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知识分析题库答案_第1页
统计知识分析题库答案_第2页
统计知识分析题库答案_第3页
统计知识分析题库答案_第4页
统计知识分析题库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统计分析题库答案一、 填空题1、 时间2、 所属期,指标及其数值3、 2003年4、 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水平指标(大纲P910)5、 税收收入,350亿元,56.19,1,累积增长量,累计。6、 249.88,41.397、 发展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增长速度,速度8、 宏观税负,税收逐期增长%,税收收入,GDP9、 8657,86410、 增长量,增长速度,逐年平均11、 比重,比例关系12、 平均数,一般水平13、 空间,时间,依存关系,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14、 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全距,平均差,标准差15、 因素各自,单因素分析法,二

2、因素分析法,多因素分析法16、 固定不变,单因素的变动,两个因素,分解,两,三,三个以上17、 税收,经济,税收分析方法,税收问题,税收数据,税收现象,特征和现象,成因,18、 规模,增长,税负,弹性,结构,周期19、 经济因素,税制因素,征收管理20、 经济,经济,税收与经济发展 2122、 基础,起点23、 了解程度,税收分析的深度,信任程度24、 可比性25、 宏观分析,微观分析,中观分析,专题分析,税收执行分析26、 税收计划,精细化,格式化,模块化,现代化27、 宏观分析,地区28、 企业,企业,销售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应纳税额,实缴税收,对象,指标29、 微观汇总情况30、 宏

3、观结论,微观汇总数31、 中观分析32、 专题分析33、 税收执行情况分析34、 税收资料,经济资料,征管资料35、 坚持从经济到税收,实事求是,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36、 基本原则,主观臆断,实际37、 统计调查,收集资料,分析方法,论点,论据,论证38、 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39、 可靠性,科学性,正确性40、 1000,不平衡,差异,200600,共性,不对称,低税收水平,两,不平衡41、 描述性分析,微观模拟分析方法42、 描述,绝对量分析,相对量分析,平均分析,离散分析,结构分析43、 经济,税收,数字资料,其他实际资料,观察,原始资料,系统资料44、

4、初步认识,统计分析方法45、 统计分组,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46、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7、 数据,分析,问题,措施48、 适时对路,新颖独到,量力而行49、 提纲50、 税收计划分析报告,税收会计分析报告,税收统计分析报告,税收宏观分析报告51、 规范,准确,简明,通俗52、 体例统一53、 增长,1.5二、 单选1、A 2、A,3、B,4、D,5、B,6、A,7、D,8、A,9、D,10、A,11、B,12、B,13、C,14、D,15、C,16、A,17、D,18、A,19、A,20、B21、A,22、C,23、A,24、B,25、C,26、A

5、,27、B,28、A,29、C,30、A三、 多选1、ABCDE 2、AB 3、ABDF 4、CEGH 5、ABE 6、BCE7、BF 8、ABCDE 9、ABCDE 10、AD 11、ACD 12、BD13、ABDF 14、ACDE 15、DEFG 16、ABC 17、ABCDE 18、BCDE19、ABD 20、ABCDE 21、ABCD 22、ABCDE 23、ABCDE 24、ABCD25、ABCDEF 26、ABCD 27、ABCDE 28、ABCD 29、ABCD 30、ABCDEF四、 判断题1、,2、×,3、×,4、×,5、,6、,7、×

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

7、59、×,60、×五、 简答题 1、(刘P381)答:时间数列分析对税收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常用的分析工具之一。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一准确描述经济现象的发展状态和结果;二研究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三探寻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性;四利用时间数列所表现出来的趋势,对经济现象进行预测,是税收预测的有效工具;五利用时间数列进行不同总体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总体的差异状况和本质区别。 2、(刘P381382)答:税收收入时间数列反映的税收收入在一个时期(时间段)内发展变化的累计总量,而纳税户数时间数列则反映纳税户数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的数列。它们两者的区别表现在:(1)税收收入

