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学下期永州四中高二生物周考卷解析_第1页
2017学下期永州四中高二生物周考卷解析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1页,总 8页 2017学下期永州四中高二生物周考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马是一个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 B. C. D. 2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A. 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 若调查鱼的种群密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调查结果会偏高 C. 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 J”型增长曲线达到 K 值所用时间较

2、短 D. 自然状态下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3 某研究小组逐年对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存有量 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 C,结果如下图曲线。下列有 关分析错误的是 A. 两树种处于竞争关系的年份段是 0? b B. 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 b? c C. a 年的优势树种是马尾松, d 年的优势树种是山毛榉 D. 0? e 年中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能发生了改变 4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 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

3、,能获得更 多阳光 C. 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 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D.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5.下图所示为某河流中食物网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食物网中有 3 条食物链 B. 鳜鱼属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C. 该食物网中鳜鱼与草鱼为捕食关系 D. 该河流中引入外来物种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 6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 为 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 48%n,则n,羊粪便中的能量 试卷第 2页,总 8页 A. 羊同化的能量为 64% n B. 贮存在羊体内的

4、能量为 52% n C. 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 16%n D. 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 64%n 7 .下列关于研究种群数量调查及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可用样方法调查某片草原中跳蝻的密度 B. 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区松鼠的种群数量 C. 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对酵母菌计数时,先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再盖盖玻片 8.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种群呈现“ J ”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B. 呈现“ 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C. 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

5、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 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D. 种群增长的“ J ”型曲线有 K 值,只是 K 值较大,图中没有表示出来 9 如图分别表示某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曲线,与此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是 A. 甲图中 C 点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 F 点,AC 段是“ J”型增长 B. 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 G 点时,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C. 渔业捕捞时,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C 点 D. 种群呈“ J”型增长时,其增长速率不能用图乙表示 10 .下列对不同生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共生关系 B. 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

6、布是由种间竞争决定的 C. 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一定稳定 D.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11.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B. 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可用样方法,需对各个样方取平均值 C.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中鼠妇时,应用记名计算法统计其丰富度 D. 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12 .某地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裸岩, 先后经历地衣苔藓阶段T草本阶段T灌木阶段T森林 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演替为次生演替 B. 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7、 C. 演替过程中,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 D. 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群落结构逐渐复杂 13 .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 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试卷第 3页,总 8页 (T) A. 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 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 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 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14 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 (黄-绿比率)与群落的 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8、. 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黄-绿比率有升高趋势 B. 在水稻的收获季节,群落 P/R 值可能在 a 点 C. 幼年植物的黄-绿比率一定在 b 点 D. 人工林的年平均黄-绿比率过高时,应进行适当采伐 15 为了拯救野生朱鹮, 我国各级政府和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使野生朱鹮的种群数 量不断增长.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网如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食物网中有 6 条食物链 B. 鱼类和贝类之间存在着竞争和捕食的关系 C. 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量等于鱼类和贝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 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16 如图为福建省某地稻田生态系统碳元

9、素转移示意图, 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传 44) 12 3 4 5 6 7 (-*比率) 试卷第 4页,总 8页 A. 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 a 增加 B. 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量关系为 a=b+c+e C. 丙中的生物可组成多条食物链 D. 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样方法 17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 3 种生物的二氧化碳消耗量(相对量)的曲线图,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A. a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 b、c 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a、b、c 都有可能是细菌 D. b 曲线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任何一种生产者 18 .下列说法有几项正确的有

10、几顶( )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和散失过程 (2)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照射在生产者上的太阳能 (3) 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 (4) 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 (5)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 10%也不会大于 20% (6) 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7) 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 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全部流向人类 A. 二 B.三 C.四 D.五 19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a、b、c 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

11、的能量, d、e、f 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g、h、i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 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I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B.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m 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mX c/a D. 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类型是初生演替 20.如图表示一种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种群数量的年度和季度变化,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 是() A935-m6 1936-1937 1937= 193H 试卷第 5

12、页,总 8页 A.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蓟马的种群密度 B. 图中 19361937 年的环境容纳量最小 C. 在 19371938 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D. 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21 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 A 代表人体下丘脑,a 为一次饮入大量水,则 b、c 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和尿量 增加 B. 若 A 代表洋葱表皮,a 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则 b、c 可分别代表液泡体积和吸水 能力增大 C. 若 A 代表棉铃虫种群,a 为诱捕雄虫,则 b、c 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 升高 D. 若 A 代表小鼠机体,a 为胸腺

