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薛宝钗生日_第1页
悟薛宝钗生日_第2页
悟薛宝钗生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悟薛宝钗生日 悟薛宝钗生日 摘 要:在曹雪芹原著?红楼梦?中,描写的生日场面有大有小:大的生日场面有宁国府贾敬的做寿,有荣国府贾母的寿宴,还有王熙凤、贾宝玉以及薛宝钗等的生日;小的生日描写就只是一笔带过,不加粉饰。本文着重分析薛宝钗的生日场面,从宝钗过生日时每个人的行为反响、在过生日中所表现出的儿女之情以及所点戏文中隐射的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来剖析,作者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困惑人类永恒的一大主题情感。 关键词:薛宝钗 生日 戏文 情感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作为中华艺术史上的瑰宝,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创作文本的借鉴宝典,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宝藏,有待后人去发现和探索,读出属于自己的财富。在小说中,曹雪

2、芹描述的生日场面,有大有小,但却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大的生日场面有宁国府贾敬的做寿,有荣国府贾母的寿宴,还有王熙凤、贾宝玉以及薛宝钗等的生日,这些大的场面引领读者感受封建贵族大家庭的穷奢极欲、热闹繁华的气氛。相比之下,小的生日描写就只是一笔带过,不加粉饰,这就更加渲染了生日大场面的铺张与奢华。本文着重分析薛宝钗的生日场面,从宝钗过生日时每个人的行为反响、在过生日中所表现出的儿女之情以及所点戏文中隐射的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来剖析,作者是如何淋漓尽致地展现困惑人类永恒的一大主题情感。 一、众人之行为 一个人的生日不仅是他降临在这个世界上的标志,也成为亲朋好友相聚与共同祝贺的日子。在这相聚与祝贺的日子里

3、,不仅有亲人与好友的祝福,也有他们赠送寿星的礼物,聊表心意。在?红楼梦?中,第22回描写薛宝钗的生日,也是一次亲友相聚的大日子,在生日中不仅表现出感染人的热闹气氛,也把众人的行为反响描摹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身临其境。 贾母作为荣国府最高的长辈,同时作为封建家庭的财产拥有者,她是如何对待薛宝钗这位客人的?当贾母得知宝钗的生日即将到来时,“喜她稳重和平就要替她做生日,并且自己捐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她备酒戏。这样,作者给读者展现出的不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封建大家庭的财产拥有者,更是一位喜爱热闹、优待客人、疼爱幼辈的慈祥老妪。 作为荣国府财产的管理者王熙凤,又是如何表现

4、的呢?作为管理者,荣国府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由凤姐应对,薛宝钗的生日也不例外,凤姐是这生日场面的主要承办方。她不仅会办事,会说话,更会讨得贾母的欢心。当贾母捐资二十两,交与凤姐备酒戏时,凤姐凑趣,笑道:“一个老祖宗,给孩子们做生日,不拘怎样,谁还敢争?这个够酒的?够戏的?外表上看起来这是嫌贾母捐的资少,但实际上这诙谐幽默的语言是在吹捧贾母,捡着她爱听的话说,让贾母快乐,尽自己的孝心。 贾宝玉作为家庭财产未来的拥有者,他却对这份家产无动于衷,只是极尽欢乐,与众女儿欢乐,知道宝钗过生日要唱戏,就早早地起来去找黛玉一块看戏。这也把一位喜爱众女儿的公子哥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薛宝钗作为家庭财产未来的管理者

5、,也作为寿星,她只是按照贾母的喜好,选择一切。当贾母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知道贾母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喜者说了一遍。有的人说到此,就觉得薛宝钗太有心计了,她这样做是有目的的,就是为了讨好贾母,嫁给宝玉,而这样讨好别人的行为林妹妹就做不出来。是这样吗?当贾母让林黛玉点戏时,黛玉不点,她是让王夫人等先点。其实,她们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在讨好谁,而是作为晚辈,讨长辈欢心,是在尽她们的一份孝心,这种行为难道不是我们后人应该学习的地方吗? 史湘云作为贾家的客人,当知道宝钗要过生日时,就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做的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这是一位细心而且体贴朋友的女子。生日戏唱完时

6、,贾母命人把小戏子带进来,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众人心知肚明,只是不说,唯独湘云接口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这是一个多么心直口快,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女子。 作者通过对在宝钗生日时每个人的行为反响,展现的是为人处世哲学,他让读者不仅感受了封建大家庭的热闹繁华的生日场面,也让读者深深体悟这繁华之后的复杂人际关系。 二、儿女之情态 读过?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后,就会发现小说是围绕两大主线展开的,一条是贾家的繁华与衰落,另一条是贾宝玉与众女儿的感情。通过对宝钗生日场面这一描写,我们也能从中窥出宝玉与众女儿的情感之态。 当生日完的时候,湘云说出戏子像黛玉,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

