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楼板裂缝_第1页
质量通病防治-楼板裂缝_第2页
质量通病防治-楼板裂缝_第3页
质量通病防治-楼板裂缝_第4页
质量通病防治-楼板裂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楼板裂缝防治措施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是住宅常见的质量通病,楼板裂缝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功能给用户带来恐惧和烦恼。产生裂缝的原因有超载使用、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设 计失误、施工材料差、施工方法不当等多种原因引起。一、 裂缝现象及原因(一)现浇混凝土楼板常见裂缝1、板表面收缩裂缝在楼板表面出现不规则龟裂形状的裂缝,多发生在现浇板浇筑后的前期,约在混 凝土浇筑成型终凝后 2h至7d。成因分析:混凝土结硬过程的前期,产生大量水化热,强度增长快,混凝土水灰比 大及养护不良,快速失水,收缩变形过大。在支承板的四角处,如果板的边缘受到约束, 则出现与板边呈450的一系列平行裂缝。由于板收缩变形过大,而

2、板角附近的梁、墙相 对刚度大,约束了板的自由收缩,从而形成斜裂缝。2、沿板支座纵向裂缝在混凝土板支座表面出现沿支座长度方向的纵向裂缝。成因分析:混凝土浇捣过程中,板支座负钢筋数量不足,各工种交叉作业,将负钢筋踩踏下没有修复纠正, 使板的负筋不能有效抵抗支座负弯矩的作用。另一种可能的原因是赶进度,在混凝土早期强度还较低时,过早上料堆砖,进行下一道工序,使其产生 过大变形,在跨中产生开裂的同时,在板支座上表面还出现纵向裂缝。3、施工缝及沿埋设电线套管分布裂缝施工缝多是接搓处理不细, 致使新旧混凝土衔接不紧密,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收缩产生裂缝。在使用PV3代替钢管埋设在其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底,产生沿电线套

3、管埋设方向的分布裂缝,裂缝一般较短且与管长方向大体垂直,缝间隔较为均匀成因分析:PVCf与混凝土的粘接效果较差且与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不一致。防治措施(一)楼板设计1、住宅的建筑平面宜规则,避免平面形状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当平面有凹口时,凹口周边楼板的配筋宜适当加强(如下图填充区域示意)或设置梁 (或厚板)封闭凹 口,使建筑平面规则。当楼板形状不规则时,宜设置梁使之形成较规则的平面, 当不能设置梁时应设置暗梁,并在梁或暗梁处配置板顶受力筋,加大该部位的 配筋率,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凹口状平面建筑的加强示意图形状不规则楼板的加强示意图2、设计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时,在确保楼板承载力的前提下,应适

4、当提高楼板的刚度。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设计厚度一般不宜小于120mm厨房、厕浴、阳台等处板厚不得小于90mm对过长的单向板,设计时应进行抗裂验算,适当加强板底 部的受力钢筋,合理确定加密分布筋的配置。单向板宜采用如下分布筋:短边跨度L(m»板厚h(mm分布肋(As为受力肋面积)L< 3.680 < h<120615阻 >15%A3.6 V L< 4.5120V h<150820阻 >15%A4.5 V L< 6150V h<200815阻 >15%A6 V L< 7.5200 < h<2501020阻 >

5、;15%A7.5 V L< 9250 < h<3001015阻 >15%A3、现浇板配筋宜采用热轧带肋钢筋以增加与现浇混凝土的握裹力,不宜采用光圆钢 筋,选筋应遵循小直径、小间距的原则。4、屋面、建筑物两端的开间、变形缝两侧端开间及跨度大于4.2m的现浇板(如下图填充区域示意)应设置双层双向钢筋,钢筋间距不宜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建筑物两端、变形缝两侧及跨度大于4.2m的现浇板(斜线填充区域)需加强配筋5、外墙悬挑板转角处应设置放射形钢筋(如下图示意),钢筋数量、规格不应少于 710,其截断位置应根据弯矩包络图确定。端开间阳角处容易出现裂缝,宜采取防裂措施。剽

6、板一螃力铺驰僻牡散力鼬.物弟板悬挑阳角放射筋布置板悬挑阴角附加筋布置6、在现浇板的板宽急剧变化处、大开洞削弱处等易产生应力集中处,钢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并应在板的上表面布置纵横两个方向的温度收缩筋。板的上表面沿纵横两个方向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截面积的0.15%,且不小-6200宽度急剧变化的楼板需加强配筋C刀认z ilI;-攵/ ;' /Iat,n T-srrThr » ndiipai-x tw* her r wtwifi . n u a £ a bb uBHiaa j 一 jb ( "tj? .I ITT=i . .- r _X X

