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复习3凸透镜成像及章后总结_第1页
光现象复习3凸透镜成像及章后总结_第2页
光现象复习3凸透镜成像及章后总结_第3页
光现象复习3凸透镜成像及章后总结_第4页
光现象复习3凸透镜成像及章后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实验探究专题练习1. 1. 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一木块的长度,如图图1 1所示,则此木块长度是(所示,则此木块长度是( )A A、1.81.8厘米厘米 B B、1.851.85厘米厘米C C、7.857.85厘米厘米D D、7.87.8厘米厘米B B2. 如右图木块A的长度是 cm2.343.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 、 测平均速度(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tsv 秒表刻度尺变速4.如图所示,

2、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实验发现:(1).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2).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 有关慢低快高发声体振动的频率5.如图1所示,用力敲响音叉,并用悬挂的塑料球接触发声的叉股,我们看到的现是 ,此现象说明 ;塑料球的作用是 塑料球被弹开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转换法) 6.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能听不到手机铃声真空不能传声7.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1).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

4、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 ,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较黑暗A蜡烛像的位置(2).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相等垂直相等B(4).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

5、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8.如图11所示,是陈涛同学探究光反射规律的实验他进行了下面的操作:(1)如图甲,让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个 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使i减小,这时r跟着减小,使 i增大,r跟着增大,r总是 i,说明 (2).如图乙,把半面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这时在NOF上看不到 说明 等于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9.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约为 cm。(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

6、次从左向右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上.9.4同一直线上(3).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 生活中使用的 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填一光学仪器)。(4).在(3)中移动光屏成清晰像后,拿走光屏,再将蜡烛放在光屏位置处,则此时光屏应放在 位置才能成清晰的像,此现象说明凸透镜的光路 是 的。缩小照相机蜡烛原来的位置可逆 10.小芳同学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她首先按图11所示完成仪器装配,图中H点是2倍焦距处。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蜡烛向 (选填

7、“上”或“下”)调;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上右放大11.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选用了三种不同材料制成的长方体样品,他用实验中测得和经过计算的数据见下表(1)对实验1、2或3、4中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的结论是,同种物质,它的质量跟体积成 ,单位体积的质量 。(2)比较1、3、5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 不同物质的 一般不相同正比不变不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习题精讲:(章后总结) 一、选择题 1如图4 -1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反射

8、现象的是( ) C 2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是3l0s m/s B光在同一种介质中一定沿直线传播 C光从一种介质射人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一定发生改变 D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3“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是菊花台中的一段歌词以下对“成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和“你”成双 B“我”和“你的影子”成双 C“我”和湖面反射的“我酌影子”成双 D“我”和湖面折射的“我的影子”成双 D C 4如图4 -2所示,光学实验课时,小叶用激光笔对着光滑的大理石地面照射,无意中发现对面粗糙墙壁上出现了一个明亮的光斑,而光滑地面上

9、的光斑很暗,对此现象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地面吸收了所有的光 B.墙壁发生了漫反射,地面发生了镜面反射 C.地面发生了漫反射,墙壁发生了镜面反射 D.墙壁发生了镜面反射,地面发生了折射 5下面现象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 A.立竿见影 B.雨后彩虹 C.小孔成像 D.水中月亮 B B 6图4 -3中哪个图正确地表示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 ) 7 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如果入射角不断增大,折射角将( ) A.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B逐渐增大,且总大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且总大于入射角 D.逐渐增大,且总小于入射角 C D 8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4 -4所示

10、的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C.甲图中凸透镜靠近书本,所成的像变小;乙图中凸透镜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变小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 C 9.我们经常提到的像: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照相机成像;显徽镜成像,其中( ) A属于实像的是 B属于虚像的是 C由于光的反射而成像的是 D由于光的折射而成像的是 D 10小明做“研究远视眼的矫正”实验中,他把凸透镜看做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做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做是眼睛观察的物体小明拿一个远视眼镜放在凸

11、透镜前,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4-5所示而拿走远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 A将光屏适当靠近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C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远离 凸透镜 D 11如图4 -6所示,是在一些交通道路口、银行等公共场所安装的两种电子监控器它们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光学系统,另一部分为光电转换系统,光学系统收集监控区域内的景物信息,光电转换系统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输送到监控心,实现监控目的.其光学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于( ) A.平面镜成虚像C.显微镜B.凸透镜成实像D.凸透镜成虚像B 12在做凸

