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实施办法_第1页
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实施办法_第2页
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实施办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做好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和运行管 理工作,促进学校科研方向、创新团队与行业、产业、地方的融合, 增强创新能力,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 升计划的意见 (教技20126 号, 简称“ 2011 计划” ) 、高等学校 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 实施意见。第二条 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 ( 以下简称协同创新中心 ) 是指依据 2011 计划的总体要求,依托南京工程学院设立的科学研究 机构。包括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建设校级协 同创新中心。

2、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增强优势”的 原则遴选,以定期考核评估、优胜劣汰和滚动发展的原则建设。第三条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管理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现有优势特 色学科和创新团队为核心,以高水平合作的协同单位为支撑,以“高 起点、高水准、有特色”为标准,整合人才、学科、科研资源,建设 若干个面向区域发展、行业产业、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促 进学校科研机制体制改革, 集聚和培养一批创新人才, 形成一批优秀 创新团队,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第二章 组织机构第四条 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学校为主体, 联合各协作单位共同组 建的,以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使命的新型科研机 构;协同创

3、新中心成立理事会, 负责审议批准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方 向、目标任务和研究的重点领域,审议工作计划和年度工作报告,聘 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等事宜。 设立学术委员会, 为协同创新中心重大 决策、总体规划、评审认定、监督评估提供咨询。设立评估委员会, 引入第三方评审、 监督机制, 定期对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和研究成果 进行评审。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名单报至科技与产业处 (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备案。第五条 协同创新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 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 职能部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校级协同创新中心设主任 1 名;设常务副主 任( 享受副处级待遇 )1 名,职位聘任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4、设副主 任(兼职)若干名,由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提名,理事会通过,学校批 准。秘书(享受正科级待遇)和办事员(代理招聘)各 1 名,负责协 同创新中心培育和建设过程中日常事务, 职位聘任按照学校有关规定 执行。培育建设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可参照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根据需要 设臵职能部门,设常务副主任 ( 享受正科级待遇 )1 名,职位聘任按照 学校有关规定执行。办事员(代理招聘) 1 名。其他人员均为兼职。 第三章 研究团队第六条 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围绕学校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协同单位的发展需要确定研究方向, 围绕研究方向和项目攻关组建年龄知 识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创新团队。第七条 创新团队实行项目制

5、管理,项目负责人独立负责团队 管理和项目推进, 接受协同创新中心定期考核, 并根据考核结果予以 奖罚。团队负责人由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任命,报理事会批准、科技与 产业处(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备案。第四章 人事制度第八条 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人事聘用 制度。校内人员实行人事处和协同创新中心双重管理; 校外人员由人 事处备案管理。第九条 协同创新中心根据研究目标和任务需求进行岗位设臵, 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类。 在校内外公开招聘具有事业单位科研编制的专 职人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原则上不超过 6 名, 培育建设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原则上不超过 2名,其他均为兼职, 组建

6、 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协同创新中心将根据考核目标和工作业绩对专职和兼职人员进 行考核,薪酬待遇以津贴形式发放。 兼职人员由协同创新中心根据相 关规定进行聘用和考核, 原人事关系及待遇不变, 根据工作业绩发放 津贴,发放办法和明细在科技与产业处 (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备案。第五章 申报与考核事项第十条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申报按照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相关文件精神执行。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原则上在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中遴选。第十一条 校级协同创新中心 ( 含培育建设 ) 申报和认定按以下 办法进行:1、申报和认定的程序(1) 学校鼓励根据行业产业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联合申报,采取 自主申报和择优

7、认定相结合的方式,申报单位须由牵头学院(部、中 心)组织推荐,并填写南京工程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申报书 ;(2) 每三年组织一次遴选,由学院(部、中心)和研究平台根据当年 通知要求组织申报。申报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申请报告,科技与产 业处(科研机构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受理申请,审查报告,组织专家 现场考察;(3) 科技与产业处组织专家组评议,校长办公会审批,经公示无异 议后,学校发文成立。2、申报和认定的条件:(1) 与推进学校专业、学科发展和特色形成相一致,符合学校建 设特色专业和学科的前瞻性需要;(2) 符合国家、江苏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 规划的重点领域,能满足地方行业产业发

8、展重大需求;(3) 牵头单位协同创新方向依托的主体学科须为江苏省、 学校重 点建设和培育的优势特色学科,有 2 个以上的稳定研究方向,科研成 果显著。具备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条件,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 器设备、科研团队和日常运转等方面, 能够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有效运 行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4) 已建立实质性的协同创新体, 各方任务明确, 建立了优势互 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具有良好的协同创新氛围和部分较高水平 的合作成果。第十二条 学校对协同创新中心进行项目管理,整体考核。考核 按照签订合同进行,包括阶段性考核和验收。第六章 运行保障第十三条 学校设立协同创新中心专项经费,集中财力、

9、物力、 人力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建设培育周期一般为 3 年。建设培育周期内, 学校按照省相关要求确保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 专项经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培育建设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参照省级 协同创新中心的专项经费, 差额拨付。专项经费额由校长办公会确定。 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咨询论证、中心运行、绩效奖励、人才培养、项目 预研、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支出,严格执行预决算制度,专款专用,接 受监督。第十四条 学校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必要的科研和办公场地, 并 根据运行发展情况适时调整。第十五条 学校通过体制机制和管理创新,确保协同创新中心 人、财、物等资源的合理配臵和科学使用,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区域和行业重大需求,服 务创新型省份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第七章 附则第十六条 协同创新中心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