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分析_第1页
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分析_第2页
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分析_第3页
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分析_第4页
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分析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主要有燃烧性、毒害性、窒息性、腐蚀性、爆炸 性以及可能发生氧化、分解、聚合等产生的危险特性。由于工业气体 用气瓶属于移动式压力容器,流动范围广,使用条件复杂,无专人监 督其日常使用,因此工业气体的危险特性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危害性 会很大,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熟悉掌握工业气体的各种危险特性,对 于预防事故和减少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工业气体的危 险特性进行概述。一、燃烧性 可燃气体的燃烧往往同时伴有发光、发热的激烈反应,对周围环境的 破坏很大,危险性十分明显。根据燃烧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 物,助燃物和点火源。而对易燃气体而言,一旦泄露,与空气

2、接触, 就已存在两个条件,如若存在点火源,则燃烧就无法避免。由 此可知,要消除易燃气体的燃烧危险性,就必须严防易燃气体泄露到 空气中,同时阻止点火源引入其中 ;或在易燃气体容易泄露的场所,严 格控制点火源的出现。能导致易燃气体燃烧的点火源种类很多,主要 有:撞击、摩擦、绝热压缩、冲击波、明火、加热、高温、热辐射、 电火花、电弧、静电、雷击、紫外线、红外线、放射线辐射、化学反 应热、催化作用等,必须处处注意、时刻防备。在国家标准 GB16163-1996 中,列入可燃气体的工业纯气品种多达四十余种,其中,以可燃性液 化气体居多。液化气体的特点是沸点低,极易气化,泄压时闪蒸且扩 散,与空气混合形成

3、易燃、易爆气体,火灾危险性极大。易燃气体酿 成火灾的严重后果不堪设想:人员受到直接辐射热或沾附可燃性液化 气体,就会烧伤或死亡,其他可燃物会受到大量辐射热,形成大面积 火灾,而且灭火以后极有可能会发生二次燃爆危险。此外,易燃气体 会发生空间燃爆。二、毒害性工业气体的毒害性通过吸入途径侵入人体,与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 理化学作用,从而造成对人体器官的损害,并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 能,引起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病理损害,甚至危 及生命。瓶装气体中有一部分属于有毒气体。有毒气体的毒性影响, 与有毒气体的本身性质、侵入人体的途径及侵入数量、暴露接触时间 长短、作业人员防护设施用品及身体素

4、质等各种因素有关。有毒气体 易散发于作业场所的空气中,对作业人员的影响最大。有毒气体的气 瓶在充装、储运、使用过程中,其主要危害是由于有毒气体泄露造成 人体慢性中毒或由于气瓶 (包括瓶阀 )破损导致有毒气体外溢所引起的 人体急性中毒。国家对有毒物质在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最高容许浓度有 明确规定,可参见国家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2-2002。) 但这一规定只能作为慢性吸入中毒的卫生标准,不能用 作预防急性中毒的衡量尺度。要避免工业气体的中毒伤害,必须严格 防止有毒气体的泄露散发,同时加强对气瓶在充装前的检查。三、窒息性在工业气体生产、储存、使用过程中,因不燃 (惰性)气体存在 (

5、缺氧)而 造成窒息危害的现象经常出现。由于大多数不燃气体无色无味,难于 发觉,且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分解,窒息危害性很大。压力容器泄漏, 大量窒息性气体扩散未及时,造成局部区域氧气含量下降 ;密闭容器经 窒息性气体置换及吹扫后,未放入空气,作业人员立即进入其内部进 行检修作业 ;在狭小空间或有限场所,进行长时间窒息性气体保护焊接 作业;低温容器局部保温失效,大量低温液体气化升压自动泄放或低温 液化气体外泄等诸种情况,均会发生窒息危害。要预防工业气体窒息 危害,必须严密防止容器破损而大量气体泄露 ;一旦容器破损气体泄露, 必须加强局部强制排风和整体通风 ;加强作业场所氧含量检测,有专人 监护作业。按

6、国家标准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 (GB8958-1988) 采取 安全防护措施,配备安全防护用品。四、腐蚀性 纯品工业气体大多属于非腐蚀性介质,但由于工业气体不纯,就会产 生腐蚀性介质。在工业气体中,水份对介质印响很大,极易产生具有 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因此,在工业气体充装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 以消除腐蚀影响 ( 但含水氨会减缓对钢瓶的腐蚀,则是例外 )。对含水 产生腐蚀性的工业气体,必须选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气瓶 ;或气瓶设计时 适当加大腐蚀裕度 (但对应力腐蚀无效 ),瓶阀等附件亦应采用相应的耐 腐材料 ;严格控制气体中的含水量 ;气瓶定检后应彻底干燥除水, 消除隐 五、爆炸性爆炸是指一个物系从