12、透镜成像的实验时,杨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如图4 -7所示的位置,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烛焰像,已知实验室共有4种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请判断她用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下列哪一种( )A. 15cm B.12cm C.20cm D.25cmB 二、填空题13.在历代诗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的诗篇中写有“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的著名诗句诗中写的“倒影”是由于光的_ 现象形成的清澈见底的漓江看起来比实际浅,是由于光的_现象形成的 14投影用的银幕一般为较粗糙的白布,这是因为光投在上面发生_ ,使每位同学都能看清银幕上的像;白布能反射_ 颜色的光,使同学们能看到色彩丰富的画面 反射 折射 漫反射 各种

13、15.桌面上平放着一面镜子,镜子上有一枚硬币,硬币和它的虚像大约相距l0mm,镜子的厚度大约是_ 16如图4 -8所示,圆形鱼缸中只有一条鱼,而眼睛在A点可以观察到两条鱼从水面上看到的这条鱼与实际的鱼相比_(选填“变浅”、“变深”);从侧壁看到的另一条鱼与实际的鱼相比_(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5mm 变浅 变大三、作图题17如图4 -9所示,S足发光点,S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SL是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和反射光线 18李华在洪泽湖乘船游玩时,发现水面下某处有一只青蛙(如图4 -10所示),他用激光笔照射到了这只青蛙 (1).请你在图中画出李华照射青蛙时的

14、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反射光 (2)李华看到的“青蛙”比青蛙的实际位置距水面_(填“深”或“浅”)一些 .18.ppt浅 19如图4 - 11所示,一束光经凸透镜后射在平面镜上,请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题20如图4 - 12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刻度尺,刻度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刻度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 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此外;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_,巧妙地解决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问题 较黑

15、暗 B (2)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_;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_,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 (3)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_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相等垂直相等B 21小明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如图4 - 13) (1)要使烛焰的像能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_(填“上”或“下”)调整 (2)烛焰放距凸透镜20cm处,移动

16、光屏至某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 cm. (3)使烛焰向右移动2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填“左”或“右”)移至另一位置,才能得到一个倒立、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实像 下 10 右 放大 (4)小丽同学所在小组对上述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414所示 他们不用蜡烛,而用由几个发光二极管做成“F”字样的发光体进行实验,你认为其好处是(写出一点即可) 可以增加物体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 22.透镜焦距的长短标志着其屈光本颔的大小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的焦度,焦度的数值乘以100便是眼镜片的度数 请设计实验,测量一个老花镜镜片的度数,要求写出所用

17、的器材、操作步骤和计算度数的表达式 (1)把老花镜放在阳光下,使光线与镜片垂直;(2)调整镜片与地面间的距离,使地面上的光斑最小最亮;(3)用刻度尺测量地面上的光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记录结果以m为单位),即为焦距(4)计算镜片的度数D.表达式为D=f100五、探究题23.小明用如图4 - 15所示的一组实验来研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步骤一:如图(a)所示调整蜡烛、凸透镜A和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为止 步骤二:如图(b)所示,保持步骤一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换用一个直径相同,但厚度比A小的凸透镜口,当把B放在原来A所在的位置时,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

18、;将光屏右移一定的距离,可得到清晰的像 步骤三:如图(c)所示,保持步骤一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换用一个直径相同,但厚度比A大的凸透镜C当把C放在原来A所在的位置时,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将光屏左移一定的距离,可得到清晰的像 (1)由_两图可说明近视眼的成因 (2)由_ 两图可说明远视眼的成因 a和c a和b (3).在进行步骤二时,若不向右移动光屏,但仍想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在凸透镜B的左侧附近的位置再放一只合适的_透镜 (4).在进行步骤三时,若不向左移动光屏,但仍想要在光屏上得到清哳的像,可在凸透镜C的左侧附近的位置再放一只合适的_透镜凸 凹 24在研究光的折射时,小明知道了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人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小明想:光在其他透明介质的分界面发生折射时有什么规律呢?即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什么条件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为了研究这个问题,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做了如下实验:让一激光手电筒射出的光束从水中斜射入玻璃,再从玻璃依次斜射入冰、空气中,其光路如图4 -16所示,然后老师又告诉他光在一些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下表:物质 光的传播速度/ms-1 水 2. 2510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