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1PPT学习教案_第1页
新闻摄影1PPT学习教案_第2页
新闻摄影1PPT学习教案_第3页
新闻摄影1PPT学习教案_第4页
新闻摄影1PPT学习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学1新闻摄影新闻摄影1 1,拍摄景别 随着拍摄距离的改变,以及使用镜头焦距的不同,能形成各种不同的景别。不同景别不仅说明取景范围的大小,而且表现出主体与背景及其他陪体之间的关系的改变。 人们常把摄影的景别分为全景、中景、特写。 (1)全景。 全景画面,用于表现事物的全貌,让人产生一种对景物的全面的印象,交代相互联系的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全景画面,展示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确定参与者的相对位置。全景照片拍摄范围的大小,取决于事件的范围大小。 一般说来,全景拍摄需要一个比较高的角度。使用广角镜头,无须离场面太远,就可以拍到全景场面。第1页/共104页全景画面,用于表现事物的全貌第2页

2、/共104页全景照片展示事件发生的地点、环境第3页/共104页 (2)中景。 中景的重点表现的是主体本身,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主体和环境的关系。 中景照片是新闻摄影最常用的画面表现形式。 中景照片的特点是,能单独能“讲出一个故事”。中景照片包含了与场面有关的所有故事元素。有参与者,有环境,有情节。 中景照片应可以看清参与者的动作,显示参与者相互之间,以及参与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拍摄中景画面,常用50毫米的标准镜头(视角与人眼相同,拍摄的影像不变形,光圈较大,结像清晰度较高),但使用24毫米或28毫米(也包括20毫米和35毫米)的广角镜头,可能会更方便一些(视角较宽、景深较大)。第4页/共104

3、页第5页/共104页第6页/共104页中景是最常用的画面表现形式第7页/共104页 (3)特写 特写画面,主要用来表现的是景物的局部和细节,用以细致描绘、刻画被摄对象,从细微处揭示事物的特征。被摄体的局部得到突出的强化的表现,能强化视觉效果,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心理效应。 特写镜头拉近了读者与拍摄对象的距离,“让读者与被拍摄对象进行眼球对眼球的接触”。视觉的冲击力很强。最能触动读者的感情。 特写镜头应该突出某个要素,并对这个要素加以强调。 使用长焦距镜头,可以让摄影记者在不引人觉察地拍摄特写。用200毫米的镜头,在2米外也可以拍到人物的面部特写。 长焦镜头的景深短,使前景和后景模糊,可以获得较好

4、的视觉效果。第8页/共104页第9页/共104页第10页/共104页第11页/共104页武汉体育学校 全景第12页/共104页中景第13页/共104页中景第14页/共104页特写第15页/共104页印度节日 全景第16页/共104页全景第17页/共104页中景第18页/共104页中景第19页/共104页中景第20页/共104页特写第21页/共104页特写第22页/共104页 2,拍摄高度 大部分人都是站着或坐着,以平视的角度看世界。许多摄影记者也往往习惯于站着拍摄。 国外新闻摄影界把每张照片都从人眼高度拍摄,称为“5英尺7英寸综合症”。 如果改变一下拍摄的角度,从更高处向下俯拍,或从更低处向上

5、仰拍,就能增加照片的吸引力,使读者有新鲜感,能给照片增添更多的趣味。 俯角与仰角带来新的视角:俯角的视野更宽一些,适合拍大的场面;仰角的夸张效果更明显一些,对动作、人物、景物,都可产生夸张的视觉效果。第23页/共104页仰角拍摄,给照片增添更多的趣味第24页/共104页俯角的视野更宽一些第25页/共104页仰角的夸张效果第26页/共104页向下俯拍,令读者有新鲜感第27页/共104页选取不同的拍摄角度第28页/共104页选取不同的拍摄角度第29页/共104页 3,拍摄方向 即是从正面、侧面或背面拍摄? 正面拍摄,能表现景物的全貌和特征,给人以平稳、庄重的感觉,正面人像可与观众产生交流。 侧面拍

6、摄,可以使画面有立体空间感,富于变化,影像也更加生动,线条往往表现更突出、流畅。 反侧面和背面拍摄,常用于表现人物心理的刻画,通过人体的动作而不是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第30页/共104页正面拍摄第31页/共104页侧面拍摄第32页/共104页背面拍摄第33页/共104页 二,横竖画面的确定 横竖画面的选择,主要应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来确定。同一景物画幅形式不同,视觉效果不同。 1,被摄景物的形状。 对于横向铺展的景物,常用横画面来表现:如江河、湖海;桥梁、堤坝等。 对于上下矗立的景物,常用竖画面来表现:如高山飞瀑、树木修竹;楼、塔、亭、阁等。 人像摄影常采用竖画面。竖画面又被称为“人像

