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1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2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4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苏教版必修1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9-2020年高中语文像山那样思考教案 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二、实录部分(一)导语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将进入这本书的压轴之戏。 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 我们涉及到了人 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

2、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下面请看一组图片。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一幅画面,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近处一只海豹倒在了血泊之中,不远处就是这起“凶杀案”的制造者一一一位猎人,手里还拿着“作案工具”一 猎枪,并且他的眼睛似乎还在盯着大海,盯着下一个目标的岀现。)(背景介绍:这是发生在加拿大圣劳伦斯海湾的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加拿大出于商业的目的猎杀海豹已长达三十多年,一直为世人所争议。)再来看下一幅图片,大家看到了什么?(齐说:一头藏羚羊,一头神气活现的藏羚羊。它抬着 前蹄,似乎在狂奔,地上还扬起了灰尘,这就将这头藏羚羊的生机活力,神气活现的模样展

3、露无疑。)(背景介绍:其实就在一个多月前,它还是一头躺在冰面上的,奄奄一息的,接近死亡边缘 的可怜的小羊。后来被当地的巡查人员发现后,经过及时救治和精心护理,终于使它得以再现昔日的风采。这就是当时工作人员将它放归大自然时的情形。)(将两幅图片放在一起)面对自然界中的生灵,岀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做法,一个极力捕杀, 一个全力救治。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究竟是以经济利益为重,比如加拿大岀于商业目的,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去肆意猎杀海豹,还是多去考虑一下在人类看来是弱者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找到 问题的所在,从中得到一些理解和感悟。(二

4、)文本研习1、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 望大家能够把它划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附相关字词:嗥(h do)叫:号叫,大声叫。 拾遗(y: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毛骨悚(song )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悚,害怕。 不堪(k ai)教育:堪,可,能。如:堪当重任。辨:湍(tu an)急:水势急。揣(chuai )测:猜测,推测。辨:饿殍(piao):饿死的人。 俘(f 0艾(蒿(h a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

5、骄傲的嗥叫”。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大家先来把这段齐读一遍,体会此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 情感?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岀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岀这声狼嗥 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 、“骄傲的” 、“不驯服的” 、“对抗性的” 、“悲哀”、“蔑视”等,表 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学生大致谈谈自己的感受即可)那 么这声嗥叫中究竟又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我们要学会从情感上升为理性,这个问题先留下来, 等课文大致分析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的问3、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 文中

6、找出相关词语作答)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 、“猎人”,属于一类,它们 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留意的还有“这座山” ,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 、“长 久的”、“客观的”。4、文章往下还写到了一般的人, “不能辨别其隐藏含义的人” 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他们其实也 属于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那么文章接下来写到,面对这声狼 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 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那么一开始 “我” 是怎样的呢?先

7、是随波逐流, 受 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 作者有所启发, 有所意识, 有所察觉。(齐读第六小节, 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 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 有了触动以后, 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 进一步得到验证: 此时作者意识到要 保护环境。 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 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 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 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 这里 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 (如第九小节中所叙述的那样, 不至于 “使河水把人类的未 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

8、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 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那么作者的最 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我们先来补充一点作者的个人经历:奥尔多. 利奥波德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 50 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 始了在沙乡长达 13 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 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 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 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 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此节中的一些语句很

9、有哲理, 我们来细细体味一下。 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 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还如“这个世界 的启示在荒野” 。(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 象一下, 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 他们彼 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文章到此就把作 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 为中心的认识, 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 形成了作者面对自 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 并没有高高凌

10、驾于其他 事物之上的权力。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这就与首 节前后呼应, 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 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 这节其实也是此 文的文眼。 通过文章的讲解,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万 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 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6、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

11、言文字上有 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 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 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 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 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 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 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7、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明确: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 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

12、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三)、拓展思考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梭罗的一段文字,看看这段文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与主张?不妨再与利奥波德的生态主张进行比照,找出两文的异同。可以请前面的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一下。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 全身只有一个感觉, 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 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的合

13、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 着吹起涟漪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扬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 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梭罗瓦尔登湖明确:此段文字主要写了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在共同享受着这样一个愉快的傍晚。文中的“成了她(自然)自己的一部分”这句话,反映出了梭罗的主张。这样的主张与利奥波德如出一辙,都 说明了一点:人类只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分子,大家都是均衡平等的。当然两文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比如他们笔下描写的对象,描述的场景就有着不同之处:利奥波德在文中写到了许多生态恶化的场面,如高山植被的破坏,狼群遭到猎杀等等,似乎更多了点批判反思的味道,饱含着生态忧患意

14、识;而梭罗则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美景,他好象在尽情地享受着和谐美景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显得很满足。其实这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正面的先例。两人好象有一反一正的味道。两人其实都是美国的生态学家,无论思想上(都主张自然万物皆是平等一员的生态伦理观念),还是生活方式上(都有一段在荒野居住的经历,并依据这些独特的经历写成了各自的绿色经典著作),两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学习时要学会比较,要树立起这样的比照意识,特 别是针对这套新教材的学习,更是如此。(四)、结束语自私的人类,在付岀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 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 却留下了 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