13、发育不良,则 b、c 可分别代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 力下降。 22 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M 只,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为 1.7%保持不变,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该种群第二年的死亡率可能大于第一年 B. 该种群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 1.7 2N)只 C. 该种群第二年的增长速率为 0.017N。只/年 D该种群的数量增长为“ J ”型增长 23 研究人员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甲、 乙两岛上对社鼠 进行种群数量调查, 得到如图所示结果。 已知乙岛上另一种鼠类一一青毛硕鼠的数量要 明显多于甲岛。且 6 到 8 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分析

14、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存在共生关系 B. 从 3 月到 11 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保持不变 Q - 1 - 1 - U - 1 - 1 - X. 1 - 1_ik 菲月4月,月&月7月明9月W月II月 种辟敌量 试卷第 6页,总 8页 C. 两岛 6 月到 7 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试卷第 7页,总 8页 D. 黄鼠狼和捕食是导致 6 月之后乙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唯一因素 24 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B. 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5 个 C. 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D. 营养级是生态系统

15、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 25 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生物关系(a ad d 示能量数值),下列各项叙述错误 的是 2 2 第二营三营 * * A. 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a a B. 图中 d d 包含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 C. 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b/a b/a x 100%100% D. 某有毒物质污染湖泊,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 二、非选题 26 南方某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 阔叶林逐渐得以恢复。请回答以下问题: (1) _ 该地区某阔叶树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_ (填序号)。 出生率垂直分层现象年

16、龄组成空间特征复杂的种间关系 丰富度 (2) _ 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类型为 _ ,其速度相 对于裸岩上进行的演替要快一些, 速度较快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种子或者繁殖体可能保留 外,还可能是原有的 _ 条件得到了基本保留。 (3) 太阳能输入该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后, 是以 _ 能的形式在生物群落 中流动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 _ 。 27 图 1 是某农场三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曲线图(甲是生产者) ,图 2 是该农场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f种群数量 时间 图I 图2 (1) _ 图 1 中对应图 2 第二营养级的是 ,图2 中各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共

17、同组成 _ 。 (2) _ 图 2 中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能量在第二营养 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_ (用字母表示)。 (3) _ 若该农场发生火灾,则火灾后该农场发生的演替类型为 _ 演替。 亠第三哲养级 福料 试卷第 8页,总 8页 28 水葫芦的繁殖速度极快,其在中国南部水域广为生长,成为外来物种侵害的典型代 表之一。如图为科学家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开展的轻度、中度、重度水葫芦入侵区群 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试卷第 9页,总 8页 1不同群落物种數的动态变化 (1) 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属于群落的 _ 。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18、_ ,其随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少。重度入侵区植物 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 _ 。 (2) 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 量减少,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在重度入侵区,水葫芦每 4 天增加 50%且呈“ J” 型增长,若初始数量为 30 棵,则 60 天后,种群数量 N= _ 棵(只写表达式, 不计算)。 (3) 若该水生生态系统由于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水干涸,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 _ 演替,上 述实例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 _ 29 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 请分析回答: (1) 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

19、群密度 ,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 _ 。若 选取面积为 10m2的样方 5 个,种群密度分别是 n i, n 2, n 3, n 4, n 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 2 约为 _ 株/m。 (2) 如图 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 ,绘制出 的入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 0-20 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_ 年。 (3) 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 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回答 A B 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 _ 。 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 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 若在 t 2时种

20、群数量为 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 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 水平,因为在此水平 ni ,如图 2 表示某种鱼迁入 一年前种井 5 10 15 20 2S 30 时啣年 试卷第 10页,总 8页 30 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系图, 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与鼠相关的能量流动 过程,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请回答下列问题: (1) _ 图甲中至少存在 3 条食物链,蛇和鹰的种间关系为 _ 。 (2) _ 假设蛇所获得的能量中,1/2 来自蟾蜍,1/2 来自鼠。若蛇的同化量增加 a,至少 需要消耗草的同化量为 b,则 a 和 b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_ 。

21、(3) _ 图乙中的 A 属于图甲中 _ 的同化量,C为用于 _ 的能量。 若该生态系统中草的同化量为 E,则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 效率 _ (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B/E。 抽嫌一*蛇 彌人 可T桑种貢施人 TD 答案第 1页,总 7页 参考答案 1. D 【解析】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马不属于同一个物种,不属于同一个种群,错误;种群内的 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正确;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 素,正确;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正确;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 影响种群密度,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正确