7、式画面”,横画面又被称为“风光式画面”。 2,画面中主线条对视觉刺激力的强弱。 被摄景物形状非典型横型或竖型,或画面线条呈多样分布时,应以确认主线的形式来确定画面的横竖。第34页/共104页第35页/共104页第36页/共104页人像式画面第37页/共104页风光式画面第38页/共104页以确认主线的形式来确定画面的横竖第39页/共104页 3,主体的移动的方向 在拍摄动体时,应根据动体运动方向的特点来确定画面的横竖。上下运动的动体,常采用竖画面;横向移动的动体,常拍成横画面。 从表现力的角度看,横画面适合表现辽阔、广大、宽敞,如草原、沙漠、平原、广场等;竖画面则适合于表现高耸、挺拔、巍峨,如

8、山峰、大树、高楼、尖塔等。 把同一景物拍成横、竖不同的画面,看上去,景物的形象也会发生变化。在横画面里景物会显得更加宽阔,在竖画面里景物会显得窄而高。第40页/共104页上下运动的动体第41页/共104页横向移动的动体第42页/共104页竖画面的人物显得瘦削些第43页/共104页横画面的人物显得丰满些第44页/共104页 三,确立画面结构中心视觉中心点 人的两眼是对称平列分布,水平视角为50左右。人的视觉偏爱长方形画面形式,画面的结构中心则应分布在长方形中对称的两侧,而不是长方形的几何中心位置。 根据中外古今的画家、科学家的结论:画面的结构中心,应当是明视中心的位置假如把人的两眼拍成一个对称的

9、横画面,两眼所在的位置应当是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位于两眼所在位置的景物最引人注目,主体位于视觉中心位置的画面,最生动而富于变化。 画面的结构中心应不止一个。在拍摄中,主体不应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的位置,而应位于结构中心上。如果画面中只有一个主体,则放在结构中心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如果画面有一个以上的主体,则应注意尽量让它们都位于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第45页/共104页两眼所在的位置应当是画面结构中心的位置第46页/共104页画面的结构中心第47页/共104页把主体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第48页/共104页第49页/共104页第50页/共104页 四,突出主体 主体是一幅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主题思想

10、的重要体现者,在画面中起主导作用。 突出主体是摄影艺术表现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新闻摄影表现主题的最基本要求。 主体是新闻摄影图片中最主要的新闻信息载体,应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 摄影如何突出主体?第51页/共104页 1,对比方法的运用 (1)形态的对比 一是让主体本身的形态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从而使主体突出; 二是用主体形态与陪体形态显著不同的方法来突出主体。 (2)大小的对比 是指主体和陪体在画面中占据的面积和体积大小的对比。 一是让主体占据画面中大面积的空间,让陪体居于次要地位; 二是也可以采用以大衬托小的办法来突出主体,即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道理,让小主体凸现在大背景之上或大环

11、境之中。第52页/共104页主体本身的形态在画面中占据突出的地位第53页/共104页用主体形态与陪体形态的不同来突出主体第54页/共104页大小的对比第55页/共104页大小对比第56页/共104页 (3)动静的对比 在动静对比中,人眼总是先看到的东西。如果让主体运动而陪体静止,人眼会先捕捉到运动的主体;或所有陪体都在运动,只有主体是静态的,人眼也会把注意力放在主体上。 (4)影调和色调的对比 影调对比主要是指利用明暗的差别来使主体突出。 即压低陪体影调,让主体明亮而突出;或在明亮的背景上出现影调较暗的主体。 利用色调的对比来突出主体的原理与影调对比的原理是一样的。当主体色彩与陪体色彩对比鲜明

12、时,人们就会利用其差异来捕捉主体,如果色彩对比运用得当,人眼便会先注意到主体。第57页/共104页动静对比第58页/共104页动静对比第59页/共104页色调对比第60页/共104页色调对比第61页/共104页 2,透视规律的运用 透视关系处理得好,能增强空间深度感,加大画面的内涵,还能增强摄影画面的现场气氛的表现。还有突出主体的作用。 (1)线条透视规律的运用 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景物的轮廓线越远越集中;视平线以上的线条向远处延伸时往低处走,视平线以下的线条向高处延伸;视点右边线条向左集中,左边线条向右集中等。 拍摄时观察线条透视效果,可将人们视线通过线条透视效果引向画面主体,从而使