8、具有可加性,加总后的指标值代表扩展后的新的时期的指标值;而各个纳税户数不能相加,相加结果无实际经济意义。(2)税收收入指标值的大小与指标所属期长短有直接联系,时期越长,指标值越大;而纳税户数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无直接联系。(3)税收收入指标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间断地登记取得的;而纳税户数指标值通常由一次性登记取得。3、(大纲P2021)答:对比与比较分析法,是税收分析中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种基本方法,是利用各种税收数量指标与其他相关联的经济指标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各种税收指标内部的数量对比关系、不同地区、不同单位同一数量指标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等,用一个抽象化的比值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9、以揭示和反映它们之间的相对水平,发展过程及其差异程度。利用此方法时,应注意其适用条件和基本规则:(1)严格保持相互联系的两个对比指标的可比性。(2)正确选择作为税收分析的相对指标和对比基数。(3)要在科学分组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指标。(4)在对税收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时,要把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总量指标和个量指标等结合起来运用。4、(刘P383)答:编制时间数列的目的是为了对某一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性进行动态分析。因此,形成数列的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1)时期长短应保持一致。(2)总体范围应一致。(3)指标的经济含义应一致。(4)计算方法、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保持一

10、致。5、(刘P394395)答:发展速度表明经济现象报告期水平已增加到基期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增长速度是表明经济现象报告期较基期增长了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关系密切,具体有: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或100%)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1(或100%)如果发展速度大于1,则增长速度为正值,表示某经济现象增长的程度和发展方向是上升的;如果发展速度小于1,则增长速度为负值,表示某经济现象下降或降低的程度和发展方向是下降的,此时,增长速度实为降低速度。6、(刘P395)答:增长1%的绝对值指增长量除以用百分数表示的增长速度而得到的绝对量,它表明某经济现象或某项指标每增长1%所代表的绝对量。也可

11、由基期水平除以100得到。该指标表明,经济现象超过了低基数高增长的初级阶段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增长幅度趋平。即基数越大,增长1%所代表的绝对额就越大,提高增长率就越难。从长期看,增长1%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反过来说,随着基数的抬高,等额增长,将得到越来越低的增长率。7、(大纲P11)答:结构分析技术是对税收结构的组成及其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提供其表层和内部构造、保存状态、构成指标的信息。税收结构是指税收收入总量中各项税收占比重的结构关系。税收结构是税收政策、经济结构和征管倾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税收结构可以间接地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税源结构,可以了解和掌握一个国家税制设计倾向和税收政

12、策执行情况。同时了解和掌握税收结果的变化趋势,对税收政策的调整以及税收收入形势的预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刘P367)答:平均指标是在同质总体内,将单位数量差异抽象化,用以反映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一般水平的指标。其具体作用为:(1)平均指标可用于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上的表现,以反映经济现象的规模和水平。(2)平均指标可用于对比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表现,以反映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趋势或规律性。(3)平均指标可用于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4)平均指标可用于推断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9、(刘P375)答:平均指标分析法的应用,应遵循的原则是:(1)经济现象的同质性是运用平均指标的前提。同质性就是

13、经济现象的各个单位在被平均的标志上具有一致性或称同类性。如果单位的基本特征具有异质性,则平均的结果会歪曲经济现象的整体特征。(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为了分析问题的准确性有必要按照反映重要差别的标志,对总体进行再分组,计算组平均数以补充说明总平均数。(3)用分配数列补充说明平均数。(4)平均指标与总体单位的特殊特征相结合。10、(刘P377)答: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反映变量的离散趋势。其具体作用是:(1)准确地反映总体各标志值的差异性。(2)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代表性的尺度,即标志变异值越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反之,则反。(3)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经济活

14、动过程均衡性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微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节奏和均衡性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平稳性或波动程度。11、(刘P356357)答:该地区税收收入一年内增加13886万元,增长32%。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各税种的构成情况来看,它们的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增值税的增加,占税收收入增量的55。5%,增收额7706万元,影响税收收入增长17。6%;紧随其后的是营业税的影响,营业税增收2835万元,占税收收入增量的20。4%,影响税收收入增长6。5%;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增收1848万元,占税收收入增量的13。3%,影响税收收入增长4。2%。12、(大纲P21)答:分组分析

15、法就是利用统计分组的方法进行的分析法。而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税收分析研究的任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划分出性质不同的部分或组。使同组内的各单位在分组标志上的性质相同,而不同组之间的性质相异,进而进行分析。进行分组分析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1)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区别,反映各类型的内在联系。(2)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适应历史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3、(刘P1)答:税收分析是以客观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分析对象的认识活动。进行税收分析,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1)坚持从经济到税收的原则。(2)实事求是的原则。(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

