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5_第1页
《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5_第2页
《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5_第3页
《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5_第4页
《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5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诗人谈诗表格式教案5导读: 课题15、诗人谈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目标1、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 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评价清晰表达出来的。2、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 考一些诗句的内蕴,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原诗和分析评论,有自己独到的感悟与发现。难点:理解诗句: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 的人集体备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学过很多诗歌,如何评论诗歌呢,今天学习诗人谈诗二、揭示目标1、理解宁静而深沉的意境的内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自己 阅读诗歌的感受和形成的

2、评价清晰表达出来的。2、阅读欣赏一个深夜的记忆,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并思 考一些诗句的内蕴,体味诗宁静而深沉的意境。三、交流有关曾卓和鲁藜的资料曾卓(1902 2002),湖北黄陂人,当代诗人。其诗富于感情,有较深的内涵,诗风朴实、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视野开阔。虽然长 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饱受忧患,但是热情却未因生活的艰辛而退却, 而是充满激情,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代表作有门悬崖边的树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为作者的扛鼎之作。鲁藜(19141999),福建省同安县人。1932年开始写诗。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出版的诗集有醒来的时候锻炼等,解放后 出版的诗集有红旗手星之歌时间之歌鹅毛集天青集等

3、,还发表过小说、寓言等作品。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四、组织自主阅读、讨论。从作者抒发的情感讨论交流后明确:1、明确中心思想诗歌通过对月光产生错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对黎明的渴望, 对光明的殷切的期待。2、理清文章结构3、体会写法诗是语言的艺术。读这首诗,首先感觉的就是语言的精练和准确。先说精练。诗的第一节只有三行,十八个字。第一句是客观叙述,“月光流进门槛”。但是这个客观叙述是带有主观感受的性质的。因为月光只是照在大地上,而不是“流进门槛”的。为什么说成“流”, 这当然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有了这个“流”字,一幅静的画面变得生 动有趣了。一个“流”字改变了一种场景,使人的感受变得丰富多彩。

4、惜墨如金而又鲜明生动,这就是诗人语言运用成功的一大标志。诗的第二句“我以为是阳光”,这是一种“错觉”,诗人有可能 在瞬间会产生错觉,但是如果从科学的观点看,他会马上改正这种瞬 间的错觉,而不必把它形诸文字。但是因为是诗语,所以他不但不必 改正,而且还有意地强调并固定成文字,就因为这是一个“美丽的错 误”。而且这里的阳光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诗人内心对光明的追求。写出这种 “错觉”,更显示他对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诗的第三句,“开门,还是深夜”,这是对错觉的纠正,但是却 又是颇含深意的。因为诗人写此诗时还在抗日战争的艰苦阶段, 他身 处的延安虽是解放区,但整个中国大地还处在黑暗之中,所以“还是

5、深夜”不只是对错觉的纠正,也是在另一层次上以现实的真实感受。从以上对这三行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诗人在十八个字里隐藏了 多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精练的语言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再说准确。诗中“有风从北边来/仿佛吹动了月亮的弓弦/于是我 听见了黎明的音响”,这几句诗,需注意“仿佛” 一词。仿佛不是一 个明确的概念,只是一种“好像是”的感觉。但是用在这里正是地方。“好像是"风吹动月亮的弓弦而使他听见了黎明的音响。 这是诗人的 想像。如果是写实,反而令人难以置信,因为是“仿佛”,就把想像 合情合理地表现出来。可见准确地使用词语对增强诗的艺术表现力之重要。诗的最后一节中,“河岸被山影压着”中的“压”

6、字,“有星流 过旷野去”的“流”字,都是精练与准确的高度结合,值得仔细品赏 和学习。诗的寄寓也非常丰富而深刻。诗歌通过精练准确的语言,营造了 特定的意境,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诗人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 难以言 述的思想内涵。【难点分析】对下面这两行诗应该怎样理解?我感觉到,万物还在沉睡。只有我是最初醒来的人理解这两行诗,我们首先应该感受到作者强烈地盼望黎明时发现 夜还正深(河岸被山影压着/有星流过旷野去)以后的失望,但只是 失望而不是绝望,这是看清现实以后的一种冷静和成熟,从“只有我 是最初醒来的人”中也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执著。但诗人说“只有”又 并不是否认其他的人,不是通过对比来突出自己是惟一的

7、“最初醒来 的人”。这里的“我”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不是指诗人实在的自我。 对此,诗人曾卓有很透辟的分析。五、阅读体会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明确:全文六段,开头一段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偏爱”,表现了眼光、 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最后一段表达了对这首诗的总体评价,“宁静而深沉”的概括,简练而准确;中间几段则都是对诗歌的意境进行阐发, 对诗人内在的情感世界进行探索,合理的想像和分析,为最后结论的 得出打下实在的基础。虽然这只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短文,但是因为它是有所感、有所发 现而写的,所以才对读者有启迪的作用。因为“人们谈论鲁藜的诗, 一般都没有提到这一首",所以他才因“偏爱”而来把它作为议论的 话

8、题。这里提到的“偏爱”,可能是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所致,但也可 能包含着这首好诗被人忽略了的意味。 无论是过去或现在,好诗被忽 略并不少见,问题是诗本身是否真是被忽略的好诗。从曾卓对鲁藜这首诗的评说看,他最重视的是诗人那种因“错觉” 而产生的联想。错觉是把月光误认为是曙光的来临。 如果我们仔细体 会一下曾卓对诗的意境的复述,正是他自己设身处地地进入到诗的意 境之中的结果。我们通常说的读诗要有独特的感觉, 就是指不但要能 够进入诗的意境,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独特感受来产生联想, 以进一 步丰富诗的内涵。讨论:曾卓对此诗的评论有什么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呢?明确:首先,他指出“划破夜空的流星,被风吹响的月亮的弓弦,既反 衬了夜的沉静,又使夜有了动态感”,这里对“夜的沉静”和“动态 感”的评说,就是他的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流星和风声,一有形无声, 一有声无形,但是曾卓用自己的联想丰富了诗的意境, 使动者成为反 衬夜的沉静的参照物,而夜则因它们的存在而变得有动态感。其次, 在曾卓的笔下,“夜在沉静中行进,黎明即将到来”,这是原诗在字 面上没有出现的意蕴,是曾卓对它的发挥。这个发挥可以说恰到好处, 使诗的主题意蕴进一步深化了。最后,他特别提出诗中“感觉到”这个词的双重含义。它一方面 是指诗人生理上的感觉,即对于黎明来临的“光感”;另一方面则是 暗示诗人是“对于时代最敏感的人”,而这个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