22、。选 Db 2. D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宜选择独生的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A 项错误;调查鱼的种群密 度时所用的渔网网眼较大,则为调查、统计幼鱼个体数,调查结果会偏低, B 项错误;在理 想环境下,种群 “J 型增长曲线没有 K 值,C 项错误;自然状态下,受空间和资源的制约, 生物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 D 项正确。 3. A 【解析】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两个树种一直处于竞争关系, A 项错误; 两树种 b? c 年份段存有量比值为 1,处于平衡状态,B 项错误;a 年的 C 值大于 1,说明优 势树种是马尾松,d 年的 C 值小于 1,说明优势树种是山毛榉, C 项

23、错误;0? e 年中马尾松 数量减少,可能导致与之有食物关系的其他生物消失, 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可能发生了改变, D 项正确。 4. C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是优势取代, A 正确;演替过程中,灌木阶段替代草本植物阶段的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在争夺阳光中具 有优势,能获得更多阳光, B 正确;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 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冰川泥上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 错误;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D 正确。 5. D 【解析】该食物网中有 3 条食物链,A 项正确;鳜鱼属于

24、第三、第四营养级, B 项正确;该 食物网中鳜鱼与草鱼为捕食关系, C 项正确;该河流中盲目引入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生态入侵, 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D 项错误。 6. A 【解析】试题分析:某一营养级的摄入量 =粪便中的能量(未同化的能量) +同化的能量.已 知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 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 36%n,则羊同化的能量为 n-36%n=64%n, A 正确,流向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小于 64%n, D 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 48%n,同化的能 量为 64%n,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小于 52%n, B 错。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 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利用,因此由羊流向分解者的

25、能量小于 16%n, C 错。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 通过比 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 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 论能力。 7. D 【解析】跳蝻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数量, A 正确;松鼠的活动能 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 B 正确;采用取样器采集土样调查土壤 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C 正确;对酵母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将培养液加入计数室, D 错误。 8. D 答案第 2页,总 7页 【解析】种群呈现“ 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

26、有敌害等, A 项正确;呈现“ 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答案第 3页,总 7页 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 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 量也会增加,所以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 B 项正确;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 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 C 项正确;种 群增长的“ J”型曲线没有 K 值,D 项错误。 9. A 【解析】甲图中 C 点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应乙图中的 F 点,但 AC 段已有少量个体被淘汰, 所以不能看成是“ J”型增长,A 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对应乙图中的

27、G 点时,表示增长率 为 0,此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该种群数量将达到最大值, B 正确;渔业捕捞时,应使 捕捞后的剩余量维持在 C 点,以确保有最大增长速率,使种群数量得到快速恢复, C 正确; 种群呈“ J”曲线型增长时,增长速率将不断增长, 所以不能用图乙表示,D 正确.故选:A . 10. D 【解析】“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是竞争关系, A 错误;某种杂草的随机性分布属于 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间关系, B 错误;种群数量的稳定是指种群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基 本维持在同一水平,其中种群数量有波动,故出生率和死亡率不一定相等, C 错误;动物在 群落中的垂直分布是由食物或栖息空间决

28、定的,故主要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D 正确.故选: D . 11. D 【解析】蚯蚓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所以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A 项错误;用样方法调查森林植被的丰富度时,应该取植物种类的总数,不能取平均值, B 项 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而鼠妇只是土壤小动物的一个类 群,调查鼠妇应属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能说丰富度, C 项错误;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 D 项正 确。 12. D 【解析】因为是从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A 错误。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也有分 层

29、现象,只是没有其它阶段的明显而已, B 错误。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 对光能的利用率也越来越大, 直到顶级群落时才保持稳定, 阶段,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大,所以群落结构是逐渐复杂的, 点睛: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分主要看是否有土壤条件, 于次生演替,没有土壤条件的是初生演替。 13. D 【解析】从图中看出珊瑚礁体积先增加后减少, 减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鱼的种数增加, 而是 群落的演替受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 14. D 【解析】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叶片绿色加深即黄-绿比率降低。收获季节,叶绿素含量减少, 黄-绿比率较高,不应该在 a 点。幼年植物黄-绿比率较高,不一定在 b