15、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我们对于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 可以说已是不 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 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元曲五首教案 语文版必修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 检L肢I】姑1关刃识。2 解讥育川代丨主旨及为术f电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氓捉鉴芸匸典申IO用d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计宁壮O屁嶋代去一个时代鬥文心饷咏郦加对代测開攵存匚2 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 跖J表恪让学牛.通二弃找解有关川划|讪|哄和和讨勺作號柞旅2 遽过讷淒斤水 即会语占把棍啊吐艺术如

16、亂3 冇总呎地山“沖方法指# /湃H-.二、学法1 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2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 ,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是有其原因的:(1)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

17、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 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2) 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 入。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如元人周德清 中原 音韵所记“者剌古” “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3) 元代商业

18、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 曲得以大盛。(4)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一一统治阶级的提倡。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 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这些地方,也给予散曲发展以一定的影响。(5)外族统治 ,汉人受尽压迫 , 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宋代先遭辽、金异族侵凌 , 后则南宋亡于蒙古 ,文人百姓忽然要接受异族之统治 , 加以民不聊 生, 社会秩序异常

19、紊乱 , 面对这么痛苦、不公的时代 , 文人自然要借某种文学形式来宣泄怨悱 无奈。元曲便是当时最适宜的文学形式。 教师提示:要抓住文学发展的内因,即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元曲无论是散曲或杂剧 ,都是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 , 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 , 受到宫调和 曲牌的限制。宫调规定乐调的高低和音乐的情感。曲牌是每首曲的乐谱名称 , 相当于宋词的 词牌。元散曲可分为两大类 , 即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小令是一首独立的只曲 , 它原来是 流行于民间的词和小曲。 不超过五十八字 , 有一个单独的曲牌名 , 如“水

20、仙子”“山坡羊” 等。 不同的曲牌各自有不同的句数、字数,每句的长短又不同 , 而且用字平仄和押韵也不一样 , 作者一定要按曲牌的要求填写曲词 ,不可更改。套数沿自诸宫调 , 它是由两首以上同一宫调的 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 ,一般都有尾声 , 并且要求一韵到底。 套数中间的曲调可以根据内容的要 求在同一宫调内选用 ,调数也可多可少 , 有些曲子还可以任意增加句数。 散曲里还有介乎小令 和套数之间的 “带过曲” , 它原来是同宫调里经常连唱的两支曲调,如“中吕” 里的“十二月”带“尧民歌” 。带过曲有三支相连的 , 如“南吕”里的“骂玉郎”带“带皇恩” 、“采茶歌” , 但比较少见。在字数方面 ,

21、 无论小令或套数 ,都要按曲牌的规矩填写曲词 , 但作者可在曲牌的 正文之外 ,在句首或句中加添一些文字作帮衬补助之用,使曲中文字气脉连贯、 词意清楚。 这些额外加添的字称为衬字。 一般都使用口语。 在音韵方面 , 元散曲没有入声协 , 余下的平、 上、 去三声,可以混合使用 ,比较自由 ,使作者不致因韵脚受平仄限制而妨碍其表达和创作,这是押韵的一个解放。但是散曲押韵 , 必须一韵到底 , 中间不得换韵 , 有时甚至是每句一韵。在这 方面 ,格律又较诗、词严格。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为学生设计好表格,可让他们课下查找:名(姓名、字、号、谥号) 、时(生卒年、时代背 景)、地(籍贯、主

22、要生活地区) 、著(代表作、作品集、名句) 、评(后世的评论、作家的 创作风格)。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分析:正宫醉太平刺世“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这两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道 出全篇主旨: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 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可知贪财乃世风腐败之 根源。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 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 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 质。“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 “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 入社会

23、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 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疑。 散曲与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 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本曲全用口语,语调泼辣大胆,嬉笑怒骂,让人感 受到强烈的生活气息。 “葫芦提倒稳” ,结句以消极反抗的口吻申明自己的不合作的处世态度。 表面上似乎说稀里糊涂倒安稳,其实是作者的反语。这颇像清人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其实正是伤心人的愤激之语。只有作如是观,方能体会作者的深意。双调夜行船秋思语言典雅瑰丽,善于化用典故,不离本色,押韵尤妙。全曲充满了文 采。这套套数表现了马

24、致远的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表面上似乎作者与世无争、及时行乐, 实际上是作者愤世嫉俗,牢骚太盛之语。曲韵与诗韵、词韵不同,用的是当时北方话音韵。协韵方法为通押一韵,不换韵。但是,四 声通协,韵字可以复用。对写作的启示: 无论语言典雅还是通俗, 只要能够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来就是好文章。 将 不同风格的语言相结合,打造出有深刻内涵的文章。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分析: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 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沉闷而有压力。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白朴在写作时, 有自己独得的秘 密。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共写了六个图景: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使这 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于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 “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 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仿佛也展现了另一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