7、J I I¥境引jiXi 捉”!:Iq |i = ! i i fl-EiSTSi:!密!IE1:i,项 !-* ranarlB rLhi OI邛刁_ JJ.1 WMiViliMTi bSS ESES £1!II£:II 料IIj!31 II III IIIi|!lti IJ ii I1.LiB ! ! la A hlii ii ll iTI |7EE3TEB EaSB-ESSST STSISTSEB SSTS11T( j;:n:;iis:!ii!iJlii !,_ _ -_ J L、_-_»Lii 55 ,E ! ! r ! m =日土三、p »

8、; a aIii r Li VBHBireBB vr ilII勿 bilESSSLBIllE!'EH53ES£ !:;11|riiEmmhbmhill:lriiinIIIjr7、8、开大洞口削弱的楼板及其相邻楼板(斜线填充区域)需加强配筋现浇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大于C30,当大于C30时应采取抗裂措施,如优先采用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水泥;采用减水率高、对混凝土收缩影响小的外加剂; 采用中、粗砂;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布置温度收缩钢筋(沿纵横两个方向配筋率 均不宜小于0.1%);减小钢筋间距、各跨底部钢筋的间距及钢筋规格尽量统一以 便将底部钢筋拉通布置等措施。剪力墙结构的住宅,当其长

9、度大于45m且无变形缝时,宜适当加强楼板配筋,并宜在中间位置设置后浇带, 后浇带处应设置双层钢筋。当后浇带是为减少混凝土施工过程的温度应力时,后浇带混凝土与两侧混凝土浇注的时间间隔不宜小于2个月;当后浇带是为调整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时,后浇带混凝土还应在两侧结构单元沉降基本稳定 后再浇注。后浇带混凝土宜在低温下浇注。Hn c 1 温tt- 乡"a:!. *:y#:y亥.务_L长度大于45米且无变形缝的剪力墙结构设置后浇带楼板后浇带做法大样(二) 楼板裂缝施工预控1、建设单位不得明示和暗示设计单位降低设计标准。2、建设单位应认真组织好施工图纸会审工作。对楼板配筋方案不合理、构造配 筋设

10、置不到位、楼板刚度过小的,应及时在图纸会审记录中予以调增。3、总承包施工单位应制定详细的楼板裂缝防治专项施工方案。专项施工方案应当由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批, 总监理工程师审查通过后实施。 经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 不得随意变动。4、裂缝防治专项施工方案须包括以下内容:(1) 预拌混凝土进场验收技术要求;(2) 向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预提交的技术参数,应包括初凝时间、终凝时间、坍 落度、掺合料品种与掺量、外加剂品种以及其他现场施工需要的技术参数;预提交的技 术参数应在预拌混凝土供货合同中明确。(3) 模板体系承载力、刚度与稳定性计算和防止立杆传力应力集中的构造措施;(4) 模板周转套数;(5) 钢筋

11、位置、保护层厚度控制;(6) 电气线管位置、多层线管交叉控制;(7) 板厚控制;(8) 混凝土浇捣控制;(9) 混凝土初凝前找平与终凝前抹压时间控制;(10) 混凝土养护方式与时间控制;(11) 终凝后上人放线时间控制;(12) 钢筋、模板吊装时间及防冲撞控制;(13) 拆模时间控制;(14) 其他必要的控制措施。5、监理单位应制定现浇混凝土楼板施工旁站监理实施细则,明确裂缝防治监理 要点。6、施工单位应对各工种实施技术交底,并形成交底记录。(三) 预拌混凝土生产与供应1、预拌混凝土使用单位在订购预拌混凝土前,应根据工程不同部位和环境提出对混凝土性能的明确技术要求。掺合料总掺量不宜大于水泥用量

12、的25%最大不应超过30%2、对高强、高性能和有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建设单位、施工总包单位和监理单 位应参与配合比设计。3、预拌混凝土生产应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严格配合比设计及计量。掺合料和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等施工技术参数,应满足预拌混凝土供货合同以及国家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要求。4、预拌混凝土生产单位在供应预拌混凝土时,应向施工单位提供预拌混凝土 产品说明书,其中应明确混凝土防治裂缝施工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 混凝土初、终凝时间;(2) 混凝土强度达到75帅上的预计龄期;(3) 混凝土自浇筑起至吊装钢筋、模板等施工荷载时间建议;(4) 混凝土养护方式及时间建议;(5) 混凝土自身特性