30、点。人工林的年平均黄- 绿比率过高时,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很低,净光合作用速率太低,原因是树的密度过大 应进行适当采伐。 15. C 【解析】依题意可知:该食物网中共有 6 条食物链,分别是水草 T鱼类T朱鹮、水草T贝类 T朱鹮、水草T贝类T鱼类T朱鹮、藻类T鱼类T朱鹮、藻类T贝类T朱鹮、藻类T贝类T 鱼类T朱鹮,A 正C 错误。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 D 正确。 如果有土壤条件上发生的演替属 答案第 4页,总 7页 确;图中的鱼类和贝类都可以藻类、水草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竞争关 系,鱼类也可以贝类为食,说明二者之间又存在捕食关系, B 正确;野生朱鹮可利用的总能 量小于鱼类和贝

31、类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C 错误;环境污染、食物短缺和栖息地的缩小等都 是导致野生朱鹮大量减少的原因, D 正确。 16. A 【解析】试题分析:A、水稻和藻类分别占据不同空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就有利于 更多的碳元素转移到乙, a 表示碳元素转移量,A 正确;B、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碳元素 转移量关系应为 a=b+c+e+自身积累量,B 错误;C、每条食物链的起点均为生产者,而丙中 的生物无生产者,C 错误;D、调查丁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应用取样器取样法, D 错误.故 选: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名师点睛】1、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 一个

32、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图中 表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表示流 入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 表示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 表示自身呼吸散失的能 量. 2、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其中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 生和互利共生等,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 不适宜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17. D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部分生物光合作 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

33、化碳. 解:A、a 曲线表示只释放二氧化碳,不吸收二氧化碳,所以可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 分解者,A正确; B、 b、c 表示都能吸收二氧化碳, b 属于光能自养型,c 属于化能自养型,属于生产者,所 以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正确; C、 c 能吸收二氧化碳,可能是硝化细菌等生物,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能利用二氧化碳合 成有机物,C 正确; D、 b 曲线不能代表所有的生产者,例如不能代表硝化细菌, D 错误. 故选:D.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 18. A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1)错误;流经生 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

34、的太阳能总量, (2)错误;散失的热能不可以被生产者固定再 次进入生态系统,(3)正确;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指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次级消费 者摄入到体内的能量-粪便量, (4)错误;能量在沿食物链传递的平均效率约为 10%- 20% 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能会小于 10%也可能会大于 20% (5)错误;研究能量 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6) 错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吃肉食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 所损失的能量也就越多,故(7)正确;研究能量流动,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生产者固 定的能量持续高效地

35、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但由于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 所以生 产者固定的能量不可能全部流向人类, (8)错误。因此,A 项正确,B、C、D 项错误。 19. C 答案第 5页,总 7页 【解析】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不能循环, A 项错误;生态系统的结构 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 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故 B 项错误;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 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m,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 mxb/a c/b = mKc/a,故 C 项正 确;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是原有

36、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故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 属于次生 演替,D 项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 解题关键是理解能量流动中的公式和运用。 图中草传给兔子的 能量传递效率=b/a;兔子传给狼的能量传递效率= c/b。 20. A 【解析】生活在玫瑰上的蓟马,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A 错误;19361937 年,种 群数量低,环境容纳量最小, B 正确;在 19371938 年的生长季节,蓟马的种群数量呈上 升趋势,种群数量迅速增加, C 正确;由图可知,蓟马种群数量呈周期性波动, D 正确。 【点睛】本题

37、以反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情境进行考查。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 熟记 并理解与种群数量变化相关的基础知识、 形成知识网络,更主要的是理解曲线横纵坐标的 含义、分析对比曲线的变化趋势及其各点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加以分 析合理地解释曲线各区段的含义,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21 . D 【解析】若 A 代表人体下丘脑,a 为一次饮入大量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 分泌减少,同时尿量增多,故 A 错误;若 A 代表洋葱表皮,a 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液 泡体积缩小,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故 B 错误;若 A 代表棉铃虫种群, a 为诱

38、捕雄虫,则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故 C 错误;若 A 代表小鼠机 体,a 为胸腺发育不良,则小鼠体内无 T 淋巴细胞,所以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下 降,D 正确。 22. 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不变,因此 该种群第二年的死亡率可能大于第一年, A 正确;第一年种群数量是 N),每年的增长率为 1.7% 保持不变,则 入=1.017,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NO X( 1.017 ) 2, B 错误;该种群第二年的 增长速率为 0.017N。只/年,C 正确;由于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因此该种群的数量增长为“ J” 型增长,