7、眼,使个眼色,但这一行为却把林妹妹和史妹妹都得罪了。这下可有的宝玉忙了。他先抚慰收拾行李,生气准备回家的史妹妹:“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清楚知道我怕你得罪了人。你这会子恼了我,岂不辜负了人?这就是宝玉,他总是为别人着想,为众女儿着想,这也就是至爱之人,博爱之人,他用情于无情之人。他就是这样的“情痴,不顾自己淋着雨,而提醒正在雨中画“蔷的女子。这也即是情榜中所说的贾宝玉是“情不情。 这方劝罢,他又劝黛玉。林黛玉同样不领情,道:“你为什么要和云儿使眼色?她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看来这是吃力不讨好,两方都不领情,碰了一鼻子的灰,他也只好生闷气。细想自己原为怕他二人生隙,故在中间调停,不料自己反落了

8、两处的贬谤,正与前日所看?南华经?等句所符,因此越想越无趣,再细想来:“如今不过这几人,尚不能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想到其间,也毋庸分辩,自己转身回房。悟出了一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不证,斯可云证。无可无证,是立足境。“证即验证、证悟,经过苦思,而豁然贯穿。?俱合论?卷二五:“如实觉知四圣谛理,故名为证。?五灯会元?:“依吾行者,定证妙理。偈子说只要证悟了“无这一佛家哲理,人就有了“立足境,也就是说得到超脱而不胜烦恼了。这一偈表达宝玉的一种人生觉悟,即认识到世界万事万物皆流动不居,任何执着都不值得,从而超脱了感情的纠缠。 宝玉怕湘云得罪了黛玉,给她使眼色,结果却把湘云和黛玉都得罪了

9、,这种纯洁的儿女情态,这种“爱博心芳“因爱生嗔的烦恼,使宝玉又上升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层面而生发感悟,只有对任何事情不再执着地追求,才会超脱感情的纠缠。是真的吗?宝玉会这样一直悟下去吗? 三、戏文之谶语 ?红楼梦?与戏曲有着深厚的关系。它不仅表现在小说中贾宝玉与林黛玉树下读?西厢记?、林黛玉听?牡丹亭?曲子,更是小说中戏文隐射后文的故事情节,让慧眼的读者去发现。曹雪芹不浪费一笔一墨,他的每一个文字都息息相关,紧密映照,让读者回味无穷。 在薛宝钗这样重要的生日场面,戏文也是必不可少的。先看王熙凤点的?刘二当衣?,这是一出谑笑科诨的戏,内容是描写穷汉刘二清早就上当铺叩门,但当铺大门未开,他就站在门

10、外,一边等待,一边表演着滑稽的身段和表情。这嬉笑热闹的背后,也暗示着后来贾家会衰落,也会有变穷的可能。 再看薛宝钗所点戏文?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是一套北点绛唇,它苍凉而又慷慨悲壮,最妙的是那曲?寄生草?,它是戏文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后无奈离去时唱的。鲁智深原名鲁达,本来是一个军官,因替人打抱不平打死恶霸郑屠而被迫流亡出家,所以说“谩英雄泪,相离处士家。鲁智深在五台山拜智真长老为师,但不守戒律,为众僧所不容,只得离开五台山,此即“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别离乍。“缘法即机缘、缘分,佛教认为众生都有善根,时机成熟即可起信佛之缘,而成正果。“乍是仓促离别之意。这是对智真长老的辞别语。离开寺院,就成

11、了到处流浪的行脚僧人,最后三句即抒发这种孤独寂寞而又有些悲壮的气概感情。“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方面形容形单影只;另一方面也包含了佛教教义,即所谓“寸丝不挂,表示超脱了红尘俗事。“烟蓑雨笠指出家人简单的行装,也暗含了四海为家的行脚僧生涯,行脚僧在寺院临时居住,要把随身衣钵挂在僧堂名单下的钩上,离开即“卷单行,卷单而走也。“随缘化到处化缘乞食。 宝玉与湘云、黛玉闹矛盾后,宝玉听了这支曲子,自己也作了一支?寄生草?。从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这出戏、这支曲子,以及宝玉所作的?寄生草?,都是隐射宝玉后来“悬崖撒手抛开了宝钗而出家的情节。 但是宝玉的这种悟,以及后来的“悬崖撒手都是暂时的,这从黛玉、湘云、宝钗质问宝玉参禅的偈时,他答不上来,就说:“谁又参禅,不过是一时的玩话儿罢了。这也暗示后来宝玉出家后,又再度还俗。因为他觉得出家不是解决感情困惑的出路,也只有用情才能摆脱困惑。这也就是曹雪芹告诉读者的:情是这世界最伟大的力量,要用感情去召唤人类、感化人类,才能摆脱困惑,走向光明。 参考文献: 【1】 周汝昌,周伦苓.?红楼梦?与中华文化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 梁归智.?石头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