16、合的原则。(4)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则14、(刘P6)答:税收分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以理论为基础。(2)以税收数据为基本数据。(3)应用专业分析方法。(4)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5)具有精确性。15、(刘P14)答:从税收分析几个主要组成部分的特点出发,可将税收分析分为税收计划分析、税收会计分析、税收统计分析和税收宏观分析四大类。税收计划分析以税收收入进度为主,及时地反映组织收入的情况和问题,监督收入进度,促进税收收入任务的完成;税收会计分析从税收资金运动的角度出发,全面地分析税收资金运动的特征,从资金运动中寻找规律性和问题,监督税款及时足额入库,保证国家税收的安全完整;税收统计分析从历

17、史数据出发分析税收的增长特征、税收与经济的数量关系等重大课题,为人们进一步深化对税收的认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税收宏观分析则是从经济和税收问题的宏观方面出发,研究税收自身的特征、税收与经济在理论上的关系和这种关系在实际上的表现、税收收入能力估算、税收收入预测等宏观方面,对税收作全面的把握。16、(刘P1516)答:税收计划分析主要集中在税收收入计划的制定、税收收入进度时序分析、税收收入计划完成程度分析、税收收入预测、税收收入与经济的适应性分析以及为调整计划进行决策咨询等方面。(1)分析经济税源情况(2)进行税收收入预测(3)分析税收计划的科学性、准确性(4)分析税源的分布情况,提出实施积极调度

18、的方案(5)分析税收收入进度的合理性(6)全面分析年度税收收入完成情况。17、(刘P17)答:税收计划分析具有其他分析不可替代的作用与重要意义。(1)反映税收计划完成进度和执行结果(2)反映本期税收的主要特点(3)反映经济税源变化情况(4)反映税收政策的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18、(刘P18)答:(1)时效性。(2)数字先导(3)规范性(4)前瞻性19、(刘P20)答:税收会计分析是会计核算管理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会计管理的最高阶段。其具体的内容主要有:(1)应征税金分析(2)欠缴税金分析(3)减免税金分析(4)在途税金分析(5)提退税金分析(6)入库税金分析20、(刘P28)答:税收会计分

19、析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与税收会计本身的特点相联系,有三个主要特征:(1)逻辑严密(2)专业性强(3)集中分析税收资金运动特征(4)重视微观分析21、(刘P28)答:(1)从宏观上认识税收的特点(2)从宏观上认识税收与经济税政、税制、征管的关系(3)从宏观上认识税收对经济的调控功能(4)从宏观上把握税收全貌(5)宏观分析是其他类型税收分析的基础。22、(刘P29)答:(1)分析范围的全面性(2)分析内容的系统性(3)分析对象的复杂性(4)分析方法的综合性23、(刘P30)答:(1)宏观分析指在国民经济的大视角上分析经济问题,分析税收问题,分析税收与经济问题。对应的是地区;微观分析指从企业的角度分

20、析企业经营行为,企业纳税行为以及企业经营与企业纳税的关系问题。对应的是企业。(2)宏观分析相对应的指标主要有GDP、消费、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微观分析对应的指标主要有销售收入、成本、税金、利润等24、(刘P413415)答:税收分析报告是从税收经济的整体出发,以一定的经济和税收理论为基础,以准确的税收核算数据为依据,以一定的税收工作实践为出发点,运用特有的分析方法,研究反映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变动引起税源的变动,税收经济的基本特征,税收征收管理能力判断以及征管能力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等税收现象的内在联系,以及税收与相关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的一种文体。税收分析报告具有自己的特

21、点:(1)综合性(2)税收分析报告是有关税收问题的报告,具有专业性(3)税收分析报告强调的是分析,具有深入性(4)税收分析报告强调量的界限,具有数量性。25、(大纲P47)答:税收分析报告的写作,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一是言之有物,不尚空谈;二是实事求是,反映真理;三是有的放矢,看准对象;四是分析综合,内容真切;五是认真负责,反复修改。26、(刘P430)答:一篇税收分析报告,从整体结构来说,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是标题,二是导语,三是主体,四是结尾。27、(大纲P47)答:税收分析报告的表达方式要以说明为主。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表达方式:(1)背景说明(2)情况说明(3)原因说明(4)建议说明(

22、5)记叙议论28、(绿P138139)答:这三部分中的前一个部分与后两部分之间是递进关系,后两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递进结构又称纵式结构,它的特点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或逻辑关系,把文章的主体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之间形成发展或递进的关系。这种安排可以使文章的论述层层深入,便于文章的展开。并列结构又称横式结构,它是按照所要研究事物的情况,把报告的主体分成并列的几部分展开。29、(大纲P48)答:税收分析报告的表达是用书面语言进行的,在语言使用上,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规范(2)准确(3)简明(4)通俗30、(大纲P4849)答:数字也是语言。统计数字与抽象的数字不同,它是事物数量特征的表现,