39、D 正确。 23. C 【解析】由图可知,两岛田鼠数量超过最高点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最高点上下波动, 7-8 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 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7-8 月,乙岛田鼠 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甲、乙两岛上的社鼠与青毛硕鼠不生活在一起,不存在共生关系, A 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 到天敌、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 3 月到 11 月,两岛社鼠的环境容纳量均有改变, B 错误;两岛社鼠的数量在 6 月到 7 月期间都迅速下降,迁入率、迁出率、出生率、死亡率 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两岛社鼠在 6 月到 7 月期间没有迁入和迁出,可

40、见两种社鼠的 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 C 正确;6-8 月 B 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 6 月之后 B 岛社鼠数量下降 快的影响因素包括黄鼠狼的捕食,另外还包括竞争等, D 错误。 24. A 答案第 6页,总 7页 【解析】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 A 项错误;生态系统 中的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 一个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越多, 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就越多,因此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 5 个,B 项正确;在一个食物网中,对于杂食性动 物而言,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 C 项正确;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同一营养级别 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 种群是研究能量流动

41、的单位, 所以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 的基础,D 项正确。 25. B 【解析】流经该湖泊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其数值 为 a,A 项正确;图中 d 表示第二营养级 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 第二营养级所排粪便中的能量属于 a 能量中的一部分,因此不在 d 所包含的范围内,B 项错 误;生产者流向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 /第一营养级生物所固定 的太阳能总量x 100 %= b/ax 100%, C 项正确;导致湖泊污染的某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的 各个营养级在生物体内富集,因此次级消费者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往往比生产者多

42、, D 项正 确。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将某一消费者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误认为是该消费者的同化量; 正确的理解是:由于“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未被同化, 所以仍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与上一营养级遗体残骸所含的能量性质相同,属于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26. 次生 土壤条件化学能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理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 种群的繁衍、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组分多、食物网复杂 【解析】试题分析:梳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点,据此,从题意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而数量特

43、征包括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 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所以该地区某阔叶树种群具有的特征有。 (2) 南方某地区的常绿阔叶林停止砍伐后逐渐得以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原有的土 壤条件基本保留,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因此该次生演替的速度相对于裸岩上 进行的演替要快一些。 太阳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 ,太阳能 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 之后就以化学能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 能量流动的 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4) 生态系统中的光等属于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作用是: 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动的

44、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与苔原生态系统相比,因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分多、 食物网复杂,所以抵抗力稳定 性更高。 27. 乙 群落(或生物群落)ai+a2+a3+r计2 b2/ (a2+ri)x 100% 次生 【解析】本题结合曲线和图形考查捕食关系、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群落演替等知识, 要求 考生明确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具有“你死我活”的非同步性变化特点, 进 而判断图 i 中的食物链组成;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判断出图 2 中流经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并能计算出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

45、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 根据次生演替的特点 判断出农场发生火灾后的演替类型,从而分析回答问题。 (1) 分析图 1 可知,图中三种生物间存在捕食关系,即丙捕食乙,乙捕食甲,构成的食物 链为甲T乙答案第 7页,总 7页 T丙;因此对应图 2 第二营养级的是生物乙; 图 2 中各营养级生物和分解者共同 组成生物群落。 (2) 图 2 中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以 及人工投放的饲料中所含的能量之和, 即 a1+a2+a3+m+2;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 的传递效率是 b2/ (a2+r1)x 100% (3) 若该农场发生火灾, 则火灾后原有的土壤条件

46、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 其他繁殖体,因此该农场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 【点睛】解法指导: 1.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中,具有“你死我活”的非同步性变化的特 点,即先增加者(被捕食者)先减少,后增加者(捕食者)后减少,因此可判断出图 1 中存 在的食物链为甲T乙T丙。 2. 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 (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能量就是流经该生态系统 的总能量;流经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外, 还有人工投放的饲料 (或 其它物质)中所含的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后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前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X100%,所以图 2 中能 量

47、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 b2/ (a2+ri)x 100% 28. 水平结构 (物种)丰富度 已形成以入侵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该群落中入侵物 种占绝对优势)(合理即得分) 群落 30 (1+50% 15次生 速度和方向 【解析】试题分析:由图 1 可知,轻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大,重度入侵区植物物种数 变化较小,说明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1) 水生生态系统中距离河岸不同地段植被的种类不同,这是不同地势引起,属于群落的水 平结构。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其随外来物种入侵程度的增加而减小。 重度入 侵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重度入侵区已形成以外来物种为优势的稳定群落。 (2) 在轻度入侵区,水葫芦大量繁殖后,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下降, 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减少, 这属于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所以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