13、主体突出。 (2)阶调透视规律的运用 阶调透视的规律是:距离近的景物明度低,轮廓清晰,反差大,色纯度高;距离远的景物则明度高,轮廓越来越模糊,反差变小,色纯度变低。 利用阶调透视效果也能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第62页/共104页线条透视的规律是近大远小,景物的轮廓线越远越集中第63页/共104页视点右边线条向左集中第64页/共104页阶调透视效果第65页/共104页阶调透视效果第66页/共104页 五,陪体的作用 陪体是在画面当中,陪衬、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的情节。 陪体的作用是:帮助主体展示情节;补充、丰富主体动作的内涵;衬托主体,加强主体的表现;注释、说明主体。 新闻摄影图片展示情景的

14、办法,就是利用陪体,利用主体与陪体间的有机联系来使情节得到生动的体现。第67页/共104页陪体的作用是帮助主体展示情节第68页/共104页第69页/共104页 六,前景的运用 前景是指在画面中位于主体景物之前、离拍摄者最近的景物。 前景的作用: 1, 衬托主体,让观众的视线投向主体; 2,通过前景与主体的对比,显出景物的立体空间感和景物的深远,增强画面纵深感; 3,用来平衡画面,起均衡作用; 4,用来交待环境、季节、天气,增加图片信息量。第70页/共104页增强画面纵深感第71页/共104页第72页/共104页前景用来交待环境,增加图片信息量第73页/共104页 七,背景的运用 背景是指画面中

15、位于主体背后,渲染、衬托主体的景物。 背景的作用:说明主题,提供背景信息;交待环境和拍摄地点的特点;增强画面现场气氛;衬托、突出主体。 背景能提供丰富的注解性、说明性的信息,运用得当,能极大地增加图片的信息含量,增强画面的表现力、说服力。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是对比和照应的关系。从内容上看,背景是对主体的说明和呼应;从形式上看,背景是对主体的衬托和强化。 应运用好主体与背景的影调、色彩对比,虚实、动静对比来增强画面视觉效果。第74页/共104页背景增强画面现场气氛,衬托突出主体第75页/共104页背景说明主题增加图片的信息含量第76页/共104页 第二节 光线在造型上的作用 摄影的光源,可分为自然

16、光和人工光两大类。 摄影用光,根据光线性质,可分为直射光和散射光; 根据光的照射方向,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等; 在摄影棚里拍摄用光,又可分为主光、辅助光、背景光、轮廓光、装饰光等。第77页/共104页顺光,光线来自景物正前方,景物的受光面积最大,受光均匀。第78页/共104页顺光,色彩能得到正确还原,饱和度高,色彩鲜艳第79页/共104页侧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面,有利于表现立体感和被摄景物的轮廓第80页/共104页逆光,光线来自被摄景物的侧后方或后方,有利于表现景物轮廓,能强烈地表现出空间深度感和立体感。第81页/共104页顶光,来自被摄景物顶部的光线,拍摄人物会出现“熊猫眼

17、”现象。第82页/共104页散射光,柔和而均匀,有利于细腻质感和细致影纹的表现第83页/共104页在摄影棚里拍摄用光,又可分为主光、辅助光、背景光、轮廓光、装饰光等第84页/共104页 光线在造型方面的作用:勾画被摄体轮廓;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表现被摄体质感;表现色彩和环境气氛;吸引观众注意力,突出主体;还能造成特殊效果。 一,勾画被摄体轮廓 侧逆光、逆光和顶光能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在被摄体边缘造成亮丽的光环,从而使被摄体轮廓鲜明,和画面中的其他成分区分开来。 当主体和背景受光差别较大,明亮对比强烈时,景物中的主体的轮廓也会非常突出。 勾画被摄体轮廓,利于将注意力放在轮廓范围内,抓

18、住画面的主体和要点,获取明确的信息,达到较好的视觉传播效果。第85页/共104页侧逆光能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第86页/共104页逆光和顶光能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第87页/共104页逆光和顶光能勾画出被摄体的轮廓第88页/共104页 二,表现被摄体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度 侧光照射时,被摄物体由于有受光面和阴影的对比,能呈现出立体感。影调越丰富,层次越细,立体感越强。 摄影图片光线运用得好,能使观众有强烈的三维空间感,感受到被摄景物的立体形态。第89页/共104页第90页/共104页侧光表现的空间感第91页/共104页 三,表现被摄体的质感 1,被摄体的材料特性。 拍摄非透明体时,常用侧光表现其立体形态;用逆光勾勒出其轮廓;用顺光和散射光表现其色彩。 拍摄半透明体,可用侧逆光或逆光来表现其质感。 拍摄透明体,可用逆光来表现其透明感;用散射光表现其材料的透明特性。 2,被摄体的表面结构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