23、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税收分析报告中的数字,除了要求准确外,还要讲究使用技巧:(1)数字表述得当(2)绝对数和相对数的应用要灵活、恰当(3)数字要适当加工(4)数字使用要规范(5)数字不应文字化。六、 计算题1、(刘P352)本季度实际完成税收计划%=(115000/508000)×100%=22。6%本季度税收计划完成情况没有达到时间进度要求。2、(刘P353)国有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比重%=(87800/115350)×100%=76%集体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总额比重%=(21200/115350)×100%=18%个体经济税收占全部税收总

24、额比重%=(6350/115350)×100%=6%国有经济与集体经济之比87800/21200=4.14:1.00国有经济与个体经济之比=87800/6350=13.82:1.00集体经济与个体经济之比=21200/6350=3.34:1.003、(刘P366)按平均纯益率分组%企业数计税所得税额税负%1.0以下171114589465131.881.01.51519617741978632.031.52.02211503301755034.872.02.560461554535799937.312.53.03623925613636739.293.0以上2214143279619

25、6843.254、(刘P356)税种入库税额各因素增长额各因素增长率%影响税收收入%在总增量中的比重%1998年1997年增值税2889121185770636.417.655.5消费税6886600388614.82.06.4营业税120139178283530.96.520.4其它各税3525317235311.10.82.5外企所53893541184852.24.213.3企业所得税95769626137.50.61.9合计576614337751388631.731.7100.0影响税收收入%=各因素增长额/1997年税收收入在总增量中的比重%=各税种因素增长额/税收收入增长总额5、

26、(刘P369) 年征收企业数乘积150101500160203200170305100180509000190407600200306000合计18032400 每户企业年税收缴纳数=32400/180=180万元6、 7、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税收收入46205425622377938657逐期增长量8057981570864GDP4675958478678857446379396逐期增长量11719940765784933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量=(805+798+1570+864)/4=1009.25亿元GDP平均增长量=(11719+9407+6578+4933)/4=

27、8159.25亿元8、税收收入定基增长速度=(8657/4620)×100100%=87.38% 税收收入平均增长速度=1.8738开4次方1=16.99% GDP定基增长速度=(79396/46759) ×100100%=69.80%GDP平均增长速度=1.6980开4次方1=14.15% 9、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宏观税负%9.889.289.1710.4710.90边际税负%6.878.4823.8717.51税收增长率17.4214.7125.2911.09GDP增长率25.0616.099.696.62弹性系数0.69510.91422.60

28、991.675210、税收收入平均发展水平=(4620+5425+6223+7793+8657)/5=6543.6亿元 GDP平均发展水平=(46759+58478+67885+74463+79396)/5=65396.2亿元11、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税收收入46205425622377938657每增长1%的绝对值46.2054.2562.2377.93GDP4675958478678857446379396每增长1%的绝对值467.59584.78678.85744.6312、销项税额增长%进项税额增长%抵扣税额增长%199546435323073861305665

29、81996523080512.65350413414348656814.061997575566210.03385617810.05384052010.15199865697931465449840617.1319996491257-1.204237977-5.794226123-6.052000787934321.38541829427.85541624128.16总增长69.6876.2777.19平均增长11.151212.1213、年纳税额纳税户总收入额离差离差平方离差平方和550240132000-2486150414760360650480312000-1

30、4821904105139207501050787500-4823042419200850600510000522704162240095027025650015223104623808010502102205002526350413335840115012018300035212390414868480125030375004522043046129120合计3000239400069887400平均每户缴纳税收=2394000/3000=798(元)=152.63(元) 14、(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 a=年份税收收入(Y)GDP(X)X2XY19944620467592134

31、4400216026580199554255847829430625317243150199662236788538725729422448355199777937446360730849580290159199886577939674943649687331172合计327183269782251752522223339416b=(5×2223339416326978×32718)/(5×225175252326978×326978) =(1111669708010698066204)/(1125876260106914612484) =9581369

32、124/105788736224=0.0906a=(327180.0906×326978)/5=(3271829624)/5=3094/5=618.8Y=618.8+0.906X由此可知:GDP每增加1亿元,税收收入增加0。0906亿元(2)GDP为8000亿元时,税收收入=618.8+0.0906×80000 =7866.8(亿元) (3)税收收入达到9000亿元,GDP应为: 9000=618.8+0.0906X 0.0906X=9000618.8=8381.2 X=92508(亿元)15、(1)完成税收收入计划的%=1.08/1.10×100%=98.18%

