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发展的三个基本过程一一同化、顺化、平衡(1) 同化(assimilation)同化原本是一个生物的概念,它是指有机体把外部要素 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同化是指 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感 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 自身的一部分,就象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所以,在皮亚杰看来,心理同生理一样,也有吸收外界 刺激并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的过程。所不同的只是涉及的 变化表不是生理性的,而是机能性的。随着个体认识的发展,同化经历下列三种形式:再现性同化,即基于儿童对出现的某一刺激作相同的重 复反应;再认性同化,即基于儿童辨
2、别物体之间差异借以作出不同反应的能力。它在再生性同化基础上出现并有助于向更复杂的同化形式发展;概括性同化,即基于儿童知觉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并把它 们归于不同类别的能力。(2) 顺化(accommodation )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一适应特定刺激情 境的过程。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 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 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可见就本质而言,同 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 作用。显然,从整体而言,如果只有同化而没有顺化,那就谈 不上发展。尽管同化作用在保证图式中去是十分必要的,但 是,同化如果没有它
3、的对立面-顺化-的存在,它本身也不能 单独存在。换言之不存在纯粹的同化。当然,如果没有与顺 化相对应的同化,也就没有顺化可言。皮亚杰用同化和顺化 过程来说明认识,旨在表明这样的观点:一切认识都离不开 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化。认知既是认知图式顺化于外物,乂 是外物同化于认知图式这两个对立统一过程的产物。皮亚杰 应用同化与顺化的过程,对行为主义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提出了 S (A) R公式。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 一个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 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tr,而应该写作SuR (换用图片
4、),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 (A) R。”S (A) R公式运用同化概念,皮亚杰对行为主意的著名公式SR进行了改造。SIR的含义是指一个刺激可以引起一个特定的 反应。皮亚杰认为str公式的最大缺陷在于它没有表现出 人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他指出:"一个刺激要引起一个 特定的反应,主体及其机体就必需有反应刺激的能力,因此,我们首先关心的是这种能力。感受性自然是依存于作出 反应的能力的。所以这个公式不应该写作S7R,而应该写 作S 7JR,说的更确切一些,应写作S ( A) R。"它的含义是说,当外部刺激S作用于机体时,机体并不是消极的接 受这一刺激,而是首先利用自己现有
5、的图式进行过滤改造, 使之变为组织所能吸收的形式。刺激这样被同化,就是客体 作用于机体、机体改造客体的结果。皮亚杰认为客体被机体所同化就是被机体所改造,因此 S (A) R不是一种直观的、机械的反应,而是机体改造环 境的过程。皮亚杰指出,S (A) R在各个水平上都存在。 在生物水平上,有生理同化,它的作用是对机体摄入的物质 进行改造,使之变成机体组织的营养;在感知运动水平上,有心理同化,它表现为把外部信息同化到动作结构中,使动作获得协调;在理性水平上有认识同化,它把外部信息变为概念推理的形式,以丰富主体的认识图式。 皮亚杰把S (A) R从生物水平一直扩展到认识水平,充分说明在环镜面前, 机
6、体以及认识主体从来都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各个认识水 平上都存在着机体和主体对外部世界的改造过程。这种改造 随着生物水平7心理水平7认识水平的发展而日益加强。越 是在高级阶段,改造越充分,主体的能动性就越大。所以皮 亚杰指出?quot;对SR公式提出的这种修改,绝不只是出 于单纯追求准确性,也不是为了理论上的概念化;这种修改 提出了依我们看来是认识发展的中心问题。"但是,S(A)R仅仅说明认识过程的一个方面一主体对客 体的改造,而不能说明另外一个方面-客体对主体的改造, 这样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还需 要加入与同化过程相对应的另一个过程-顺化。顺化是当客 体作用于
7、主体而主体的图式不适应客体时,调整和改变主体 图式,使之适应客体的过程。与同化作用相应,顺化也存在 于从生物水平起到认识水平止的各个水平上。由于同化表明 了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而顺化表明了在客体得到改造的过 程,所以,同化和顺化这一对机能代表了主客体的相互作用。 -以上摘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述评,雷永生等著,人民 出版社,1987年版(3) 平衡(equilibration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 衡状态向另外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平衡过程是皮 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 以适应新的环境的。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 总是试图用原
8、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 衡。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 衡。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 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所以,皮亚杰认为:"智慧行为依 赖于同化与顺化这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 渐稳定的平衡"(皮亚杰,1980年)。需要重申的是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一种较低水平 的平衡状态,通过共同与环境相互作用,就会过渡到一种较 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 人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1981年)。皮亚杰认为,平衡有以下三种:第一种
9、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系。在个体和外部刺激结构之间有一个平衡;个体的结构顺 化新呈现出来的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被同化到个体结构中 去。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在个体和外部刺激结构之间有一个平衡;个体的结构顺 化新呈现出来的外部刺激,而外部刺激被同化到个体结构中 去。例如,新的刺激使个体的认知发生顺化,然后再将它同 化到个体的认知图式中去,以达到一种平衡。所以,只有当 同化与顺化交替发生处于一种均势时,才能保证达到某种暂 时的平衡。在一项实验中,实验者要求儿童先在F瓶中盛满水(灌到瓶颈为止)倒入 A杯中;再以同样方式把水倒入 A'杯中, 以表明A与A'中的水一样多。然后要儿童打开开
10、关让A和A'流同样多的水到 E和B'中去,儿童常常在E和B'中的水处 于水平线时就停止了,认为 E和B'杯中的水一样多,这时让 他们把E和B'中的水流入两个相同的杯子 C和C'中。显然, 儿童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观察结果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 解决过程就是一种平衡的过程。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皮亚杰认为个体都有若干个认知图式,而每一个图式都 由许多分系统组成。例如,大小比较系统中,长度、数虽等 都是子系统。这些子系统经常以不同的速率展开。在建构中,如果子系统之间没有平衡,就不可能有新图式产生。个体知识中子系统间的关系子系统是指不同领域的结果,例如数、长度、距离和时 间等。由于这些子系统是以不同的速度形成的,所以它们之 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例如,儿童在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可能会作出两种对 立的判断,但却没有认识到它们的矛盾。在一项实验中,皮亚杰给儿童一排杯子和一堆蛋,要求 儿童取出刚够放入所有杯子的那么多蛋,儿童能够用一一对 应的方式,即在每只杯子下面放一个蛋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但是,当皮亚杰合拢或散开其中的一排时,儿童就会断言有 一排多一些。也就是说,儿童关于数的知识与长度的知识之 间出现了矛盾。随着儿童认识的发展,他们会意识到这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计考试题及答案
- 中兽医基础知到智慧树答案
- 中外文明交流史知到智慧树答案
-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培训考核试题(含答案)
- 肺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培训试题及答案
- 从生产中谈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专题培训考试试题(附答案)
- 2025度酒店客房卫生间改造合同协议书
- 2025年度立体停车库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5版建筑机械设备租赁与售后服务合同范文
- 2025年新型城镇化包工不包料安置房建设合同
- T-SCSTA001-2025《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
- 新入辅导员职员工培训
- 保安公司安全生产培训课件
- 普通话声母资料
- 《测量降水量》教学课件
- 生态学基本原理解析课件
- 煤灰清理施工方案
- 《大学生军事理论教程》第三章
- 黄遵宪年谱长编(上下册):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均值X-R极差分析控制图(自动测算表)
- 体力劳动工作管理程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