13、可能引起裂缝的其他施工注意事项。5、严禁在运输途中随意向预拌混凝土内加水和外加剂。(四) 楼板裂缝施工过程控制1、预拌混凝土进场验收(1) 预拌混凝土进场时,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应根据已提交的施工参数核查预拌 混凝土配合比通知单内容,按规定对预拌混凝土坍落度及和易性、保水性、粘聚性等性 能进行逐车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2) 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应参加预拌混凝土进场验收,参与混凝土试块留置、坍 落度测试等,并在有关记录上签字。(3) 严禁在施工现场随意向预拌混凝土内加水和外加剂。2、模板体系施工(1) 模板支撑系统必须经过计算。模板材料的选取与支撑体系的支设,除满足设计计算工况和有关规定外, 还应

14、考虑施工中吊装荷载撞击效应对模板体系刚度及稳定性 产生的影响。(2) 模板支撑体系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立杆上、 中、下部位应设置必要的横向杆件,确保整个模板体系稳定可靠。(3) 模板支撑体系立杆底应设置垫板。(4) 模板体系周转套数不宜少于 4套。(5) 模板体系周转使用前应检查修补、调换可能导致质量问题的残缺部件。3、钢筋绑扎与线管敷设(1) 应加强对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位置的控制。控制负弯矩钢筋位置应设置足够强度、刚度的通长钢筋马镣,其间距不宜超过800mm马镣底部应有防锈措施。(2) 板底钢筋保护层厚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垫块数量每0.8m2不少于1个(3) 管

15、线应尽量布置在梁内,当楼板内需埋置管线时,线管应敷设在板上、下 两层钢筋中间,且宜与钢筋成斜交布置或平行于板短跨方向。 线管敷设不宜立体交叉穿越,确需立体交叉的不应超过二层管线。严禁三层及 三层以上线管交错叠放。 线管在敷设时交叉布线处可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 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以确保线管底部的混凝土浇筑顺利且振捣密实。 当两根以上管并行时,水平间距不宜小于50mm沿管方向应增加 4 150宽500mm勺钢筋网片,做到在应力集中部位有双层布筋。 线管直径大于20mnfl寸宜采用金属导管。4、混凝土浇捣与养护(1) 施工单位应根据工程结构形式和有关规定合理确定混凝

16、土浇筑方案,不得随 意留置施工缝。(2) 在混凝土浇筑时,对裂缝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 活动跳板。(3)施工单位应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确保楼板厚度控制准确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提出以下楼板厚度控制施工工艺。 拉控制线法施工要点:楼板施工前,在每跨柱子的插筋上(剪力墙结构在暗柱插筋上)根据 标高标出结构+50点,且用红油漆做好标识。+50点之间对角拉设细绳水平线,且保证水 平线拉紧。浇注混凝土时,操作工人在每跨之间,根据水平线做出混凝土板面的控制点, 控制点要均匀分布,距离不要超过2g控制点与水平线的距离为 500mm最后根据控制点,采用两米刮尺将每跨的混凝土面找平。 预埋插筋法

17、施工要点:在混凝土浇注前,在楼板钢筋上预先设置插筋,插筋高出板面不小于 500mm间距不超过5米,根据标高,在插筋上标识出结构 +50线标识点,具体控制方法 同1。当楼面混凝土强度达到 1.2MP时,将露出板面的插筋截除。 制作标准卡法施工要点:在混凝土浇注前,根据楼板厚度制作标准的钢筋卡(详见下图),操 作工人在混凝土找平时,根据钢筋卡来控制楼板厚度。操作中要保持钢筋卡上下垂直, 否则会造成控制误差。1 1中12钢筋1g9 * * # *A ,* % -Vr 、钢筋标准卡 标准马凳法施工要点:在混凝土浇注前,根据板厚制作标准马凳(详见下图),施工时直接将马凳放在模板上,马凳间距不超过 2m。

18、操作工人根据马凳高度,用刮尺找平混凝土板面。完成找平后应及时将马凳取出,清理干净待用由12钢筋标准马凳 预置PVC电线套管法施工要点:楼板钢筋绑扎完成后,将预先截好的与楼板厚度等厚的PVC电线套管绑在钢筋上,保证套管垂直、牢固。套管位置作为控制楼板厚度的控制点,每个房间设 置数量不宜少于三处, 并作为隐蔽验收的内容。为避免套管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造成堵 塞,可事先将套管的上口封堵,方便以后进行验证性检查。(4) 施工单位应根据预拌混凝土初凝时间和出厂时间,确定混凝土浇捣时间,保 证在混凝土初凝前完成浇捣找平工作。(5) 混凝土楼板振捣宜采用平板振动器,确保振捣质量。(6) 混凝土终凝前应对板面进行抹压。板面抹压工作结束后,应立即采用塑料薄膜覆盖,进行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d。5、板面上荷与模板拆除(1) 严格控制板面上荷时间。板面上人放线时间不得早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