33、 (2)计算平均数时,不能直接把各相对数相加平均,而应该分别求出相对指标的分子和分母总和,然后相比即得相对指标的平均数。本题应分别求出30个分局季度的计划和实际税收收入,然后实际除以计划数即可。七、案例分析1、企业单位数销售收入(亿元)职工人数(万人)销售税金(万元)年底欠税(万元)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绝对额比重%总计51163100.01037100.0320100.0925142100.019052100.0国有45018.857255.223172.067354272.84800697.7集体1613531.529728.78426.115572216.857

34、7611.3个体3052759.716716.151.69587810.42580.5从企业数量来看,个体企业最多,集体企业次之,国有企业占比重最低。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尽管个体经济户数占绝对优势,但无论是销售收入、职工规模还是销售税金仍远远低于国有经济。如销售收入指标,国有经济的销售收入额占全部销售收入额的83。9%,而个体经济仅占总额的15.1%,低于国有经济67.2个百分点;从就业规模看,国有经济平均每单位容纳就业人员为513.88(人)/企业单位(户),集体企业为51.64(人)/企业单位(户),个体经济仅有1.67(人)/企业单位(户),反映了个体经济零星分散的

35、特点;从销售税金看,国有经济销售税金达829,264万元,占全部销售税金的89.6%,充分反映了目前该地区税收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仍然是公有制经济,但个体经济税收再也不是一支可有可无的补充力量而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渠道。 从目前企业实际税负来看,国有经济高于个体,个体经济高于集体。经计算,该地区税收平均负担率为8.92%。其中:国有经济11.77%,集体经济5.24%,个体经济7.93%,这也从税收角度反映出为什么有的个体企业谋取集体企业的招牌,关键原因就是集体企业税收负担偏轻。从欠税来看,该地区目前欠税情况相当严重,其中,欠税主体在国有企业,占全部欠税总额的87.7%。2、按平均纯益率分组%企

36、业数计税所得税额税负%1.0以下171114589465131.881.01.51519617741978632.031.52.02211503301755034.872.02.560461554535799937.312.53.03623925613636739.293.0以上22141432796196843.25 根据上表资料分析,企业的税收负担率与其平均纯益率的高低呈同向变化,当企业的平均纯益率提高时,税收实际负担率随之上升,反之。则下降。但企业的平均纯益率与企业的税收负担率上升(或下降)的速率是不相等的。当企业的平均纯益率由1%提高到1%1.5%时,税收负担率仅上升0.15%;当企业

37、纯益率上升到1.5%2.0%时,税收负担率上升了2.84个百分点;在纯益率达到3%以上时,税收负担率达43.25%,比 益率在1%以下时税收负担率上升了11.37个百分点。反之,当纯益率由3%以上下降到1%以下时,即纯益率降低2个百分点,平均税负则下降11.37个百分点。这充分反映了税收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即在经济繁荣期税负上升,抑制经济膨胀程度;而在经济萧条期税负下降,缓解经济下降程度。3、税种入库税额各因素增长额各因素增长率%影响税收收入%在总增量中的比重%1998年1997年增值税2889121185770636.417.655.5消费税6886600388614.82.06.4营业税

38、120139178283530.96.520.4其它各税3525317235311.10.82.5外企所53893541184852.24.213.3企业所得税95769626137.50.61.9合计576614337751388631.731.7100.0该地区税收收入一年内增加13886万元,增长32%。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单从各税种的构成情况来看,它们的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增值税的增加,占税收收入增量的55.5%,增收额7706万元,影响税收收入增长17.6%;紧随其后的是营业税的影响,营业税增收2835万元,占税收收入增量的20.4%,影响税收收入增长

39、6.5%;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增收1848万元,占税收收入增量的13.3%,影响税收收入增长4.2%。4、销项税额增长%进项税额增长%抵扣税额增长%19954643532307386130566581996523080512.65350413414348656814.061997575566210.03385617810.05384052010.15199865697931465449840617.1319996491257-1.204237977-5.794226123-6.052000787934321.38541829427.85541624128.16总增长69