7、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 的形式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爆炸有物理性爆炸和化学性爆炸两种。 物理性爆炸是物质因状态和压力发生突变等物理变化而形成的,前述 压缩气体及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就属于物理性爆炸。物理性爆炸 前后的物质化学成分及性质均无变化。化学性爆炸是指由于物质发生 极其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高温、高压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而引起的 爆炸。化学性爆炸以后的物质性质和成分均发生变化。在工业气体生 产中,可燃气体混合物爆炸、分解爆炸就属于化学爆炸。鉴于工业气 体的爆炸危险性极大,在工业气体生产过程中就必须加强防爆技术措 施。工业气体的爆炸危险特性主要指化学性爆炸,即由于气体发生极

8、迅速 的化学反应而产生高温、 高压所引起的爆炸。 对于化学性质非常活泼 (主 要指容易氧化、分解或聚合 )的工业气体,需要特别予以注意。对于氧 气瓶禁油,就是最常见的预防工业气体爆炸的一项技术措施。但工业 气体的氧化特性,不应仅仅理解为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化合,应从更广 义的氧化性去认识。对于氯气,同样具有氧化性,它可氧化活泼金属 和氢气,生成氯化物,同时发热燃烧。含过氧基的氧化剂比氧气的氧 化性更强(如环氧乙烷 ),遇胺、醇等多种有机物会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 在工业气体中, 分解爆炸的可能性比氧化爆炸小得多。 发生分解反应, 需要高温条件。没有高温,工业气体就不会分解。但不可忽视由于局部过热使少

9、量气体产生分解的现象。分解反应速度很快,一旦出现分解反应,便会放出大量热量而使温度急剧升高,加快分解速度,直至 发生强烈的爆炸。对于容易发生聚合或有聚合倾向的工业气体,必须绝对避免与过氧化 物接触,因为氧和过氧化物都是良好的引聚剂。聚合是一种放热反应 过程,气体聚合时放热会使气体压力异常升高,造成极大的危险。聚 合反应的气体质量越大,反应越猛烈,危险性就越大。为加深对氧化、分解和聚合反应的爆炸危险特性的理解,现以乙炔为 例作着重介绍。1. 氧化反应乙炔对于氧化剂的反应很灵敏。如将乙炔通入高锰酸钾溶液,溶液的紫色很快就会消失,同时产生褐色的沉淀物。这个反应常被用作乙炔 的定性分析。常见的乙炔氧化

10、反应是乙炔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燃烧时的氧一乙炔火焰温度可达3200C以上。乙炔的燃烧热虽然比乙烷、乙烯等略低,但在完全燃烧时的耗氧量却最少,产生物中水含量相对较低,水蒸发所需热量损耗较少,因此乙炔燃烧时能够得到更高的温度,这就是乙炔广泛应用于气割、气焊的原因所在。到目前为此,尚未有更理想的 物质替代乙炔,获得高温热源用于气割、气焊。乙炔和空气混合,形成具有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氧化爆炸的条件基 本上取决于乙炔在空气中的含量 ( 即乙炔气浓度 )。在混合气体中,当 可燃气体浓度低于某一最低浓度或高于某一最高浓度时,火焰便不能 蔓延,燃烧或爆炸也就不能进行。在点火源作用下,可燃气体恰足以 使火焰蔓

11、延的最低浓度称为可燃气体的爆炸下限 (也称燃烧下限 )。同理, 恰足以使火焰蔓延的最高浓度称为可燃气体的爆炸上限 ( 也称燃烧上 限)。上限和下限统称为爆炸极限或燃烧极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可燃 气体浓度称为爆炸范围。从乙炔空气混合气体的氧化爆炸情况,可以 得知发生氧化爆炸大都在爆炸下限或略高于爆炸下限。因此,对爆炸 下限的技术控制更为重要。在容器 (包括气瓶 )或管路中, 乙炔浓度在爆 炸上限以上,若空气能引入 (如回火状况)时,则随时有燃烧、爆炸危险。 因此,对浓度在上限以上的可燃气体混合物, 通常仍是危险的。 另外, 如果乙炔空气混合物中的氧含量增加,贝y爆炸极限相应扩大。乙炔的 爆炸波传播速度最快可达3000米/秒,爆炸压力最高可达58.8MPa(即 600at)。2. 分解反应 乙炔分解时是放热的, 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 即使没有氧的参与, 也会导致爆炸。这就是乙炔的分解爆炸,其产物为碳黑和氢。常压乙 炔不会分解,加压乙炔贝极易分解。压力越高,越会发生分解爆炸, 且分解温度随压力的升高而迅速下降。因此,压力对乙炔的分解具有 主导作用。常压乙炔在635 C下会发生分解,但不会导致爆炸。若把乙 炔压力提高到0.15MPa,则分解温度下降至580Co乙炔分解的最小激 发能量与初始温度、压力有关。如果激发能量很大,贝引发乙炔分解爆炸的初始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