00 6C102.00 6A103.00 6B101.00 6C102.00 7A103.00 7B102.00 7C102.00 7A102.00 7B102.00 7C102.0

45、0 7A103.00 7B101.00 7C102.00 8A103.00 8B102.00 8C102.00 8A102.00 8B102.00 8C102.00 8A103.00 8B101.00 8C102.00 9A103.00 9B102.00 9C102.00 9A102.00 9B102.00 9C102.00 9A103.00 9B101.00 9C102.00 10A103.00 10B102.00 10C102.00 10A102.00 10B102.00 10C102.00 10A103.00 10B101.00 10 C102.00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R&R

46、)的可接受性准则:低于10%的误差: 测量系统可接受10%至30%的误差:根据应用的重要性。计算“断点”=RPN*(%GR&R/100) 其数值应小于37.8。大于30%的误差: 测量系统需要改进。发现问题并改正。 经计算可知1.R&R数值小于10 表明量具可以使用2.测量系统的再现性和检验人员的研究变异都小于10%。说明检验人员间的变差波动很小。检验人员的操作稳定性叫好。3.测量系统可区分类别大于5。因此,检验系统能够满足测量需求。综上所述,该测量系统可以接受4.华晨公司制定改善线路板计划(D)4.3.1定义执行目标公司现在年产量可达40万平方米,但成品率在80%85%,每个

47、季度都有一些客户提出产品问题,给公司的声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急需提升成品率和产品质量。目标是在2011年12月前单、双、多层板的成品率由85%提高到90%。如图4-8所示图4-8 性能成品率的目标图4.4 绘制控制图4.4.1控制图在线路板生产中的应用流程首先要选定所用的质量特性及所用的控制图,然后收集记录有效数据,并制作控制用控制图,分析生产过程的统计控制状态,若生产过程中存在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若生产过程不能满足质量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在过程处于统计控制状态、过程能力满足质量要求的情况下,则可将分析用控制图转化为控制用控制图,以控制后续的生产过程,定期抽样打点,看过程是

48、否处于受控状态,若存在异常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并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过程中,不断的改进产品的质量。控制图在线路板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流程如下图所示:作分析用控制图统计控制状态满足质量要求?采取改善措施作控制用控制图定期抽样打点是否异常?消除异常因素消除异常原因NYYNN分析阶段控制阶段图4-9 控制图在线路板生产中的应用流程4.4.2控制图的绘制4.4.2.1 分析用控制图的绘制确定了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为钻孔(用A0表示用孔板.2.1 前三项及柏拉图的成品率,首先必须得提高产品的性能),继而对产品进行了跟踪抽检。在开始建立分析用控制图之前应先确定所要控制的质量特性及所用的控制图。由于产品F0是计量型特性值,所以选用计量值控制图,产品是连续的不间断的生产方式,取得数据较容易,因而决定采用灵敏度较高的 -R(均值-极差)控制图。 控制图是观察产品某项质量特征值的平均值的波动,R控制图是观察产品某项质量特征值的离散程度变化的。采用的数据是连续性的,服从正态分布。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统计,分析确定2011年9月份的生产过程较为稳定,以9月份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即在9月1号9月25号中生产的产品中随机抽取25组样本量为5的产品进行检验分析。其具体数据如表4-10所示:表4-10 产品数据表产品名称线路板车间7#期间201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