40、.6876.2777.19平均增长11.151212.1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九五”期间调查企业的进项税额的增长几乎各年均大于销项税额的增长。这种变化的结果,使进项税额占销项税额的比例由1995年的66.2%到2000年变为68.77%,上升了2.57个百分点。这样就使得应抵进项税额呈逐年增长幅度态势。此外,企业实际抵扣进项税额的增长速度与应抵进项税额的增长速度基本相符,并且大于企业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实际抵扣税额大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的抵扣对实际税收的侵蚀,使得企业税收的增长落后于企业经济的增长。5、年份税收收入比上年增加额增长率%每增长1%的绝对额199451271995603891117

41、.7751.271996691087214.4460.3819978234132419.1669.1019989293105912.8682.34199910683139014.9692.93200012582189917.78106.83200115301272021.62125.82200217636233515.26153.01200320017238113.50176.36 绝对额分析: 我国税收收入总量从1994年税制改革的5126亿元逐年大幅增加,到1999年跃上万亿元大关,达到10683亿元,2000年和2001年又连续上了两个台阶,2001年超过15000亿元,达到15301亿

42、元,比1994年增加10175亿元,约为1994年的3倍;2003年达到20017亿元。税收收入的增加,大大增强了政府财力,为政府进行经济宏观调控提供了资金保证。增加额分析:税收收入增加额也保持了较大的增加幅度,1995年比1994年增加911亿元,1996年比1995年增加872亿元,1997年税收收入增加额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324亿元;此后一直到2000年又是连续3年的超过1000亿元的大幅度增加,分别比上年增加1059亿元、1390亿元和1899亿元;2001年税收收入增加额又进一步超过2500亿元,达到2720亿元,2003年比上年增加2381亿元。增长率分析:税收收入增长率

43、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1995年至199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7.77%、14.44%、19.16%,1998年增速虽然有年回落,仍然达到12.86%;1999年和2000年又开始回升,分别比上年增长14.96%和17.78%;2001年更是达到21.62%的高速度,2002年比上年增长15.26%,2003年比上年增长13.50%。每增长1%的绝对额分析:我国税收收入形势喜人,但未来增收的压力也在逐年增大,由于税收收入基数的逐步提高,税收收入要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每年的增加额必须保持在2000亿元以上,增速才能达到两位数以上。从计算结果可以反映出,税收收入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的绝对额在逐年加大

44、,1995年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需要51.27亿元税收,到2002年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则需要153.01亿元。1995年税收收入增长率为17.77%,税收收入增加额为911亿元,而2003年要保持1995年同样的增长率,则需要3133.92亿元税收收入,是1995年的3.44倍。随着基数的增加,越往后保持税收收入高增长率的难度越大。6、年份国内增值税(GDP)税收收入绝对额增加额增长率%宏观税负%边际税负%税收弹性19944675910.961995584781171925.0610.337.780.71199667885940716.0910.189.270.9019977446365789.69

45、11.0620.131.9819987834538825.2111.8627.272.4719998206837234.7513.0237.243.1520008946875009.0214.0625.751.9820019731578478.7715.7241.902.98200210517278578.0716.7729.721.8920031172521208011.2917.0719.711.17我国宏观税负从1994年的10.96%连续3年逐年小幅降低,到1996年降至最低点10.18%,此后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大幅减慢,从1997年的11.06%开始逐年上升,到2003年已经上升到1

46、7.07%。宏观税负的上升,表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提高,增加了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所占的份额,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1995年我国的边际税负为7.78%,低于同期的宏观税负,1996年虽然有所回升达到9.27%,但仍然低于同期的宏观税负。1997年、1998年边际税负分别为20.13%和27.27%,是同期税负的两倍多。1999年达到37.75%,大大高于同期宏观税负。2000年边际税负回落到25.75%,2001年又创出新高点,达到41.90%,也就是说新增GDP中的41.90%来自于税收收入。2003年边际税负为19.71%。从整体上看,除1995和1996年外,边际税负一

47、般高于同期宏观税负,这就是宏观税负提高的原因。1995和1996年两年,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高于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税收弹性低于1,1995年仅为0.71,1996年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小于1,为0.9。这种税收弹性小于1的状况在以后的时间里大大改善,由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而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的加快,1997年我国税收弹性达到1.98,是正常值1的近两倍,1998年和1999年又分别高达2.47和3.15,2000年,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回升,税收弹性有所下降,为1.98,但2001年又回升到2.98,2002年为1.89,2003年为1.17。税收弹性高于1的情况表明,税收收入正在超经济增长。7、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东部平均数3714400642974811530258956835标准差2247243826092949326036434118离散系数0.610.610.610.610.610.620.60中部平均数2404254126512918318634873942标准差102310891150129714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